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聲聲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聲聲慢教學反思

聲聲慢教學反思1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被後人譽爲“千古絕唱”。詞中展現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可以說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因此,授課中,我把握住“愁”這個關鍵字,將“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

1、作者前期創作與後期創作變化比較大,她的詞作風格與社會環境、個人遭遇的關係比較突出,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了解詞人的身世經歷,使學生在理解詞中“愁”的由來時更深入,學生對愁的諸多內涵的把握較準確。

2、課前開始播《聲聲慢》歌曲,營造悽慘愁戚的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爲成功。

3、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按照“怎樣入愁、怎樣寫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領學生進行了分析探討。

4、鑑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感情、體會意境,不要讓學生糾纏於某一個文言詞語的字面意思上,而應注意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5、現代教育理念認爲: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當然,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1、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後,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爲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2、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爲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現,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3、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儘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聲聲慢教學反思2

《聲聲慢》編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這一單元主要學習宋詞。本單元主要選錄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的詞和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詞作。《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爲,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以及詞人深沉的家國愁情,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我的教學設計從三個方面展開:即怎樣入愁,如何寫愁,爲何生愁。首先課前播放安雯的《月滿西樓》,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詞作《一剪梅》,力求讓學生早點進入課堂情境。導入我選擇了李清照前期的兩篇代表作《如夢令》和《醉花陰》,引出與這兩首詞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詞《聲聲慢》。接下來是誦讀,包括教師範讀、名家範讀,學生自讀三個方面,力求讓學生通過朗誦進入課程情境。整個教學設計的中心是以小組合作探究爲主,首先探討怎樣入愁,即分析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蘊含的情感基調。其次分析如何寫愁,即探討意象所蘊含的愁情,由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以及這些意境傳遞的情感。最後分析爲何生愁,聯繫李清照的生平,可以說本首詞寫出了詞人的情愁、家愁、國愁,和《醉花陰》裏的愁不一樣,這是一種永恆的難解之愁。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總的來說,我這節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實踐了高效課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採用了分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討。總體來說,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誦讀課文。導入的時候我就讓學生齊讀《如夢令》和《醉花陰》,讓學生對於學習過的文本有所複習。開篇由我自己範讀課文,然後再聽名家朗誦,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快速的進入到學習詩歌的狀態中來,在此基礎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

2、品讀意象。意象在詩歌賞析中是重點中的難點,“愁”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如何在宏觀層面表現愁,就是詞人選取什麼樣的意象,意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愁的特點。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詩人情感的意象,聯繫所學詩歌進行分析,這樣既複習了所學知識,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

3、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將全班分成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最後將討論結果彙總,由小組代表發言。這樣能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本節課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課程設計取捨不當,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教學環節精心設計很多,但課堂上學生的答案千變萬化,這就佔用了很多分析引導的時間,導致教學時間不夠,結尾處處理有所欠缺,日後定當有所取捨,詳略有致。

第二、課堂語言應該精煉。語文課堂隨機生髮的問題很多,這就需要老師合理利用課堂時間,一個問題切忌重複多遍,語言要精煉準確。

第三、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有些問題老師可以點撥學生就能完成的,教師儘量少講,學生交流完的結果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這次公開課的教學讓我學習到了很多,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作爲一名青年教師,要學會在反思中成長,在同事的互助中成長。未來的教學生涯還很長,我會繼續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聲聲慢教學反思3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是一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因此,我的教學設計中,將“愁”作爲課堂的切入點。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爲:

(一)知識與技能:品味疊詞的作用;解讀詞的意象,把握景與情的關係,整體感受詞的意境美;瞭解詞人的人生際遇,體會其後期的愁情。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詩詞的感情基調;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鑑賞詩詞的意境和意蘊,體味詩詞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的意境美,體味詞人的情感。

回顧這堂課,我基本完成了課前設置的學習目標,從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得也不錯,但依然存在着很多問題:首先表現在對朗讀教學的指導上不夠具體,學生因爲齊讀而語速較快,教師應適時點播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放輕、放慢語速;其次,在朗讀的方式上面比較單一,除了教師示範、學生齊讀、學生示範讀之外,還可以播放名家示範朗誦等,增強學生朗誦的興趣;最後,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並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於操作,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繫。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緻。

當然,這堂公開課使我最欣慰的是學生的全面參與,在拓展環節,中我要求學生尋找與《聲聲慢》中有相同意象的詩句,或者是一首歌等等。程度較好的學生爭先分享了詩句,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平時語文學習較吃力的一個男孩子因爲“黃花”而聯想到了周杰倫的《菊花臺》這一首歌,並深情演唱了一段,給同學和在座的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說明,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能否綻放出來,全在於教師對課堂的駕馭以及對學生的關注,只有教師給學生創造條件,學生纔會激發自我潛能,盡情釋放自己的能量。

聲聲慢教學反思4

一、 教學設計說明

《聲聲慢》是高中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基本閱讀,是李清照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首寫愁的詞與她早年的詞的風格存在較大的不同,此詞作於李清照喪夫後不久,詞作寫出了國破家亡夫死親人離散的淒涼,極富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內心能感受到一種悽美。詞作表現手法高超,含義雋永,須精心引導品味才能透徹理解。

本課堂的教學設計採取的是以學生的誦讀、體驗、鑑賞、比較探究爲核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詞的理解和拓展。

教學旨在達到三方面的要求:

1、知識和能力:體會詞人運用疊字營造淒涼意境的表達效果;學習詞人巧妙地運用景物描寫來烘托“愁”情的表達方式;與早期寫“愁”情的詞句進行比較,拓展和加深已學的內容。

2、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比較探究。

3、情感和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心情寧靜時寫出的詩,是一杯甜酒;

心情激動時寫出的詩,是一杯烈酒;

心情悲痛時寫出的詩,是一杯苦酒。

今天就讓我們一塊來品讀李清照的《聲聲慢》,細品一下,李清照這首詞爲我們釀造的是一杯怎樣的酒。

(二)初步熟悉課文

請一位同學朗讀全詞(多媒體課件作背景,配二泉映月的音樂,營造悽楚的氛圍)。

老師點評,提出怎樣可以更具情感地朗誦本此,引出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

(三)品讀全詞,整體把握全詞

1、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麼?(“愁”)

(這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較快地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抓住全詞的主旨。)

2、最能表現李清照內心愁情的是哪一句?

(這個問題的設計緊扣文本,圍繞“愁”來賞析全詞,讓學生領略悽美的境界,並牽引出學生對《聲聲慢》詞句的理解。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明確以下知識點:) ① 開篇運用疊字,把詞人愁苦的心情和孤寂的處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② 選擇秋天最具悲情的意象表現愁情。(點明酒、雁、黃花、風、梧桐、細雨等意象的象徵意義。)

③ 結尾直抒胸臆,把愁情推向高潮。

(四)對比閱讀

縱觀李清照寫愁的'句子,深入體會李清照緣何而愁。這些詞中的“愁”與《聲聲慢》中的愁有何異同?

①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一剪梅》

②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明確:李清照的愁情:

孀居之悲

思念之痛

亡國之恨

淪落之苦

(五)班上同學自由朗讀後,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同學範讀,以朗誦昇華對詞的理解。

三、教學反思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現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節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爲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

漏。因而上完後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還應加強。

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但教室電腦突然出現問題,致使課件反映遲緩,影響了對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導致學生沒能生動了解作者淒涼的處境,從而影響到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實,有關作者的生平及創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去回答,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

3、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讓學生走到前臺去,這樣效果會好一些。這雖然是一個細節,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學生交流完後,我小結時,自以爲比較精當,但從錄像看,講的有點多,顯得有些囉嗦,應該結合詩歌鑑賞的要點稍作小結即可,這也是以後教學當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4、對於詩詞的鑑賞,沒能結合高考大綱中詩歌鑑賞的考察要點,加強學生自主鑑賞詩詞的能力。

5、過於着重分析個別詞句,而忽視了突出“愁”的次要細節。

6、對“愁”因進行深層探究時,應明確“詞人爲什麼愁”這一問題。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

1、自己在課堂走動太多、太隨意,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

2、口頭禪非常多。“那麼”一詞不知說了多少遍,聽起來覺得煩。

通過這次研課磨課的教研活動,自己感慨頗多。上課是老師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課卻很不容易。我想,自己離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距離頗遠。但如果我每節課後,都能回顧總結一下,我想,教學中的遺憾肯定會越來越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也會遊刃有餘。

聲聲慢教學反思5

【設計理念】

全面貫徹“學引用清”課堂教學模式,即在課堂學習目標統籌下,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在教師及時、高效的引導下,師生、生生充分互動,完成課堂學習目標,並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養,並檢測出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直至背誦全詞

2、捕捉意象,品味語言,歸納詩詞蘊涵的情感。

【教學重點】

捕捉意象,品味詞作語言,體會詞作蘊涵的詞人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

1、賞析開篇14個疊字的妙用。

2、體會作者因國破家亡而孀居淪落的的悽苦心境。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齊誦《醉花陰》。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樣是寫愁,她的後期作品則蘊含了更爲深廣的愁思。今天我們來學習學習凝結了她萬般愁情且被譽爲“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溫故知新;簡潔導入,設置情境。)

二、展示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直至背誦全詞

2、捕捉意象,品味語言,歸納詩詞蘊涵的情感。

(設計意圖:明確學習目標,引起學習意向)

三、走進文本、品讀鑑賞

(一)誦讀感知,讀出情感

出示自學指導(一):放聲自由誦讀,並思考:請用一個字來概括本詞所抒發的情感,並找出詞作中直接抒情的詞句。

提示:放聲朗讀,讀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鐘後的精彩展示與回答。

個讀展示後,回答思考問題。

(設計意圖:以朗誦爲起點,通過自由誦讀、個讀展示等形式,整體感知,熟讀文本。從自學內容、學法指導、時間限制三個方面設置的自學指導,明確了自學的方向。)

(二)品讀疊詞,賞析入愁。

出示自學指導(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尋覓、冷清、悽慘”?或者“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讀一讀進行比較、品味。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

三分鐘後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設計意圖:教學內容問題化,無疑處設疑,在問題的引領下,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展示環節,旨在培養敢於展示自我、敢於表達自己的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捕捉意象,品讀愁情

出示自學指導(三):爲寫“愁”情,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結合相關意象的其他詩句來說說該意象的內涵嗎?

提示:你可以採用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問題:我選賞的是“ ”(詞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詩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內涵),如在《 》(作品名稱)中的“ ”(含有選賞意象的詩句)。該意象在本詞中的作用是 。

請先獨立思考,有困難可以互相討論。五分鐘後,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設計意圖:用已知接通未知。通過明確的學習指導,通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展示階段,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

(四)知人論世,深味結愁

出示自學指導(四):當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結合“清學稿”中的“背景知識”,想一想,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爲何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師引入背景資料:

李清照大事記

1103年: 新婚燕爾幸福日,金石書畫共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滅北宋,金石書畫化灰塵。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時值中年有遺孀。

1131年: 卜居會稽逢盜賊,重病纏身欲喪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張汝舟,倉促離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無子嗣,悲苦離世人不知。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詞作蘊含的詞人身世之愁和家國之愁。)

四、課堂小結

1、深情齊誦《聲聲慢》

2、回顧本課主要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引導歸納學習成果,完成學習目標,鞏固學習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五、佈置作業:

1、當堂:完成“清學稿”。

2、課外作業:課後閱讀樑衡的散文《亂世中的美神》。

(設計意圖:當堂完成“清學稿”,做到及時反饋,實現學以致用。)

【教學反思】

一、“學引用清”教學是一種目標控制教學

“學引用清”教學模式的本質是目標教學,目標教學的基本教學環節是展示目標——達成目標——檢測目標——鞏固目標。展示目標的環節是導學的過程,明確學習任務,激發學習動機;達成目標的環節重在學(學生自學)、引(教師引導)、用(學以致用);檢測目標的環節可以看作是學以致用的過程;鞏固目標的環節可以理解爲清學的過程。所有的環節,都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展開。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點。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設爲:1、反覆誦讀,直至背誦全詞;2、捕捉意象,品味語言,歸納詩詞蘊涵的情感。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均圍繞既定學習目標的達成展開。

二、“學引用清”教學模式蘊涵了豐富的教學思想

“學引用清”教學模式的精髓是“先學後教”,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充分地備學生,儘可能考慮到他們在解讀文本過程中會出現的困惑疑問,考慮到他們學習、思考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障礙。這樣才能對他們學生的學習進行高效的引導和評價,也才能真正做到“學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是必須時時處處想着學生,譬如教學問題的設計就應當由淺到深,注意問題之間的承接與過渡。教學問題,尤其是自學提綱的設置,一定要方向明確,要能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本課教學“品讀疊詞,賞析入愁”環節糾纏太久,浪費了很多時間,主要在於備課時備學生不充分。

三、“學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體運用要適量

多媒體的使用,使教師教學更加形象直觀,課堂教學與多媒體運用,應取決於是否有助於學生讀懂文本,促進師生對話,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品讀疊詞,賞析入愁”環節糾纏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課件太多,使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很被動。課件張數不宜過多,主要呈現學習目標、自學指導和必要的資料性文字,課件製作一定要爲課堂教學預留生成空間。這樣更利用教師在課堂上的遊刃有餘地發揮引領作用,而不受課件程序性的牽制。

附:清學稿

李清照《聲聲慢》清學稿

班級 姓名

【知識鏈接】

李清照大事記

1103年: 新婚燕爾幸福日,金石書畫共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滅北宋,金石書畫化灰塵。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時值中年有遺孀。

1131年: 卜居會稽逢盜賊,重病纏身欲喪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張汝舟,倉促離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無子嗣,悲苦離世人不知。

【清學訓練】

一、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 !

二、閱讀《聲聲慢》,根據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內涵

相關詩句

淡酒

秋風

過雁

黃花

細雨

梧桐

象徵悲涼、孤寂、悽苦

寂寞梧桐,深院鎖春秋。(李煜《相見歡》)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

黃昏

三、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聲聲慢》。(選做)

四、談一談收穫:通過本課學習,你掌握哪些鑑賞詩詞的方法?

聲聲慢教學反思6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感情深婉細密,耐人尋思、品讀。因此,我把《聲聲慢》的教學重點定位爲:通過朗誦、探究等讓學生品味這首詞的情感,理解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接着,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此處是本課的重要環節,通過探討《聲聲慢》中學生不理解的問題以及鑑賞學生喜歡的句子來實現。

然後再聽錄音帶範讀,總結這首詞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關係,使學生對《聲聲慢》這首詞有一個整體把握。

最後,爲了讓學生對李清照的詞風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我設置了拓展延伸環節,比較鑑賞她後期的代表作《聲聲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於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討論—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較好地使學生戰勝學習的心理障礙,激活思維,主動學習;還可以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欲使學生戰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鑑賞中。在整個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學生都主動、緊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有利於消除老師的神祕感和權威性,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就能在友好、親切、和諧的氛圍中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

當然,這一教學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會削弱對詞的把握的整體性。它要求教師課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中要有較強的概括總結能力。在上課過程中,我自己覺得,在總結這個環節中做得不夠,還不能讓學生對整首詞有個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導學生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足,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分,而且急於給學生提示,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另外,課堂節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學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識。

聲聲慢教學反思7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爲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脫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爲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置,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聲聲慢教學反思8

已經是開學的第五週了,這個學期一直都在學習古文。前面已經講了幾首唐詩宋詞了,每節課都是我教給了學生一些鑑賞古詩詞的方法。今天學習《聲聲慢》,這是李清照的一首詞,詞的字面意義較簡單,意境也比較的明晰。考慮到以上的一些因素,我決定實施我考慮了很久的一個想法:讓學生自己來上一節課。讓一個學生完整地上一節課是不太可能的,於是我決定讓學生以宿舍爲單位,這樣容易準備,每個宿舍派一個代表來講解課文。在我給了他們一些指導後,他們便開始準備了。

我任教了兩個班,這兩個班的情況有些不同。9班的學生學習認真,我佈置的任務也能夠認真的完成。但是10班卻有一些學生學習不認真,並沒有很認真地去完成這個任務,因此這兩節課就會有一些差距,但是總體來說,兩個班的學生都給了我一些驚喜。10班的樑婉瑩同學就李清照詞的意境,()結合李清照的生平,分析講解得感情充沛,有理有據,透徹深入,見解獨到。可見她查了許多資料,而且對於清照詞有獨到的理解和感受。9班的同學因爲整體準備充分,因而在課堂上還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情況。

通過這次課,讓我看到了學生潛在的能力。作爲教師,我們總是以爲傳授給學生知識是我們的責任,總是認爲他們還太小,而不敢信任他們。其實,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聲聲慢教學反思9

優點: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爲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於李清照的事蹟及詩詞,瞭解她的經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代教育理念認爲: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導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6、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於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7、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

聲聲慢教學反思10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感情深婉細密,耐人尋味。因此,我把《聲聲慢》的教學重點定位爲:通過朗誦、探究等讓學生品味這首詞的情感,理解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接着,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同時小組相互交流對這首詞感受,總結這首詞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關係,使學生對《聲聲慢》這首詞有一個整體把握。

最後,爲了讓學生對李清照有較深刻的認識,我設置了拓展延伸環節,以檢測的形式來判斷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於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討論——交流——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討論——交流——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還可以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欲使學生戰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鑑賞中。在整個討論——交流——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

學生都主動、積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便於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

當然,我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一少部分學生對整首詞的把握不夠全面,在引導學生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另外,課堂容量偏大,使得學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識。

聲聲慢教學反思11

一.導入,創設情境,渲染情緒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李清照的一首詞,先自由地出聲讀一遍。

(師板書課題、生朗讀)

師:你讀出了什麼?

生1:這首詞充滿了愁緒。

生2:給人的感覺是女主人公特別的痛苦與感傷。

??

師:寫“愁”的詩句能回顧一下嗎?

生(齊):能。

生1: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裏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託付給明月,帶給遠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寫國破家亡之愁的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師:同學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愁”是一個永恆書寫的主題,在李煜的筆下,愁是一江向東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筆下,又是船上點點滴滴的憂思;在李白的眼裏,此時愁不僅從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輪明月,那麼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有關愁的一首詩詞,到底“愁”在哪裏?又是如何寫“愁”的?

(師出示目標:1.涵詠字句,感受本詞悽美的意境。2.鑑賞意象。)

二.朗讀,整體感知詩歌悽美的意境

師:李清照這首《聲聲慢》“字字含愁、聲聲是愁”,現在請同學們試着讀出這種味道。 (師爲學生配樂、學生自由讀,師指導)

師:誰願意給大家朗讀這首悽婉哀切的《聲聲慢》?

(每個組都有學生舉手示意,師找了一個平時回答問題不太積極的同學朗讀,讓其他同學評點。)

生:朗讀得字正腔圓,但感情不夠飽滿。

師:那你能朗讀出感情嗎?(學生笑)

生:試試吧。

(讀後,學生鼓掌,其他學生評點)

生:有一種如泣如訴的感覺,感覺她就像李清照。(衆笑)

生: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同學評點很好,是呀,我們要想讀好一篇詩詞,必須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讀愁情,解讀手法

師:找出奠定全詞感情基調的句子。

生:兩句分別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師:我們先看看詩歌開頭直接寫愁的詩句有什麼特點?

生:運用了許多的疊詞。

師:把運用疊詞的這幾句話讀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換位,變成“慘慘悽悽,清清冷冷,覓覓尋尋”,可否?

生:這段文字中“尋尋覓覓”是一個“找”的狀態,“冷冷清清”是有一種環境,一種冷清的氣氛,“悽悽慘慘慼戚”是內心的感受,換位不足以清楚地表達意思。

師:這幾個疊詞很講究順序,“尋尋覓覓”是一個過程,“冷冷清清”是一個尋覓的結果,“悽悽慘慘慼戚”表現內心,“冷”在這裏不僅指的是環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現在同學們跟着老師再讀一遍。體會疊詞應用的效果。

生:有昇華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強調的作用。

師:除此之外,疊詞在形式上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因此疊詞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昇華、強化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體現詩詞的韻律美。

(學生再次讀,教師板書:鑑賞詞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 找詞眼、明詞情)

師:《聲聲慢》讀後讓人有一句一淚、滿紙嗚咽之感,是緣於意象詞合理的選用,同學們試着找找這些意象詞。

生:梧桐、黃花、雁、淡酒、細雨。

師:意象是古詩詞的生命細胞,意象詞準確的解讀能使我們更容易走進作者心靈。“三杯兩盞淡酒”裏“淡酒”能換成“濃酒”嗎?“梧桐更兼細雨”裏的細雨能換成“大雨”嗎? 生:不能,因爲快樂時光已經遠去,任何美味佳餚對李清照來說索然無味,何況酒呢。 生:“淡酒”來寫作者的“濃愁”,酒的烈壓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覺得這裏的“細雨”給人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 師:理解意象詞一定要找到意象詞本來的意義,然後分析它滲透的情感,像這個“細雨”與“滂沱大雨”相比,如實如物,如夢如幻,表達了連綿不斷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細雨”給人雨打梧桐葉的感覺,一聲聲,一葉葉,字字都是愁,可以說,作者把自己的愁融進了字裏行間,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幾個意象詞,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賞析,注意帶着自己的思考進行討論,不要當一個旁觀者。

生:我覺得通過“窗兒”這個場景將作者那種濃濃的愁意散發出來,強調了那種孤獨的氛圍。 生:“黃花”我覺得寫出了那種淒冷的環境,表達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黃花,如黃花一般凋零,表達了她亡國之恨的苦意。

師:李清照的《醉花陰》裏面也有“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它們表達的意義一樣嗎?

生:首先我覺得第一個“黃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黃花”一樣,第二個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來。

生:這裏的“黃花”並不是自己,這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表達了什麼?史書記載,李清照當年也是一個愛美的詞人,曾和丈夫有過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可以這樣說,他們“詩書唱和,繡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興和詩意。

生:我鑑賞“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裏的“雁”。因爲北雁南飛,雁走了,只留下思念與期盼,由雁羣看到悲愁,悲從中來,觸景生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

生:因爲雁屬於候鳥,候鳥每年都隨着氣候而遷徙,過雁象徵離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爲一些原因遷到南方,自己看見大雁可以北歸而自己卻有家不能歸,表達的是思鄉之情。

(師板書:2.間接抒情 找意象、悟詞意)

四.潛入,知人論詩,解讀作者“愁”情

師:李清照的一首《聲聲慢》融進了太多愁,那麼到底爲何而愁,真實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經歷呢?她又在尋覓什麼?讓我們一起欣賞中國傳媒大學陳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誦《李清照》。

(視頻內容:此時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幾多歡笑,幾多希冀。幾多離索、幾多悲慼。如今,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尋尋覓覓。記得十八歲那年,美妙的愛情來臨,李清照

以她特有的細膩與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熾熱的愛。此刻,這份柔情蜜意支撐着她的生命,充實着她的靈魂。“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靖康之亂,風雲突變,國仇家恨,霜雪共寒。一個在平凡中受難卻在不平凡中抗爭的女子,忠肝義膽,鐵骨錚錚。)

(動情的朗誦感染着學生)

生1:因爲後來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覺得她在尋覓依靠,尋覓家的感覺。

生2:她在尋覓一個可以給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後才發現依靠已經沒有了。

生3:李清照先尋,尋不見繼而覓,覓不見繼而發出感慨,她尋找的是她溫暖的港灣和甜蜜的回憶。

生4:李清照與丈夫曾經共度歡樂時光,談古論今,花前月下,約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尋覓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僅尋覓一個溫暖的小家,而且還在尋覓一個溫暖的大家。

師:《聲聲慢》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此時,詩詞包含的感情已經從簡單的兒女情長上升到國家失去中原的一種憂鬱,詞裏的愁已經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師板書:3.聯繫詞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4.多讀、經常讀、反覆讀)

師小結:回首詞裏的李清照,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一位尋尋覓覓的女神,她“終生求美,把心撕碎,鑄就無窮的美留給了人間”。其實作爲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者來說,我們不也是人生的尋覓者嗎?

中國的文學作品是講究含蓄的,像《聲聲慢》整首詞,沒有一滴淚,卻一句一淚,滿紙嗚咽,爲了讓學生更深刻體會作者文字裏的愁情,我主要採用了由意象詞的解讀到意境的理解,通過讀、聽、賞、悟,最終達成目標。我感覺有幾點成功的做法:

1.對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巧妙整合。本節課,我把多媒體手段作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如學生朗讀時的配樂以及《李清照》朗誦視頻的欣賞,使情境創設比較豐富。強化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這樣做不僅有效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學生的聯想,而且渲染出濃重的情感氛圍,從而自然而然的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2.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語文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都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教學過程的流暢性,爲了達成既定目標,我圍繞《聲聲慢》這首詞“情感是什麼,如何表達情感、爲什麼有這樣一種情感”三個主問題合理設置幾個支問題進行教學。這樣凸顯了教學的重點,不僅品味了詩歌的語言、學習了手法,而且讓學生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方法。

3.替換法的應用。品味鑑賞詩歌語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換詞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換比較中更容易使學生髮現語言應用的差異性,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例如,淡酒換成濃酒,細雨換成滂沱大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換成“慘慘悽悽,清清冷冷,覓覓尋尋”等,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語用能力。

高飛鵬,語文教師,現居內蒙古包頭。

聲聲慢教學反思12

注重誦讀,以讀爲上,以讀爲美,是漢語言教育的一個優秀傳統。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新課標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對母語的熱愛。教學設想是:體現“人本”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詩歌鑑賞課的特色,增加課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藝術情境;重視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語言的品味、形象思維的訓練及誦讀訓練。所以我這節課設計思路是:以誦讀爲主線,誦讀涵詠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讀美—聯想想象再現美—聲情並茂分享美。

設計亮點:

 一、視野廣闊,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多元化,注重學生參與的熱情。

1、開篇疊詞與英譯進行比較,說明平仄變化造成的音韻之美是漢語所特有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聲聲慢》與法國詩人克洛岱改寫的《絕望》進行了對比,來彰顯中國古典詩詞意象那種蘊藉含蓄的藝術之美。

3、從宏觀層面拓展了意象,擴大了視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徵符號。

4、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5、誦讀pk環節,小組展示誦讀成果,由全班同學做大衆評委,以掌聲的分貝決定名次。這既是個人的展示,又是羣體的分享。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熱情。

 二、學習方式的創新:

1、小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上網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歷史資料,在對李清照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的基礎上,集合全組智慧探究問題。

2、活動法: 恰當的活動(如誦讀pk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3、利用網絡博客這一記錄平臺,讓學生享受發表的快樂。

長期以來,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一篇作文,讀者就只有老師,從唯一的讀者那裏得到的鼓勵認可少得可憐,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而網絡是一個非常便捷的發表平臺,利用它進行課堂片段寫作訓練,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傳到班級博客,讀者就成了全體師生。這既能使學生感受到發表的快樂,也能使他們不隨便應付差事,同時也方便師生共同點評。

效果分析:

1、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根據查找的資料和文本的內容以及小組的思考,提出有價值的觀點,這就訓練了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這個學習的認知工具,拓展了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2、學生在班級博客踊躍發言,語言及思維的訓練非常有效。

3、從誦讀pk環節的當堂反饋情況看,學生欣賞美再現美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聲聲慢教學反思13

本教學設計是以信息技術作爲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並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的一個課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既掌握了語文知識又訓練了信息技術能力。我把課件設計成了網站形式,學校機房安裝了凌波多媒體教學網,既使學生能自由在網上學習,又便於教師即使控制學生機器,以防止學生學習的隨意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IE瀏覽器登錄機房服務器,打開教學軟件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每一步都設置了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回答問題時,學生可以進行網上交流,也可以和老師探討,得出結論後可以寫入課件相關區域上交,老師查看後,給學生髮回答案,學生可以查看正確答案,這樣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由學生自主搜索、討論、整理得出的,改變了以前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體,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動手能力。

由於網絡環境下的學習不受時空限制,這樣就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前、課後的各個環節,使得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課堂40分鐘。 又因爲網絡學習的自由性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度,而不像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跟着教師的指揮來學習 。

聲聲慢教學反思14

《聲聲慢》編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在這一單元中,編者主要選錄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的詞和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詞作。《聲聲慢》是李清照經歷了王朝更迭後晚年的代表作,相比柳永的詞更多了些國仇家恨在其中,意境更爲開闊,賞析這首詞對理解李清照的一生有很大的幫助,對婉約派詞風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聲聲慢》也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爲: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小組合作探究法;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學設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這首歌曲來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應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渲染出濃重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得到細膩的情感體驗,從而自然而然的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導學生自己鑑賞本詞,培養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通過了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論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萬物皆着我之色”,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後,在擁有細膩情感與審美體驗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整體按照讀、辨、品、背、寫四步進行。 設計亮點:

分析課文時視野廣闊,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多元化,注重學生參與的熱情。

1、初讀課文。開篇我就請一名同學初讀課文,叫另一位同學評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快速的進入到學詩歌的狀態中來,通過出示多媒體瞭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李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李清照愁情發出感慨。

2、再讀課文。學生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此處是本課的重要環節,通過探討《聲聲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讓學生明白,這句是李清照的大膽創新的體現,她不但在填詞方面非常獨特,而且在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從而更進一步的加深學生對李清照的欽佩之情。

3、品讀意象。從宏觀層面拓展了意象,擴大了視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徵符號,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詩人情感的意象,聯繫所學詩歌進行分析,這樣既複習了所學知識,用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

4、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5、小組討論環節,小組展示誦讀成果,由全班同

學做大衆評委,以掌聲的分貝決定名次。這既是個人的展示,又是羣體的分享。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熱情,特別是賞析第二組意象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本節課我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於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分析:

討論—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較好地使學生戰勝學習的心理障礙,激活思維,主動學習;還可以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欲使學生戰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鑑賞中。在整個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學生都主動、緊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有利於消除老師的神祕感和權威性,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就能在友好、親切、和諧的氛圍中實現真正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 第一、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節是精心設計了,但因聽課的老師和領導比較多難免有些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後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 個人素養還要加強。

第二、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設計的教學課件在操作時由於一些因素出現了一點小問題,影響了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導致學生不能更好的瞭解作者的淒涼處境,從而影響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導致學生總是侷限於作者的喪父之痛,對於國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有些問題老師可以點撥學生就能完成的,教師儘量少講,學生交流完的結果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

置,在課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聲聲慢教學反思15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爲: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比較探究;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回顧這節課,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從學生課堂的表現看,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也較好,但是自我反省,還有很多不足:

1、朗讀不夠 教讀古典詩文,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進程,“讀”,不僅是老師的範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也就是“帶着問題讀課文”,而我在講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的意境,然後,學生們纔可帶着感情讀出韻味來。

2、 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並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於操作, 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繫。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緻。

3、課堂內容的安排還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環節不能充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