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錦集8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說課稿錦集8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音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3課的一節唱歌課《哦,十分鐘》。是一首2/4拍的歌曲,歌曲情緒歡快活潑,旋律清新流暢,節奏簡練明快,描繪了學生在課間活動中的各種情景,抒發了學生自由歡樂的心情。

二、說學情

作爲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樂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聲音進行模仿,能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學生樂於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能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中。但是由於存在着個體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我會指導他們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對能力稍弱的學生需要多鼓勵、多引導,評價標準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歌曲的學習和理解,能夠加深對校園生活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提高創編與團隊合作能力。

知識與技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並掌握2/4拍的知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是熟練掌握2/4拍的相關知識。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爲四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唱歌曲、感受體驗——鞏固提高,爲歌曲創編節奏——課堂小結,點題昇華。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爲了培養學習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

上課伊始,我會提出問題:課間十分鐘大家都在幹什麼?學生自由回答,我會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鼓勵性的評價。由此引入本課課題。

這樣設計,可以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地、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初步感知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爲同學們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哦,十分鐘》,並提問學生這首歌曲的速度與情緒是怎樣的。通過初聽,學生能夠感受出歌曲是中速稍快;歡快明朗地。隨後復聽歌曲並繼續提出問題:這首歌分爲幾個部分,有什麼不同?通過再次聆聽,引導學生分析出歌曲分爲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歡樂輕快,後半部分柔美舒展。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學生能夠捕捉到最表面一層的音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爲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探究學習環節

探究學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一環節,我選擇用教師彈唱歌曲、學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開教學,精心誘導,變枯燥爲生動,讓學生按照學習“旋律-歌詞-加歌詞完整演唱”的步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切分節奏,以及四五度大跳音程。切分節奏和大跳音程在演唱比較難把握,在這裏我會選擇講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並解決問題。

最後我還會在教唱環節,請學生來談一談這首歌曲所傳達的精神內涵、思想主旨是什麼?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教學推進,學生能夠理解這首歌曲表達的思想主旨。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學唱歌曲。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升環節

爲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採用創編節奏的方式來感受改變節奏後的《哦,十分鐘》在情緒上有什麼變化,並對本課進行鞏固,隨後我還會請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自由的展示,最終選取生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討論。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鞏固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又提高了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課堂小結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學生一同探討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說課稿 篇2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控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有得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首先必須明確什麼叫說課,所謂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後講課之前(或者在講課之後)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學設計及其依據面對面地對同行(同學科教師)或其他聽衆作全面講述的一項教研活動。

其次要說好課,就必須寫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

怎樣寫好一篇說課稿呢?必須明確說課稿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而說課稿則重點說清“爲什麼要怎樣教”。

所謂說清“爲什麼這樣教”,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找理論依據。理論依據從哪裏找?一是《大綱》中指導思想、教學原則、教學要求等,這是指導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二是《教參》中的編排說明、具體要求等,這是指導我們把握教材前後聯繫和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理論依據;三是《教育學》、《心理學》中許多教學原則、原理、要求和方法等,這也可以作爲我們確定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四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切合實際的考慮。

寫一篇說課稿,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簡析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要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材內容部分要求說明講稿內容的科目、冊數,所在單元或章節;②教學內容是什麼?包含哪些知識點;③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後的聯繫;④教學大綱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什麼;⑤教學目標的確定,一般從知識目標、智能目標、德育目標幾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的確定,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它的確定要遵循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而定。

二、闡述教法

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說課稿時應簡要地說明:①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②具體採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學具。教學實踐證明,一堂課根據教材特點選用幾種不同才教法結合使用,可增強教學效果。

三、指導學法

學法包括“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擬定時應突出地說明:①學法指導的重點及依據;②學法指導的具體安排及實施途徑;③教給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概說教學程序

這部分內容實際就是課堂教學設計,但要與流水賬式的條款羅列區別開,既要有具體步驟安排,又要把針對性的理論依據闡述融會其中。

擬定時應科學地闡述:①課前預習準備情況;②完整的教學程序(主要是:怎樣鋪墊、如何導入、新課怎樣進行、練習設計安排、如何小結、時間如何支配、如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大課堂的密度、強化認知效果);③扼要說明作業佈置和板書設計;④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組織及調控反饋措施;⑤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學法指導的落實;⑥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各項教學目的的實現。

在撰寫時應重點講清楚每個環節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論依據,還要做到前後呼應,使前三個方面內容落實到實處。

五、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深廣度的估計,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狀況的估計。

說課活動分課前說課和課後說課兩種形式,不論是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上述內容必須闡述清楚。課前說課還應說疑點,說明在備課中自己拿不準的疑點,求教於其他教師。課後說課還應包括“學生學得怎樣”的教學效果評估。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塊寫清,按部分闡述;可以按照整體構思融爲一體,綜合論述。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駭,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要做到這些,並非易事,還需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學習《從數據談節水》,是人教實驗版數學八年級(上)教材第十一章《數據的描述》的第三節。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用統計圖表描述數據以後的一節活動課,它是對七年級第四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及本章數據的描述等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對所學的有關數據處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通過對數據的直觀描述儘可能多地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及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新課程理念和認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鞏固處理數據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靈活選用統計圖對具體問題的數據進行清晰、有效地描述,並獲取有用信息並作出合理決策。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合理處理信息,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節水及環保意識。

3、重點和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統計觀念。

(2)難點: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數據並獲取有用的信息,並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二、學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課的班級,應該說學生的數學素質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參與數學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基礎較差,會被動參與,因此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學習的興趣,使之獲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枯燥的數據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採用激趣法:恰當收集選取圖片和視頻資料,爲課題學習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分層安排活動,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能力差的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擴展資料供學生瀏覽。這樣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儘可能爲每個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形式和課前準備

本課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準備直尺、鉛筆、圓規、量角器等作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說明

新課引入

資料展示(投影)當前世界淡水資源及我國有關缺水的形勢的資料圖片

問題:(1)看了這些圖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瞭解世界及我國有關水資源的現狀嗎?

藉助圖片展示,是學生對我國國有資源現狀有直觀感受,觸發他們的節水意識!

探究新知

活動一:

閱讀課本80頁的“背景資料”,從中收集數據,畫出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分佈情況怎麼樣?

(2)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麼樣?

(3)我國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變化趨勢怎麼樣?

(4)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國家的用水量超過其可利用水資源的20%,就有可能發生“水危機”,依據這個標準,我國1990年是否曾出現“水危機”?

學生閱讀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收集全班同學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頻數分佈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描述這些數據,並回答下列問題: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個範圍的家庭最多?這個範圍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3)全班同學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標準,這個平均數是否超過用水標準?

(4)如果每人節約用水10升,按13億人口計算,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按BWR標準計算,這些水可提供給1個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還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開展調查實驗活動)

活動三:

資料展示:(投影)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的有關資料,討論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課堂小結:

1.當前水資源狀況,

2.節約水資源帶來的價值,

3.節約水資源的辦法

佈置作業

整理本節課內容,統計相關數據;查找有關“節約水資源”的課題報告;並分析課題報告的寫法。

通過具體數據使學生了解水資源現狀,更深刻體會節水的重要性!

來源於同學們身邊的數據更有說服力,同時讓同學感受到節水應從我做起。

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把數學和生活聯繫起來,是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知識,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加深對資源現狀的理解。

學會整理、歸納所學知識;分析課題報告。

六、自我評價

這個課題學習,應該用比較長的時間,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學習、探究。這需要學生的充分準備,然後可安排學生一起進行探討、交流。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這個課題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各方面才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文章首先開門見山提出作者的觀點:

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然後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根據擺出觀點,舉例證明,點題作結的大體結構我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題立論,作者以問句開篇,引出中心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接着強調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依憑勤奮獲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舉例證明。作者例舉了一古一今的兩個典型事例來證明開頭所擺出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這一部分緊承上文,強調今天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有所貢獻。

我計劃兩課時對本文進行教學,我要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基於以上的認識,針對新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道理。

3)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4)交流課外蒐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啓發。

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說理性很強,通過具體事例來論證所提出的論點,因此,我把文章2、3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並把理解“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的意思作爲教學的難點。教育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勤奮,從而讓他們明白只有勤奮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說教法

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整體素質,也爲了實現“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這一目標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組合,使學生做憑藉了教材,又不拘泥與教材。所以本節課的主要模式爲自主探究型閱讀教學模式。

由於本課是《說勤奮》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較多的瞭解。因此,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教師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說學法

現在人們對教育的要求已經轉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爲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大致這樣設計了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善於創設語文學習情景,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於是我會在時間安排允許的情況下,提前3分鐘安排一個課前談話。這樣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他們真正進入學習的狀態。

由於本文是一篇說理性比較強的議論文,基於這點我引出一個話題:你最崇拜的是誰?爲什麼?

讓學生談談自己心中所崇拜的人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這一環節不僅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訓練,其實也在爲後做一個小小的鋪墊。

複習導入 激發興趣

一、複習詞語

橋樑 好不氣餒 滾瓜爛熟 急起直追 遠渡重洋 稍微一動 有所作爲 名列前茅

在第一課時中我已經教學了生字詞,因此在這裏設計了檢查詞語朗讀情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

二、明確中心,學習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作者是採用了自問自答的方式,你能把這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嗎?

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2)相機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裏指什麼?(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麼?(艱辛的勞動)

(3)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4)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

三、研讀事例,學習第二段

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探究司馬光的事例

司馬光是什麼人?

著名的史學家,他用了19年的時間,終於編成了著名的史學鉅著。(出示:終於”這個詞說明了什麼?聯繫生活體會“19年”的艱辛艱難。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出時間之久。)

司馬光爲什麼有那麼大的成就呢?他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自小就非常聰明。(從小時候砸缸可以看出)

勤奮好學。

出示句子:

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裏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爲止。(從每當、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長大之後爲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在這裏要理解“警枕”就是報警的枕頭,放一段司馬光警枕的故事。司馬光使用它的目的就是爲了抓緊時間,讀書寫作。最後歸結到“勤奮”二字。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稍微一動、繼續”等幾個詞語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小結:從司馬光的事例中我們知道,即使是再聰明的人,他想要獲得成功也不能離開勤奮二字。(在這部分教學時我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出示名人的成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他們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再通過對比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就算是再聰明的人,他的成功也離不開“勤奮”二字,再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以及對名人的崇敬之情。)

四、學法遷移,學習第三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這一形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解決問題)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呢?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

(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拙是什麼意思呢?基礎差,與司馬光不同的是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卻完成了生物學界中高難度的的餓青蛙卵剝離手術。這是爲什麼呢?) 小結:就算是基礎差的人,只要你勤奮,一樣可以獲得成功,童第周的事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教師相機出示名言警句:

天才就是勤奮。 ——歌德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愛因斯坦

4、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爲這兩句名言好嗎?

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語文課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這裏自學問題的設計也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覆推敲,精心設計。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總結全文,談談感受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麼?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

簡單說明一下議論文的結構,然後點出最後一小節的作用:點題作結。通過朗讀感悟: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外延伸,拓展閱讀

1)蒐集的有關勤奮的小故事。

2)你知道哪些與勤奮有關的成語故事?

3)給文章再添加一個事例,你覺得寫什麼比較好?爲什麼?

(這裏的設計主要是爲了讓學生在讀中學寫,寫中促讀,讀寫結合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課程總目標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課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的能力。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作業。教學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名人成功故事”文字資料。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是多方面的,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有關“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道理,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板書設計:

15說勤奮

司馬光(天資聰明)——勤奮————《資治通鑑》

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勤奮————青蛙卵剝離手術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看到我日漸大起來的肚子時,很多孩子好奇的問:“陳老師,你的肚子怎麼變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寶寶了?”“陳老師,你的寶寶是怎麼出來的呢?”我笑着反問他們:“那你們是怎麼出來的呢?”當時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我是媽媽在醫院,醫生在媽媽肚子上弄了個小洞纔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裏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膝蓋上生出來的”……聽了他們的答案後,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從哪裏來》。

二、說目標 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孩子的需求,我從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兩方面制定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2、情感目標:瞭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活動的重難點都是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三、說教學準備 爲了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更好達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物質方面的準備:課件《我從哪裏來》、教學掛圖、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音樂《感恩的心》及感恩媽媽的PPT圖片一張。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比較法: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比較老師懷孕前後的身體變化,從而自然的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髮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瞭解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的過程,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很直觀的讓幼兒瞭解關於生孕育的知識,同時也吸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討論法: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然後與同伴、老師共同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活動氛圍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後組織孩子進行表演《感恩的心》,進一步昇華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知道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五、說活動過程 下面將進入我的活動過程,活動一開始出示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發現老師現在懷孕要生小寶寶了,從而引出問題:小朋友,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裏爲什麼會有小寶寶嗎?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進入活動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通過讓幼兒觀看直觀的flash課件《我從哪裏來》瞭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知識,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啓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積極討論,大膽地表述生命孕育的過程。如: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是怎樣形成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及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的變化。之後,再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髮育的圖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特徵,自由討論,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進一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更好的完成社會認知目標。緊接着進入活動的第三部分,通過觀察老師懷孕前後身體活動的變化照片,如:上樓、撿東西、做操等對比圖片,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媽媽懷孕後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師充分運用了觀察討論法,提出問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裏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裏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的身體會有怎樣的感受?爲什麼?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的最後創設溫馨的氛圍,組織幼兒爲媽媽表演《感恩的心》,讓孩子在輕鬆、溫馨、感恩的氛圍中結束此次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的特點,鼓勵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提出爲什麼,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所以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採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瞭解生命的形成過程,通過這種多媒體演示法和圖片觀察法,使孩子在一個很輕鬆、快樂的討論氛圍中掌握到了科學知識,很好的完成了社會認知目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教師自己懷孕的契機,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啓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着飽滿的熱情。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活動的導入部分,老師的對比照片不明顯,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簡單的導入活動變得複雜化,同時也拉長了活動時間。整個活動如果在以老師懷孕爲線索而展開討論的同時再滲透本班孩子媽媽講述在懷孕過程中的感受的視頻,或是邀請已懷孕的媽媽來到活動現場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不容易及艱辛,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這樣將會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也請各位老師對本次活動提出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節的內容本節課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個力學的一個基本的核心內容和工具,在以後曲線運動、安培力、物體在電場中的運動等方面都離不開這部分的內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對現在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制定如下三維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

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來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能通過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並知道它是矢量運算的普遍規則。

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

(2)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3、重點難點:

重點: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來求共點力的合力。難點:通過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二、說教法:

以啓發式爲主線,綜合運用討論、講解、演示、實驗、課件、學生參與等。

爲了突破難點,我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們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三、說學法: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兩個人一塊兒擡過水,所以他們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與分力的夾角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力的平等四邊形定則的得出要顯得困難些,通過做實驗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的實驗法。

聯繫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教學過程我計劃分爲以五個部分:(1)聯繫學生擡水的例子,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擡水最省力,引入新課。大約3分鐘。(2)新授課,在引入新課的例子上,繼續讓學生思考:兩個人擡的水,一個人也可以提起來,那麼,兩個人用力的效果與一個人用力的效果是否是相同的。提出問題:兩個力的合成遵循一個什麼樣的法則。然後讓學生做實驗進行探討。得出結論後讓學生做導學案上的習題鞏固學生做圖的能力。做完習題後讓學生組內相互交流得出統一答案。老師糾正錯誤答案後,進行下一個問題,小組內討論合力的大小與分力夾角之間的關係。這整個過程大約30分鐘。

(3)過關檢測,10分鐘左右。

(4)師生共同反思本節課的收穫與不足,大約2分鐘。(5)佈置作業,1分鐘。五、板書設計:力的合成一、合力,分力

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力的合成

與力的分解互爲逆運算。三、平行四邊形定則

矢量運算都符合平行四邊形定則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石頭變形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石頭變形記》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學領域。活動爲幼兒介紹了大石頭在陽光、雨水、風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塊,在河水衝擊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後被磨成鵝卵石的科學知識。《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本活動內容緊扣幼兒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將通過幼兒的觀察討論,一方面瞭解鵝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瞭解鵝卵石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運用各種感官,提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能力。

3.認知目標:瞭解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瞭解石塊在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後形成鵝卵石的過程。而難點在於幼兒能關心周圍環境,在玩中體驗科學的重要和趣味。

二、說學情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的幼兒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下面我對幼兒情況做簡要分析:

大班的幼兒好學好問,能初步理解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但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從問“是什麼”上升到“爲什麼”,好奇心和求知慾旺盛。這一時期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增強,記憶力有明顯的發展,但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不足,還需要老師正確的指導。因此這些都將成爲我組織活動考慮的因素。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以遊戲法爲主,觀察法、討論法爲輔,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與同伴討論,達到了解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同時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交流觀察的過程和結果。

四、說活動準備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爲了給幼兒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質材料,方便幼兒動手嘗試,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我的活動準備如下:

1、《變形金剛》簡短視頻一段;

2、鵝卵石實物若干;

3、鵝卵石形成的過程圖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具體說說我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環節:視頻導入,激發求知;實物展示,感知對象;圖片展示,深化理解;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1.視頻導入,激發求知

好動是幼兒的特徵之一,而具觀賞性的視頻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我會採用視頻導入活動。在活動之初,我會向幼兒播放《變形金剛》的簡短視頻。在幼兒觀看後,並因勢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影片中的是什麼嗎?”在幼兒說出答案後,伺機引出活動主題:“石頭變形記”,以此調動幼兒的好奇心。

2.實物展示,感知對象

在幼兒對“石頭會變形”這個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慾時,我會呈現鵝卵石這一實物。請每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鵝卵石,同時說一說摸到的感覺,觀察鵝卵石的特點,達到幼兒能瞭解、認識鵝卵石的活動目標。在幼兒對鵝卵石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會引導幼兒聯繫實際生活,想一想、說一說鵝卵石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圖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後,我會繼續向幼兒展示教材提供的鵝卵石形成過程圖片,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組討論,能自己發現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我會進一步啓發幼兒描述圖片中的內容,想象大石頭經歷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後變成漂亮的鵝卵石。這樣不僅可以發散幼兒想象思維,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膽量,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達到培養幼兒對圖片內容的領悟能力。

4.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以競賽判別輸贏的遊戲,有助於滿足大班幼兒日益增長的好勝心理,因此活動的最後我將組織幼兒進行“製作鵝卵石比賽”比賽。首先我會將幼兒分成3個小組,每組發放一大塊橡皮泥,通過比賽捏鵝卵石的形狀、速度來制定輸贏。通過這樣的環節,爲幼兒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幫助幼兒獲得更完整的經驗。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爲整個活動增添趣味。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動之後我會鼓勵幼兒在週末的時候邀請父母一起走進公園,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鵝卵石。這種方法有助於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6節第1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中心對稱圖形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此基礎上來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線。此外本節內容在今後的幾何推理、證明中將時有出現,有些問題我們用構造中位線的方法可以輕鬆解決。因此,學好本節課的內容至關重要。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對數學的求知慾旺盛,學生已掌握了中心對稱圖形及性質,也具備一定的操作、歸納、推理和論證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制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及性質,會利用性質定理解決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操作、觀察、歸納、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真實的、貼近生活的素材和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體會學數學的快樂,培養運用數學的思想。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質定理,是解決幾何問題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爲“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應用”

由於本節定理證明的關鍵是恰當地引輔助線,構造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對輔助線的引法、規律還不得要領。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教法:

依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我選用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多媒體的輔助下,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開發學生

的創造性思維,達到教學目標。

學法:

學生經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活動,形成自己對結論的感知。並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真正地學會學習,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創設生活情景

A、B兩棵樹被一池塘隔開,如何測量A、B之間距離呢?

巧用多媒體展示出實物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告訴學生,通過本節課對三角形中位線的學習,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出新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①給出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板書):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線。請學生自己在座位上做出三角形的中位線。

並提出疑問:什麼是三角形的中線,它與三角形的中位線有什麼不同?通過畫圖,讓學生熟悉圖形特徵,加強對三角形中位線的感知,並通過與已學的三角形中線概念作比較,加強對三角形中位線概念的理解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中線和中位線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對比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觀察前面畫出的三角形的中位線,並回答問題:一個三角形共有幾條中位線?三角形中位線與三角形各邊又有怎樣的關係?

引導學生猜想,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說出他們自己的猜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猜想。

緊接着,我安排了以下兩個活動。

②活動(板書)

我將班級學生分爲兩種組,每組同座位之間合作,每組分別進行一下兩個活動。

A活動一(測量)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並畫出它的一條中位線。

2、量出中位線和第三邊的長度。

3、量出所畫圖形中一組同位角的度數。DE4、你發現了什麼?

B

CA活動二(裁剪拼接)

1、剪一個三角形,記作△ABC。DFE。

2、找到邊AB和AC的中點DE連結DE。

3、沿DE把△ABC剪成兩部分。

4、把分割開的兩部分重新拼接。BH。

5、新拼接的四邊形是什麼特殊的四邊形?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測量、拼剪、推理檢驗自己猜想的合理性。

經過以上的探究和討論,學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等於它的一半的結論。

緊接着我將繼續提問:“這個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還得從理論上加以證明。”

爲了突破難點,藉助於我將藉助於多媒體和幾何畫板直觀展示,進行完整地證明展示,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幾何圖形,證明方法是將問題轉化到平行四邊形中去解決。這體現了數學中的轉化歸納的重要思想。

思路:過點C作AB的平行線交DE的延長線於F,連結AF、DC,去證,四邊形ADCF是平行四邊形,從而得出AD//FC且AD=FC。

實驗先行,證明完善後提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讓學生學會科學地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質定理(板書):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的一半。

(三)、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迴歸到一開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今天的所學,想出辦法來解決之前的問題。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並反過來作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本課重點,我會設置一組有層次的習題,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熟練掌握。

我將利用多媒體,先出示一些較爲簡單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口算搶答。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習氣氛,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接着再給出以下的練習(板書)

①已知三角形三邊分別爲6、8、10,連結各邊中點所成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

②梯形ABCD中AD∥BC,對角線AC、BD相交於點O,A’、B’、C’、D’分別是AO、BO、CO、DO中點,證明:則四邊形A’B’C’D’是梯形。

若梯形ABCD周長爲10,求四邊形A’B’C’D’的周長。學生在做完的同時學生引發思考:這兩個三角形及梯形周長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自己總結並談談收穫,培養歸納能力,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補充強調,通過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使知識成爲體系。

(五)、佈置作業(板書)

利用多媒體,放出作業三道必做題,一道選做題。

作業分層次,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