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問題的教學反思

一道物理計算題的反思

回聲問題的教學反思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規律性又具有變化性,這使得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難以把握,出現了許多解題誤區。

例: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在進入隧道口提前鳴笛,火車速度爲20m/s,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爲340m/s,司機在鳴笛後9s聽到自隧道口處山崖反射的回聲。求①火車開始鳴笛處距隧道口距離②聽到回聲時火車距隧道口的距離

錯解一:已知,V聲=340m/sV車=20m/st=9s

分析:因爲聲音的所走的時間與車所走的時間相等,

所以S聲=V聲·t=340m/s·9s=3060m

S車=V車·t=20m/s·9s=180m

所以S1=S聲/2=3060m/2=1530m

S2=S1-180m=1350m

答火車開始鳴笛處距隧道口距離1530m②聽到回聲時火車距隧道口的距離1350m

錯解二,已知,V聲=340m/sV車=20m/st=9s

所以S聲=V聲·t=340m/s·9s=3060m

S車=V車·t=20m/s·9s=180m

S2=S聲/2=3060m/2=1530m

S=S聲/2—S車=3060m/2+180=1710m

答火車開始鳴笛處距隧道口距離1530m②聽到回聲時火車距隧道口的距離1710m

正解已知,V聲=340m/sV車=20m/st=9s

分析,因爲汽車鳴笛後,聲音與車同時前進,人又聽到回聲,說明車與聲音走過的時間相同即都是9s

S聲=V聲·t=340m/s·9s=3060m

S車=V車·t=20m/s·9s=180m

所以S1=(S車+S聲)/2=1620m

S2=S1-S車=1440m

答火車開始鳴笛處距隧道口距離1530m②聽到回聲時火車距隧道口的距離1710m

分析學生做錯,存在很多問題,下面就我的幾點看法淺談一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建立模型意識的培養

理想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學體系典範,也是解決現實物理問題不可或缺的依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及時向學生建立的基本物理模型的。並要求學生牢固把握住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並且在具體應用解決物理問題時。引導學生如何根據題設條件,從物理規律出發,通過分析、綜合、類比等,使思維從紛繁複雜的具體問題中抽象、構造出我們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後應用掌握的相關知識予以解決。在本題中學生不會做題,說明學生對聲音的理解還不透,聲音學生看不見,摸不着,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傳播時走的是什麼路線,向那個方向傳播的,學生都理解的不清楚。所以做題時總是感覺很抽象,很難以理解,更不用說去解決現生活中的題,所以在講聲音這一章

時要建立物理模型,聲音走的路線就象一棵射出的子彈,走的是勻速直線運動,既形象又生動地把聲音傳播走的路線描繪出來。同時還注意知道的遷移。把第二章簡單的運動的中的勻速直線運動的知識遷移過來,使學生對聲音是怎麼走的有一個形象直觀的`瞭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解決題,就很簡單。

2、學會建立情景示意圖

學生普遍感覺物理難學:聽聽還懂,解決實際問題就困難。關鍵在於他們還是習慣於形象思維方式,只會記概念、規律的靜態結論,而不重視得出結論的發展過程。只會照葫畫瓢,模仿性地解決一些簡單的物理問題,而不善於通過觀察分析地去解決問題。對於本題如果畫出實物情景的示意圖(如圖)(圖掛不上去),便於學生理解,也便於解決問題,使問題簡單化。倘若離開了物理情景,解題時會讓學生感到無叢下手的感覺。

3、對於知識的不理解,如學生在做題時所犯的錯誤,求AC的長度時,應先求出A——C-——B聲音所走的路程,再加上車所走的路程BC的路程,再除以2就是AC的路程。而同學做錯的原因是從A——C——B的路程的除以2,然後再減去AB的路程纔是BC的路程,這就是學生做錯的原因。學生還不太理解先除以2與後除於2有什麼區別,這就要求教師在講的時候講明白,學生才能不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要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更改,“課題研究性”教學模式與“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均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的意識,自覺地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物理模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的進步,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