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美術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術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美術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美術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高高的樓房》 課時:1課時

本課屬於“形狀造型”學習領域,在學習了圓形組合造型的基礎上,學習用方形組合的方法表現生活中的方形物。本課和前幾課的聯繫非常緊密,都是學習方形與日常生活事物之間的聯繫。所以講授時順帶着複習之前的課程,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

高樓基本全部是用方形可以表現的,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突出方形疊加的效果,像搭積木一樣把樓房建造起來。只是單調的方形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要在方形的基礎上加入其他基本形的拓展,讓學生對建造樓房感興趣。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階段,但同時也是自律性比較差,容易分神的階段。要在整節課中不斷的有驚喜,才能夠吸引住學生的眼球。

三.教學教法

1.創設意境

由於學生所在環境的限制,沒有跟多機會能夠見到高樓大廈,所以在做時就要加入大量的高樓圖片,讓學生先在視覺上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用去郊遊的假設場景,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在衆多的圖片和歡快的音樂中,學生能夠領略到如郊遊一般的愉快心情。在放鬆的心境中去學習,能使學生更快的進入狀態。

2.遊戲教學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在教學中加入“搭高樓”遊戲的環節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並且能夠訓練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以小組爲單位也能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和組員之間的配合,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3.啓發創新

畫高樓時,在方形的基礎上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啓發學生用其他的基本形。教師利用遊戲環節的高樓做講解,學生能夠理解如何用不同的形狀改變高樓內部的結構。

繪畫水平較好的學生,教師在黑板上做示範講解,添加動物或者植物外形的變換,開闊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任意發揮,把高樓變得更奇特。

4.講評拓展

最後把所有完成的作品貼到背景畫中,組合成一幅集體作品。請一名學生講述自己的高樓並互相點評。結束時加入兩綱教育中的民族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意識。

美術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們慶幸自己能存在於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裏,也感謝自己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讓我們親身體驗色彩的美麗。世界上的色彩何其之多,不一樣的色彩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心情,讓你處在這個色彩獨有的心境裏,於是便有了對色彩的感悟。心情是看不見的,卻可以體驗,心情是抓不到的,卻緊隨身邊。不同的心情可以用不同的色彩來表現。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第七冊《用色彩畫心情》一課。

一、設計意圖:

在美術的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道靈動的風景,“用我心畫我畫,用我I 情表我意,, ’使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充滿情趣,充滿魅力,讓他們實現最自由,最幸福,充滿激情的學習旅程。

因此我想通過“情境教學”的模式,試圖爲孩子們打造一個充滿詩畫而又情意濃濃的課堂,和他們展開對色彩情感的認識和研討。我用典型的黑、白、紅、黃等幾個顏色,讓學生多角度地去感受和體會美妙的色彩。通過欣賞、對比、想象、討論,把學生帶到一個色彩的世界裏,體會色彩的性格。

二、教材分析: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列高利認爲:“顏色知覺對於我們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本課通過探索色彩的奧祕,學習運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從個人主觀感受出發,瞭解色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欣賞畫家名作,使學生產生對色彩探索的好奇心,讓學生作美感表達,使學生感受“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2 .初步瞭解色彩這一美術語言,讓學生大膽運用色彩嘗試着表達自己的心情。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對本課的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三、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上課之初,我將請同學們從自己所在的小組選派1 到2 位同學上臺前的紙箱中隨意抽取一張寫有不同心情的卡片,用誇張的表情表演出來,再請同學們根據他所傳達的信息來猜猜卡片上寫的應是哪一種心情?通過這個環節的創設使學生增強對形象的初步感受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活躍課堂氣氛,爲後邊的欣賞體會做鋪墊。

二、進入新課:

.欣賞體會

欣賞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評價。這個程序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分析美術作品,給學生創造了一個主動探索的機會。在這個環節,我將分以下四步帶領同學們循序漸近的去了解和體會色彩情感的魅力。

首先,我通過對梵高作品《 夜晚的咖啡館》的描述,讓學生透過色彩強烈的畫面強化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讓每一個學生走進畫面,成爲畫中的一員,使學生感受“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藉助畢加索的《一個盲人的早餐》,鼓勵學生用簡短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把自己欣賞該畫的心得和學生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用不同見解去分析作品,他們會懂得藝術家使用的每一筆色彩都不是隨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學生表達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就是一個進一步感受和深入理解色彩情感的過程。

接下來通過兩張相同畫面、不同色彩的畫,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給他們分別取一個可以表達畫中心情的名字,並且運用美術術語進行評價總結,透過這個環節的設計,使他們更深刻的理解色彩的感情。

最後,觀看迪斯尼動畫片《 夢幻20xx 》中因人物心情的變化而引起畫面色彩變化的片段,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擴展學生的視野。學生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使美術課真正做到寓教於樂,美中育人,點燃學生的創作慾望。

.情境創作

請學生閉上眼睛,伴隨着歡快或悠揚的音樂,想象自己來到夢幻般的色彩環境裏,這些神奇的色彩帶給你什麼感受?請同學們回憶當自己快樂、興奮、傷心、委屈、痛苦… … 時,最希望用什麼方式去表達這種心情?在這樣的心境驅使下,大膽而富有創新的進入自己的創作階段。此環節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交流評價:

充分利用多媒體,及時的、適時的展示學生作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兼顧生生之間欣賞、交流,滿足各自的心理需求,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三、拓展延伸: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羣、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於色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在亞洲信仰佛教的國家裏代表着神聖的黃色在歐美國家卻是警告、怯懦的寓意。再如西方人認爲白色高雅純潔,而到了中國卻不是那麼的受歡迎等等,讓學生利用各種學習渠道去了解、去搜集這方面的知識,讓有限的美術課堂學習植根於寬廣的生活大背景。

新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不能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在課堂中,我和孩子們徜徉於藝術的海洋,感受色彩,收穫文化,一起放飛心靈,美美的欣賞,美美的感受,美美的表達,師生共同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求知、求趣、求美。

以上是我對《用色彩畫心情》 一課的分析,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美術說課稿 篇3

我將本課設計爲以美術爲切入點的綜合性藝術課,藉助實物遊戲、線條遊戲、美術作品欣賞表演等手段,將藝術領域裏的繪畫和實物等進行自然的融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獲得藝術課的教學實踐經驗。

一、說 教 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線條是一種神奇的符號,它隨着學生塗鴉的開始,便陪伴着學生成長,成了許多孩子表達內心世界的手段,這種用線來表現學生內心世界的東西一旦被引上正規化的道路,將完成用線造型的環節。用線造型的訓練在美術實踐中被瞭解、掌握、運用,能幫助學生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創造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和智力能力。《體會線的韻律》的美術活動主要體現爲遊戲性。因此,美術課不要過多的講繪畫知識和造型原理,教學要求主要是使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記憶、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大膽運用各種各樣的線條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創作優秀的個性化的美術作品。

2、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

A、認識各種直線、曲線及其作用;

B、感知線是繪畫語言之一;

C、培養學生線控與線性的感知與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A、在遊戲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感受聽覺的“線”,激發記憶與發現的興趣;

B、在比較中體驗線條的美感;

C、在創作中訓練線的表現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A、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及其美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B、能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習人際交往;

C、能用審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提高審美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及其美感,體會線條表現出的情感。

難點:學會用不同的線表達自己的情感。

4、課型:

造型﹒表現

5、課時安排:一課時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下列教學方法。

二、說 教學 方 法

(一)說 教 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準備採取以下教法:

(1)“啓發引導法”,根據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我以實例爲線索,充分動用教具,不斷採用欣賞、啓發、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2)“演示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據詞語的描述或圖樣、圖解、符號記錄等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教學相關資料,爲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全班學生都能用多種感官感知到演示對象。演示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與實物、多媒體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語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說明講授的內容,把演示與講授有機結合,更好地引導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邊議論,以獲得最佳效果。

(3)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變學生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總之本節課的全過程主要是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說 學 法

線條是繪畫藝術的重要語言與工具,在藝術領域中既有視覺的“線”又有聽覺的“線”,理解它們的節奏與情感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識技能和創造思維,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運用不同節奏的線條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節課,學生可以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藉助教師準備的大量實例、課件演示和參與體驗性學習活動,產生“記憶”與“聯想”,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形象地認識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條以及繪畫中的線條,感受聽覺的“線”,發展創造思維,陶冶藝術情操,學會人際交往。

美術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次綜合實踐課內容是我校校本教材內容,剛好湘版八年級下冊第二課內容也是木刻版畫,我把校本教材和課本內容相結合設計了這堂綜合實踐課,是一堂以“造型.表現”爲主,並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實踐課程。版畫是集繪畫、雕刻木板、印刷爲一體的藝術,本次活動的設計,以學生爲本,採用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版畫文化,認識版畫的藝術特色,輕鬆快樂地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對版畫的興趣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說學生

本次活動是典型的版畫技法訓練課,通過課堂活動的滲透讓學生了解木刻、掌握木刻版畫技法,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課前要準備的版畫工具有:木刻刀、木板、油墨、紙等。這些必備材料對城裏孩子來說準備起來可能沒什麼,但我校地處比較閉塞的農村地帶,學生對版畫知識瞭解甚少,版畫製作工具更是從來都沒見過,更別說準備齊全了,所以我只要求學生準備木板和紙,其餘老師配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創作刻制自己的版畫作品,並親手把作品印出來,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們比較喜歡的。

三、說教法

本次實踐活動採用引導——欣賞——認知——實踐——評價五個階段完成教學。第一階段,先是師生互動,引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階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欣賞版畫作品,感受其藝術魅力,這一階段分四步進行,通過分析欣賞對比了解版畫的藝術特色,風格以及和其它形式的繪畫的不同之處,進一步強調版畫是“以刀代筆”的藝術。

第三階段,結合課件認識木刻刀具、掌握木刻版畫製作方法。這一階段分三部分——先是認識刀具,其次穿插了一個小活動,就是讓學生自己感受三角刀和圓刀的用法,刻出來的線有什麼不同,然後就是版畫製作過程的學習。

第四階段,學生動手實踐,自己製作版畫。這個階段很重要,因爲環節多,要畫稿、上板、刻板、印刷,所以教師要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學生有好的畫稿或是刻得比較認真的要及時鼓勵,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第五階段,展示作品,師生互評。

自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作出合適的評價。鼓勵學生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版畫作品,介紹製作技巧和設計經驗。

互評:引導學生合理評價他人的作品。評出最喜歡的版畫作品,說說自己的感受。

總評: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能力,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

美術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字的聯想》是蘇少版美術第七冊第15課的內容。本課由文字的演變入手,以生動活潑的形式介紹了不同的聯想方式,是關於美術字設計基礎的訓練體驗課。這一課與純美術字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的是“聯想”這兩個字,突出的是教材學習的靈活性和趣味性,通過學生的聯想,不但讓學生掌握變體美術字的一些設計方法,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理解生活與美術的關係,更懂得觀察生活,體會美術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設計理念: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顯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在美術教學中,我們的課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通過教師的引領,發揮學生作爲主體的作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並創造性地創作一系列有獨特性的作品。本課就是基於這些理念,通過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再通過課堂上的啓發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意,引發聯想。感受美術字的造型美感,提高他們的創作熱情。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設計理念,我初步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欣賞、瞭解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2、技能目標:體驗各種不同形態的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聯想的設計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繪畫製作的表現形式進行文字的聯想設計。

3、情感目標: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用新奇的聯想裝飾一個或幾個字。

教學難點:

如何發掘學生的創造力,能對同一字有不同的聯想,並使學生創作設計出與衆不同的充滿畫意的字的聯想作品。

教學準備:

(1)、蠟筆或水彩筆等會繪畫工具,彩色紙。

(2)、教師準備電子白板課件,及便於學生展示交流作品的照相機。

說媒體:

隨着計算機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入,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交互式電子白板逐漸進入我們的普通課堂。它的拖放、聚光燈、隱藏、拉幕等功能模塊,擴展、豐富了傳統計算機多媒體的工具功能,更加提高了視聽效果,這些精彩的視覺及聽覺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能更加熱情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下面我把我的媒體流程簡單說一說:導入部分我利用拖放功能讓學生猜字、比較古今漢字瞭解文字演變及造字規律;探究部分我利用聚光燈功能聚焦“秋”的幾種聯想方法,並利用動畫形式更形象生動地展示聯想的幾種常見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聯想的方法,接着利用白板的書畫功能示範火字的聯想過程;展示部分我運用了照相、拖放等功能把學生的作品直接放在大屏幕上,改變了平時的展示方法,使學生作品更美觀。拓展部分利用媒體的播放功能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字的聯想,潛移默化生活與美術的緊密聯繫。

三、教學流程: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美術教育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與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與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我把整個教學流程設計成了“猜字導入、揭示課題——‘秋’字爲例、探索方法——創意指導、作品構思——自由創作、多維評價——聯繫生活、延伸拓展”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爲線索,活潑生動地串聯起課堂教學。

(一)猜字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標中提出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本課我通過猜字遊戲,使孩子們初步認識瞭解中國的象形文字,再通過觀察字的古今變化,使學生充分認識中國文字的歷史與特色,併爲祖國文化感到自豪,使學生的情感價值有一定取向。從字的起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有聯想裝飾的文字很有趣,很自然地導入了本課的學習重點,揭示了課題。

(二)“秋”字爲例,探索方法: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美術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在這一環節,我按照三種不同的聯想方法逐個解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

1、根據字意字形聯想。

①出示“秋”字,“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些什麼?”,嘗試引發字意與相關事物的聯想。

②出示六個不同的“秋”字,印證學生剛纔的設想,讓學生初步體驗字的聯想。

③進一步展示“油”“甜”,讓學生充分交流,鞏固這一方法。

④ 小結並進一步揭示“把和字有關的事物裝飾到字體上,可以把字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2、誇張變形聯想。

利用動畫出示“風、胖、香蕉、汽車”,在變化過程中瞭解誇張變形的方法。

3、色彩聯想。

設計理念:這三個聯想的方法主次分明,用了不同的媒體呈現方式,直觀有趣,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巧妙分解了重難點。

(三)創意指導,作品構思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一要解決學生如何完整地完成字的聯想作品這一問題,二是要進一步開拓學生思維,發展創新意識,讓他們在設計時能夠從多角度進行聯想,從而設計出更有趣、更有創意的作品。

我先用“看了這麼多作品,好朋友孫悟空想考考我們“火字你打算怎麼變?”這樣的過渡語言,很自然地導入到了作業演示的步驟中。在這一步驟中,我選用了較爲簡單的“火”,分三步具體指導:一寫單線字定結構;二寫雙線字,在白板上把學生聯想到的事物進行選擇性的組合添加完成構圖;三進行聯想填色,這三個步驟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學生一目瞭然,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再出示學生“母、弟、魚……”字,讓學生充分交流後嘗試動手設計,教師指導。欣賞一些較好的設計,獲得一些啓發,扶着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聯想設計。

(四)、自由創作,多維評價。

前幾個環節下來,學生已經欣賞到了大量有趣的聯想文字,並且已經基本掌握了文字聯想的設計方法,早就迫不及待想動手來創作了,這時我順勢利導,提供一些學生熟悉的便於聯想設計的文字如“雨”“魚”等,讓學生來體驗設計的樂趣,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想一個自己喜歡的字來進行設計。爲了讓孩子們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評價時我努力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作品評價不作硬性統一,因人而異,實行孩子自評、互評,體現主體地位。在優秀作業上我寫下 “心靈手巧”、“魔幻色彩”、“獨具匠心”等給孩子成功的喜悅;在表現一般的作業上寫上“別泄氣”、“慢慢來”、“相信下一張會很精彩”等激勵性語言,相信孩子的內在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反饋、調節作用。最後再欣賞一些有創意的作業,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完善。

展示環節利用照相功能把學生作品拍照展示在白板上,充分激發學生成就感,連孫悟空都不由連連稱讚。

(五)聯繫生活、延伸拓展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些經過聯想裝飾後的字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了,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字?請你們做個生活的有心人,觀察並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生動有趣。

美術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中國民間玩具》一課屬於“欣賞評述”的學習領域。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玩具總是有着濃厚的興趣、很深的感情。

中國民間玩具源遠流長,分佈地域廣闊,花色品種繁多,製作材料龐雜,功能多樣。由於它是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相互借鑑與傳承的共性藝術,並與民生民俗共存,因而具有穩定的傳統式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各種玩具充斥市場的今天,更應讓孩子們瞭解和接觸中國民間藝術,激發孩子們對民間藝術的興趣,提高孩子們的藝術鑑賞力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學目標:

結合小學一年級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課件)

認知目標:初步欣賞和接觸一些民間玩具,重點了解民間玩具布老虎的造型和材質、色彩特徵。

能力目標: 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布老虎的創作表現。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興趣和熱愛祖國民間藝術、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課件)

教學重點是:通過欣賞中國民間玩具,感受中國民間玩具的藝術美,在民間玩具布老虎的製作活動中感受美術創作活動的快樂。

教學難點是:如何利用已學的知識,用紙和廢舊材料仿製布老虎。

二.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倡學生自主的學習方法。本課內容豐富、新奇,如果方法得當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爲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做了以下三點思考和嘗試:

(1)、課的形式,一般的欣賞課都以看、析爲主,較爲枯燥,不符合低年級孩子的特點,而本課我們研究的又是玩具,既然是玩具就要讓他們玩起來,所以我選擇用“玩”做爲主線貫穿本課,以玩開始在玩中結束,讓孩子們在玩中樂,在玩中看,在玩中賞,在玩中學,在玩中做……讓他們既能感受到傳統的民間藝術獨特魅力,又不覺得遠離自己的遊戲生活。

(2)、民間玩具種類繁多,選擇一個怎樣的切入點去分析呢,再三思考後我選擇了布老虎。老虎是孩子們熟悉的動物,而布老虎極具裝飾性的色彩也和兒童繪畫用色單純、鮮明、強烈的內在特製相通,極易引起兒童的認同感。

(3)、欣賞探究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而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參與,本課設計中我利用了“異質同構”的藝術觀點,讓孩子利用紙和廢舊材料參與制作布老虎,發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加深他們對布老虎的感性認識。

2、學法:

針對小學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靜聽,而是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去了解、探究、掌握。

通過在教室內佈置各種民間玩具,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類民間玩具,並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操作玩耍各種民間玩具,創設良好的認知情景,逐漸引領學生步入民間藝術的殿堂,讓他們始終在快樂的遊戲中感受民間玩具的無窮魅力。隨着遊戲的深入,同學們的熱情又轉向玩具的製作上,這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利用廢舊材料,引導、支持他們大膽創作,設計出不同的布老虎玩具。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動作就是思維,他們在動作中學習。如果缺少了動手的機會,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學習,這是現代兒童心理髮展理論所明示的。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自己是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同學們保持着很高的熱情與興趣,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創作慾望和成就感,真正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

3、教學準備:

學生:

1、瞭解長輩們的玩具,蒐集民間玩具實物。

2、用於創作表現的美術材料和工具。

教師:

1.有關民間玩具的圖片、實物。

2.課件《中國民間玩具》。

3.範圖,複印各種造型的虎頭圖片若干。

三.教學過程(課件)

爲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爲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情景導入:

1、 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在教室裏放置一些容易找到的民間玩具,我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挑選一個玩一玩。

2、請學生邊玩邊介紹,你最喜歡的玩具特徵。

3、這些土玩具和你的那些遙控玩具電動玩具有什麼不一樣?發現民間玩具的材質豐富,鄉土氣息濃郁的特點。

4、這些玩具是你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小時侯玩的玩具,他們小的時候生活條件沒有現在好,買不起也買不到這些高科技的玩具,所以人們便用自然界中各種材料製作各式各樣的土製玩具。這些在民間廣爲流傳的就是民間玩具。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就是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從玩“土玩具”開始進入本課的教學情景。心理學家認爲,積極的情緒對認知具有動力功能。愉快時感知比較敏銳,記憶比較牢固,思維比較活躍。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設良好的審美氛圍。】

(二) 主題漫談:

介紹:我國的民間玩具歷史非常悠久,早在5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具有玩具功能的實物,過去人們稱之爲“耍貨”、“玩藝兒”。

你看,那些生活在田間地頭的人們,勞動之餘, 興致所至,信手拈來幾根麥秸,可編織出一隻形象逼真的螳螂;一根針,幾根線,一小塊布可以縫製成令人愛不釋手的布老虎;一塊一錢不值的冰涼的泥巴,可以很快地捏成一個栩栩如生的娃娃;一團面、一塊糖稀可以做出神態各異的人物和動物。一件件淳厚、樸實的藝術品,通過他們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來, 那可真是妙不可言。(邊介紹邊欣賞各種民間玩具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富有情感的解說詞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感受中國民間玩具的博大精深。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所獲得的感受是全面的,其深刻程度也是傳統教學所不及的。當悠揚的民樂音樂和欣賞畫面同時出現,聽覺和視覺的共同衝擊,同學們的感受更加直觀,情感得到了昇華。】

(三)重點探究:

1、剛纔我們看到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玩具。在我們的桌子上也有一些這樣的民間玩具,拿起來看看!

這些玩具是用什麼材料製作而成的?讓學生自己在觀察中自主將民間玩具從材料上進行分類(泥、布、竹木、紙、金屬、食品、陶瓷和綜合玩具)

(出示投影附一:民間玩具的分類。)

2、下面我們重點研究一下,在民間流傳極廣,深受人們喜愛的——布老虎。(板書—布老虎)

(1)這些布老虎造型很特別吧!那麼它跟我們平時見到的真實的的老虎有什麼區別呢?教師出示兩幅虎頭圖片,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布老虎的造型特點:簡潔、誇張

(2)再出示塗好顏色的布老虎,讓學正感受到它的用色特點:色彩豔麗。

其實,這些可愛的布老虎大都是那些農村的老奶奶坐在自家的炕頭上縫製出來的,他們大多數從來就沒有看過真實的老虎,也不知道真的老虎究竟長什麼樣,就憑着自己的想象大膽的創造出來的。

3、看,她們的創造多奇妙、多美麗啊!你喜歡哪一隻,請學生上臺操作點擊放大播布老虎的圖片,並加以評述。

4、你們講得真好,真聰明,相信你們也一定能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布老虎,那就讓我們來做一做布老虎。

【設計意圖:本環節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所以本環節設計成了可交互的圖片播放,並請學生自己自己操作點擊、自己分析講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四)嘗試表現:

1、選擇自己喜歡的虎頭,進行上色練習。(事先複印好不同造型的虎頭供學生選擇)注意:色彩要豔麗,對比要強烈。

2、和老師一起做一隻立體的布老虎。

看,老師這還有一個立體的。(出示老師製作的布老虎實物,吸引學生的注意。)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是仿造布老虎的造型用紙和廢舊易拉罐製做的。

【邊示範邊講解:】用大的紙做它的身體,先把紙橫着對摺,用剪刀在左右兩邊分別剪出兩條腿,線條要流暢。在剪開線內貼雙面膠從頭貼到尾對準粘在一拉罐上,再加上尾巴,尾巴可以折、可以卷……最後,剪下布老虎的頭並粘上。這樣一隻可愛的仿製布老虎就做好了,你們也趕緊動手吧!

【設計意圖::本環節就利用了"異質同構"的藝術特點,讓孩子利用紙和廢舊材料參與制作布老虎,儘管佔用了一部分課堂時間,卻增加了教學的功效。簡易、樸質、便捷是大多數民間美術作品的特點,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能力操作實踐的。在實踐過程中,實際上是加深學生理解,協助實現教學目的的。】

(五) 展示遊戲(3分鐘)

讓我們跟着音樂一起來玩一玩自己製作的布老虎。(在《兩隻老虎》的音樂中進行音樂遊戲。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嚐到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積極參與成功後的喜悅,提升課堂氣氛。】

(六)課後拓展

1、其實布老虎除了可以供人玩耍還有其它的寓意呢?你知道嗎? ( 教師介紹:在民間傳統觀念中,布老虎是勇敢、強壯、健康的象徵,老虎能驅邪,能讓孩子們無災無病,健康成長。難怪大家這麼喜歡它呢!)

2、看……人們還把它做成了鞋、包、枕頭……看老師也做了一些,有小鬧鐘、儲蓄罐,還可以做筆筒……

【設計意圖::本課的最後環節,就是引導學生投入到更廣闊的視野中去發掘民間玩具布老虎的魅力。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好的生活,此環節的設計也是將民間玩具進一步引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四.板書設計:

(課件)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

課題:中國民間玩具

副課題: ——布老虎

造型特點展示圖和用色特點展示區

美術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綱要》中在幼兒園藝術教育目標中指出:“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幼兒美術教育不以幼兒掌握美術技能爲主要的目標,而是希望幼兒在自由、寬鬆的美術創作活動過程中逐漸喜歡參加藝術活動,獲得藝術感受,同時促進幼兒想象力及創造力的發展。所以,此次活動我不規定幼兒一定要把機器人畫得惟妙惟肖,而是讓幼兒通過已經學過的各種幾何圖形進行組合、變化,大膽的設計創作出各種各樣機器人,體驗幾何形狀變化帶來的美感和美術活動的快樂。

機器人是幼兒感興趣的玩具,在幼兒園和家裏,小朋友都接觸過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還有在圖畫書、動畫片、科普讀物、照片等影音圖像資料中都見過機器人,機器人神器威武的形象深受幼兒的喜愛。機器人有着奇特的造型和神奇的本領,能給幼兒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和激發他們強烈的創作願望,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實際生產中機器人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離不開大膽創新,讓幼兒對機器人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及萌發他們初步的創新思維,是本次活動的目的所在。

二、說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各種圖形進行組合變化,設計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2、瞭解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機器人,按自己的想象設計機器人,萌發初步的創新意識;

3、提高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想象創作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活動重點:學習運用各種圖形進行組合變化,設計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活動難點:大膽想象,設計和創作機器人。

三、說教學方法: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此次活動的主題,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多媒體課件法:

此次活動中,我藉助多媒體手段貫穿活動始終,目的在於讓幼兒形象地感知和欣賞機器人。通過“會說話”的機器人課件,向幼兒展示和介紹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幫助幼兒感知機器人的造型及其功能等。通過機器人的語言代替教師的語言,比教師直接的講述更爲生動,富有趣味性,也更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亮點。

2、觀察討論法:

通過觀察,幼兒可以形成對機器人的整體印象,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幼兒把握機器人各種造型的特點。而在觀察後進行討論,則能讓幼兒加深對不同形狀組合、變化帶來的不同造型的機器人的印象。本次活動中,爲了啓發幼兒運用不同形狀的圖形組合來設計機器人,我通過讓幼兒觀察多媒體課件、圖片、玩具等材料,說一說機器人可以用什麼形狀的圖形來組合,機器人的身體、頭部、四肢等可以用什麼圖形來表示,還可以用什麼圖形來裝飾機器人的盔甲等等,讓幼兒感受變化的、不同圖形的組合能讓機器人看起來更神奇和威武,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欣賞評價法:

幼兒創作結束後,將幼兒最終完成的作品進行集中展示,讓幼兒挑選同伴中自己喜歡的作品(也可以選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肯定各自作品的特點及優點。通過欣賞評價,有利於達到分享交流的目的,讓幼兒學習他人的創作技巧,也有利於讓幼兒體驗創作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四、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在開展本次活動前,我讓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一同查找圖像、科普書籍、影像等資料,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機器人。同時,讓家長幫助幼兒初步瞭解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廣泛應用的機器人,機器人幫助人類做了哪些事等等。此外,幼兒經常看到關於機器人的動畫片,玩過各種機器人的玩具,積累了很多關於機器人的感性經驗。

2、物質材料準備:前期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幼兒帶來的機器人圖片;機器人的玩具;白紙、畫筆等等。

五、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中,我設計了4個環節,可以概括爲“欣賞觀察——想象討論——設計創作——欣賞評價”四個部分。

(一)幼兒觀看、欣賞多媒體課件和機器人圖片——感知、觀察機器人造型及創作特點,瞭解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機器人。

1、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幼兒介紹實際生活在廣泛應用的機器人。

機器人: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機器人,歡迎來到神奇的機器人世界。現在,小朋友們跟着我進行一次科幻之旅吧!(課件內容:5個在不同領域工作的機器人分別圍繞名稱、功能等進行自我介紹)

(作爲活動開始部分,以“會說話”的機器人課件直接進入活動,是爲了能夠在活動一開始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機器人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幼兒瞭解實際生活中的機器人,探索機器人的世界,能夠打開幼兒的眼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增強求知慾,同時也是在幼兒記憶中留下豐富的視覺的形象,豐富幼兒關於機器人的經驗,爲後面幼兒大膽想象設計機器人做鋪墊。)

2、幼兒分享、交流機器人圖片。

機器人:我還聽說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幫我找了其他好多好多機器人朋友,真開心!請你向我和其他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機器人朋友吧。

幼兒上前將帶來的圖片給教師,教師將其展示在全體幼兒前。幼兒講述自己帶來的機器人長什麼樣,它是什麼形狀組成的,他能用來做什麼等等。教師抓住幼兒講述過程中的主要信息,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機器人的主要特徵,分析機器人可以由哪些圖形組成。

教師:可以用什麼形狀的圖形來表示機器人的身體(頭部、四肢等)。

教師:還可以用什麼圖形來裝飾機器人的盔甲呢?

(這一環節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感受變化的、不同圖形的組合能讓機器人看起來更神奇和威武,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二)“我是小小設計師”—— 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創意,分享同伴多樣化的設計。

機器人:哇,小朋友爲我介紹的好朋友都好厲害啊,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小朋友們是一名設計師,你們會設計一個什麼樣的機器人呢?

幼兒進行大膽的想象。一段時間後,教師請幼兒上前大膽交流自己的創意,給大家說一說,設計的機器人長什麼樣,由什麼形狀組成的,能夠爲人類做那些事。

(讓幼兒先進行足夠的時間的想象醞釀,不至於匆忙下筆創作。交流的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原有經驗,聯想和遷移在各種資料中關於機器人的形象和用途,同時也是在交流中探索、發現基本的創作思路,爲接下來的創作提供支撐。)

(三)幼兒設計創作,教師個別指導——學習運用各種圖形進行組合變化,設計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1、幼兒按照自己的想象畫出機器人;

2、教師啓發幼兒用不同的圖形組合創作,並注意變化;

3、教師幫助能力較差的幼兒進行創作。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既根據個別差異給予幼兒技法上的幫助和注重他們思維的發散,又給予幼兒充分的創造空間,將大部分時間留給幼兒進行自主創作,始終扮演幼兒創作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幼兒創作過程中,我注重讓幼兒在寬鬆、開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及時肯定他們的努力。)

(四)幼兒相互欣賞評價——分享交流創作技巧,體驗創作的快樂。

將每一個幼兒的作品展示在前面,請幼兒欣賞並相互點評。也可以講述自己的作品。教師主要圍繞目標1引導幼兒有針對性的觀察和欣賞作品:

教師:你喜歡哪一個機器人?爲什麼?

教師:這幅作品主要用了什麼形狀來設計機器人?

(我指導幼兒進行相互欣賞,嘗試分析、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從而讓幼兒充分表達對美的體驗,以及提高他們審美能力,獲得美術活動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五)活動結束

機器人小結:今天小朋友設計了好多種機器人,爲機器人王國裏添了好多新朋友。這些機器人身上的有不同的形狀,真漂亮。原來變化一下就有很多類型的機器人了。真感謝你們!

(以機器人與幼兒對話結尾,達到活動首尾呼應的效果。通過點出形狀組合的變化,幫助幼兒掌握本次活動的重點。)

美術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思路

A、教學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處理的是美術家的自我認同跟社會環境的關係,也就是說,美術家究竟怎樣看待自己的職業?老師可以通過歷史的透視和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來理解美術家的自我跟社會角色之間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美術家的自我和社會之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會試圖分派給藝術家一個明確的身份:工匠、雜役、職業畫師、藝術家;但美術家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個完整的“人”,遊離於各種身份之間。畫家或雕塑家僅僅是一種通常的稱謂和職業身份,不能反映某個具體藝術家的個性特點。而美術家更重視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這條中心線索跟對美術作品的分析聯繫起來,層層深入地體現這條線索,並且貫徹到教材提供的兩個“活動建議”當中去。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術作品可以分爲三組,反映出美術家表現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巖畫》和《埃及墓室壁畫》是通過匿名的手段來表現自我的。這幾件作品年代較早,藝術家還沒有充分的自我意識,並且社會也沒有給予藝術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許他們過於明顯地突出自己。嚴格說來,在這些作品創作的時期,還沒有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藝術家”,原始時期的“藝術家”實際上是巫師,而在古埃及和中國的商周時期,“藝術家”的準確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隸。

第二組作品,是14世紀以來的一些美術家的自畫像。自畫像這種形式比較準確地反映出藝術家對自己的認識和角色定位。這是要提到的一個歷史背景是,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中國的傳統中,職業畫家或雕塑家並不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從社會角度看,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是爲別人服務、換取報酬以養活自己的人。所以藝術家往往不願意把自己僅僅看做一個工匠,而是負有某種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幾幅自畫像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阿爾泰米西亞·真蒂萊斯基之外,其他畫家的自畫像都沒有用作畫的工具來暗示自己的身份.相反,丟勒像基督,普桑像貴族,金農像隱士,而倫勃朗則把自己畫成一個真實、樸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萊斯基的自畫像稍微有點特殊,或許因爲她是一個女畫家。實際上,當時女的自畫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畫成畫家,而是畫成淑女。繪畫對女性來說是一種文化教養。真蒂萊斯基在自畫像中突出自已的畫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們的習慣看法,肯定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女畫家,而不是以繪畫來標榜自己“才藝”的女性。另外,按照西方的傳統觀念,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由九們“繆斯”掌管,而繆斯們都是女性。真蒂萊斯基借用了這樣一些觀念,使自己的畫家身份跟作爲“繆斯”的女神聯繫起來。

除此之外,真蒂萊斯基和金家都是用的側面像,這也具有某種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下面像中,美術家可以和觀衆達成交流,而側面像則似乎表明畫家更願意自行其是,因而其個性也更加孤僻和鮮明。

第三組作品是處於創作或生活場景中的美術家。在這裏,美術家的工作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含義。委拉斯貴支的畫室是在皇宮,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鏡子裏的國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這個場所的性質。畫家本人是“宮廷畫師”,負責記錄這些人物和事件。而維米爾卻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狹小的畫室裏描繪一位抱樂器的姑娘。跟《宮娥》相比,這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地方。委拉斯貴支自畫像面前那塊巨大的畫布表明他記錄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偉的景象,而維米爾那塊小畫布則說明他更專注於普通生活的細節。

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把畫家安排在文人聚會的庭院裏。畫畫在這裏不是換取報酬、維持生計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間應酬、遣興的一種方式。這些畫家本質上不是通常所說的職業畫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愛好文藝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來作畫,就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畫家了。研究者認爲,《聽琴圖》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撫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邊兩位官員在恭敬地聆聽他的琴聲。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畫押,雖然不能據此認爲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親筆,但這位皇帝對待繪畫的態度是很明顯的:他會不遣餘力地支持繪畫,並利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和倫理理想。

2、教學目標

瞭解美術家社會地位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同文化、經濟、政治因素的關係;瞭解創作者的自我意識在作品上的表現方式;學會把特定的視覺圖式以及風格特點跟藝術家的生活、生存環境聯繫起來,以一種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美術作品。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美術家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化;自我和社會的關係。

難點: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自我和社會的關係。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覽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A、教材或課程所需圖片的多媒體課件。在製作課件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特點的自畫像或有肖像畫作品供學生參考,領會塑造、表現性格的一些方法。將觀察的內容一一地加以列舉並比較,引導學生將觀察與分析科學化、系統化,並運用教材所介紹的知識對比較的結果進行分析。

B、在課前,請同學們從網上或者書中查閱一些關於肖像刻畫(繪畫攝影),然後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二、學法指導

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但由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社會意識以及生活經驗的侷限,可能對本課的主題理解的不夠深入,另外,現在的高中生學業壓力沉重,對美術學科中美術鑑賞模塊的學習並沒有強烈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手段要儘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或故事拿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

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他們查找資料,大膽想像和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能體會美術作品的美術語言與形式特徵。

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從學生對美術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結合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內容,一方面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過歷史背景的講解來加深學生對美術家——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認識。適當運用啓發式教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主要採用“比較鑑賞法”,提問法、討論法、觀察法等。適當運用啓發式教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藉助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1、課件展出一組作品(出示大象的傑作),說說畫面中是什麼內容,感覺如何?(學生回答)這些畫,看起來平常,但如果知道作者是誰,大家一定會大吃一驚!

2、告知學生是亞洲大象“帕亞”的作品,10~15分鐘時間完成一幅畫作。每幅售價250英鎊(摺合人民幣4500元左右),更神奇是在英國藝術展覽館,還展出了大象的自畫像。

3、課件展示“大象藝術家”作畫的照片和自畫像。爲什麼覺得大象藝術家“帕亞”了不起呢?(畫得非常好!能認識自我、表現自我,因此能被稱爲藝術家)。

小結:自畫像是藝術家認識自我、展現自我的一種重要方式。自畫像的出現,是藝術家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用課件展示課本中的巖畫和墓室壁畫作品,教師通過講述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大象的自畫像上轉移到對畫家的認知之上。)

(二)鑑賞分析

1、怎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爲美術家(畫家)?

(能畫畫的、作品能表現思想、有高超繪畫技巧……)

小結:不同時代,社會上的美術家的評價是不相同的。畫家自己是怎樣來看待自己的呢?我們除了可以通過畫家傳記,來了解畫家外,還可以通過畫家的自畫像,來了解畫家的內心世界。

2、在藝術家的自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麼?(學生看課本中作品回答)

小結:①他們對於自己的身份、社會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

②看到他們的藝術態度和藝術風格。

藝術家的自畫像有如一面鏡子,展現了藝術家眼中的自己。

1、用課件展示四幅藝術家的自畫像。

(丟勒、真蒂萊斯基、金農、凡高)

a、你認識這些藝術家嗎?是正面還是側面?是否知道這些藝術家的相關背景?他們分別屬於什麼時期?

b、從這些自畫像中,你看到了些什麼?

c、畫面是否暗示出創作者本人是一位畫家?通過什麼方式來暗示的?如果沒有這種暗示,那又是爲什麼?

(結合學生回答的情況,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

2、完成第61頁的“思考與交流”:倫勃朗的三幅自畫像。這些自畫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中年以後的倫勃朗接連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濟金度日的地步,自畫像也表現出一種濃厚的滄桑感。)

(三)集體討論

對比分析《宮娥》和《畫室》。

1、畫家所在的環境或場所有什麼區別?

2、畫家自己是以什麼方式出現在畫面上的?

3、能否看出畫家對自己職業的看法?

(四)分組討論

1、討論和分析對象:《聽琴圖》、《西園雅集圖》。

2、思考:

a、畫的是什麼樣的場景?

b、作者是以什麼身份在畫面?

(教師講解:在中國古代,純粹的畫家地位很低,被稱爲“工匠”;而文人兼畫家這一身份卻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總結

在各個歷史時期,美術家的社會地位不同,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不盡一致。例如《聽琴圖》,宋徽宗是一位畫家,但又是一位皇帝。這件作品既體現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也表明了他至高無上的身份。

活動交流:

課下完成“活動建議一”,教師選出一些作品進行評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