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精選20篇)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還在爲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精選20篇)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記敘了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這節課中,老師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目標明確,定位合理。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王老師把目標定位在讀通課文,把字音讀準;學會“潑、桶”等十個生字及,體會“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徵”等新詞的意思;感受潑水節的歡樂氛圍,瞭解潑水節所表達的象徵意義。目標明確,定位合理。

二、以“歡樂”定調,貫穿首尾。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讀題就知道“歡樂”是全文的主線。因此,一開課,在揭題時,王老師就抓住了題眼 “歡樂”一詞,引導學生多[ ]次深情朗讀課題,使學生層層瞭解潑水節的歡樂,體會潑水節的歡樂。

三、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紮實有效。

整堂課,王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抓字詞學習,第二抓句子學習,第三抓整體感知。在字詞學習中,王老師首先掃清了生字的讀音,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字理識字,理解本義,再延伸拓展,感悟運用。另外,王老師還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提、端、互相追趕”時,採用了動作表演的形式,直觀形象,在理解“幸福”一詞時,王老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體會,“吉祥如意”一詞,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該詞一般在何種情況下使用。這樣的教學紮實有效。在句子的學習中,王老師抓住了難讀的句子,採用視頻展示、採訪交際、動作表演、聯繫生活、遷移運用等方法,並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多次朗讀,讀通句子,讀懂句子,同時結合句子學習進行句式練習,做到了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紮實有效。

四、以讀代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王老師很好的體現了這一原則,堅持讓孩子“以讀爲本,讀中生悟”,採用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了解文意,體會歡樂。因爲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老“故事”,老課文,一般此類寓言故事的教學目的是理解課文,弄懂寓意,可是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要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這樣的道理有一定的難度。一位教師在執教時,課的大致流程是:說說自己學過的寓言故事導入,理解“揠”、“助”,課題質疑;學習生字;整體感知,理解課文;揭示寓意。整節課思路比較清晰,能夠引導學生讀中感悟,但從課堂效果來看,並沒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寓意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而不是學生在感知,認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出來的,在這裏有幾點拙見。

第一,從學過的寓言故事導入,既是對舊知的鞏固,對新課的導入有很自然,不着痕跡,但在對課題質疑時,出現了冷場。我分析是因爲理解課題不夠透徹,學生僅從字面上理解了“揠”的意思是“拔”,“助”的意思“幫”,而這個課題是一個成語,又充滿着古味兒,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因此課文質疑流於形式,不如老師讓學生先初讀課文,讀通,讀順課文,對課文有個大概的瞭解後,再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使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這個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學習生字,這個環節老師採用了集中識字,讀準字音,生字組詞。這一課的生字並不多,可採用隨文識字,既突破集中識字的枯燥,又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從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詞意。

第三,整體感知,理解課文。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內容,又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形式,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執教者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提問: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概括並表達出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執教老師出示填空:古時候有個人,他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特別,想了一個辦法,把禾苗,結果,禾苗都死了。

讓學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難度,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接着提出三個問題來學習第一段:種田人爲什麼揠苗助長?禾苗長高了沒有?如果你是農夫,看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站在田邊的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巴望”與“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過演一演體會了農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並沒有讀出“巴望”與“焦急”的感覺,尤其是當老師提出“禾苗長了沒有”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回答“長了”,有的學生回答“沒長”,而老師急於要正確答案,只是一味地大聲詢問:“到底長了沒有?”直至學生說出老師要的答案“長了”,老師才鬆了一口氣。學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這句話的意思嗎?答案是“No”!學生只是揣摩了老師的心裏,順着老師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爲老師在處理教材時,只是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站在成人的角度來引導學生,並沒有把學生當作是學習主人,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餘地。我認爲這一段的教學只要扣住“焦急是什麼意思?從哪裏看出這個人十分焦急?”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由讀書,充分地與文本語言接觸,給學生思索與探究的時間,在書上圈圈畫畫,留下思考的痕跡。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從“巴望”、“焦急”、“轉來轉去”中去體會農夫急於求成的心態。對比兩個句子:(1)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2)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可是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通過反覆地對比朗讀,引導學生從感性上知道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言語形式來表達這樣一種心情的,從而掌握語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

第二段,執教老師採用圖文結合理解“往高裏拔”,積累“累”的詞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課文插圖來理解課文,使課文資源的利用最大化,老師這一點做得很好,但是考慮到是城市學生,如果能用實物演示,學生就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因爲往高裏拔,禾苗離開了水分和泥土,雖然看似長高了,但卻離開了生活的環境,很難再生存,從而明白不能違背事物的生長規律。其次,老師通過積累“氣喘吁吁”、“腰痠背痛”、“有氣無力”等表示“累”的詞語來理解“筋疲力盡”,水到渠成,觸類旁通。這一小段文字簡潔,老師在鑽研教材時還可抓住“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這一句話來進行補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如(1)中午12點,赤日炎炎,炙烤大地,他。(2)兩點鐘時,他的肚子,他頭上的汗水,可是他。(3)太陽落山了,他。

通過挖掘課文的空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填一填,讀一讀,說一說,既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了農夫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理。

第三、四段的教學,老師通過換詞法來理解“白費”,設計練習:他一邊喘氣,一邊地說:“”這一設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個性化朗讀,個性化理解,課堂精彩紛呈,如:有的學生說:他一邊喘氣,一邊高興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讀這段話時,學生的表情是眉飛色舞的;有的學生說:他一邊喘氣,一邊有氣無力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樣理解的學生此時讀這段話時,兩手一攤,歪着腦袋,上氣不接下氣地讀着……

第四是揭示寓意。要讓二年級的學生準確地揭示出寓意,很難。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首先是老師的思想意識問題,認爲一定要按照參考書,一字一詞地說出來,寫出來纔是正確的。這一教學思想我認爲是錯誤的,要以生爲本,從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出發,也許他現在的認知是膚淺,不要緊,隨着他的年齡、經驗、閱歷的增長,他的回答會比參考書上的答案更準確,更有水平。其次,這一課的寓意揭示,我認爲還可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寓意。如板書設計:焦急→往高裏拔→枯死,急於求成失敗。

這樣板書,是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逐步深化,不着強加的痕跡,水到渠成,學生理解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一、教材挖掘深、目標完成好

教學中吳老師的教學意圖很清晰,準確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實質,教材內容層次清楚。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找準了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貫穿課堂課的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複習、講解、練習,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課堂結構合理

這節課用猜謎語“葡萄”來導入,很自然、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複習、導入、講解穿插說話訓練、寫字指導四大部分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比較優化,以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結構爲依據。 吳老師這堂課上圍繞“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這句中心句展開教學。從葡萄溝的水果多、景色美、老鄉好這三個內容體會葡萄溝的好。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生字教學是重點,而吳老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同桌合作學習生字,有學生帶讀、齊讀生字,有講記字方法、多音字的記憶,有組詞說句子等等。朗讀課文的教學也形式多樣:有自由讀、默讀,有小組讀、個人讀,有齊讀、帶讀等形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採取多種方法,激發、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讀不是表層上的讀,是讓學生在體會和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朗讀時注重的方法的指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很到位。

四、教學問題的設計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吳老師的教學很好地把握了這點。例如:自由讀課文時出示:帶着問題讀讀課文,把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思考。緊扣教學目標,把握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五、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活動過程。數學作爲一門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是否發揮自己的才能,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啓發引導,配合默契,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順利地開展。

六、課件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運用媒體方式把靜止的文字還原爲生動可感的畫面,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課件把葡萄溝水果的多和葡萄顏色多、一個個涼棚的美通過畫面展示出來了。

建議: 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最後時間有點緊。是不是把老鄉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刪掉先不講,換到下一課時時再理解。中間的說話和句式訓練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這裏的'練習稍做調整。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教師在出示題目後問學生“要是”可以換成什麼詞,不僅使學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而且無形中使學生積累了其他詞語。

識字環節方法多樣,和課文緊密聯繫在一起。如“稠”和“稀”通過圖片來識字,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再如“盞”的教學,教師說盞指的就是小杯子,盛酒的就叫酒盞,盛茶的就叫茶盞,這樣學生不就認識了這個字,而且理解了這個字。教師在識記每一個生字之後直接指導寫字,學生記憶就更深刻了。

在“再讀勾畫”這一環節,教師提出了問題“天然的指南針是什麼?它是怎樣分辨方向的?”然後先舉例子找出第二小節中的重點詞,再指導學生總結學法,按照“圈一圈、勾一勾、畫一畫”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小節,由扶到放,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找的快速、正確。

整節課教師的評價語自然,與教學融爲一體,不僅有針對性,而且起到了激勵學生的作用,特別值得我學習。

建議:最後一個表格的填寫較有難度,可以在第二課時學完課文後完成。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語文課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熊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楊老師能始終本着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爲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個人說,夥伴說,討論說等形式,讓他們表達自己感受,表達見解。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看圖片、看屏幕)讀(讀過生動的課件去衝擊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服務。

(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只有多讀,纔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現在的語文課上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不遺餘力地講解分析,作爲學習主體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參與的興趣,漸漸地疏遠了語文課。熊老師在教學中能做到以讀帶講,培養學生的語感。力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首都北京燦爛迷人的夜景。整堂課上,她讓學生全方位的讀書,有個人讀,引讀、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同學分別讀,感悟後讀等,讓學生中在讀中自解、自悟。

(三)以點帶面,抓重點詞句理解。

在學習第二段時,楊老師能抓住川流不息、象銀河從天而降、光彩奪目等詞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的基礎上想象長安街的金碧輝煌,當腦子中形成這種影像後,文章的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就都在腦中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郭老師和高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備課充分,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鞏固生字。

一、多種形式,認讀訓練紮實到位。

識字教學本身枯燥無味,反覆單一的認讀很難吸引注意力不夠持久的二年級學生。這兩位老師深諳兒童心裏,採用多種形式認讀:男生讀,女生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接讀,互相看着讀,做動作讀,師生讀。變化多樣的認讀,讓孩子們眉開眼笑,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快樂的認讀中,孩子們牢牢地記住了生字的準確讀音,不知不覺中體會了生字的含義。

二、聯繫生活,語言訓練不着痕跡。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尤其是對知識儲備不足的二年級學生,只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他們的知識儲備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學“壓”“垂”等字時,教師啓發學生回憶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平臺。老師鼓勵的微笑,激勵行的評價更是使學生暢所欲言,敢於表達,樂於表達,不着痕跡中語言訓練,紮實到位。

三、適時評價,學習興趣濃厚。

兒童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而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課堂充滿人文魅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讚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這篇課文是一篇美文,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具體描繪了月亮灣從村前到村後的美麗景色,讀此文猶如在文中走,從而也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藉助教材,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月亮灣景色的美麗。教者利用多媒體有效地和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走進月亮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語境中感悟月亮灣的美麗,體會這個小村子裏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景象。

侯慧娟老師這節課上的很生動活潑,能緊扣本課制定的教學目標。巧妙地突破了課文重難點,通過教者生動的語言和電教的充分運用引導學生走近月亮灣,從而一步步的體會村子的美麗。

1、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

在學習類似與寫景之類的文章時,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學生的空想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侯老師正是注意了這點,利用多媒體這個很好的渠道,採用出示圖片,播放音樂、標註重點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體會到文中的美景,從而自發地讀出文中的美感。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沒有忽視學生自身對文本感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互增互補。

2、抓住關鍵詞,通過反覆讀,理解課文內容。

聽完侯老師課的最大感受是全文抓住了關鍵詞“美麗”,它以這個詞貫穿與整個課文。比如在講授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月牙一樣”、“繞着”等詞語,讓學生了解月亮灣的地形和地名的由來,體會月亮灣依山傍水,環境十分優美。再抓住“一羣羣”、“清清”、“燦爛”、“開滿”、“綠油油”等形容詞引導學生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月亮灣山清水秀,相應成趣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照顧差異,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侯老師在教學時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在教學第二段時以“你認爲月亮灣還美在哪兒?”這一問題拋下去,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學習,在自由、形式各異的朗讀活動中讀讀、議議、評評、再讀讀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這樣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的主體教育思想,同時,侯老師還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環節,層次分明,給不同學生創造發言的機會,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和培養。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欣賞了高老師執教的《三個兒子》,最大的感受是該老師的“用心”、“用情”。老師的精心設計。

1、教材處理得當,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本課的教學以“導入新課讀好課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輪讀課文初識三個兒子”“質疑解惑聚焦一個兒子”“總結課文引發思考”這五個環節的教學,脈絡清楚,循序漸進,遵循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規律。學生通過學習,能認識生字、會寫要求會寫的字,帶有生字的詞語,能讀正確讀通課文,理解課文,懂得要孝順媽媽的道理,有效的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多樣,課堂氛圍活潑愉快。

老師的設計是精心的,課堂呈現出來卻不露痕跡。如老師的課前談話,看似隨意,其實是爲生字的學習做鋪墊。生字的學習中使用課件,用動態的演示,以及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動作的方法,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形象理解了“拎”“沉甸甸”的意思。又如體會那“一個兒子”的內心時,教師巧妙地運用演一演的方法,孩子們通過表演再現了課文的內容,昇華了人物的情感,從而將課文的難點輕鬆突破。在課堂上,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孩子們主動參與,在平等對話中,學生的學習是愉悅的。

如果老師在每節語文課上,都能進行紮實的訓練,孩子的語文能力將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爲其今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9月23日上午第三節課,聽了袁**老師一節校本教研課,優點很多。

1、重視字詞句教學。

這一環節袁老師主要採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讀課文,以及時糾正同學的錯誤。同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高,實效也大。

展示交流部分,在檢測一、二類字時,主要採取開火車的形式進行領讀及自主強調字音。隨後請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給予及時的評價,與此同時,她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識記。

2、指導書寫

這一環節,她把生字歸類,主要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讓學生說一說,這樣孩子們開始互動——你說、我講,由於孩子們已經有所書寫的巧方法,所以又呈現出自主、互學的態勢。隨後老師進行範寫,孩子們仿寫,達到了預設。

課堂上,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評一評,比一比,說一說,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尊重;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爲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總之,這堂課袁老師採用自主、合作學習的做法,學生領會效果較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聽了張老師的精彩教學,使我感受頗深,總的看法是本課課前準備充分,備課精心細緻,設計新穎巧妙,課中導課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這都充分說明張老師能較好的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終以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使之感受到利用各種材料的製作所帶來的形式美感、啓發學習製作方法、培養綜合能力爲目標,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課堂輕鬆自由而富有活力。

我認爲本節課的亮點體現在:

其一、課前準備充分、教學設計新穎

1、無論是備課還是教具,教師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特別是課題、小昆蟲和展示區的製作,均體現了教師紮實的業務功底。2、課前熱身小遊戲的活動設計巧妙,不僅一下子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本節課的一些基本技法也在遊戲中不經意地滲透給了學生,正所謂“教育無痕”。3、課堂延伸有高度,課後拓展時教師從文學的角度推薦學生看一本好書《法布爾昆蟲記》,加強了美術與科學、文學等其他學科的聯繫。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爲一種文化學習

其二、導課生動活潑、氣氛自由輕鬆

首先教師的導課設計得有創意,“猜猜我是誰”環節的設計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爲本節課營造了一個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其二,神祕禮物的出現讓學生們充滿好奇,無形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慾望,接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神祕禮物的解讀讓孩子們自主探究、討論發現製作技法,爲後期的學生創作活動提供了各種技法的參考。其三,教師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材料包,裏面提供了大量的紙材:皺紋紙、閃光紙、卡紙等,學生進行創作時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表現,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化創作得到體現和展示。

其三、 “小組合作”模式、團結協作學習

“小組合作”的學習,是一種同伴之間爲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展開的學習方式,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從分析探究神祕禮物的製作方式、製作材料到根據材料包提供的紙材討論決定製作內容及製作方式到小組共同製作昆蟲等都洋溢着同學間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合作學習氛圍。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需改進之處:

1、教師對於課堂的突發事件的解決上,不夠靈活多變,教育機制還有待提高,在製作活動中學生出現的問題及亮點都可以及時在全班提出,亮點全班共勉,出現的問題引起全班注意。

2、在學生製作活動中可循環播放大量的昆蟲圖片,以拓展學生的創作內容及創作思路。

3、在評價環節中略顯薄弱。教師可以從學生作品方面切入,如:請學生自評:介紹自己的作品,闡述創作意圖,展示作品亮點或者同學之間互評:說出你喜歡的理由等;同時教師還應從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綜合表現方面切入,如:小組合作愉快程度、操作配合默契程度以及在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情感體驗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後進行,從而體現評價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度。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聽課後的一些膚淺看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徐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清晰,重點也落實得非常好。課一開始,徐老師從瞭解達·芬奇入手,引出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小的時候畫雞蛋的故事。學生開始帶着思考自由讀課文,解決生字詞這些攔路虎,學生字的同時讓學生來評價達·芬奇畫得( ),從而拓展“畫得()”這一短語。再讓學生帶着 “達·芬奇畫得不耐煩?”這一疑問再次讀課文,拿起筆圈一圈關鍵詞。我覺得特別好的是徐老師在課堂中結合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有過哪些不耐煩的時候,通過對達·芬奇老師那一番話的解讀,再來說說現在想法的改變。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

因爲_____,所以畫雞蛋並不容易。

因爲_____,所以我讓你畫雞蛋。

因爲_____,所以_____。

學習語文,不僅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學習它帶給我們的精神內涵,從這樣一則小故事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從這樣的一番話中來改變自己的想法。看似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帶來的改變是不簡單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於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讚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着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麼樣的?聯繫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於詩歌與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並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隨着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並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通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後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後的青松圖片,通過比較雪壓着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麼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郭老師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在教學中有好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在本課時的教學中,郭老師設計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這不但創設了情境,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思維的擴展。上課伊始,郭老師出示了詞語認讀,完成了對詞語的鞏固,尤其是是選擇詞語說一句話是亮點,接着提問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的第一段話,找出描寫小魚可憐的語句,爲教學下文埋下伏筆。

二、本課中,郭老師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語言訓練,如想象說話、分角色表演等,巧妙地挖掘一些語言訓練點,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郭老師多次設置情境,讓學生反覆朗讀,讓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涵,使學生始終處於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如他設計了“假如你們就是被困在淺水窪裏的小魚,你會說些什麼呢?”等環節,引起學生們情感共鳴,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爲小魚着想,從中體會小男孩的成功感、滿足感。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我的影子》這堂課,教者憑着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較強的教學領悟力,較好地落實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也較準確地理解和演繹了教材的編寫意圖。課堂上,既體現了王校長所倡導的讀練、讀思、動靜、內外這四個方面的和諧整合,又體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和諧合作,體現了開放式的大語文教學觀,爲我的教學提供了學習的範例。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根據就低年級學生特點,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從興趣入手。

張老師採用手影遊戲、踩影子等形式,兒童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及時的激勵,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樂於讀書、樂於交流。

2、通過研讀,讓學生感悟。

這節課,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爲主體,探究發現爲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提出問題“課文寫了什麼影子,影子有什麼特點”並以此爲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通過學生的讀,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在其背後,我們分明可以看到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張老師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按四人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學生朗讀當中出現了問題,馬上會有人幫他糾正,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4、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擴展練習:編兒歌,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上。書應該怎麼讀,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如:讀重音、抓住感嘆號等)進行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此,我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和大家商榷

1.1.張老師班有個很好的習慣,學生自主評價,一學生讀着課文,馬上有人站起來指出他讀錯、讀漏的地方,我想這樣會不會打擊讀書學生的積極性,如果讓評價的學生先肯定讀書學生的優點,再指出不足後讀書的學生再糾正,這樣會不會既保護了讀書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他有所提高?

2.2.老師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很強,學完課文後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這個問題提出很有思考價值,是不是不要安排在一做完課中操這個環節?

另外課文的關鍵詞“有趣”能不能讓學生概括出來?

以上只是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觀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5

《雨後》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詩歌。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小兄妹雨後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而又傳神地刻畫了鵝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徵。閱讀了許紅琴老師的教學設計,我受益很多,我決定教學中從孩子們的生活入手,喚起他們的生活與情感體驗。

首先,聯繫生活,喚起生活體驗

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夏日雨後,外面空氣更加清新,天氣更加涼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課始,我就提出了讓孩子們精神振奮的話題:夏天,一場暴雨過後,你最喜歡幹什麼?學生們都津津有味談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對課文的學習。生活場景的回憶,詩文的描述,把孩子們帶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習興趣。

其次,朗讀感悟,激起情感體驗

爲了讀好兄妹倆踩水的有趣情景,我採用了表演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表演中進行回憶,設身處地揣摩兩人的心理,激起孩子們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在身臨其境中,在邊回憶邊朗讀中感悟兄妹兩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同時,引導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語,使得朗讀更到位。

再次,啓發想象,描繪童心童趣

在學完全詩後,我問孩子們:除了兄妹倆,這一羣孩子玩得多快樂?這一問,孩子們好像也來到了那個廣場,紛紛張開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經體驗過或想象中的孩子們玩水的快樂情景。最後,我讓孩子們將這首詩抄在晨誦本上,並配上畫。孩子們興趣盎然,任由想象馳騁,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心情,充分體驗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6

《秋天》是一首詩歌,作者用淺顯的文字,採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發了作者熱愛秋天、讚美秋天的滿腔激情。劉老師的這堂課目標明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探究文本,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藉助多媒體瞭解了課文描寫的秋天的景物之後,劉老師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然後引導學生說話。這種分層學習的方式,關注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讓全體學生在成功——自信——興趣——成功的良性循環中,強化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寫了秋天的田野裏、小路旁、果園裏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金黃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繽紛的野菊花、紅紅的蘋果、紫色的葡萄……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部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說說:美麗的向日葵姑娘,你在想什麼呢?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靜止的語言文字一下子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7

本學期我們工作室開展了多次活動,我也拜聽了多位老師的課堂。其中,對陳偉老師的研討課《回聲》印象頗深,因我本學期也執教二年級語文,故尤爲細嚼陳偉老師的教學風格,她親切不失中氣的課堂語言,活潑而具有張力的課堂氛圍,精巧的教學安排和紮實的字詞教學都值得我們細細深思回味。

一、語言文字訓練到位。

二年級的字、詞、句訓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在這方面的訓練有獨到之處。例如:水的波紋是怎樣擴散的?問題提出後,陳老師出示了一段原文:“青蛙媽媽帶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撿)起一顆石子,(扔)進河裏,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並且,在黑板上畫出了波紋的形狀,直觀生動的使學生記住了波紋的意義。在語言環境中訓練字、詞、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語言文字訓練與認識事物統一起來,並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這裏的“跳”、“撿”、“扔”、“激”、“碰”、“蕩”等一系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都在反覆誦讀和體會中確切理解並掌握了。這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生的收益是很大的。

又如:陳老師對青蛙叫聲的語氣詞進行重點講解,重複練讀三句話,引導學生體會“哪”,“吧”,“哩”這三個語氣詞的作用。這個環節把語言文字訓練、思維訓練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師明確的訓練意識。

二、朗讀能力訓練到位。

整節課,根據教學重點和訓練需要,教師設計了“配樂範讀”、“指名朗讀”、“小聲齊讀”、“自由練習讀”、“有感情地讀”等訓練方法,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訓練步驟和層次清清楚楚,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項目,低年級就應該打好紮實的基礎.在這點上,張老師循循誘導,以讀貫穿始終,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並且有要求、有層次、有目標地一步一步落實,這是難能可貴的。

三、字詞教學紮實而有新意。

這節課,陳老師富有創新的給學生提供了兩大寫字法寶:魔法圈,魔法棒。

在練寫“影,倒,遊”這三個生字時,陳老師詳細講解了字詞的結構,需要注意的筆畫,並且示範寫字,師生合作共同將這三個字送入田字格。在魔法圈、魔法棒的神奇魔力下,學生們寫起字來更有趣,更規範。當然,肖雲霖老師也指出魔法圈、魔法棒的運用既有幫助學生寫字規範化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能造成學生對寫字模式的形式化,不利於對字詞的識記,影響日常寫作的實用性。

總之,陳偉老師這堂研討課既突出了教學重點,體現了教師導讀的思路,又簡明實用,各項訓練都能到位,是一篇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好課堂。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8

評課之前,首先要恭喜丹青老師,這學期還未過半,但丹青老師已經得到了兩次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一次是電子白板的說課,另一次就是今天的分類合作式賽課,在這節課中我們欣喜地發現丹青老師又成長了。

《初冬》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以時間爲線索,描寫了初冬霧中和霧後的美麗景色,抒發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縱觀全課的設計,丹青老師用了美文美讀的方法,通過以讀促悟的手法,使初冬的美景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下面我就本節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靈活多樣突出“讀”,使學生樂學。

《課標》中明確指出: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方式,它也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蘊藏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有節奏地誦讀,直到悟出只憑語言分析難以理解的思想內容。

在這堂課上,丹青老師以"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教學伊始,第一次自由讀文時,丹青老師出示讀文要求: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看拼音多讀幾遍。讓學生按照要求讀課文;當第二次讀文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文(課文都寫了哪些景物?)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讀文的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大聲讀,開火車讀,接讀,女生讀男生想……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還有一個讀的亮點就在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時,丹青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課件中視頻、圖片和背景音樂的使用,都無一不是在爲“讀”服務。整節課學生讀得興致盎然,也達到了樂學的目的。

二、授之以漁突出“法”,使學生會學。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既有知識,不如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本節課上,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第 自然段後,便總結學習方法,那就是結合生活實際、抓重點詞,一邊讀一邊想,引導學生利用這樣的讀書方法來學習第 自然段。使學生掌握了理解課文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

三、收放自如突出“活”,使學生想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霧中的景色時,丹青老師不是逐句地來理解分析課文,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學生喜歡哪個自然段,教師的課件就出示哪個自然段。而教師對每個自然段的關鍵性的知識把握的很準確,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師的“主導”與“主體”意識很強。

四、教學技藝突出“新”,使學生愛學。

丹青老師個人的教學基本功十分紮實,無論是富有感染力的聲音,還是漂亮的粉筆字,都令人羨慕。本節課上她又向我們展示了繪畫基本功,這裏的畫,不僅有助於教學,也是教師自身素養的一種展示,它的作用遠遠超過插圖,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擁有這樣的教學技藝,怎能不讓學生喜愛呢?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9

1、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王老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把教材劃爲若干問題的層次,指導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獲取。

2、以讀爲主,紮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王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領悟文本蘊涵的深刻含義。

3、練習拓展立足於課堂,貼合學生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比如,跳出井口後的青蛙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讓學生用“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驚呆了,看見____________,於是對小鳥說____________,小鳥說____________。”的句式說一說,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鞏固了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

4、平等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所以常有出人意表之言,卻恰恰形成了“生成”的高潮——科學和數學知識的出現,更體現了語文對其他學科的一個奠基和發展的作用。

5、因爲訓練的多了,所以理解“坐井觀天”的含義時,就有些倉促了。王老師設計的問題也有些難度,如“‘坐井觀天’是指哪一類的人?”“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猛然從讀故事轉向理解成語,感覺有些適應不了。不如在角色朗讀的時候進行一下鋪墊,如“你用什麼樣的語氣讀青蛙?青蛙爲什麼這樣說?……”學生可能會更好地體會青蛙的自以爲是、目光短淺吧。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0

一、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原則。

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先複習檢查: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傍晚爺爺和奶奶帶着我去看日落的美景,我感到夕陽真美。)然後逐段品讀,欣賞夕陽“西斜”時的壯麗景色、夕陽“慢慢地往下沉”時雲朵色彩的變化、夕陽“落山”後天邊霞光的燦爛,感受夕陽的美。最後再賞讀全文,體驗美感。

二、強調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整個一堂課,執教者扮演的是一個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每個階段夕陽的變化,教師都要求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再賞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再進行朗讀,效果較好。

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組織教學,體現了“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課堂上學生對不理解的詞、句等能主動質疑。如第二自然段學生主動提出不理解的詞“餘暉”,通過交流與教師的引導,學生基本上理解了這個詞在文中的意思——這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方法。在理解“深藍”一詞時,教師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說說藍得像什麼。理解“連綿起伏”這個詞語,則採用伸出小手比劃的方法,將“有的高,有的低、一座連着一座”的形狀比劃出來。第三自然段“太陽慢慢往西沉”,“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雲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執教者抓住一個省略號,問還有許多絢麗的色彩都躲到哪兒去了?要求學生用四字詞語來表示顏色多,二年級的小朋友積累的詞語還真不少,如“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五彩斑斕”等等。

四、幾點商榷的地方:

1.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精心設計提問。第二自然段,教師問一共有幾句,每句寫了什麼景物?學生回答不到點子上,說了一大通,還是沒有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其實教師事先只要提醒一下,要求學生說出景物的名稱——太陽、天空、西山——就行了。這樣指向明晰的提問纔是有效的。

2.板書如果採用貼圖的方式,將夕陽的顏色從一般的紅,到“漲紅”,再到“更紅了”表現出來,這樣可能更直觀些,也更易於爲學生所接受。

3.第三自然段要求學生讀後說說眼前好像看到了什麼,這一環節的設計很有創造性,但學生說得不太好。原因是: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有些學生想象還沒有展開的情況下,就讓學生來說一說,顯得有些倉促。如果在學生自讀後,教師再美美地範讀一遍,讓學生閉着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展開想象,然後再說一說,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