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梁實秋的語錄集合40條

陳釀 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着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於他們,中年沒有悲哀。——梁實秋 《雅舍小品·中年》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的梁實秋的語錄40條,歡迎參考。

2020年梁實秋的語錄集合40條

1、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嚮往這樣的生活。但這是最爲庸俗的事情,因爲你隨時可以退隱到你自己心裏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爲清靜。

2、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峯。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 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峯上纔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

3、我曾面對着樹生出許多非非之想,覺得樹雖不能言,不解語,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榮枯,它也曉得傳宗接代,它也應該算是"有情"。……總之,樹是活的,只是不會走路,根紮在哪裏便住在哪裏,永遠沒有顛沛流離之苦。 ——《雅舍小品續集·樹》

4、人生的路途,多少年來就這樣地踐踏出來了,人人都循着這路途走,你說它是薔薇之路也好,你說它是荊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5、老不必嘆息,更不必諱。花有開有謝,樹有枯有榮。桓溫看到他"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渲染流淚。"桓公是一個豪邁的人,似乎不該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經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榮啓期說,"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認爲是人生一樂 。——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

6、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裏,焚起一爐香,嫋嫋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裏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兒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着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樹還帶着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時時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着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但更與心境有關。 ——梁實秋 《閒暇處纔是生活》

7、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閒暇,於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閒暇去做人,有閒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於"有閒階級"。有閒階級如能普及於全人類,那便不復是罪惡。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閒,頭腦才能相當地忙起來。我們並不嚮往六朝人那樣蕭然若神仙的樣子,我們卻企盼人人都能有閒去發展他的智慧與才能。 ——梁實秋 《閒暇處纔是生活》

8、你走我不會去送你,你來,不管風雨再大,我也會去接你。 ——梁實秋 《送行》

9、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10、只有切實地剋制情慾,方能逐漸地做到"情枯智訖"的功夫。所有的宗教無不強調克己的修養,斬斷情根,裂破俗網,然後才能湛然寂靜,明心見性。就是佛教所斥爲外道的種種苦行,也無非是戒的意思,不過做得過分了些。 ——梁實秋 《閒暇處纔是生活》

11、"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梁實秋 《雅舍談吃》

12、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梁實秋 《送別》

13、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纔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梁實秋 《雅舍小品》

14、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爲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 ——梁實秋 《雅舍》

15、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得俏式,小蒸蘢裏墊着松針(可惜松針時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賣相。名爲湯包,實際上包子裏面並沒有多少湯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湯,表面上浮着七條八條的蛋皮絲,有人把包子丟在湯裏再吃,成爲名副其實的湯包了。這種小湯包餡子固然不惡,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製作上頗有技巧,臺北也有人仿製上海式的湯包,得其彷彿,已經很難得了。 ——梁實秋 《湯包》

16、"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質,而非量。 ——梁實秋 《雅舍談吃》

17、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捨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濛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梁實秋 《雅舍小品·送別》

18、"我來如流水,去如風",這是詩人對人生的體會。所謂生死,不了斷亦自然了斷,我們是無能爲力的。我們來到這世界,並未經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我們同意。我們是被動的。 ——梁實秋 《閒暇處纔是生活》

19、我對於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們有無上的敬意。由於他們的參禪看教,福慧雙修,我不懷疑他們有在此生此世證無生法忍的可能,但是離開此生此世之後是否即能往生淨土,我很懷疑。這淨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寫過的天堂一樣,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只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裏。 ——梁實秋 《閒暇處纔是生活》

20、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淨的高末兒。 ——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

21、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淨的高末兒。

22、大抵花有色則無香,有香則無色。不知是否上天造物忌全?含笑異香襲人,而了無姿色,在羣芳中可獨樹一格。

23、可以無須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於人無利,於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於己有利,與人無損。

24、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趨炎熱。和而觀之,有一共同點,都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藝術,永遠是人性的表現,唯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畫出趣味高超的畫。

25、你走我不會去送你,你來,不管風雨再大,我也會去接你。

26、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27、一顆沙裏看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看出一個天堂。把無限抓在你的手掌裏,把永恆放進一剎那的時光。

28、一個人如果達到相當年齡還不失赤子之心,經風吹雨打,方寸間還能詩意盎然,他是得天獨厚,他是詩人。

29、有道之士,對於塵勞煩惱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賞沉默的境界。這種沉默,不是話到嘴邊再嚥下去,是根本沒話可說,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衆,衆皆寂然,惟迦葉破顏微笑,這會心向笑勝似千言萬語。

30、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着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於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31、自從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與少一代之間就有一道溝,可能是難以飛渡深溝天塹,也可能是一步邁過的小瀆陰溝,總之是其間有個界限。溝這邊的人看溝那邊的人不順眼,溝那邊的人看溝這邊的人不像話,也許吹鬍子瞪眼,也許拍桌子捲袖子,也許口出惡聲,也許真個的鬧出命案,看雙方的氣質和修養而定。

32、人,誠如波斯詩人莪謨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並非本願,去時亦未徵得同意,胡里胡塗地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我們是以心爲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秋室雜文談時間》

33、弱者才需要同情,同情要在人弱時施給,才能容易使人認識那份同情。

34、只要內心清靜,隨便在市廛裏,陋巷裏,都可以感覺到一種靈空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

35、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

36、生而喜怒不形於色,那天賦實在太厚了。

37、從前我常見提籠架鳥的人,清早在街上溜達(現在這樣有閒的人少了)。我感覺興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閒,卻是那鳥的苦悶。……鳥到了這種地步,我想它的苦悶,大概是僅次於粘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概是僅優於在標本室裏住着罷?

38、人,誠如波斯詩人莪謨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並非本願,去時亦未徵得同意,胡里胡塗地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我們是以心爲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39、我曾面對着樹生出許多非非之想,覺得樹雖不能言,不解語,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榮枯,它也曉得傳宗接代,它也應該算是"有情"。……總之,樹是活的,只是不會走路,根紮在哪裏便住在哪裏,永遠沒有顛沛流離之苦。

40、藝術與自然本是相對的名詞。凡是藝術皆是人爲的。西諺有云:Ars est celare artem(真藝術不露人爲的痕跡),猶如吾人所謂"無斧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