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2、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是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課內自讀課文一課時可完成。

[教學方法] 啓發式提問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爲了國家的前途而勇於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遊刃有餘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請大家把課本翻到《鄒忌諷齊王納諫》(着重號內容板書)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註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是接受、採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採納臣民的意見

2、《戰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容。

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鑑》(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範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後自己理解其內容

五、課文重點內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並板書。

1、 實詞

zhāo 早晨(名詞) 私人,自己(代詞)

朝 cháo 朝廷(名詞)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詞)

cháo 朝見(動詞) 偏愛(動詞)

身長,長(形容詞) 古義是兩個詞:土地方圓

修 修建(動詞) 地方

整治(動詞) 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爲“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爲“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爲美”“認爲……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於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後置(介詞短語後置)

欲有求[於我]也(欲[於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於市朝](能[於市朝]謗譏) 皆朝[於齊](皆[於齊]朝)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於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者也。 判斷句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者,……也。 式標誌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學生結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六、課文難點內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麼內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想,然後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麼?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暱) 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於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讚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讚美,鄒忌態度如何?得出什麼結論?

――他並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也。

5、反覆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後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論:“蔽甚”。(這裏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採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果如何?

――最後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外出現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板書着重號內容):

鄒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諷

齊王-- 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 蔽甚 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 三變----政治修明 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七、學習借鑑

1、設喻手法 在今後生活學習中可借鑑,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鑑,注意該詳的地方定要潑墨如水,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過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容借鑑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爲鞏固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進步。今天,我們爲實現“四化”有借鑑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全文

九、作業設計(略)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翻開課本第92頁,今天們學習一篇新的古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們先來看題目。從題目中我們能得到什麼信息呢?一個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兩個人物,鄒忌和齊王;另一個是這篇古文將要講的兩件事,鄒忌諷齊王和齊王納諫。大家在仔細觀察一下題目,在“鄒忌諷齊王”中,“齊王”是做“諷”的賓語,而在“齊王納諫”中,又是做“納諫”的主語,這種在同一個句子中,同時做兩種句子成分的詞語叫做兼語,而這種兼語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做兼語句。

我們再來看一下“諷”字,在課文的註解是什麼樣的?是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爲什麼這裏用“諷”呢?爲什麼鄒忌要用含蓄的話去暗示或勸告齊王呢?爲什麼不直言進諫呢?大家一定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過的《勾踐滅吳》中,文種是怎樣進諫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責備與抱怨的語氣凸顯在字裏行間,他甚至很直白的責備勾踐“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讓後乃求某成,無乃後乎?”這樣的諫言,儘管是忠言,可是畢竟逆耳。所以儘管文種幫助勾踐滅掉了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終究還是難免殺身之禍。伴君如伴虎,所以作爲臣子,爲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緊守作爲臣子的本分,言行舉止都必須顧及很多東西。所以鄒忌在進諫的時候,選擇了“諷”的方式,這既符合他作爲臣子的身份,同時也表明鄒忌的聰明。那麼鄒忌將會怎樣“諷”齊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我們一起去文種尋找答案。

二、《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課文的註解中提到了《戰國策》記載了這一系列國家的歷史,主要記載的是各國謀臣測試縱橫捭闔的鬥爭以及相關的謀議或辭說。它是我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經不可考證。後來經過西漢的劉向整理編輯後,才定名爲《戰國策》。因爲《戰國策》主要是以記載策士的遊說活動爲中心,所以《戰國策》的文章又有這樣三個特點:①長於說事,無論是個人陳述還是雙方辯解,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②描寫人物形象極爲生動;③書中常用巧妙生動的譬喻說事,常常通過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來講道理,增強論者的說服力。大家對《戰國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對《戰國策》中用來說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等。

從體例上看,《戰國策》屬於國別體史書,大家還記得之前我們接觸過的哪一部史書也屬於這種體例呢?——《國語》。那麼大家還記得《左傳》是什麼體例的嗎?——編年體。

三、課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時候已經接觸過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對這篇課文的翻譯應該不是很成問題,那麼今天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那就以講解語法知識爲主,翻譯課文爲輔。一起去看看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怎樣進行的。

首先請大家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課文。

1、先請一位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根據學生翻譯情況進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語法知識:①我孰與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情況下,我們是通過什麼知道這是一句問句呢?句中有疑問詞。在古代漢語中,句子一般要有疑問詞的幫助,才能發出疑問。有時候是疑問代詞,有時候是疑問語氣詞,有時候二者都用。那麼大家在這句話中找找,那一個是疑問詞,是屬於疑問代詞,還是屬於疑問語氣詞呢。“孰”,疑問代詞。“孰”字經常表示選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來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麼句子成分呢?賓語。既然是賓語,那麼在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有什麼規則呀?賓語前置。還記得前兩篇古文中,我們學過哪些句子屬於這種情況的呢?“夫晉,何厭之有?”“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賓語是動作、行爲的對象,是動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對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剛在問哪一個是疑問詞的時候,聽見有同學說是“孰與”。其實“與”是一個連詞。可在古書中,常常看見“孰與”連用,用來比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與”連用,來比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觸過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公視之廉將軍,孰與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那一個比較厲害?這是比較人物在權利與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這不少例子,像《戰國策齊策》裏的“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說:‘救趙和不救趙,哪個得哪個失呢?’這是比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這是一個判斷句。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它是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那麼在這一句中,那一是屬於謂語部分呢?要找出謂語部分,這就得先了解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的表達習慣。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代漢語不同,一般不用系詞“是”,而是用名詞性謂語(即,用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直接表示判斷。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語氣詞“也”加強判斷句的肯定確認語氣。所以在這一個句子中,謂語部分就應該是“齊國之美麗者”。這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一種類型。接下來,我們還會陸續的接觸古漢語中判斷句的其它表達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可以建議學生專門找一本本子記錄古文的語法知識,這樣有利於學生古文語法知識的系統積累)。

③忌不自信——這是一個否定句。這裏應該是翻譯爲“鄒忌不自信”還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後者。這樣看來,這裏的“自信”就應該與現代漢語中的自信不一樣了,取後面的翻譯的話,我們是把“自”與“信”的位置對調了。爲什麼要這樣翻譯呢?這又涉及到古漢語中,否定句的一個語法規則。在古漢語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這些字,如果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放到謂語動詞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實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忌不信自”。前面我們學了一個問句中的賓語前置句,這裏是一個陳述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課後把這兩種賓語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較,看看它們有什麼異同。

④坐與談——這是一個省略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只要不發生歧義,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漢語省略的成分是多樣的,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們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語,翻譯的時候要記得補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這也是古漢語表判斷的一個典型句型。前面我們學的判斷句是謂語後面直接加“也”。但在這一句中,我們看到了“……者……也”這樣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斷句也可以是這樣的,在主語後面加語氣詞“者”表提頓,然後再在謂語後面加語氣詞“也”。這裏是對妻子認爲我美的屬性作出判斷,是因爲妻子偏愛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義,解釋一些重點的字詞

①今齊地方千里——這裏的“地方”與現代漢語中的“地方”是不一樣的,現在漢語中的地方是指某一個區域,或者是與中央相對的各級行政區劃的統稱,但在這裏,得分開翻譯,地,土地;方,方圓。本句就是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

②左右——這裏指身邊的跟隨的人,現在漢語中也有這種意思,所以嚴格的說來這不算是一個古今異義詞

3、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面”名詞做狀語。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單純作狀語,它通常跟介詞結合,組成介賓短語,才能作狀語(當面)。但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可以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起修飾和限制作用,作該動詞的狀語。在這裏,“面”做狀語,表示完成動作行爲所憑藉的工具或採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當面表達”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麼我們重新來看一下,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怎樣進行的?明確: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後進諫齊王,進諫的時候不是單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體會講給齊王,然後以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敝甚矣”,完成進諫。

5、討論鄒忌進諫方式的妙處

提示:個人小事與國家大事之間有共同點,那就是受矇蔽。鄒忌以這個爲突破點入手,既可以使深奧的大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同時也投齊王所好,(愛聽隱語),使齊王容易接受。

6、討論課文中人物形象

鄒忌:作爲課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謀、嫺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士。作爲齊王的謀臣,他能從日常生活聯想到關係國家治亂的大事,可謂忠於職守,勤於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他沒有得意忘形,而是進行調查、比較,最後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說明他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頭腦冷靜,善於思考,觀察事物深入細緻,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旦考慮成熟,他毫不遲疑地向君主進諫,反映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蕩胸懷。他的進諫,也不像戰國時期的說客那樣,靠誇誇其談、危言聳聽去遊說國君,而是以耐人尋味的.小事打動齊王,以己之受蔽推論到齊王之受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齊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買民心的重要,勇於聽取不同的意見。鄒忌當面說“王之蔽甚矣”,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聞過則喜,認爲“善”,表示贊同,並且馬上付諸實施,制定了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廣開言路,根據人們對朝政的批評議論,興利除弊,進行大膽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對齊威王有明顯的美化成分。

7、討論說話藝術(略)

8、總結全文

9、課後作業背誦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朗讀課文,力求讀出人物語氣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課文註釋,疏通文意,瞭解“私、修、間”等14個常用詞語的用法,歸納義項,掌握幾個特殊句式。

3、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體會古代志士爲了國家利益勇於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於納諫的大度胸懷。

課前準備:

1、自瀆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2、蒐集資料,瞭解鄒忌及齊王其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爲鏡,可以正方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講諫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國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出於對國家盡責,對國君盡忠的赤誠之心,勸國君改正過失,冒死進諫,但大多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這類的例子同學們都知道哪些呢?(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動,他們的命運令人惋惜,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個進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結果又是怎樣?(板書:課題)

二、解題

1、思考:文題有幾層意思?講解“諷諫”。

明確:題目“鄒忌諷齊王納諫”點明瞭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諷: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敢於勸說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藉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方法。

2、本文涉及的兩個人物你瞭解多少?

明確: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爲讚賞,封他爲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爲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爲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爲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朗讀

1、初讀:讀準字音與節奏,整體感知文意

(1)一生朗讀,教師正音,學生齊讀。易讀錯的字:

(2)學生自由讀,講述文章故事。自由讀時教師從讀音、語氣、句讀三個角度進行指導,,講述時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態度及語氣。

2、再讀:詞句質疑,積累詞彙

(1)學生小聲自由閱讀,結合註釋理解文意,將疑難之處提出來,先請小組裏的同學幫助解答,仍不能解決的再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交流解決。

(2)你覺得哪些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掌握?請找出來連同例句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3、三讀:理清結構層次

明確:第一段,進諫的依據。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從中體葉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並決定“入朝見威王”。第二段:進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矇蔽之事諷諭齊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啓發誘導齊威王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第三段:納諫的舉措及結果。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佈政令,懸賞求諫。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4、追讀:完成背誦

感悟課文排比和反覆的語言修辭特點,提高記憶的效率,以先進示範或教師表率,使多數學生在課堂中完成背誦課文的任務。

四、研讀: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鄒忌爲什麼要向齊王進諫?

明確:鄒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對話中,在當面與徐公比較,在暮寢而思之後,感受到自己受了矇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國君一定也多受矇蔽,由此進諫。

2、突出了鄒忌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實事求是、善於思考、有小中見大、見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國的深謀遠慮。

3、鄒忌進諫的結果怎樣?

明確:齊王採納了建議。下令面刺、上書、謗譏於市朝分別受上、中、下賞。進諫的人數由門庭若市——時時間進——無可進者。最後其他幾個國家皆朝於齊,乃至於戰勝於朝廷。

4、鄒忌進諫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明確:鄒忌進諫成功有兩個關鍵:一在於他說話的藝術與技巧上,他巧妙的將自己的妻,妾,客人與威王的宮婦,羣臣,鄰國進行類比,輕而易舉地讓齊王明白確實受了矇蔽,二是納諫者齊王有謙厚開闊的胸襟,重賢而又明理。

5、這突出了鄒忌的什麼特點?突出了齊王什麼性格?

明確:鄒忌——善於言辭。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以類比推理,得出結論。語言委婉,易於讓人接受。齊威王——重賢明理。

歸納小結:鄒忌是怎樣的人?

齊王是怎樣的人?

明確:鄒忌:善於思考,實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愛國。齊威王: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失,鼓勵天下評說自己的是非。這種開闊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獨尊的朝代實屬難能可貴

6、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的精妙。

明確:本文采用了“三疊法”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於我→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

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五、分角色朗讀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分角色朗讀,更有利於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六人分別朗讀:鄒忌、妻、妾、客、齊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值相應的語調。六人可以輪換角色多讀幾遍,以至成誦。

六、延展讀;感悟人生,拓展視野

1、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麼啓迪?你從這個故事生髮出哪些聯想?

2、課外讀一讀《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比較一下,同樣是進諫,結果有何不同,什麼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