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

           --《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學反思

說課:

1:整體感知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氛圍中併爲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爲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是一封飽含着人道主義精神的書信,作者一方面憤怒地譴責了侵略者的罪行,一方面表達了對被侵略、被掠奪者的巨大同情,語言生動滿含深情,適合朗讀,是一篇對學生進行人類主義教育和進行朗讀教學的好材料。

針對此,我們在教學上做出瞭如下的設計:

3.教學目標

將三維目標落到實處,克服傳統教學只授人以“魚”的現象,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因此,我們將知識和技能目標重點確定爲“從身份和思想着手,理解雨果‘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從關鍵句出發,理解作者兩種鮮明的情感態度。”啓發和教會學生閱讀的基本方法,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以達到“不需再教”的目的。而在“過程和方法”這個維度上,我們更強調方法和目標的一致性,每種方法都爲不同的`目標服務。

4.教學策略

前面說過,這篇課文適合朗讀教學,爲此,我們以“讀”爲核心設計了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環節包括三個部分。第一,聽讀感知,教師朗讀課文,請學生圈點出自己認爲重要的句子、自己喜歡的句子。以此達到對課文的初步理解。第二,默讀理解。這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個環節裏,我們設計了兩個問題,“1、有人認爲,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一事件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的立場’是‘難能可貴’的,請你從作者的身份和思想入手談談雨果的難能可貴表現在哪些地方?2、雨果在信中表達了兩種鮮明的情感,分別是什麼?請概括並舉例說明。作者又是怎樣表達這兩種情感的?朗讀時應該怎樣處理?”通過對兩個問題的探討,以期望達到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涵的目的,併爲下一個環節朗讀教學做好準備。第三,朗讀表達。通過第二個環節對課文的分析,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涵,懂得了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此時,我們要上升一個層次,讓學生用朗讀,用聲音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

教學方法這是一篇二類課文,從教學要求上看,應該以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開始前,我們向學生明確交代的學習任務,期望通過學生的討論等來完成教學。所以,我們給學生設計了四類活動:第一,聽讀課文,用心感知;第二,圈點詞句,表達理解;第三,默讀課文,深入體驗;第四,參與討論,表達認識;第五,用心聽講,及時筆記;第六,大聲朗讀,表達體驗。

教學反思:筆者按教學預設實施教學後,教學生成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但是,筆者仍感意猶未盡,自認爲教學內容不夠精細,不夠透徹。經過反思深究,自認爲在教學導向上存在問題。筆者在前文中對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的定性時認爲, “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鑑於此點,筆者認爲此文應該藉助藝術審美和歷史知識,達到更好的文學審美和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如此一來,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就勢在必行了--藝術審美屬於美學範疇,歷史知識則屬於史學範疇。這就集美術、歷史和語文於一爐,精錘細鍊,讓學生受薰陶與感染,從而達到理解雨果的語言魅力、敬佩其人道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和雨果一起抗議英法聯軍的野蠻行徑,痛恨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了。這就比任何單純的審美教育或愛國教育要深刻和透徹。

源於此,筆者對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想法就日趨強烈,對中學語文教學的一些設想也許不夠成熟,但仍是形成文字,以期求教於方家。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爲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着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爲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繫,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我們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爲一體,更好地爲教育發展服務。引導學生成爲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爲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

二、整合教學內容

課程資源按照不同的標準有着不同的劃分方法。從學科角度來說涉及到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勞技教育等學科資源;按資源的地域不同來劃分又可以分爲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按其內隱程度分又可以分成隱性資源和顯性資源,因此整合各種資源包括整合以上各類資源。

第一、利用教材特點,開發課程資源

新教材在編寫時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同時留有一定的空白,這一切充分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和引領性,這種編寫方法不僅便於學生學習,有利於學習內容的生成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爲教師的教學創新和教學智慧的展示留有必要的空間。教材所提供的資源很難實現教學目的,必須在此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擴展和提升。

第二、利用學科特點,豐富課程資源 T"Ryd?-@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活理念是新課程最重要的理念”。即課程源於生活,課程要回歸生活。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進行社會調查、瞭解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性學習。一方面使學生獲取生活的經驗,另一方面,賦予學生已有經驗以教育意義。

第三、利用信息技術,生成教學資源

當代青少年的思維具有跳躍性、逆反性,獨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他們的個性特徵十分突出,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具有豐富的視角。如果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創設情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並茂和動靜相宜的特點,把學生帶入一種多感官學習的全新的氛圍中,引發學生聯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學生具有的豐富創造力,只要教師能夠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他們創設恰當的情景,他們就會成爲新課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使我們的課堂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 eEv}Tw<<br>

  

第四、利用生活教材,合理開發資源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是動態存在的,語文教材也只是一個模板,更豐富的課程資源不是來自於教材,而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有酸甜苦辣,箇中滋味不是在書本中、在教學裏所能全部體驗得到的。生活是最好的教材,體驗是最好的內省方式,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善於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其他學科學的教育資源與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相融通,並把它們與信息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教師自己的智慧,找準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以真實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學習,讓他們個性得到發展,使之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與價值。 a!+X5am{R  

三、整合教學手段

面向全體學生,增加教學的自由度、選擇性和靈活性,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應有的活力。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策略,跳出傳統教學的框架,衝破課文、教參的束縛,以教材爲載體,合理的開發與整合教材資源,最大限度充分發揮教材優勢,着眼於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合理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我們力主創新,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摒棄,還要學會借鑑。傳統的語感教學法,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模仿古人朗讀詩詞的方法--搖頭晃腦,就很有實用價值。它能讓學生快速把握古詩詞的節奏,領悟其中的韻味。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傳統的訓練方法不容忽視:日記、片段描寫、室外寫生等。

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繫課內外的紐帶,是語文服務於生活的體現,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捷徑。所以,我們要儘量利用各種機會,儘可能地開發課程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使學生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近一年來,我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書刊、電影、電視、網絡、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廣告牌等收集資料。開展過以下活動:口語交際(“向你推薦我”)、演講會(課前3分鐘)、故事會(“約會名人”)、讀書會、詩歌朗誦會、小報比賽、競猜熱線(“戲曲大舞臺”)、調查報告(街頭錯字)、語文知識競賽(“探索月球奧祕”)等。 雖然以上活動並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活學活用語文,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第三、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是要變成這樣的。”

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了、色彩豐富了、生動性增強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這是有目共睹的。它有利於理清教學思路;有利於發揮教學個性;有利於解決教學難點。在課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決教學難點,教學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 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存的資料(有影片、音樂、錄音、動畫、圖片等),幫助我們解決教學難點。

投入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實驗,對語文教師是一種挑戰。既要着眼於未來需要,又要切切實實做一點一滴的探索;既要勇於開拓創新,又要潛心學習老一代語文教育家們的寶貴經驗;既要了解信息技術,又要用更高的標準重新深刻認識語文教學的精髓--這是在學習上、教學上,思想上一種全面的挑戰。

    總之,只有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利用好現有的課程資源,開發身邊一切可以開發的課程資源,才能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才能提升課程品味,使語文課成爲學生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