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集錦10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說課稿集錦10篇

說課稿 篇1

一拿到《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我就被老人與海鷗,海鷗對老人之間的深情給打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老人的名字叫吳慶恆,經常喂,照顧海鷗等等。後來因爲勞累而死。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的語言樸實優美,字裏行間真情流露。是一篇是你內心無比震撼的文章。這讓我想到《珍珠鳥》的作者馮驥才的一句話,“信賴往往創造美好的境界”。這篇課文的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爲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2、學習描寫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3、通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環節,分別是1、入境,感受海鷗老人;2、入景,欣賞和諧畫面;3入情,體會靈魂震撼;4入感,祝福海鷗老人。下面具體談一談這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

一: 入境,感受海鷗老人首先,出示海鷗老人吳慶恆的照片。“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張照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然後齊讀課文的第二小節描寫老人外貌的部分,讓學生感受一下課文是怎樣描寫老人外貌的。接着教師總結“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吳慶恆。吳慶恆老人被昆明市民親切地稱爲“海鷗老人”,他和海鷗之間地故事在各大媒體報道之後,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吳慶恆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鷗之間的深情厚意。”一個精彩的導入能給一堂課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入景,欣賞和諧畫面這一環節主要是教學課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節,主要圍繞一個“讀”字,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來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教師提問“在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幾幅畫,畫中有些什麼 ,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可以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來描述畫面,並暢談自己的感受。畫面一:老人喂海鷗。首先,教師範讀,在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很小心”、“退開一步”、“撮起”、“掃”這幾個詞。接着提問1、從老人喂海鷗這幾個動作的細節描寫中你看出了什麼?(可以看出老人動作的嫺熟,老人與海鷗配合默契和諧)2、海鷗飛成的樂譜能唱出一支怎樣的歌?學生可能會說“快樂的歌”、“自由的歌”、“飛翔的歌”等等。然後,再讀課文(請學生個別讀),感受老人喂海鷗的畫面是一篇有聲有色的和諧樂譜,讓圖畫和音樂融爲一體,讓靈動的畫面唱起美妙的歌。畫面二:老人給海鷗起名字。“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飛翔着那麼多海鷗,他都能一一喊出它們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描寫這幅畫的語句,感受一下海鷗老人的親暱和他對海鷗的愛。”(學生齊讀課文,親暱的語氣)。相機教學“抑揚頓挫”把“抑”與“仰”、“柳”等形近字進行區分,並讓學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個詞語的意思是“形容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分明,和諧悅耳。”同時,讓學生用“抑揚頓挫”造句。教師總結“剛纔老人喂海鷗時起起落落的節奏譜出了一篇和諧的樂譜,現在老人親暱地呼喚着海鷗的名字,又好像抑揚頓挫的和諧歌唱,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就好像交響樂,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接下來他們又在唱些什麼,說些什麼了。”過渡到畫面三。畫面三:老人和海鷗親暱地講話。我們好像聽到一陣陣親切喃呢的和諧交流。靜下心來聽一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呢?(多媒體播放畫面和音樂),學生兩人一組練習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如:老人說:“獨角、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快來吃食啊!”海鷗說:“謝謝你,老爺爺。謝謝你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來給我們送餐,和我們做伴。”通過這三個畫面來展示和諧的樂譜,和諧的歌唱,和諧的交流,最終突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那種和諧快樂。三個畫面,三首歌,讓學生感受音樂和畫面的和諧交融。

三:入情,體會靈魂震撼(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鷗的畫面)這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更是一個特殊的老人,他愛海鷗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託在海鷗身上,讓我們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麼美好的畫面,可是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那麼短暫,這樣美好的畫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這是他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當這張照片出現在湖邊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教師引讀13、14、15小節具體教學“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師:這裏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爲什麼不用“飛”呢?

生:因爲海鷗們意識到就要和老人永別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們拿走遺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比較好,更體現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

師:這麼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的景象是多麼壯觀、美麗啊!這麼多的海鷗來送別老人,這場面是多麼悲壯啊!一起讀讀這兩句話,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學生朗讀)

接着,教師出示說話練習“海鷗的心裏是老人,海鷗在鳴叫什麼?(目的是讓學生把前面的課文說進去)”。“老人的心裏是海鷗,老人在呼喚什麼?”把學生分爲兩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鷗,先寫一寫再交替發言。

 四:入感,祝福海鷗老人老人離我們而去了,許多人來送他,沒有悼詞,沒有哀樂,只有那張與海鷗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隨,你想不想來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鷗,你會怎樣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們,你會怎樣祝福老人?本課的作業設計是:收集描寫人和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並寫一寫讀後的感受。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看到過月亮是有圓缺變化的,能夠知道農曆十五是滿月。也瞭解了月球是自身不會發光的,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球在繞着地球逆時針運行等。本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教學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並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堅持記錄的習慣。

2、初步形成觀察月相的興趣。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曆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於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活動記錄等。

三、說【教學過程】

1、學生根據生活中的記憶,貼出月相的變化,再通過小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較,初步瞭解月相變化的規律。

2、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讓學生初步認識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同時通過模擬實驗,對原先的月相變化規律進行一次檢驗。

3、對月相變化的規律的認識,要讓學生真正形成,僅僅靠記憶畫和模擬實驗只能算是“紙上談兵”,真實的記錄是最具有說服力的,這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因此讓學生觀察記錄一個月的月相。

4、通過練習鞏固本課的知識。

四、設計理念

1、以月相的動態演示爲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2、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月相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3、通過模擬實驗,培養能力。模擬月相發生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4、觀察記錄一月的月相,讓學生有親身的體驗。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思考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說課稿 篇3

《釣魚的啓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啓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啓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很難弄懂。好在他們能借助語文知識讀通課文,知曉大意。他們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可以講述自己遇到的事情 見到的現象。他們已能看懂教材的插圖,說出插圖的大意。這爲課文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說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爲本,融情於境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以下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說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爲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說教學流程

《釣魚的啓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爲主,以學生髮展爲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悅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在我語音未斷的導語後便點擊鼠標,伴着優美的樂曲,幾幅精美的月夜圖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入神的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描寫月夜的片段:“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給讀出來,讓大家欣賞。”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之後,又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臺。“誰願意到前面來配上音樂朗讀?”相信肯定會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同時作者這種遣詞造句的表達方法也使小讀者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閱讀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釣魚的啓示》一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說的話,父親的話中蘊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爲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這一部分的內容是:父親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爲什麼?”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

我又擡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到湖裏去。大鱸魚有力地擺動着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分角色讀,然後我參與其中和學生合作表演。老師讀“兒子”說的話,學生讀“父親”說的話。在分角色朗讀中,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驗“父親”的話沒有商量的餘地、態度的堅定;體驗“兒子”的不理解,不服氣,內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爸爸!爲什麼?”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說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學生這時的讀、議、想,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在小組合作後,再來練習分角色表演這段對話,課堂氣氛會進入高潮。

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說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從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氣的爭辯到再三乞求,最後無可奈何的放棄這一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我的組織和引導,從小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這種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跡。

此時,我相機出示賀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勝於言教呀!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爲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啓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啓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靜靜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鮮明。教室裏是那麼的靜,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啓示》這篇美的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學會用美的眼睛體驗美的生活,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同時,《釣魚的啓示》一課的教學也啓示我今後從事語文教學要領略語文的美,感悟課文的美,去以“美”啓智,以“美”育人!最後,要求學生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會如何選擇,再次感受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P56的內容,分數混合運算(一)。

2、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是在五年級上冊學了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和本冊第一單元學了分數乘法與第三單元分數除法的內容後的一節新內容。是後面學習分數乘法的運算律以及解答有關分數混合運算問題作奠基作用。

3、教材的重難點:

(1)、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利用分數混合運算的法則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學習目標:

(1)體會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是一樣的會計算分數混合運算。(以兩步爲主,不超過三步)

(2)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5、學生情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需要運用分數計算來解決的問題。教材在安排分數混合運算時,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點,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引出分數混合運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進行運算的必要性,在學生列出算式後,教材先安排了分步計算,藉助的是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接着又安排了綜合算式。在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將體會到分數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二、教法

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信息和數量關係,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瞭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進而列出算式。

2、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教材中呈現了兩種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教師在用課件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體會算法之間的聯繫,明白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

3、對問題的解決加以解釋,即航模小組有3人。

三、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的觀察題、認真審題、正確計算、概括總結、檢查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序

一、談話引入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一遍。要達到學習目標,得靠自己的自學。

三、出示自學指導。

第二大組學生讀一遍。明確自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帶着問題去自學。

看課本第56頁試一試上邊的例題,重點理解題意、看線段圖、分數連乘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並把例題補充完整。

思考

1、題中出現了幾個興趣小組?要求航模小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麼 ?

2、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麼?

四、先學。

(一)看一看。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在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

(二)做一做。指名上黑板扮演,其他的坐在練習本上。

五、後教

(一)學習例題時,我只給學生展示了畫線段圖的每一步,讓學生明白每條線段表示的意思是什麼,然後能正確的列出算式進行計算,接着出示綜合算式的不同計算方法,讓學生感悟到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和計算方法。

(二)訂正做一做。

混合運算的順序:

1、同級,從左到右依次計算;2、不同級,先乘除,後加減;

3有括號要先算括號裏面的。

強調:在分數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中,遇到除以一個數時,只要乘以這個數的倒數就可以了。遇到連除的,可以一次性轉化爲乘法計算,能約分的要約分。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一樣。

六、當堂練習

1、森林醫生 重點是約分2、填空。除法一個數的方法和運算順序。

2、當堂完成作業:57頁的練一練第一題的後三個和第二題2題(用分部與綜合倆種方法完成)。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醇》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一節《醇 酚》第一課時的內容。根據新課標和新教材學習有機物,學生主要學習的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有機物的組成、結構、主要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知識。乙醇是是聯繫烴和烴的衍生物性質的橋樑,在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中處於核心地位,在學生已對乙醇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中注意從結構的角度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使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學選修5中有機中對官能團的學習有所體現的系統性。要善於歸納總結。因此,我認爲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去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要有知識遷移。

2.學情分析

從知識結構看,學生已經學習了烴的知識,對有機化學常見的基本反應類型的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較爲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質和用途也已經有所瞭解,所以對於進一步學習它的組成和性質,有着較強的求知慾。

目前我所帶的班級分三個層次;通學班,平行班,重點班。通過高一化學將近一年的學習,同學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任務,但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檔次不一,在分組討論時注意將各種不同層次及不同特點學生組合搭配,互相幫扶,鼓勵各小組學生主動與老師、同組同學以及組與組之問多交流,形成濃郁的學習研究氛圍,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來看,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思想從“被動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學習型”轉變。他們學習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明顯增加,學習動機比較穩定。

3.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新課標對本節的建議和教材的要求確立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醇的結構、主要性質及用途。掌握醇羥基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得到乙醇的方法,學會分析和推理、探究結果,並學會對有機物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團結合作的品質。

通過學習醇的用途,感受化學與生活、社會的密切關係,養成關注化學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的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乙醇氧化,取代與消去

(2)教學難點乙醇的化學性質及與結構之間的關係

二、教法

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方法:

1.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

2.講授法:隨着教學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斷出現的同時,講授法也在不斷地完善。而且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解、點評、總結。

3.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多媒體模擬微觀演示,多角度立體展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

採用探究合作互補的模式,使學生帶着問題主動探求答案,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同時,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通過聯想和類比、填表等方式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已學習過的烴類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自己得出相關結論,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體,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醇的定義 醇的分類

3.醇的物理性質

【學生閱讀總結】醇的物理性質(教師主要講解醇中氫鍵的作用)

探討 得到乙醇的方法有哪些!

4.乙醇的化學性質

A.乙醇和Na反應(知識回顧 高一的內容)

B.乙醇的氧化反應(回顧高一的催化氧化)

乙醇與強氧化劑重鉻酸鉀、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重點講解氧化反應的機理

C. 乙醇的消去反應

D .乙醇的取代反應

5.乙醇的用途

小結:和學生共同歸納本節的知識,重點歸納乙醇的化學性質,用電腦模擬演示,使學生加深理解並鞏固所學的知識。

6.課堂練習: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的原則設置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如:

五、板書設計

六、課堂教學評價

過程性評價:課堂參與積極性評價、操作實驗能力的評價、化學用語規範表達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習題檢測評價(課堂練習及作業分層次)、課後研究論文放入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生自評、組內同學互評、教師點評。

說課稿 篇6

一、先說教材分析:

《角的分類》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中的第三課時的內容。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裏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課時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地概括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地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角的畫法等等,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通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

二、說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於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爲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實際出發,通過互動學習,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通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並能根據一定標準將角分類。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能按一種合理的標準對角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爲周角比較特殊,角的兩條邊重合,教學時,我拿出活動角使學生看清把活動角旋轉了一圈,然後,小結出周角的定義,讓學生觀察周角的畫法,指一指周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從而明確周角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

四、說教學方法:

1、讓學生體驗數學分類的過程,體現從簡單――複雜――簡單的過程,突出探究活動,重視合作學習。

2、以直角爲主,讓直角向內向外移動後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是小?導出銳角和鈍角,突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3、使用活動角,通過師生互動,探究科學分類法。同時使用課件,讓直角的兩條邊移到同一條直線上,兩條邊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點,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

五、說教學設想:

本着“讓數學課堂成爲學生活動的陣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 體驗數學”的思想,我作了以下一些設計:

1、找準知識的生長點, 幫助概念的建構。

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認識平角和周角。所以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組織學生複習舊知認識角、認識量角器、怎樣量出角的度數,爲進一步認識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作好鋪墊。

2、在移動上下工夫,設計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形成。

在此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通過各種途徑瞭解一些相關角的知識。爲此我在鞏固練習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

3、讓數學與生活相聯繫,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在本課的認識直角教學中,我讓學生去發現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等面上的直角。在練習中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等,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延伸。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一:

我通過複習角的各部分名稱,量角器以及量角的方法,說出課件上角的度數,讓學生重新對角有進一步的認識,進一步的掌握測量角的方法。然後提出問題“我們是否能根據測量角的大小對角進行分類 呢”導入新課《角的分類》。

教學過程二、

教學新課。

環節一:認識直角 。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跟我一起對摺,先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讓學生觀察自己折出的角是什麼角?請學生量一量這個角的度數,告訴大家你量的角是多少度?從而得出直角90°。接着我提問:數學書封面的每一個角是多少度?課桌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黑板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爲什麼它們都是90°呢?請同桌相互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後我再課件演示直角的表示方法:凡是標有這樣象個小正形的角就是直角。最後讓學生練習畫一上直角。

環節二:認識銳角。在教學銳角時,我首先演示直角是90°,然後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內移動提問:老師移動的角和直角比起來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後我就小結出:那麼象這樣比90°小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銳角。也就是說銳角小於90°。最後我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銳角。

環節三:認識鈍角。教學鈍角時,我還是通過演示直角是90°然後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外移動,讓學生觀察移動後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一些這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後,我就小結出來:大於90°而小於180°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鈍角。接着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鈍角。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後,我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它們的認識。

環節四:認識平角。在教學平角時,我先用活動角演示:將直角的一條邊繼續向外移動,使直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讓學生說一說這樣是不是一個角?它的頂點在哪?兩條邊在哪呢?接着我再用課件演示:一個直角,我們把的一條邊向外移動,一直移到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那麼象兩條邊在同一直線上的角我們把它叫做平角。對於平角多少度?我主要啓發學生通過直角移動成平角,或者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從而得出平角180°。接着講解平角的表示方法。在教學平角和直角的關係,我主要通過活動角的演示:我們能把直角移動成平角,那麼平角里有多少個直角呢?學生回答後小結出1平角=2直角。

環節五:認識周角。首先我用活動角演示。把直角的一條邊繼續繞着端點旋轉,使它的兩條邊重合了,告訴學生這樣也是一個角,我們把它叫做周角。然後我再課件演示一遍,加深學生對周角的認識。在講解周角的度數的時候,我還是通過活動角的演示,得出周角360°接着讓學生觀察周角的表示方法。最後通過演示活動角,讓學生說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最後小結出1周角=2平角=4直角。

環節六:小結本節課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用活動角演示幾種不同的角。學生再想想說說看看學學。本節課我設計了四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在練習中總結本課內容,在練習中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上我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在黑板上畫角,標出各角的名稱。

總之,這節課我主要以直角爲主導,以移動爲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雪地裏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爲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作者設置下雪的環境,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印的形狀特徵:又用設問的形式,指出青蛙沒有參加繪畫的原因,介紹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教師可根據兒童的特點,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學習始終處於興趣盎然的最佳狀態,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觀察事物,在愉悅的氣氛中完成教國學任務。

【說目標】

1、認識課文中的11個生字,會寫兒、用、魚3個字。認識2個偏旁蟲、目;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說過程】

看看:

一、創設情境,感知小畫家是誰

老師(戴頭飾)扮演冬爺爺說:我是冬爺爺,秋去冬來,我來到大地,大地將會有什麼變化呢?(啓發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回答),是呀,大地象鋪上了白地毯,今天我還邀來了一批動物王國的朋友,你們瞧它們是誰。這時四位戴小雞、小狗、小鴨、小馬頭飾的同學上臺自我介紹我是。老師指着他們說:它們可是了不起的畫家,爲什麼這樣說呢?你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藉助課件,感悟小畫家作畫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自然物學生雖然熟知,但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繫似乎還有一段思維的距離。爲了縮短這段距離,將學生帶入思維。最近發展區,可適時播放課件:白雪紛紛揚揚落下,伴隨着美妙的輕音樂,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腳印氣學生看後再讀文。啓發學生,提問:你們讀懂了什麼?這時學生對第二、三句話的理解將豁然感悟。

讀讀:

朗讀在低年級更顯重要,爲此我設計以下不同形式的讀

1、嘗試性的朗讀。

要求讀正確、流利,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提示注意第一旬的感嘆號,要讀出喜悅的心情,第三句要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

2、老師用問題提示引讀。

下雪了,下雪了,雪地來了誰?學生讀: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它們是誰,怎麼畫畫?學生讀:小雞畫竹葉。幾步就成一幅畫。誰沒有來參加?爲什麼?學生讀:青蛙爲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裏睡着啦。

3、分角色讀。

女同學讀一、二、五、六句,男同學讀三、四句。

4、全班練習有感情朗讀。

畫畫:

動手畫,感知小畫家作品。兒童好奇、好勝、好動,動手操作是最受兒童歡迎的教學形式,爲此,在學生領悟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下小畫家的作品:小雞( )、小狗( )、小鴨( )、小馬( )。有畫畫技巧的同學必將興致勃勃,他們將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不會畫的同學讓他們完;成課後作業,連一連、讀一讀,這樣通過不同的形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通過畫或連線重!溫了課文內容。

想想:

爲了引發學生將思維的觸角引向新的領域,在課的總結階段,啓發學生思考:

⑴ 雪會來哪些新的小畫家,它們會畫出怎樣的作品?

⑵ 還有哪些動物沒參加?爲什麼?

總之,這樣的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有利於激發童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說課稿 篇8

說教材:本章學習了物質的性質和結構,從廣闊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地再到微觀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對象。學習本章知識後就會知道,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物質的三種常見形態:固態、液態、氣態,物質的基本性質質量和密度,質量的測量工具天平等,同時學習探究物質的密度與質量和體積的關係,會應用質量和密度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說課程目標:本章對知識目標的總體要求不高,但能力目標和意識目標要求較高,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課標明確地提出了學生要會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學的僵化性。但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參與過程和方法及相互協作精神的要求明顯提高。

(2)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密度概念,這樣通過親自動手參與探究,凸顯教育理念的轉化,使學生由被動地對知識的接受向知識的探究轉化,從而使學生能自由地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新課標要求學生嘗試用密度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這樣要求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並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不斷地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生活實際,培養了學生終生探索的樂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了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教材難點和重點密度是本章教材中學生進行探究的中心內容,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因此密度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測液體和固體的密度是綜合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密度的知識等內容,它既是檢驗學生前述知識自主學習的標準,也是學生探究活動的重要內容,因此是本章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而原子的結構,看不見摸不着,老師既無法講透徹,又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基礎,畫出原子結構的模型,所以是老師難教、學生又難理解的內容,它是本章的難點。

考點分析中考重點、熱點:(1)天平的正確使用;(2)用天平和量筒測定物質的密度;(3)密度知識的應用;(4)密度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結合;(5)密度與壓強、浮力、功等相關知識點綜合;(6)與密度相關的開放性、探討性、設計性問題。

說學生;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單親無親家庭,家長的監管能力較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約束能力差,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課堂效率,以學爲主當堂達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是還要關注後1/3學生的發展,不離不棄,鼓勵和激勵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說教學設計;1.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書,自主學習,梳理知識點2.讓學生交流討論歸納知識點,完成學案上的問題,使學生構建知識框架3.展示知識點和問題,加深印象,教師補充拓展,使學生掌握知識點4.通過測量液體的密度的探究,培養了學生終生探索的樂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了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5.通過當堂達標鞏固知識點,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課是當代著名作家袁鷹的作品,是一篇敘事散文。作者通過記敘訪問澳大利亞時,照一張照片的經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表達了對自然界及人世的態度和看法,即“楓葉如丹,顯示着長久的生命力”;“‘霜葉紅於二月花’,經歷了這個境界,纔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紅紅的楓葉,顯示着它生命力的長久;經霜的楓葉,比初春的紅花還鮮豔。經歷了寒冷的考驗,楓葉才變紅了,成熟了,達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楓葉)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經歷了長大、挫折,人才能變得成熟。而成熟的美,纔是真正的美。從結構上來說,文章前後呼應,十分嚴謹。開頭部分由遠到近,由淺及深, “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一句承上啓下,引出下文對楓葉的有關回憶;結尾兩段議論、抒情,既呼應了題目,又深化了題旨。

聯想豐富、虛實結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由春聯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聯想到成熟、收穫,由楓樹聯想到“一位悽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亞的紅葉聯想到北京香山的紅葉、南京棲霞山的紅葉,由此及彼,此伏彼起,由實及虛,虛實相生,爲我們編織與展現了一個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涵着生命哲理的藝術境界。全文將描寫景物與抒發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對自然與人生的雙向思辨。

文章語言生動,敘議結合。第一部分邊敘邊議;第二部分以敘爲主,先敘後議。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點,恰當地揭示了景與事中蘊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對偶、引用等多種修辭方法,使得文章語言整齊之中又有多樣變化,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於生字、詞已經有了很強的自學能力。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學。對於散文這種體裁,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但是,這篇課文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字裏行間無不充盈着作者對自然界及人世的熱愛,包蘊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由於年齡及閱歷所限,對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同時,抓住學生樂於質疑問難的特點,讓學生多問,多交流,老師及時點撥引導,從而讓學生通過學習本篇文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養成愛動腦,愛思考,愛提問題的好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爲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至理名言、 心曠神怡 、絢爛、靜憩”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照照片的經過,以及對自然界與人世的看法,體會作者的感悟。

3.培養積累語言,體味語言的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三、說教法學法: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以讀爲主、讀中感、讀中悟、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在積極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激趣導入——選讀探究——品讀畫面——迴歸主題——積累語言”的教學模式。

(一)激趣導入

心理學研究表明:色彩豔麗的圖片或實物更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因此,上課時,我出示了一片紅紅的楓葉,讓學生觀察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的特點,然後引用杜牧的詩句《山行》揭示課題,釋題、質疑——“丹”:紅色。整個課題合起來就解釋爲楓葉好象紅色,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合理的,疑問在學生的腦中產生,教師抓住時機引導“丹除了可以理解爲紅色,在這裏究竟還有什麼別的意思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尋找答案。”

(二)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皮亞傑認爲,兒童如果不具有自主意象活動,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本節課我立足於學生自主讀書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選擇,自主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展開閱讀,理解“至理名言、 心曠神怡 、絢爛、靜憩”等詞語的意思,引導他們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批註自己喜歡的理由,找出不懂的問題,自己嘗試解決。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教師要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互動交流,深入探究

有了自己的一番摸索,學生或者成竹在胸,或者是略有所悟,或者是困惑不解。所以一旦進入合作探究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在這裏,我讓孩子們自己尋找合作伙伴進行探究,給學生自由發展、暢所欲言的空間,在學生思維碰撞、自由交流的熱烈氛圍中,文本也就不再是一堆堆語言材料了。

3、彙報交流,品讀感悟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體驗文本的語言形式,更要讓學生領悟文本所蘊涵的情感,實現語言文字與人文情懷的同構共建。讓學生在探究中進行感受,在品讀中有所感悟。

學生在彙報第一部分時,引導學生反覆讀、悟,抓住“春、秋”兩季的不同,而這衆多不同中,學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秋草木的顏色不同,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由此體會到“綠、丹”兩色的不同意義:綠是播種者的顏色;丹是收穫者的顏色;綠是是青春,是生命,是希望;丹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顏色。“自然界中的植物由綠變紅經歷了哪些季節,每個季節中的植物有些什麼變化?”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用實際生活經驗來理解文本,又用文本的語言文字材料推動學生的語言發展。

這一部分最後短短的兩句話體現作者對自然界、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時會出現認知障礙,教師除了讓學生讀、悟、議,還和學生展開對話,精心誘導,承接上面的教學思路,層層深入“自然界的植物經歷了哪些生長過程,人的人生歷程又是怎樣的?”再次用學生的實際經驗去叩擊文本,產生和作者相同的認知——自然和人世處處相通。

(三)品讀畫面,感悟生命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文章的第二部分具有極強的張力,讀着作者的這些文字,在頭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幅色彩豔麗的秋景圖,教學時我重點抓住“走到院裏,迎面是株楓樹,紅豔豔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悽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這兩個句子,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悟缺少的是什麼。再引導學生想象小莉貝卡在楓樹下來回跳躍的畫面,將兩幅畫面形成對比,再來體會缺少的是什麼。在學生多次讀、悟、想的基礎上再細細品讀13自然段,感悟自然與人世的處處相通,感悟孕育新的生命的顏色之美,感悟經歷長大、挫折後的成熟之美。

(四)迴歸主題,昇華情感

在學生學完文章的段落後,再來質疑課題“丹,還是一種怎樣的顏色?”聯繫全文,學生感悟到它也是一種生命的顏色,如果說綠色代表的是生命中的春天,那丹代表的就是秋之生命,是經歷風霜後的成熟的生命的顏色,人生也如這紅色的楓葉,只有經過長大、挫折後才能真正的成熟。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積累語言

最後引導學生選背文章的精彩段落,體會文中排比、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讓學生積累這些句子,能在寫作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體現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最後一頭戰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3課,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描寫動物的小說。第七組課文在感受動物的可愛、聰慧、善良的同時,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人的故事,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最後一頭戰象》更爲突出。

課文記述了曾經在西雙版納的打洛江畔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並沒有選擇追尋自己種羣的象冢,而是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堅強地刨開一個坑,莊肅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小說寫得凝重、悲壯,扣人心扉,發人深省。

文章以時間爲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斷,記敘了嘎羧生命了最後的輝煌與莊嚴。對嘎羧動作、神態的描寫細緻入微,將它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由衷詠歎戰象生命的凝重和輝煌!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了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會憑藉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來認識瞭解事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成學生在知識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昇華。

三、說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快速閱讀課文。

2、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課文,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的高尚情懷;

難點:通過朗讀感悟,領略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五、說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將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轉換成同戰象嘎羧對話的過程,輔以音樂,圖像等課程資源,給學生的內心以猛烈的撞擊,深深的震撼,進而學生必然讀出情感,訴出情感,寫出情感。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提出問題。

首先複習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複習根據文章內容總結出的小標題。同時大屏幕出示小標題,全班齊讀。(設計意圖:在朗讀中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爲下一步的學習做基礎。)

接下來是提出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戰象嘎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來形容。讓學生寫在黑板上,根據學生板書,師生共同整理。(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研讀語句,細感悟。

1、師導語:在大家的眼裏,嘎羧是善良的,是堅強的,是英勇的,是忠誠的,是有情有意。課文中的哪些描寫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中的自學提示學習課文。自學提示:①、快速閱讀課文。②、畫出文中能體現嘎羧重情重意的場景。③、抓住場景中的詞句體會嘎羧的情感。

(設計意圖:自學提示的出示是讓學生有章可循,在短時間內找到相應的段落,爲下一步小組交流做準備。)

2、給學生自學的時間。

3、教師提出要求:小組交流,合作展示。

(設計意圖:先給一定的時間讓其自學,給個緩衝的時間找到相應的場景,然後再小組內交流查漏補缺。)

在交流中,可以根據學情,重點抓住以下四處關於嘎羧行爲的描寫進行朗讀感悟:

(1)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

(2)嘎羧離開寨子時與村民依依不捨的情景。

(3)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爲。

(4)嘎羧死去的情景。(

設計意圖:這篇文章的篇幅比較長,所以只選取四個能體現出嘎羧重情重義的片斷來研讀。爲了不讓聽者有支離破碎的感覺,教師的導語和每個小組的彙報開頭都要有串聯整篇文章的語言。

每個環節的交流形式有一些變化,如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采取了抓場景中的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語句來體會嘎羧重情重意;還有的是發揮合理的想象如嘎羧離開寨子時與村民依依不捨的情景,引導學生說出26年來村民是如何照顧嘎羧的,孩子們暢所欲言,說出帶它去散步,給它洗澡等等的畫面,教師順勢而導:村民如此的照顧,所以嘎羧繞着寨子走三圈足見對村民的不捨,心中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它會說什麼,角色的轉換讓學生在想象中昇華情感;還有配樂詩文情感朗讀。

所有這些交流形式的設計都是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課堂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教師的導只是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促昇華。

1、師導語: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讚頌嘎羧,讚頌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說出你最深切的感受吧。

(設計意圖:此時文章已學完,嘎羧重情重義的高尚情懷已深深震撼學生的心靈,要讓學生把心裏的感動一吐而快,昇華情感。)

2、推薦動物小說。

(設計意圖:注意單元整合,無論是開場白,還是結束語,都要有意識的滲透單元主題就是感受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