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

今天有幸聽了陳婧老師執教的《葡萄溝》一課,可以說學到了很多。《葡萄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從整堂課看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學習方法多樣,課堂紀律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氣氛活躍,回答問題積極。課始,陳老師從直接出示課題導入,問學生“溝”字形近字有哪些?從而帶出“鉤、構”等兩個形近字,並讓學生進行口頭組詞,引出課題《葡萄溝》聯繫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展開親切地交談,並以同伴的身份告訴學生,最好吃的葡萄在新疆,在地圖上指出新疆,用句子作結: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引出課題《葡萄溝》。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接着讓學生對課題質疑看着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加強學生提問提的能力。根據學生提問來初讀課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以及最能概括葡萄溝的句子。這堂課,陳老師重點落實在生字教學中,陳老師採用多種形式進行生字教學。初現生字,除了學生自學生字,老師還主導學生學習,採用小老師帶領讀,開火車讀。讀得形式多樣,並讓學生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例如:溝字利用熟字換偏旁;“夠、吾、梯”字採用了猜謎法,學生說的形象、生動。還有陳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五月有杏子??葡萄溝。”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詞句。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課堂上,教師把主體還給學生。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2

今天聽了李海燕老師上的《葡萄溝》一課。從這堂課中我看到了李老師精彩的地方,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應該說受益匪淺。李老師執教的《葡萄溝》整節課都落實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充滿活力。

一、謎語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學內容上,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並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爲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在李老師的課堂上,摒棄了以往常見的讀字、組詞、繁瑣地分析字形等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將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同時對生字採用變換字號和顏色的方式,增強對學生的視覺衝擊力,讓學生直觀上整體感受我會認和我會寫的字。這樣,一方面,讓生字始終存在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有助於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另一方面,也爲學生下一步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基礎。此外,李老師還善於開發和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理解字詞。

三、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葡萄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詞彙豐富,是訓練朗讀的好教材。《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至關重要。李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課而言,李老師的課給人的感覺放得很開,又收得很好。

四、多媒體課件運用恰當、適宜

無論從課堂開始的範讀課文,還是後來的運用課件展示地圖、梯田、陰房,整節課課件運用的恰當而不牽強,有實效而絕不做作。課件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起到了爲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

建議: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最後時間有點緊。是不是把老鄉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刪掉先不講,換到下一課時時再理解。中間的說話和句式訓練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這裏的練習稍做調整。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膚淺看法,說的不妥之處,望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3

《活化石》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在語境中識字。

“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爲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本爲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我們應該要明白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是漢語文的微縮景觀,以形表意的特點使漢字成爲一種可直接“視讀”的“活化石”文字,這種表意性體現了漢字“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造字規律,它使每一個漢字都蘊涵着豐富的思想文化信息。“博”的教學,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孫,會意,金文像用繩索捆綁小孩子,意爲少年俘虜。絕,表示人用刀斷絲。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本義就是史官。我相信這樣跟孩子們講解了,就不會跟以後的“吏”混淆。在教學“珍“字時,夏老師適時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導孩子發現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關的,展示了夏老師深厚的文學素養,如果我們僅僅把漢字當作簡單的信息符號來處理,那麼我們就要趕快加強對漢字的文化意蘊認識了。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師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爲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本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繫。

二、在興趣中學文

二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整堂課的學習興趣不減反增呢?我們可以從夏老師的克重得到啓發。但整堂課夏老師總是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學習的熱潮。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從課的伊始,欣賞夏老師的學校,世紀廣場、科技館,然後溫州博物館和化石圖片的展示,接着整體感知分別出示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的圖片。學習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實物,讓學生聞一聞,看一看,還吃一吃。又欣賞圖片“銀杏之祖”——一棵活了一萬兩千多年的銀杏樹,然後辨認銀杏樹的樹葉,還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

到最後的“銀杏樹這麼珍貴,可是認識它的人並不多,銀杏樹想介紹自己,讓大家來保護他,你會怎麼介紹呢?”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知識替銀杏樹自我介紹。夏老師通過“大家好,我是一顆銀杏樹……”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並板書“名字 歷史 葉子 果子”教給學生介紹的要領,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由暢說,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瞧,夏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在朗讀中昇華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說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夏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夏老師說“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夏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爲着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祝願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以學爲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4

《雨後》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詩歌。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小兄妹雨後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而又傳神地刻畫了鵝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徵。閱讀了許紅琴老師的教學設計,我受益很多,我決定教學中從孩子們的生活入手,喚起他們的生活與情感體驗。

首先,聯繫生活,喚起生活體驗

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夏日雨後,外面空氣更加清新,天氣更加涼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課始,我就提出了讓孩子們精神振奮的話題:夏天,一場暴雨過後,你最喜歡幹什麼?學生們都津津有味談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對課文的學習。生活場景的回憶,詩文的描述,把孩子們帶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習興趣。

其次,朗讀感悟,激起情感體驗

爲了讀好兄妹倆踩水的有趣情景,我採用了表演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表演中進行回憶,設身處地揣摩兩人的心理,激起孩子們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在身臨其境中,在邊回憶邊朗讀中感悟兄妹兩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同時,引導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語,使得朗讀更到位。

再次,啓發想象,描繪童心童趣

在學完全詩後,我問孩子們:除了兄妹倆,這一羣孩子玩得多快樂?這一問,孩子們好像也來到了那個廣場,紛紛張開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經體驗過或想象中的孩子們玩水的快樂情景。最後,我讓孩子們將這首詩抄在晨誦本上,並配上畫。孩子們興趣盎然,任由想象馳騁,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心情,充分體驗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5

評課之前,首先要恭喜丹青老師,這學期還未過半,但丹青老師已經得到了兩次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一次是電子白板的說課,另一次就是今天的分類合作式賽課,在這節課中我們欣喜地發現丹青老師又成長了。

《初冬》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以時間爲線索,描寫了初冬霧中和霧後的美麗景色,抒發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縱觀全課的設計,丹青老師用了美文美讀的方法,通過以讀促悟的手法,使初冬的美景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下面我就本節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靈活多樣突出“讀”,使學生樂學。

《課標》中明確指出: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方式,它也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蘊藏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有節奏地誦讀,直到悟出只憑語言分析難以理解的思想內容。

在這堂課上,丹青老師以"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教學伊始,第一次自由讀文時,丹青老師出示讀文要求: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看拼音多讀幾遍。讓學生按照要求讀課文;當第二次讀文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文(課文都寫了哪些景物?)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讀文的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大聲讀,開火車讀,接讀,女生讀男生想……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還有一個讀的亮點就在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時,丹青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課件中視頻、圖片和背景音樂的使用,都無一不是在爲“讀”服務。整節課學生讀得興致盎然,也達到了樂學的目的。

二、授之以漁突出“法”,使學生會學。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既有知識,不如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本節課上,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第 自然段後,便總結學習方法,那就是結合生活實際、抓重點詞,一邊讀一邊想,引導學生利用這樣的讀書方法來學習第 自然段。使學生掌握了理解課文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

三、收放自如突出“活”,使學生想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霧中的景色時,丹青老師不是逐句地來理解分析課文,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學生喜歡哪個自然段,教師的課件就出示哪個自然段。而教師對每個自然段的關鍵性的知識把握的很準確,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師的“主導”與“主體”意識很強。

四、教學技藝突出“新”,使學生愛學。

丹青老師個人的教學基本功十分紮實,無論是富有感染力的聲音,還是漂亮的粉筆字,都令人羨慕。本節課上她又向我們展示了繪畫基本功,這裏的畫,不僅有助於教學,也是教師自身素養的一種展示,它的作用遠遠超過插圖,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擁有這樣的教學技藝,怎能不讓學生喜愛呢?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6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記敘了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這節課中,老師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目標明確,定位合理。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王老師把目標定位在讀通課文,把字音讀準;學會“潑、桶”等十個生字及,體會“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徵”等新詞的意思;感受潑水節的歡樂氛圍,瞭解潑水節所表達的象徵意義。目標明確,定位合理。

二、以“歡樂”定調,貫穿首尾。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讀題就知道“歡樂”是全文的主線。因此,一開課,在揭題時,王老師就抓住了題眼 “歡樂”一詞,引導學生多[ ]次深情朗讀課題,使學生層層瞭解潑水節的歡樂,體會潑水節的歡樂。

三、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紮實有效。

整堂課,王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抓字詞學習,第二抓句子學習,第三抓整體感知。在字詞學習中,王老師首先掃清了生字的讀音,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字理識字,理解本義,再延伸拓展,感悟運用。另外,王老師還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提、端、互相追趕”時,採用了動作表演的形式,直觀形象,在理解“幸福”一詞時,王老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體會,“吉祥如意”一詞,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該詞一般在何種情況下使用。這樣的教學紮實有效。在句子的學習中,王老師抓住了難讀的句子,採用視頻展示、採訪交際、動作表演、聯繫生活、遷移運用等方法,並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多次朗讀,讀通句子,讀懂句子,同時結合句子學習進行句式練習,做到了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紮實有效。

四、以讀代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王老師很好的體現了這一原則,堅持讓孩子“以讀爲本,讀中生悟”,採用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了解文意,體會歡樂。因爲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7

語文課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熊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楊老師能始終本着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爲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個人說,夥伴說,討論說等形式,讓他們表達自己感受,表達見解。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看圖片、看屏幕)讀(讀過生動的課件去衝擊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服務。

(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只有多讀,纔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現在的語文課上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不遺餘力地講解分析,作爲學習主體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參與的興趣,漸漸地疏遠了語文課。熊老師在教學中能做到以讀帶講,培養學生的語感。力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首都北京燦爛迷人的夜景。整堂課上,她讓學生全方位的讀書,有個人讀,引讀、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同學分別讀,感悟後讀等,讓學生中在讀中自解、自悟。

(三)以點帶面,抓重點詞句理解。

在學習第二段時,楊老師能抓住川流不息、象銀河從天而降、光彩奪目等詞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的基礎上想象長安街的金碧輝煌,當腦子中形成這種影像後,文章的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就都在腦中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8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董老師的這節課有許多十分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聽課感受。

 1.董老師的識字方法好。

董老師在教授課文生字時,並不是死板的進行教學,而是先讓學生讀認,之後學生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學生在介紹完識字方法後並沒有結束,而是教師對字詞語的延伸和相關鏈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竭力拓展學生思維。例如,在講“稠”的時候引入什麼是稠的?稠的意思是什麼?圖片顯示稠與稀,引出學生的生活經驗,颳風的時候樹葉一面多,一面少,多的那一面可以用“稠”來形容,少的那一面就是“稀”。之後把字放到具體的課文中,讓學生再讀,學生在反覆訓練後真的可以做到拿得出來認識,放得回去也認識。

2.勾畫方法好。

董老師把自己想要做的以另外一種口吻告訴學生,有一個小男孩他是這樣做的,老師覺得他做的特別好,你可以學學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學生在榜樣的示範下會做的更好。並且老師還總結出了小男孩勾畫的'主要方法:什麼時候?誰?怎麼指點方向?學生有了這個線索的引導,會找的更快,更好。

3.板書好。

教學生在田字格書寫漢字時,偏旁、剩下的字、田字格用不同顏色粉筆表示。尤其是偏旁用醒目的紅色表示,區分的清楚明瞭。我覺得這也是老師平時的習慣,這個講授偏旁的方法運用的十分好,學生可以在老師不提醒的情況下,只要留心,就可以永遠記住這些漢字的偏旁。

4.“針”的講授特別好,古代他“鐵杵磨成繡花針”鐵杵是鐵做的,所以針是金字旁,引導的十分好。

建議:1.忠於祖國的人有哪些?這個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是有些難度,學生的回答顯然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2.指南針的介紹如果不用課件顯示那麼多的字,而且有那麼生僻,而是採用教師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講授,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9

《紅領巾真好》是一首清新優美的兒童詩,課文插圖形象傳神,意境高遠,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與愛的讚歌。詩歌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王瑞老師這一整堂課樸實親切,清新流暢,以下是我聆聽了××老師的課的感受。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在生字教學時,王老師採用隨文識字。這篇課文生字較少,詞語教學的方法多樣,如在教學“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時,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麼,由此理解字的構造中,偏旁表義的情況。在教學“蓬鬆的羽毛”,讓學生想象蓬鬆的羽毛是怎樣的,讀出詞語的意思。在教學“巢”字時,用編字謎的方法,讓學生識記。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堂伊始,王老師就用極其親切、樸素的語言,引入課題,又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恰到好處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情境中,形象畫面,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深深地融入情景,爲整堂課學習做好鋪墊。

三、立足文本,凸顯雙基訓練

在詞語教學環節,王老師就賦予詞語感情色彩,特別注意讀好“嘰嘰喳喳、撲棱棱、機靈”這些重點詞,讀好語氣,讀出感情。在教學中提煉出“AABB、ABB、ABAC”式詞語,用“一會……一會”說話練習,從而紮實進行語言訓練。這樣的訓練很有層次性,達到了積累詞句,學語文,用語文的觀念。

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教學,如果教學環節再緊湊些,過渡語句再自然巧妙些就更好了。文中每一小節都有一個設問句,若給孩子滲透這樣語言訓練就更完美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0

郭老師和高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備課充分,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鞏固生字。

一、多種形式,認讀訓練紮實到位。

識字教學本身枯燥無味,反覆單一的認讀很難吸引注意力不夠持久的二年級學生。這兩位老師深諳兒童心裏,採用多種形式認讀:男生讀,女生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接讀,互相看着讀,做動作讀,師生讀。變化多樣的認讀,讓孩子們眉開眼笑,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快樂的認讀中,孩子們牢牢地記住了生字的準確讀音,不知不覺中體會了生字的含義。

二、聯繫生活,語言訓練不着痕跡。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尤其是對知識儲備不足的二年級學生,只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他們的知識儲備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學“壓”“垂”等字時,教師啓發學生回憶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平臺。老師鼓勵的微笑,激勵行的評價更是使學生暢所欲言,敢於表達,樂於表達,不着痕跡中語言訓練,紮實到位。

三、適時評價,學習興趣濃厚。

兒童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而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課堂充滿人文魅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讚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1

《畫雞蛋》是一篇選學課文,顧老師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自主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下面就結合自己的聽課體會,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看法:

1、教學中注重興趣的激發。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枯燥性,顧老師在揭示課題後來了個質疑: “讀了課題,你的小腦袋裏有什麼問題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如學生知道達。芬奇畫雞蛋後,顧老師特意在激趣導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紹達。芬奇的事蹟和作品這樣確實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中重視學生讀的訓練。顧老師讓學生反覆讀重點句子,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簡單的積累指導感情朗讀,由於學生小,所以,顧老師更多的是指導學生把某些重點詞加重語氣的讀法引導和滲透。要在學生懂得怎樣讀的基礎上,再入情入境地讀,具體實施時,顧老師注意形式多變,或評或讀,或指讀或練讀,或齊讀,在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一開始顧老師僅僅抓住達·芬奇開始學畫雞蛋的態度和後來的不同態度入手,抓住“不耐煩”和“用心”讓學生結合實際理解,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裏感悟。然後顧老師又趁機問:“達·芬奇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進而出示老師的話,讓學生讀,又在投影下讓學生進行觀察兩個雞蛋的異同來感悟老師的話,由此深入淺出,解決了難點。整個教學環節,顧老師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呵護學生的個性,都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2

吳非在〈致青年教師〉一書的第一輯中說: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無疑,今天,我也是來欣賞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質兼美,寓德育、審美、環保於一體的文章。老師用親切的教態,兒童化的語言,獨具匠心的設計,引領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整堂課讓學生經歷了難忘的精神之旅,師生一起爲情所動,爲美所醉,爲真所淨。值得學習,至少是因爲:

1、這是一節有序的課堂。

老師充分的準備、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駕駛課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說,課堂上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問,什麼時候引導學生讀,什麼時候引導學生練,什麼時候讓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都是心中有數,調控自如。我想,這正是實現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做到的。

2、這是一節“情感”的課堂。

對學生而言,每節課都應是一次難忘的情感經歷。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僅僅依靠文本很難感受到風景美和行爲美。本節課,老師把激趣貫穿於整個教學中,巧妙地創設一些情境,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通過圖片欣賞、音樂聆聽、觀看視頻,運用想象、對比等方法,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

3、這是一節紮實的課堂。

形式只是手段,發展纔是目的。無論課堂上採用什麼教學手段,最終都要爲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識字教學仍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孤立的字詞教學比較枯燥,學生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師不惜在這一環節花大量時間,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法、聯繫生活實際或隨文教學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義,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比較法等指導學生熟記書寫生字;其次是朗讀訓練形式多樣,她還把整體教學目標細化到各個具體語句的學習中,落實教學目標清晰而有層次;語言表達訓練點也有較強針對性。總之,整節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要求的三維目標,值得同行借鑑。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3

《我是什麼》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周老師以“清新、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教學設計引領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是什麼”的探尋,整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一節在課題(《以“動筆”爲載體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力之研究》)引領下的研究課,教學環節凸顯了課題的研究點,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引領學生動筆

在“品讀課文”教學環節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第1、2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圈:我會變成什麼?巡視中關注學生動筆的狀況,及時予以指導、幫助。特別是在交流時,周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動筆的有效性:

1。方法指導細緻入微。如學生在圈 雲 時,文中是雲字上有引號,像【“雲”】,周老師利用學生的課本展示時提醒道:“這個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時不圈邊上的標點。”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在課本上圈圈劃劃時有些隨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劃的一塌糊塗,周老師的提醒會讓學生養成整潔的好習慣。

2。糾錯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學生在圈 雹子 時,把 小硬球 也圈出來了,周老師沒有簡單地糾正,而是問學生:“雹子、小硬球是兩個嗎?那爲什麼叫小硬球呢?”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得出:應該圈 雹子 。繼而周老師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還有沒有像“小硬球”這樣的寫法?與學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寫。這樣的教學真的是爲學生的學習力着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示範動筆

在課文第2自然段對於“雲變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學中,周老師抓三個動詞“落、打、飄”,讓學生到黑板前對應着貼一貼,再說說這麼貼的理由。

生:雪輕輕地,用“飄”;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來;雨是不輕不重的,用“落”。教師順勢說:“這三個詞用得好,我們可以在書上做記號。”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用“△”,學生學着在書上做記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發現值得學生動筆的文本亮點,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學習,這也是課題的研究點之一,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課中,周老師的字詞教學獨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主要體現在:

一、識字做到“觸類旁通”

如“雹、袍”的學習,周老師在學生正音、會讀、比較不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說說帶“包”的字。學生說到:跑、泡、抱,周老師再出示相關的字,並引導學生記憶:有腳就會“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動,對學生的識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類似還有“躁”的學生,也讓學生說說帶“喿”的字,如“操、澡、燥”,並利用偏旁進行兒歌式的記憶。可見,對於識字教學周老師不僅關注學生是否學會,還重視積累、運用,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二、詞語做到“層層深入”

如“淹沒、灌溉”的教學,周老師從“淹沒”入手,知道“沒”是多音字,這裏念“mò”,讀準“淹沒”這個詞,然後出示“淹沒莊稼”讓學生讀正確,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讓學生讀正確。而後,再讓學生觀察“灌溉、淹沒”這四個字,有什麼發現?(跟水有關)這樣的教學真的印證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理念,促使學生學得紮紮實實,從學會到運用,亦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學無痕”

如“飄浮、漂浮”這兩個詞語的辨析和運用在《詞語手冊》上有,課堂上學生講到了“飄浮”一詞,但第一個學生的理解是錯誤的,他說:“樹葉落到水上,就是飄浮。”周老師就引導學生辨析,第二個學生說:“這是在天上飄呀飄呀。”於是,周老師出示了《詞語手冊》中辨析的兩句話讓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飄,有個“風”,樹葉在水上漂,有個“氵”。周老師適時小結:漢字真豐富,偏旁也會告訴我們……這樣的教學自然、貼切,化有痕爲無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周老師的課明快、節奏感強,帶給學生們的是愉悅和收穫,帶給老師們的是學習和思考。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

本學期我們工作室開展了多次活動,我也拜聽了多位老師的課堂。其中,對陳偉老師的研討課《回聲》印象頗深,因我本學期也執教二年級語文,故尤爲細嚼陳偉老師的教學風格,她親切不失中氣的課堂語言,活潑而具有張力的課堂氛圍,精巧的教學安排和紮實的字詞教學都值得我們細細深思回味。

一、語言文字訓練到位。

二年級的字、詞、句訓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在這方面的訓練有獨到之處。例如:水的波紋是怎樣擴散的?問題提出後,陳老師出示了一段原文:“青蛙媽媽帶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撿)起一顆石子,(扔)進河裏,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並且,在黑板上畫出了波紋的形狀,直觀生動的使學生記住了波紋的意義。在語言環境中訓練字、詞、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語言文字訓練與認識事物統一起來,並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這裏的“跳”、“撿”、“扔”、“激”、“碰”、“蕩”等一系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都在反覆誦讀和體會中確切理解並掌握了。這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生的收益是很大的。

又如:陳老師對青蛙叫聲的語氣詞進行重點講解,重複練讀三句話,引導學生體會“哪”,“吧”,“哩”這三個語氣詞的作用。這個環節把語言文字訓練、思維訓練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師明確的訓練意識。

二、朗讀能力訓練到位。

整節課,根據教學重點和訓練需要,教師設計了“配樂範讀”、“指名朗讀”、“小聲齊讀”、“自由練習讀”、“有感情地讀”等訓練方法,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訓練步驟和層次清清楚楚,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項目,低年級就應該打好紮實的基礎.在這點上,張老師循循誘導,以讀貫穿始終,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並且有要求、有層次、有目標地一步一步落實,這是難能可貴的。

三、字詞教學紮實而有新意。

這節課,陳老師富有創新的給學生提供了兩大寫字法寶:魔法圈,魔法棒。

在練寫“影,倒,遊”這三個生字時,陳老師詳細講解了字詞的結構,需要注意的筆畫,並且示範寫字,師生合作共同將這三個字送入田字格。在魔法圈、魔法棒的神奇魔力下,學生們寫起字來更有趣,更規範。當然,肖雲霖老師也指出魔法圈、魔法棒的運用既有幫助學生寫字規範化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能造成學生對寫字模式的形式化,不利於對字詞的識記,影響日常寫作的實用性。

總之,陳偉老師這堂研討課既突出了教學重點,體現了教師導讀的思路,又簡明實用,各項訓練都能到位,是一篇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好課堂。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

《我的影子》這堂課,教者憑着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較強的教學領悟力,較好地落實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也較準確地理解和演繹了教材的編寫意圖。課堂上,既體現了王校長所倡導的讀練、讀思、動靜、內外這四個方面的和諧整合,又體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和諧合作,體現了開放式的大語文教學觀,爲我的教學提供了學習的範例。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根據就低年級學生特點,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從興趣入手。

張老師採用手影遊戲、踩影子等形式,兒童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及時的激勵,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樂於讀書、樂於交流。

2、通過研讀,讓學生感悟。

這節課,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爲主體,探究發現爲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提出問題“課文寫了什麼影子,影子有什麼特點”並以此爲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通過學生的讀,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在其背後,我們分明可以看到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張老師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按四人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學生朗讀當中出現了問題,馬上會有人幫他糾正,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4、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擴展練習:編兒歌,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上。書應該怎麼讀,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如:讀重音、抓住感嘆號等)進行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此,我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和大家商榷

1.1.張老師班有個很好的習慣,學生自主評價,一學生讀着課文,馬上有人站起來指出他讀錯、讀漏的地方,我想這樣會不會打擊讀書學生的積極性,如果讓評價的學生先肯定讀書學生的優點,再指出不足後讀書的學生再糾正,這樣會不會既保護了讀書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他有所提高?

2.2.老師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很強,學完課文後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這個問題提出很有思考價值,是不是不要安排在一做完課中操這個環節?

另外課文的關鍵詞“有趣”能不能讓學生概括出來?

以上只是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