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反思

《回聲》一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回聲》教學反思

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但回聲較爲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着。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而低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爲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顯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裏我本來想運用小實驗,化靜爲動,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來影響教學秩序,我就讓孩子在一張紙上用畫來表示回聲的現象。隨後,再要求學生講解自己畫圖的想法,在回頭朗讀本段,找出動詞,加以體會。口述過程,想象回聲並反覆進行。通過課件演示展示水面波紋活動的景象,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爲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但是由於放棄了動手演示這部分,對於突破難點有一些欠缺。導致這部分時間分配太多,耽誤了後面的任務,結果拖延了下課時間。本節課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課後深刻的反思。及時改進,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