【精品】說課稿集錦八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說課稿集錦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了神祕的格雷海姆島忽隱忽現的過程以及人類探尋到的原因,全文因此分成了兩部分。由於內容的需要,這兩部分的語言風格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第一部分爲敘述性與描寫性的語言,第二部分爲說明性的語言。如果把全文看作一個謎語,那麼,第一部分是謎面,第二部分就是謎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能自主識字,並基本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能通過預習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有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還能讀好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課文的能力,在預習時能解決一些較爲簡單的問題。在佈置預習時,我要求學生思考:小島的名字叫什麼?爲什麼說它是神祕的小島?找出說明小島神祕的詞語。

三、關於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一:能正確認讀課文10個生字,理解並積累相關詞語。三年級的字詞教學已不再是重點,學生可以在預習中獨立認識生字,並積累相關詞語。故而在課堂教學中生字詞語不再作爲一個環節來予以教學,而是在學生的課文朗讀中指導字音,在課文學習中指導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目標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自主學習,能讀懂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讀出相關的語氣。通過讓學生自讀2-4節,找出“表現小島出現與消失的句子”,並指導學生的朗讀,讀出小島神祕的語氣。

目標三:通過朗讀與觀看媒體感受小島的神祕之處,並理解小島形成的奧祕。根據課文內容,製作了幾個媒體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朗讀。

目標四:能通過學習課文知道大海中蘊含了許多神祕的科學知識,產生探究大海奧祕的興趣。 學生在學習課文後,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指出大海中除了火山爆發外,還有許多神祕古怪的現象,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究事物原因的慾望。

四、關於教學環節

(一)圖片引入,揭示課題

從欣賞圖片入手,教師結合圖片描述大海的不同景象,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海是變化莫測的,是富有神祕感的,由此引出第一節內容,並順勢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瞭解小島概況

學生在課前預習過課文,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而預習的檢查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把初步感知與預習交流合二爲一,讓學生說說小島的名字,爲什麼說它是神祕的小島?通過交流讓學生來了解小島的概況。

(三)層層深入,瞭解“神祕”

這一段教學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通過學習小島的“現”的句子來體會小島的神祕。第二層次是通過學習小島“隱”的句子來感受小島的神祕。

在語文教學中,“精講多讀”是非常必要的。在體會小島神祕的過程中,我就是通過找句、讀句來讓學生逐漸體會小島的奇幻、神祕!在讀句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和文本對話,並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來達到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的目的。這個過程中,一前一後兩次對“這個忽現忽隱的小島真是太神祕了!”這句話進行朗讀,學生的體會和他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後一次的朗讀較前一次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時這兩次朗讀,也使這一環節的學習顯得相對完整。

(四)揭示奧祕,訓練語言

課文第五節內容是一段說明性的語言,揭示了小島忽現忽隱的原因。在教學時,學生通過朗讀、媒體演示來理解小島“忽現忽隱”的奧祕,並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重組課文的語言,發展語言能力。

其中的說話訓練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爲有些概念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而且學生一定要理解文中的語言,同時要把文中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才能說完整、說清楚。在這段教學中,我就藉助了媒體的幫助,通過形象的模擬演示火山爆發,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內容、進行說話練習。

(五)總結拓展,課堂延伸

學完課文後,學生知道了“神祕的小島”的奧祕,但這只是大海拋出的許許多多的謎語中的一個,於是我在網上搜集了三幅大海奇景圖,要求學生課後再去探究它們的奧祕之處。此舉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對課文作了一個延伸。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73~74頁內容,教學倍的認識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倍數關係是生活中最爲常見的數量關係之一,但倍的概念,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之前學生已經理解掌握了乘法與除法的意義,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讓學生以實際操作爲基礎,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一個數裏面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的含義,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逐步建立起“倍”的概念。通過學習,學生將進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義,提高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寬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中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求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除法解決簡單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倍的概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彩色花片

學具準備:20根小棒、12個圓片

四、教法和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直觀教學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擺花片,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再通過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說理,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總結概況。

五、教學流程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課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爲五個部分:

流程一:初步感知“倍”的概念,理解倍是研究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這個流程分兩個層次教學。

第一層次,課件出示情境圖。

提問:圖中有幾隻小狗?(2只) 幾隻花貓?(4只)如果把每2只看作一份,4只裏面有幾個2只?

【設計思路】:由於“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採用情景教學法,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看圖說話,寓學於情,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初步滲透倍的概念。

第二層次,在黑板上貼出2朵藍花、2朵紅花。讓學生理解把2朵藍花看成一份,2朵黃花也有這樣的一份,從而引導學生髮現6朵黃花裏面有這樣的3份,並能用圈表示“一份”這一概念。

講解說明:藍花有2朵,把2朵看作一份,黃花有這樣的3份,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

【設計思路】:處理例題時首先從一份下手,讓學生先理解“一份”的概念,並在板書過程中有意識的用彩色粉筆圈出份數,直觀地表示出數量之間的關係,通過直觀的指引,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的含義。

流程二:深化理解“倍”的概念,滲透求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倍的思考方法

課件出示第74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同桌合作,用小棒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完成書上填空。

指名回報過程,課件配合演示。

【設計思路】:本環節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等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理解要求第二排小棒的根數是第一排的幾倍,就是看第二排小棒裏面有幾個3根,爲後面除法算式的出現做好鋪墊。

流程三:構建“倍”與乘除法含義之間的聯繫,學會運用算式解決倍的相關問題

在黑板上貼出2朵藍花、8朵紅花,出示教材上的填空:紅花有( )個2朵,紅花是藍花的( )倍。

讓學生先圈一圈、填一填,再啓發學生思考:你能列出算式算出紅花是藍花的幾倍嗎?

【設計思路】:因爲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礎,出現要求紅花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學生很容易聯想到,這個問題就是求8裏面有幾個2。直接讓學生回顧除法的含義,想到可以用除法解決這樣的問題,順理成章的寫出除法算式解決問題。

流程四:練習鞏固,深化拓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兩個方面的練習:基本練習和趣味拓展練習。

1、基本練習:完成教材第74頁“想想做做”第1、3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強調:把綠帶子看作1份,紅帶子有這樣的5份,所以紅帶子的長度是綠帶子的5倍。

第3題,讓學生先用課前準備好的小圓片擺一擺、分一分。

同桌互相說一說,把誰的數量看作一份?第二排物體的數量有這樣的幾份?

再讓學生獨立連一連,完成填空。集體反饋。

2、趣味練習。

①課件出示前面的動物情境圖,請學生用“倍”說句話。

②教師說學生畫:先畫3個三角形,再畫12個圓形,問:圓形的個數是三角形的幾倍?

③拍手遊戲:教師拍3下,請學生拍手,拍手次數是教師的3倍;

同桌做拍手遊戲。

【設計思路】:本節課練習環節,是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掌握倍的知識的重要環節,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特徵,練習的設計突出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

流程五:全課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麼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

六、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好的板書能具體、直觀地幫助學生開啓思路,排疑解難,掌握新知識。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倍”的知識。

七、總體設計意圖

本節課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和思考理解倍的概念及形成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難點,強化了教與學的實效性,確保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合作的意識。

說課稿 篇3

課文《氣象學家竺可楨》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記敘了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精心觀測天氣和大自然變化,並認真做記錄,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爲我國的氣象科學、農業生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爲祖國蠃得了榮譽。文章脈落清晰,語言平實,沒有太多深奧難懂的字詞,因此,對內容的瞭解上無須花太大力氣,但是,竺可楨,很多學生不認識,如何讓學生感受竺可楨對科學執着的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針對《新課標》對本冊教材的要求以及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我擬定了以下目標:認知目標:學會本課6個生字,能理解“掌握”等詞語的意思;技能目標:能根據提供的情節複述課文一、二段;情感目標:學習1到4節,感覺竺可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學研究上的精神。整節課,讓學生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兒童往往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而圖畫和音樂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課一開始,我便出示竺可楨像,配以低沉的音樂這樣導入:1974年的一個清晨,一位老人,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與世長辭了。在去世之前,他躺在病牀上,虛弱地支撐着身子坐起來,擰開收音機的旋鈕,收聽天氣預報。他戴上了老花鏡,哆哆嗦嗦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行小字:氣溫最高零下1度,最低零下7度,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雲。這是老人留下的最後一篇氣象記錄。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讓我們一起來呼喚他的名字吧。生齊讀課題——氣象學家竺可楨。

形象的畫面,低沉的音樂,加上老師那極富煽動性的語言,彷彿把學生帶到了竺可楨的病牀前,未成曲調先有情,爲課文下面的教學鋪墊了情感基礎。

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平實的語言中體會竺可楨對科學執着的精神呢?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談談你讀了整篇文章後腦中出現了哪些詞語?在學生用簡要的詞語概括了對竺可楨的感受後,我便讓學生回憶一下,閱讀寫人文章的方法。一篇文章作爲一個個體,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其特殊性,但我們在強調其特殊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共性——即相同主題、題材、體裁的文章的相似的解讀方法。讀懂一篇文章重要,但學會閱讀一篇文章更重要。

在學生歸納出寫人文章以找事件——抓言行——悟品質的方法學習後,我便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找,你認爲文章當中的重點句是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培養他們鑑賞、體味字詞的能力。這裏我不會以自己認爲的重點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讓學生在找出重點句後說一說爲什麼選擇了這個句子。在學生自選的重點句理解後,我便找切入點,其實也就是將學生找的重點聚攏爲一點:竺可楨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

語文教學,就是要對詞和句不斷地品味,閱讀教學,不只看到華美的字詞,事實上,作者也往往將他們的感情融入到淺顯易懂的,看似平淡的字詞中。讓學生通過讀一到四小節再找一找,從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楨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氣象科學的研究上。其實這就是抓言行。“最後一篇氣象記錄,總是帶着,每天清晨,常年如此,從不間斷,只有病了······”當然,如果學生個人的力量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理解不了竺可楨的執着時,怎麼辦?合作。有交流就有教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豐富了學生探究所得。

前面教學以學生爲主,那麼,老師的作用在哪裏體現呢?對話!老師是閱讀對話中的一員。對話的主題往往是由老師最先發起的,對話的過程往往是由老師主導的,對話的方向是由老師調控的。因此,本課教學我可以提領以下幾個問題:竺可楨去世前一天還在做什麼?他心中想的是什麼?從竺可楨的日記中,你可以想象他去了哪些地方?38年,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共有千萬字!從這些數字你體會到了什麼?算一算,他每天寫了多少個字?大自然的哨兵,有什麼職責?把竺可楨,把一個滿頭銀髮的老人比作哨兵,你從中又感受到了什麼?竺可楨去世時的追悼會上,有許多人唸了深情的悼詞,如果你在場,你能用課文1、2小節的語句爲內容,說一說悼詞嗎?

這些問題,把學生直接帶進了文章的重點,尤其是以複述的形式說悼詞。

當然,閱讀教學,重在讀。通過讀,學生與文本面對面地接觸,通過讀,課文規範化的語言模塊整體地儲藏到頭腦中。但是讀,怎麼讀?這裏老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說是導體,是火種!那抑揚頓挫的,極富感染力的語言,總能把學生帶進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氛圍中。因此,我努力這樣引:

這最後一天,最後一篇,最後一次,凝聚着老人對科學多大的執着啊,讀!每天清晨,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雪,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他始終——接着讀!

看!巡邏的哨兵,正向我們走來!讀!

38年,38年哪,四十多本,近千萬字,我們怎能不把它讀好呀!

······

通過以上的引領,學生對文本的情感能不被激起嗎?

當然,老師課堂預設和學生的生成並不一定成正比的,可能還有差距。這裏,老師只有在真實的課堂之中進行調控、處理了!整節課,我以圖導入,以自悟解疑,以導促思,以讀貫穿,力圖使課堂成爲學生自我實現的場所,成爲老師點烯學生智慧火花的樂園。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首先,我簡要地對教材和學情進行分析,同時闡明我確定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

(一)教材簡析

從本框地位來看,本框既是第六課的教學重點,也是第六課的教學落腳點。本框在第一框初步認識情緒的基本類型及情緒對人的影響和作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把握自己情緒變化的特點,學會合理地宣泄與調控自己的情緒,培養和保持樂觀的心態,這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普遍性上來講,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還很不成熟,情緒的衝動、不穩定、極端化等特點,使得不少學生成爲不良情緒的俘虜,妨礙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同學之間的友愛和團結,甚至違反校紀或國法等。其次,從特殊性上來說,我校作爲一所海口市西郊的普通中學,地處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部,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整體較差,學生的日常行爲規範能力不強,許多學生進入七年級以後,難以適應初中生活,漸漸產生煩躁、焦慮、不安乃至厭學等消極情緒。而他們又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正確認識能力和合理調控能力,往往將很多瑣碎的小事演變成爲發生口角、打架、鬥毆的導火線。這就需要老師恰當地給予引導,使他們認識到,青少年的情緒亟需調控,要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並學會關愛他人的情緒感受,以利於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的班級和校園。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知道並能逐步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因爲要成爲自己情緒的主人,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就要在正確認識情緒的基礎上,掌握調控情緒的有效方法。從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來看,引導學生知道並能逐步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合理表達和調控情緒,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本課的難點。

因爲七年級學生由於心理髮展還很不成熟以及閱歷水平、思維能力的有限,很多學生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認爲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情緒表達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他們在發泄情緒時往往不太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因此引導學生無論表達情緒還是調控情緒時都要記得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有一定難度的。

(四)說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

(2)尊重他人,關注他人的感受,適時適當地表達個人的情緒。

2、能力目標

(1)逐步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的有效方法。

(2)培養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

(3)能夠較理智地調控自已的情緒。

3、知識目標

(1)瞭解青少年時期情緒易於波動、不穩定的特點,明白情緒需要個人主動調控的道理。

(2)知道情緒調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主要運用以下四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三個情景,貼近學生生活,實現直觀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小組合作探究法: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互相提出解決煩惱的辦法並作出反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相互關愛的品質。

3、活動探究教學法:新的課程標準要求 “讓學生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4、問題激趣教學法:根據“思維總是始於疑問”的思維規律,我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由淺入深,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念,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

我確定以上教法的依據是:①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學習的互動過程。因此,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思品學習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達成師生、生生間的情感溝通,有利於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②本校七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

三、說學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本框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主要有以下三種:

1、自主閱讀學習法:本節課設計了兩次學生閱讀教材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自學獲取知識的能力。

2、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小組同學間的合作,充分發揮團體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

3、問題討論學習法:針對問題,通過討論、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確定以上學法的理論依據是:①新課程強調“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②本校七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

四、說教學程序

本框題的教學程序是沿着不良情緒“爲什麼調控”、“能不能調控”、“怎麼去調控”的邏輯線依次推進的,因此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必要的整合,將“青少年的情緒需要調控”的內容放到了“情緒是可以調適的”之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個情景、兩個活動來串聯教學過程,以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強調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下面我就簡要闡述一下這一框的教學程序:

(一)引用材料,巧妙導入新課(4分鐘)

本節課的導入,我引用的是3月22日發生的南平實驗小學13名小學生死傷的驚天血案的新聞材料。我通過PPT給出的這一新聞的典型圖片和簡明新聞解說設問:鄭民生因爲長期處於消極情緒中以致製造驚天血案,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的慘痛教訓給你什麼啓示?然後緊承學生的回答,巧妙導入新課——《學會調控情緒》。

(二)給出教學問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導入新課後我用PPT給出本節課的三個主要教學問題:

1、爲什麼青少年的情緒需要調控?

2、情緒能調控嗎?爲什麼?

3、排解不良情緒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給出主要教學問題的目的是讓師生一起帶着問題進入教學過程,明確目標,以便更加有效地參與課堂,同時也爲課堂最後的檢驗打下基礎。

(三)實施新課教學,解決教學問題,達成教學目標

1、情景一:出黑板報引發的尷尬(6分鐘)

通過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出黑板報的情景來設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特點以及這種情緒特點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解決第一個教學問題——爲什麼青少年的情緒需要調控?

2、情景二:相同的雨,不同的情緒(8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4頁的漫畫,思考並回答問題,讓學生明確: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會帶來不同的情緒表現以及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道理。解決第二個教學問題——情緒能調控嗎?爲什麼?

3、情景三:哭婆婆變笑婆婆(2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5頁“相關鏈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積極的態度帶來積極的情緒,消極的態度帶來消極的情緒也就是不良的情緒的道理。明確我們應該積極調控情緒,發揮情緒的積極作用。那當不良情緒來臨時如何進行調控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調控情緒的有效方法。

4、活動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0分鐘)

讓學生自學課本第66頁至67頁的“相關鏈接”,同時用PPT給出七年級學生小雯調控情緒的材料,讓學生思考並開展四人小組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調控情緒有哪三種常用的有效方法?

2、小雯運用了哪些調控情緒的方法?

3、你如何理解“合理發泄法”的“合理”二字隱含的意思?請舉例說明。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教師引導等方式,多管齊下,強調並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解決第三個教學問題——排解不良情緒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活動中,通過對第三個小問題:“你如何理解‘合理發泄法’的‘合理’二字隱含的意思?請舉例說明。”的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意識到無論表達情緒還是調控情緒時都要記得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必要性,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同時也爲下一課時“喜怒哀樂,不忘關心他人”的教學打下伏筆和基礎。

5、活動二:活學活用,互幫互助(10分鐘)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調控情緒的方法,鍛鍊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踐行在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緒時要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原則,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品質。進一步強調重點,突破難點。同時還能落實本節課能力目標的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活動步驟和要求如下:

第一步:每位同學在老師發的卡片上寫上自己的姓名、煩惱的內容。(課前完成)

第二步:每位同學在自己的卡片上填寫計劃採用的解決方法。

第三步:同桌互換卡片,填寫“同學一的評價”和“同學一建議的解決辦法”兩欄內容。

第四步:前後桌互換卡片,填寫“同學二的評價”和“同學二建議的解決辦法”兩欄內容。

第五步:將煩惱卡片還回煩惱主人,由主人分別對同學一和二的建議做出反饋。

第六步:教師選取幾張卡片進行點評總結。

6、課堂小結:(4分鐘)由學生結合主要的教學問題來談收穫,最後再由教師用PPT給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圖進行總結,用知識結構圖中的三個教學邏輯問題來回應課前的三個主要教學問題,首尾呼應,強調本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5

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根據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在討論中可以讓每個幼兒動口,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還拓寬了幼兒思維。最後教師總結:物體的沉浮規律。

1、不同的材質,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

2、有些的物體通過改變其形狀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

3、有空氣的東西會浮,當水把空氣趕走後就會沉。

(五)、延伸活動:1分鐘

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九、教學反思:

以上教學設計均是我個人的教學預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幼兒的具體反饋做出相應的調整,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實現以幼兒爲中心的教學,爲幼兒的長遠發展負責,使科學教學更好的爲祖國的未來服務。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簡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入冊掌握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平行四邊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識結構之中.有利於學生學會推導方法,爲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二說教法

整個教學由複習引入、探究體驗、實踐應用幾個環節組成。在複習引入階段,使學生感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內在的聯繫,並複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爲後面的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在探究與體驗階段,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數方格。讓學生體驗光靠數方格的方法太麻煩,必須尋求一個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更簡便的方法。由“爲什麼不同的圖形面積卻相等?”找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進而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等於什麼?第二個層次,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佈置了兩項任務: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2、平行四邊形與轉化成的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填好實驗報告單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目的更明確一些。然後,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巡視學生的操作,方法,並加以引導,把典型的方法幾下來,我提前考慮到有這麼幾種情況,接着,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老師多注意學生的語言的準確性強調“平移”。最後,有老師的一個問題:“在轉化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學生結合報告單得出:面積沒變,形狀變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長方形的寬,從而很順暢的得出因爲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高。這樣學生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親身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第三個層次是自學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踐應用階段,分爲基礎聯繫和拓展練習。在基礎練習裏,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計算面積,然後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動手測量,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計算面積所必須的條件,並根據這些條件去求面積。最後把平行四邊形變換姿勢,讓學生準確的找到底和高,並計算出面積,完成做一做1、2題。通過這一部分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面積公式的理解和應用。

在拓展練習裏,首先安排了判斷題,選擇題。通過辨析、選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與底和高兩個因素有關,求面積用面積單位,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必須是一組對應的底和高等知識。接着出現了一道開放性題目:“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4平方釐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數)。如果不限制小數呢?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最後出現了一道思考題”長方形框架,長15釐米,高10釐米,周長和麪積分別是多少?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麪積會怎樣?通過這一部分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學背景:醛是有機化合物中一類重要的衍生物。在中學化學所介紹的含氧衍生物中,醛是各種含氧衍生物相互轉化的重要一環。它既可氧化成羧酸,又可還原成醇從而深化了有機化學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含義,也是後面學習糖類知識的基礎。醛可以發生多種化學反應,在有機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節內容選擇乙醛作爲醛類的代表物質,是因爲乙醛的結構性質較典型,醛基與烴基相連。而甲醛結構及性質有自己的特性,故不選用甲醛作代表。從教材結構看,乙醇、乙醛和乙酸之間有衍變關係爲下一節課介紹同系物及甲醛打下基礎。

本節課只處理乙醛,是由於銀氨溶液的配製,乙醛的氧化反應特別是銀鏡反應書寫表達是本節內容重點、難點,便於難點突破,並擴展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而羰基的加成是親核加成,與乙烯的親電加又有區別。故講解乙醛的加成反應,只宜侷限在加氫還原上。給學生後續性學習打下基礎,並拓寬學生認識問題的廣度和深度。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1)瞭解乙醛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乙醛的分子結構特徵,掌握乙醛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能綜合應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基本問題。如工業用葡萄糖(含醛基)代替乙醛制鏡。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關注與社會生活有關化學問題,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形成科學的認識論,認識物質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乙醛的分子結構,加成和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銀鏡反應的書寫。

二、說方法:

學生自主參與

教師採用提問、觀察法、實驗探究、發現法、講述、啓發式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

例如.上課可提問寫出生成乙醛的方程:乙醇催化氧化。啓發學生思維導入新課,也達到了複習的目的。

例如.指導學生看書可知,乙醛被銀氨溶液氧化,分析出是被銀離子氧化,此處可能有學生會問爲什麼非要銀氨溶液呢?可羅列出一系列銀鹽及AgoH,組織學生討論並結合實驗(如乙醛中加入AgNo3),探究發現並掌握銀氨溶液的配製。

例如.乙醛與銀氨溶液反應被氧化具有還原性,能不能被Kmno4氧化呢?溴水呢?最後用實驗探究結論。

教學中還應指導學生由結構研究性質,性質決定用途。認識事物由個別到一般,教給學生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會學生學習。

例如.乙醛的銀鏡反應可以由化合價與得氧的聯繫分析引導學生掌握該方程式書寫。

三、說引導學生參與策略

強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研究乙醛分子的結構,從而推導其化學性質,通過指導學生自學啓發學生思考,實驗探究掌握銀氨溶液的配製及原理。引導學生書寫銀鏡反應,邊分析邊書寫突破難點。擴展有機化學中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概念。

四、課堂主體參與(過程)

(一)以提問方式複習回顧前面已學有關制乙醛反應:

乙醇催化氧化

(二)在學生由自主預習基礎上總結新課內容

1、研究乙醛分子結構:

(1)分子裏碳氧雙鍵類似於碳碳雙鍵具有不飽和性可加成。

(2)醛基上碳氧雙鍵對醛基上H原子有影響,使得碳氫鍵極性增強,易斷開加入氧原子被氧化成羧基。之所以加氧是因爲反應要向生成穩定物質方向進行,乙醛表現強還原性。

2、乙醛的性質

(1)物理性質:可通過展示實物觀察認識乙醛物理性質,特別是乙醛與水互溶。

(2)化學性質:

(a)與H2加成,從化合價分析碳元素由-1價降爲-2價被還原,聯繫得H原子,引出有機分子得H原子或失去氧原子都叫還原反應。反之舉例乙醇氧化成乙醛,碳元素化合價升高,失去氫原子引入有機分子得氧原子或失氫原子叫氧化反應。乙醛得氧叫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

(b)氧化反應(強還原性)

指導學生看書分析乙醛銀鏡反應方程式,乙醛被氧化實質是被Ag+所氧化。有的學生可能會問爲什麼是銀氨溶液?而不是一般含有Ag+鹽溶液呢?可啓發學生列出銀鹽如Agcl等,只有AgNo3可溶,Ag+溶度大似乎可行。實驗探究:演示乙醛加入AgNo3結果肯定不行,可告訴學生這是酸性環境,不行。鹼性環境呢?演示AgNo3中加入NaoH或NH3·H2o,生成白色物質很快變爲黑色渾濁。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生成了什麼物質?有的認爲AgoH,有的翻了書後溶解性表認爲AgoH不存在,可告訴學生常溫下AgoH不穩定很快分解變爲氧化銀。從而使學生理解書上有關數據使用及藥品滴加順序,明確實驗是鹼性環境,掌握銀氨溶液配製的有關注意事項。

分析銀鏡反應時注意難點突破:①乙醛分子得到氧被氧化析出Ag,絡離子釋放出NH3、oH–,鹼性環境乙醛成酸後又成鹽乙酸銨。NH3極易溶於水難放出氣體。②乙醛得到1個o原子被氧化升2價,Ag+→Ag降1價故Ag(NH3)2oH係數配2,4個NH3分子有1個成鹽,剩3個NH3分子,2個oH–提供一個氧原子給醛成酸,剩2個H原子,1個o原子成1分子水。讓學生從氧化還原原理分析過程中科學地掌握一個很難方程式,避免死記硬背。

Ag+能氧化乙醛,可設問Kmno4、溴水能否氧化乙醛?可選用Kmno4滴入乙醛中探究結果,以此擴展學生思維,不侷限於某一點。此處選用銀氨溶液原因有二:其一Ag+弱氧化劑能氧化乙醛,弱氧化劑能氧化乙醛,則Kmno4、溴水強氧化劑也能且褪色。說明乙醛還原性強。其二,工業上可採用該原理制水瓶膽,不過工業上是用葡萄糖代替乙醛。

乙醛與cu(oH)2反應着重分析得氧乙醛成酸升2價,故2mol

cu(oH)2,其中4moloH–有1mol氧原子成酸,1mol氧原子成cu2o,剩2molo原子、4molH原子故生成2molH2o

(三)課堂自主探究問題

1、銀鏡反應改寫離子方程式、講評反應環境

2、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

(四)小結

醛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與烴的含氧衍生物衍變關係:

醇→醛→羧酸

(五)課後思考:依據反應原理設計實驗證明乙醇氧化可制乙醛。

五、學生自主小結

一、乙醛

(一)乙醛的分子結構o

分子式:c2H4o結構簡式:cH3c―H或cH3cHo

(二)乙醛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1)與H2加成(氧化性)cH3cHo+H2cH3cH2oH

(2)氧化反應(強還原性)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cH3cHo+2cu(oH)2cH

3cooH+cu2o↓+2H2o

磚紅色

2cH3cHo+o22cH3cooH

總結:略

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章第1節第3小節內容,課題爲弧、弦、圓心角。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圓的有關知識和垂徑定理, 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 弧、弦、圓心角之間的關係, 因此, 在圓的有關運算和證明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爲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 建立通過觀察—猜想—論證的方法,從運動變化中發現規律,得出定理及推論,同時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認識規律,滲透了旋轉變換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圓的旋轉不變性,理解圓心角的概念;

2、引導學生髮現圓心角、弧、弦之間的相等關係定理及推論,並初步學會運用這些關係解決有關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向學生滲透旋轉變換思想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

三、 說 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圓心角、弧、弦之間的相等關係, 通過 學生猜想、驗證、歸納,教師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 突出重點 。

難點: 從圓的旋轉不變性出發,推出圓心角、弧、弦之間的相等關係, 通過 學生動手操作、相互討論、教師引導、歸納總結等形式,達到 突破難點 的目的。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 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探究弦、弧、圓心角之間的關係 ,應着重採用 猜想—驗證—歸納 的教學方法。即: 先由學生提出對結論的猜想,然後對猜想進行驗證和證明,在教師的指導下歸納總結本課內容。其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動態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定理內容。

五、 說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理論: 引導學生歸納,以學生敘述爲主,教師點評,共同總結。

2、實踐: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探究,達到對定理內容的認識和提升。

3、能力: 通過課堂教學活 動,學生的合作能力、歸納能力都有所提高。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先出示本節課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複習圓的對稱性及相關知識。然後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認識圓心角及相關量。探究在同圓中圓心角與其所對的弦、弧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猜想、驗證、歸納,得出結論。第三,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在等圓中探究以上三量之間的關係。第四,學生獨立思考後,嘗試用數學語言表達上述結論,教師引導,學生點評,共同得出本課定理內容。第五,在定理得出的基礎上,繼續拓展與深化,引導學生討論得出,推論內容。第六,通過多個習題對本節內容進行鞏固和提高。第七,課堂小結,共同提升。第八,完成思考題,知識拓展與弦心距相關的內容。第九、佈置作業。

六、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 複習 引入 , 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 由課件展示三量關係,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學生提出猜想後,要求對猜想給出證明,體現數學的嚴謹性。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同圓中圓心角、弧、弦之間的相等關係。

3、 引導學生動手做,在等圓中探究三量之間的關係。

4、用數學語言表達上述結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5、 在講解 習 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爲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6 、能力訓練。課後練習 , 使學生能鞏固 並 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7 、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8 、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 習 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 思考 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9 、佈置作業。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 餘 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