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

今天我有幸聽了x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x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 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x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爲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2

上週**老師執教了二年級上冊第16課《小松鼠找花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中,她圍繞着:認識“生、旁、種”等12個生字,會寫“生、果、裏”3個生字;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兩大目標展開以下教學:

第一,激趣導入,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在地裏找花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話,從而導入課題;

第二,初讀課文,採用集中識字方法學習生字;

第三,在掌握生字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指導朗讀;

第四,學習書寫生字。

根據評課診斷的理論,我嘗試對這節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具體實施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在激趣導入環節,肖老師出示花生和小松鼠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小松鼠的表情,詢問它在幹什麼?隨後出示課文中句子“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隨文認識“自言自語”中的“言”和“語”字,解釋該詞語意思,最後引導學生朗讀句子,並要求讀出“?”的疑問語氣。在這個環節中最值得肯定的是隨文識字做到了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的逐步教學,但是引發我的思考:這樣的導入合適嗎?它的教學落腳點是什麼?因爲肖老師在這個導入環節花費將近5分鐘,略顯冗長冗雜,而且隨文識字過程中主要是老師帶着學生去學,缺乏學生自主性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我的建議是將隨文識字部分的教學放到後面識字教學環節,導入應該簡潔而又有着力點。可以在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圖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練習說話——這是什麼?小松鼠在幹什麼?新課標要求一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說一句完整的話,以此作爲說話訓練的目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又達到導入課文的目的,一舉而兩得。

第二,初讀課文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指名讀,做到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以指名讀文段檢查學生朗讀情況,落實了“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一教學目標。後來的集中識字環節安排是: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後鼻音(小老師帶讀和男女合作讀)

(3)用加一加方法記“豔”、“呀”等字

(4)呈現“言”的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以及認識“許”和“語”

(5)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6)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7)出示生字詞組(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和全班齊讀蘋果樹上的詞組)

(8)課件呈現課後“我會讀”詞組(指名讀和齊讀),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

以上生字教學環節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一,肖老師注意到從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逐一落實;第二,教師注重通過指名讀和開火車讀及時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第三,用“一字開花”引導學生多組詞,學生組詞說明已經對字義掌握了。

美中不足的是,還存在着以下兩個小問題:

1.在帶拼音讀生字環節後面講解生字識記方法欠妥,應該講識記生字方法環節放到去拼音讀生字環節後面比較好。因爲帶拼音讀是學生藉助拼音識記生字,而去拼音讀生字則是考察學生對生字的字音的掌握情況。在對生字字音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字形上去識記生字,而部分生字從構字的部件中可以得知生字的字義,從而引出下一環節生字詞組的教學,更顯得水到渠成。

2.採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顯得蜻蜓點水,而無側重點。肖老師用加一加方法、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和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雖然方法很多,但是學生聽過之後沒有真正的掌握。如採用象形文字“言”介紹“言字旁”,然而“言”不是象形字,而是指事字,甲骨文從口辛聲,下面的部件表示口或舌頭,那一橫就是指說出來的話,因此它的本義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可是,教師也沒說清楚“言”到“訁”的演變,學生只知道它跟語言有關,列舉課文中含有改偏旁的生字,但是最後發散學生的思維說說他們認識含有改偏旁的字和總結“言字旁”生字的特點,沒有做到“介紹—列舉—總結”。因此,我建議肖老師綜合本單元或是本冊課文的生字有側重點地選擇識字方法,在課堂上重點講解一種識字方法,力求讓學生做到“認識—領會—掌握”,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習到這種方法。

綜上,我對本課重點生字教學內容進行重構: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後鼻音(小老師帶讀和指名讀)

(3)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4)用加一加方法記“豔”、“呀”等字

(5)出示生字詞組(同桌互讀、開火車讀)

(6)全班齊讀課後“我會讀”的詞組,引導學生髮現原來一個字可以組多個詞語。

(7)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組詞時教師注意不要關注到寬度,更重要是引導學生往詞組的深度走,如“人民——工人——人山人海”,生字在詞組中的位置或是組四字詞比起“人民、人生、人們……”強得多。

第三,再讀課文,指導朗讀環節做的非常細緻、到位。肖老師從句子上知道學生朗讀的停頓和重讀,以及問號的疑問語氣,讀好句子了,再全班齊讀課文,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細緻的老師。但是,這裏就存在一定的拔高了,新課標指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文”,言下之意只要做到音量適當,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讀就可以。一年級的學生不要求他們讀得有感情,不需要掌握這些朗讀技巧。教師可以採用帶讀文段方式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去內化這些朗讀技巧,然後讓他們模仿老師朗讀方式去讀即可。如:先讓學生讀一遍,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自己的範讀,說說老師爲什麼能夠把句子讀好呢?引導學生說出老師注意到了句子應該在哪裏停頓,或是哪個字要重讀,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朗讀方法嘗試朗讀,最後指名讀檢查掌握情況,全班齊讀鞏固。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朗讀方法的引導。

第四,書寫生字環節由於時間不夠顯得比較倉促,在寫字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生字時缺乏引導,只是問“我們要怎樣才能把他們寫好呢?”問題空泛,學生無從答起。我建議肖老師應該先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然後引導學生注意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或是關鍵筆畫的起筆與落筆等。此外,師生共同點評學生書寫作品時,也沒有一一對應寫之前師生觀察書寫時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結構是否得當、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寫到位沒以及部分筆畫的起落筆有沒有寫正確等。這樣學生有序的觀察和對應觀察時提出的要求點評書寫,再讓學生根據是生的點評修改生字,纔是將教學內容真正落實到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對肖老師執教課的評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3

整個教學活動突出的特點可以概括爲“五個一”。

一、創設氛圍貫穿一個情境。

全課始終圍繞着“到大森林裏的動物王國去玩,瞭解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這一情境而展開。課的開始,教師戴上動物頭飾,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到我們與動物關係非常密切,渲染了課堂氣氛。隨後,教師用親切的語言,形象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緒、情感帶入了動物過冬的神祕世界。學生帶着想知道動物是怎樣過冬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到課文中找答案,很自然地投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之中。學生了解了課內知識後,教師又用“動物王國中還有很多動物呢,斑馬阿姨只記錄了幾個動物的過冬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朋友的過冬方法嗎?”這樣的語言,把學生的視野又帶入了課外更廣闊的動物世界。此時,學生彷彿置身於動物的王國裏,隨後,學生興致極高地模仿着各種動物進行對話交流。教學情境的創設,目的在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的重要內容之一。整個教學過程貫穿一個情境,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感到這不是在嚴肅的課堂裏學習,而是在充滿樂趣的動物王國裏暢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愉悅的情感。

二、能力訓練突出一條主線。

這條主線就是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本課內容非常淺顯,動物過冬的方法都是通過小動物間對話交談的方式交待的,學生只要通過讀書就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類科普知識的小文章,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識課,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掌握動物過冬的方法這一知識點上。語文課的重要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新課程改革把口語交際訓練作爲低年級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爲此,姬老師把本課教學重點定位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上。這項訓練分兩個環節進行。第一個環節是課內訓練——基本訓練。組織學生先按照原文想象動物說話時的神態、表情,模仿動物進行朗讀的訓練。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分工合作,分角色進

行口語交際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口語交際訓練的基本要求(有禮貌交談,說清楚要表達的內容——動物過冬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個環節課外訓練——提高訓練。在這一環節,首先組織學生拓展交流各種小動物的過冬方法,然後,讓學生遵循課文中小動物對話的框架,自己組織語言說清某一小動物的過冬方法,隨後,同桌間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課內外知識兩個訓練環節的安排,遵循了學生能力形成由低到高的規律,體現了能力培養的漸進性。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基本掌握了口語交際的方法,並具有了進行簡單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促進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

《標準》在前言的基礎理念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建議”中又重申:“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明確了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在《標準》思想的指導下,姬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多處給學生留有發展的空間。

1、教學內容開放。教學不侷限於教材內容,適當補充教材中沒有而生活中學生知道的一些動物過冬的知識,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課外知識。

2、思維空間開放。學生在想象課文中小動物說話時的神態、表情、聲音、動作方面,不受任何限制與約束,大膽地去想象、去創造。在拓展課外訓練方面,學生的想象空間更加開放,在不違背動物過冬方法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所想去說,按自己的創意去表現,按自己的優勢去發揮。

3、拓展知識空間開放。在拓展不同動物過冬方法這一知識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蒐集資料,瞭解不同動物過冬的方法。課上給學生提供展示知識的空間。

4、評價標準開放。教師堅持以評價促發展的原則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特別是對口語交際訓練過程的評價,體現了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師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以鼓勵性評價爲主,注重張揚個性,對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出衆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敢於追求與衆不同,敢於標新立異。

四、學習方式體現一種結合。

即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在課內知識學習、能力訓練與課外知識拓展、能力提高訓練兩個環節中,都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個體活動的基礎上,帶着自學自練的收穫,再在小組內或同桌間進行分工訓練、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的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五、人文教育滲透一種思想。

教學中,無論是教師與學生談話時的語氣、表情、聲調,還是學生模仿動物對話時的合作、演練,都滲透了尊重別人、文明處事、禮貌交談的思想教育,給學生以人文思想的啓蒙教育。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是在遊戲中歡暢,在情趣中漫談,在快樂中體驗,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演練,在參與中發展。教師的角色是參與遊戲,引導訓練,駕馭課堂,服務學生。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4

張校長:呂老師執教的人教版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第11課《我們成功了》,描述的是20xx年夏天的那個不眠之夜,我們十三億華夏兒女爲之自豪,激動的北京申奧成功之後的沸騰景象。非常具有時代感。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奧林匹克運動,維護祖國的榮譽,發揚奧林匹克精神的思想感情。

從教學目標制訂準確,重點突出。課文中,作者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描繪了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歷史重要時刻。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浸泡着作者濃濃的愛國情。古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確定學習目標爲:1、認識18個生字,書寫兩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申奧成功後人們的歡樂、激動和自豪。對本課的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都做出了簡潔而明確的制訂,體現了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之後的每一教學環節中,併爲識字和朗讀這兩個重點內容保證了充分的時間。

王校長:呂老師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思路清晰。這堂課的整個教學以“情”爲主,在讀中感悟,教學的思路明晰,線條簡潔。教學結構的安排分爲創設情境——學習生字——指導朗讀——指導書寫四個大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也比較合理。給了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

賈主任: 從生字的學習和朗讀的訓練中,都能看出循序漸進的層次,比如從詞語“不約而同、幾十萬、聚集、”;到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再到句羣“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老師的指導是層層深入,爲學生的感情抒發搭建了一個寬鬆的平臺。

王**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讓孩子們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圖畫、語言、音樂來再現、描繪、渲染情境,化無形爲有形,化抽象爲具體,再讓學生走進文本,收到了預期效果。

陳**老師:最後提出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孩子回答問題後或朗讀後的評價,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更真誠一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5

本學期的研究課,李老師選擇了一篇新入選教材的課文——《再見了,北京》。記得上一次執教二年級時,課文裏相應的課文是《2008,北京》,文章主要再現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奧運舉辦權時舉國歡慶的場景。29界奧運會勝利閉幕後,教材也與時俱進地更改了選文。

《再見了,北京!》是根據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有關材料改寫的。課文選取了聖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捨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蘊含其中。但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課前李老師在集體備課中就自己研讀教材的所得和大家做了交流,可見她心裏早有了準備。李老師課前就佈置學生充分地預習這一課,讓他們先讀字、組詞,再努力把課文讀通順。經過充分地預習,學生朗讀課文時比較流利、有感情,發言也很積極,參與面較廣。奧運會離孩子們還是比較遠的,平時學生是不太關心奧運知識的。因此,李老師課前必定做了相關的不少準備,從她課堂上豐富的教學語言就可見一斑。正是如此,李老師上課時,思路非常清晰,娓娓道來,沒有阻礙,學生也融入其中。

李老師在教學時還注意講求課堂效率,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課後作業結合起來,如將《補充習題》上的第二題放入學習中進行。奧運會的會旗是( )。北京奧運會的主會場是“( )”。奧運會場熊熊燃燒的火叫奧運( )。“落下帷幕”就是奧運會( )了……

總得來講,李老師這節課還是成功的,但也有不足的。比如:課件選擇的圖片色彩效果不太清晰,看起來有些灰濛濛的,如果在這個細節上稍加註意,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6

林老師的教學環節設計:

一是直接導入新課,指導板書課題。(時刻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的習慣)

二是引導學生談出自己對北京的瞭解。(調動原有經驗,已有知識的再現。)

三是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注重預習方法和相關資料蒐集的引導。(體現大的語文教學觀和拓展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

四是有效識字。分三個層次:帶拼音全班開火車認讀詞語,去掉拼音認讀,最後是認讀單個的識生字。

五是再次讀文,鞏固識字,重點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

縱觀整節課,個人認爲

林老師的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值得我們借鑑:

1、紮實。有意義的課,也就是說,它是一節紮實的課。《北京》的第一課時是一節紮實的課。根據年段目標和課文特點,林老師把語言訓練點、方法習得點、能力培養點搞得十分明確。比如:設計的填空練習和詞語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預習方法的重視和指導等都有充分體現。

2、充實。

林老師的充實表現在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幹,通過她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是充實的。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都得到了鍛鍊和發展。

3、厚實。

有教學思想的課,體現教師的教學境界。在認讀生字時,有幾個孩子沒有迅速認讀出來,

林老師都是耐心地鼓勵和等待。教師學會了等待換來的是一個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努力獲得知識的快樂。

4、真實。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實的一個指標。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爲真實的課。如果林老師在注重以讀促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評價標準和評價策略的層次導向就更趨於完美。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7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於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讚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着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麼樣的?聯繫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於詩歌與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並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隨着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並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通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後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後的青松圖片,通過比較雪壓着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麼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8

這次聽了二年級兩位語文老師都上了《小動物過冬》,這兩節“同題作課”讓我感受頗深。《小動物過冬》這篇課文極富童趣,貼近兒童的生活。這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瞭解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同時在情感目標上要滲透同伴之間相互關心的情感。這次兩位老師課前都做了精心的準備,課件非常精美,一個個動物頭飾等都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板書設計也比較新穎。下面我主要來評一評孫燕老師的這節課。

聽完課後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孫燕老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又更上了一層樓。她用精美的課件吸引學生,用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讓學生走進小動物的世界和小動物們共歡樂,同時在開心愉快中學到了小動物們過冬的各種方式,及爲什麼要這樣過冬的知識。

整堂課的教學中,最大亮點就是讀。表演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多種讀的方式讀出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自己獲得情感體驗,有層次性,爲學生個性化學生提供廣闊的平臺,抓住文中的詞語讓學生品讀,方法較好。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課文中只介紹了三種小動物的過冬方式,但這三種過冬方式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課外延伸,使學生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培養學生喜愛圖書、樂於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的本位就是重積累、重感悟、重讀書,孫老師努力把握住這一點,讓這堂課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讓學生真正地愛語文,懂語文,讓語文課成煥發生命活力,成爲學生的樂園。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9

林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親切,過渡自然,緊扣文本,,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一節課。整節課林老師突出了以讀爲本的教育思想,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讀、師範讀等多種形式,讀書的訓練很到位,在讀中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並十分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林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對教材進行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三句寫景的句子,在充分領略到景美后,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潔行爲美的句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下面談談這節課的幾個亮點:

一.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像理解文中的比喻句______像______,林老師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大膽想象()的菊花像(),()的榕樹像(),接着不看圖結合自己的生活還會說_____像______,進行說話訓練。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整節課林老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中理解文本,比如在理解“展翅欲飛”這個詞語時,林老師讓學生自己做動作,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翅膀不動,最後用“展翅欲飛”說一句話,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大膽探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林老師的兒童語言十分豐富,對學生的每點成功都及時給予表揚,如讓學生讀句子中說好響亮的聲音,你的聲音真像播音員,你習慣真好,拿東西的聲音非常輕,你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整節課激勵性的語言始終貫穿在課堂中,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樂學的課堂氛圍。

景色美和行爲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這節課林老師始終把學生放在美得課堂氛圍中。老師的形象評價美,課堂的琅琅書聲給人音韻美的感受,情景內容給人思想美的體驗,板書的設計體現了畫面美,這樣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薰陶,整節課學習的氣氛濃厚。總之這節課還是相當成功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0

本課本着“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珍愛生命”爲主題,開啓學生的思維之門,郭老師的課學生掌握遊刃有餘,以下幾點值得借鑑學習:

一、以境促情

課伊始,欣賞小魚在大海里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魚到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激發了學生們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嚮往,也爲下面學生體會小魚的可憐做好鋪墊。

二、以情渲境

老師 對“淺水窪”的講解、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大海里生活的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條小魚,你馬上就要你會想些什麼?”創設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境地位小魚着想,從中體會小魚的難受,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其實也是使學生感悟小魚的危險處境爲小孩子救小魚埋下伏筆。

三、以讀促理解

郭老師的課文講解以第一自然段位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自由度、個別讀、師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逐層深入地體會文章,品析語言,深入地認識了淺水窪裏的小魚的困境。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1

徐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清晰,重點也落實得非常好。課一開始,徐老師從瞭解達·芬奇入手,引出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小的時候畫雞蛋的故事。學生開始帶着思考自由讀課文,解決生字詞這些攔路虎,學生字的同時讓學生來評價達·芬奇畫得( ),從而拓展“畫得()”這一短語。再讓學生帶着 “達·芬奇畫得不耐煩?”這一疑問再次讀課文,拿起筆圈一圈關鍵詞。我覺得特別好的是徐老師在課堂中結合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有過哪些不耐煩的時候,通過對達·芬奇老師那一番話的解讀,再來說說現在想法的改變。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

因爲—————————————,所以畫雞蛋並不容易。

因爲—————————————,所以我讓你畫雞蛋。

因爲—————————————,所以——————。

學習語文,不僅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學習它帶給我們的精神內涵,從這樣一則小故事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從這樣的一番話中來改變自己的想法。看似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帶來的改變是不簡單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2

《我爲你驕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內疚的心理和責任感伴隨了“我”一個星期。當“我”用自己攢了三個星期的送報紙的錢賠給老奶奶並附上道歉信時,在慈愛又善於教育後輩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錢,是孩子純真的情、悔過的心,是值得爲孩子驕傲的美好品德——誠信。孩子的誠信讓老奶奶感動,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懷也值得我們稱讚。

本文是一個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爲線索來描寫的。先是扔石頭“很開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後是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後是用自己積攢的錢賠償給老奶奶感到“一陣輕鬆”。教語文,也是教做人。教學時應該緊緊的抓住這個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發現,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學習老奶奶寬宏博大的胸懷。同時還要以文爲載體,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品析、積累、運用詞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綜觀時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注意了語文基礎性的把握。

語文新課程實施以來,由於過於誇大了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語文的基礎訓練,使語文教學變得浮躁、拖累、複雜,語文教學演變成了思想教育課、問題分析課、知識拓展課、實踐表演課。而惟獨不見文章的品讀,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這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實質,“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別人的園”

天津師範大學高恆利教授在上海語文教學改革會議發表論文指出“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葉聖陶語文教學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語文的習慣。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樂山教材培訓會議中指出: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裏、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裏”。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

恰切地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時璐莉執教的這節課,力求體現這樣的教學思想。譬如,開課伊始,從複習字詞入手,鞏固了生字,積累了詞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把詞句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語文的基礎。過去閱讀教學,尤其是第二課時,往往忽視字詞的複習。我們知道孩子記憶生字快,忘得也快,記憶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斷的復現,所以我主張,每課都學習生字,每課都鞏固生字,每課都寫點生字,反覆的強化、記憶。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也緊扣語言的訓練展開教學活動的。比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態、心理、動作的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練習說話;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情感,練習朗讀;等等,都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訓練意識,注重了基礎性的把握。

二、教師先發揮了導學的作用,然後是以學定教,順學而教。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在教學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但由於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教學中也出現了自主異化爲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的苗頭,這不是課改期望中的自主學習。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教”的方式決定“學”的方式。因此,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起着關鍵的導航、定向的作用。

這節課,執教者先是從文題中引發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整體讀書,概括要義。接着又提出一個整體性的能牽動全篇的有價值的問題——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你從中發現了什麼?並且又提出了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帶着問題、方法、要求走進文本。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導學功能,避免了學生盲目的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後,教師採取的策略是順學而教。例如,一個學生說:“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時是怎麼做的?”,老師問:“你想讀一讀嗎?”學生說:“想讀。”學生讀後,教師再問:“讀得怎麼樣?”其他學生參與評價。一學生抓住“開心”這個詞來體會,教師就引導說:“那你就開心的讀一讀吧!”又如,學生讀課文時,發現有一句話表達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老師順勢而導:“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從不自在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你能帶着不自在的情感讀一讀嗎?”在這樣的學習反饋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怎麼學的,教師就怎麼教。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合作、對話、交流。課堂教學既沒有失控於學生,又沒有教師的牽強附會。

三、注意多元的理解,實現文本價值。

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只有放飛學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然而,個性的體驗,多元的解讀,不等於不尊重文本的價值。課改以來,我們發現,當學生憑着自己的經驗對問題產生異向的時候,老師再也不敢否定,反駁,而是一味的鼓勵、認可。正確的我們認可,難道錯誤的還要堅持嗎?語文教育的重要指標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培養他們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什麼樣的個性?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個性。“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母雷特”,但是,以教育爲目的的閱讀,不同於自由式的閱讀。以教育爲目的的閱讀,首先要考慮文本價值的實現,文本的價值是旗幟,是航帆,是路燈。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呢?我的想法是,儘量發揮學生的個性見解和創新的思想,然後在多元的理解中,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通過研討、反思、辯論,達成理性的認識。當然不一定統一,只要他們說的有道理,我們就尊重他們。可能有人問:“什麼樣叫有道理?”這就在於教師智慧的把握。

這節課,教師注重了學生多元的理解。例如:老師問,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學生:不舒服、心裏不是滋味……。有如:你認爲老奶奶是怎樣的人?學生:寬容、大量、善解人意……再如:當小男孩看到“我爲你驕傲”的便條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高興、激動、內疚……

四、注意聯繫生活,利用移情讓學生產生體驗。

移情是情境教學重要的理論之一。當學生閱讀文本時,遠離學生的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實的情感,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產生聯想或幻想,或搜索生活中類似的事件,激發出情感,然後進行嫁接,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說明這個理論是有爭議的,我暫不拓展,只說有利的一面)。例如,一個學生理解“開心”一詞時說:“上學期,我們到大宮去上課很開心。”老師引導:‘是啊!老師也非常開心,那大家開心嗎?開心的同學讀一讀吧!“又如,當學生感受到老奶奶是個寬宏大量、慈祥的長輩,讓學生聯繫生活說說:“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這充分體現了語文即是生活,生活既是語文。

五、有了生成更精彩。

課堂教學是預設的,同時又是生成的。一節好課,其中一條重要的標誌是,看在預設的框架內,學生生成了那些問題,教師是如何處理的。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教案而是在用教案;好的教師不是注重預設程序而是注重生成的過程。如果能達到背棄教案而教,也能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那是最好的。

這節課,雖然沒有背棄教案而教,但教學過程中,確實生成了新的問題。例如,一個學生針對“小男孩將7美元賠償給老奶奶”提出:“7美元是多少人民幣?”這就是一個意外生成的問題,老師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來解答,把7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從而體驗到小男孩積攢的多麼不容易,也讓孩子充分得體會到小男孩的誠信。又如,教師設計了替老奶奶給學生寫一封信,學生感到非常的好奇,在學生的好奇中,教師公佈信的內容——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學生馬上生成了一種情感,想給老奶奶寫回信,另個學生說,寫信要把字寫好。老師順勢進行寫字指導。這個環節,老師是預設的,但學生的情感是生成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3

今天在**班二年級一班聽了劉老師的《媽媽睡着了》公開課。劉老師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而且學生的課堂習慣非常好,每個人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課堂效果較好。 劉老師利用兒歌和與課題相關的問題導出本課課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起,很值得我學習。課前一分鐘演講的內容也與課題息息相關,可見劉老師的用心。二年級一班的孩子不管是讀古詩還是讀課文都非常的有感情,這與劉老師嚴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導分不開,以後我在這方面要多向劉老師學習。再一個就是劉老師的板書非常有調理,讓人一目瞭然。

但是就整節課來說我感覺環節設置可稍作調整。一分鐘演講以後可跟上課堂拓展的環節,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次講清楚後在進行舊知複習導入新課。另外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做及時的引導。“從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麼?”,很多同學都說出了媽媽很累這個點,教師可引導:那媽媽很累還哄我午睡說明媽媽……?這樣就點出了本文愛這個主題!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

李老師的《畫雞蛋》聯繫生活實際,加強趣味性。比如對重點句老師的話“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李老師那出雞蛋,讓學生進行觀察兩個雞蛋的異同,練習課文學習運用“眼力”這詞,孩子們天生好奇,看呀,看呀,不斷地找出雞蛋的不同點:形狀、大小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從而自然而然出示老師的話“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雞蛋,轉動放在手上的雞蛋,讓學生觀察不同的角度看,雞蛋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學生對“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就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對文中老師說的話也更加心服口服,趣味性也會更濃。

這節課,學生在實際觀察中真切地體會到老師的話是真的,嚐到了探究的樂趣,我也深深的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孩子們自己去驗證,一定能促使孩子們個性化思維的發展。

——評課人:王豔

李老師從瞭解達·芬奇入手,引出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小的時候畫雞蛋的故事。教師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來說:你覺得畫雞蛋簡單嗎?然後學生開始帶着疑問自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這些攔路

虎,很簡潔很順暢。在初讀完課文後再次質疑是否覺得畫雞蛋很簡單。此時學生的意見開始有了改變,李老師讓學生嘗試角色體驗:如果你是達·芬奇,當時你會怎麼想?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慮和意見,教師由此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這樣相似的心情,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老師的用心,從而最終從老師的一番話中得出結論:簡單,不簡單?

——評課人:韓淑敏

李老師的課將課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如在學習“不耐煩”時,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他們碰到過的“不耐煩”的事。許多學生例舉了讓他自己不耐煩的事,學生對“不耐煩”這個詞有了很好的理解。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有效,最適合低年級課堂教學。

——評課人:池鴻彬

李老師的《畫雞蛋》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這堂課結構清晰:由“認雞蛋——寫雞蛋——畫雞蛋”揭示課題,接着讓學生初讀課文—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再接着深入學習、探討,到最後總結全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的銜接、過渡很自然。李老師比較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帶着喜歡的語氣讀讀達芬奇的介紹資料;再比如檢查學生自學時,老師通過“指名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由度讀二自然段——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讀出感情。指導到位,效果明顯。

——評課人:徐勤芬

李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清晰,教學重點也落實得非常好。我覺得特別好的是她在課堂中結合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有過哪些不耐煩的時候,通過對達·芬奇老師那一番話的解讀,再來說說現在想法的改變。學習語文,不僅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學習它帶給我們的精神內涵,從這樣一則小故事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從這樣的一番話中來改變自己的想法。看似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帶來的改變是不簡單的。

——評課人:王玉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

今天有幸聽了我校郭**老師的一節課,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着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於理解詩意。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課文情境,加以音響效果,帶給學生愉快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讓學生在蟈蟈的美妙聲中,迅速產生對夏天的遐想。多媒體配樂範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對課文的嚮往自然產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調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爲課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

二、以人文本,張揚個性

郭老師充分利用文中“想變點兒什麼”的一問,啓開了想象的閘門,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學生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不盡相同的。郭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通過朗讀來交流,從中體會到的夏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展示了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爲主,尊重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實處

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並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麼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後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詩歌中優美的詞句時,郭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清凌凌”這個詞的理解,郭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並且送詞“清請的、清澈見底”讓學生積累,並讀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學生僅僅憑靜態的圖畫並不能領會,郭老師採用的是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學生戴上“蝴蝶”,全班學生作爲“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此時毋需多言,這一動作已經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穿梭”一詞。同時,小“蝴蝶”們穿梭的快樂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學生得以在這想象的空間裏沉醉和抒發;在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品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小魚嬉戲的自由,雨點歌唱的快樂,帶給學生詩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來了,我想變成________”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以讀促悟,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提升了詩的主題。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表演、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師的投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狀態,情不自禁地走進文中,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