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設計意圖]

高三語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中學古文教學,以往的程式爲介紹作者、背景、解題、翻譯、串講、歸納段意、總結中心等。本設計試圖從引導學生領悟前人結構文章的妙處入手,啓發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究,舉一反三,學會汲取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設計提要]

這篇教學設計爲提要式,由三方面組成:1.《鄒忌諷齊王納諫》(以下簡稱《鄒》文)的整齊美;2.《鄒》文的參差美;3.《鄒》文的哲理美。

[說明] [所據版本: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一冊]

《鄒》文字淺顯,高中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所以在指導學生自讀了前面的“提示”及註釋之後,即可進入下面的導讀。

[設計實施]

一、《鄒》文的整齊美

[引導]鄒忌是齊國的美男子,文章寫他以比美設喻,巧妙諷諫,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寫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齊美,即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注意從頭到尾,先後出現了幾個“三”?

[討論明確]

1、鄒忌有三問: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後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4. 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於臣”,比“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然後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於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6、納諫之後,齊國有三變:“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三變”之後,達到了內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從而出現了“四國朝齊”的“國際”局面。

[點撥]也許是無意爲之的巧合,作者把整個故事組成了“三疊排比”的奇特結構,敘事如江水東下,十分暢達,並且前後呼應,上下關照,使文章具有一線貫穿、曉暢淋漓的特點。這樣的結構,不僅使文章從全文看來有一種整齊的美,而且使其內在韻律有一種進行曲般的節奏美。這樣寫,看來有些過於理想化,但仔細斟酌,卻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歷史發展規律。

二、《鄒》文的參差美

[引導]《鄒忌諷齊王納諫》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別;若有,說出原因。

[明確]1、“三問”:鄒忌問其妻,自稱“我”,用較隨便的口語化的自稱;問其妾,自稱“吾”,用較莊重的書面語化的自稱,端着架子;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還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鄒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與徐公比較)?”從文章開頭描寫看,鄒忌稱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再穿上華貴的官服,更顯得風度瀟灑、氣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爲這樣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驕傲,再加上是結髮夫妻,恩愛之情更是溢於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從“妾”字構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學說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雖只比其妻少了三個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對鄒忌不如妻那樣發自內心的讚美。接下來,面對在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其客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討好主人的話,語氣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這三問三答,雖然未寫一個字的個人心理、神態,但每一處問答,每一個人的表情乃至內心世界,都能使讀者描摹出來,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們再來看“三比”。從第二節開始,鄒忌以他策士善辯的風格,首先向齊王說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然後一連串地說出他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欲有求於”他而都說他“美於徐公”的事。這裏的每一句話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個層次的意思,這一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內容。這樣寫,既避免了重複,又使行文顯得參差變化而且簡潔明快。正當齊王充滿興趣地聽他講“比美”故事的時候,鄒忌適時切入主題,以家事比國事,一一比照對應,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於臣”,比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於王”,指出齊王身邊種種易受弊的情況,並得出推論:“大王所受的矇蔽一定很嚴重啦!”鄒忌雄辯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諷喻,使齊王如夢初醒,立時瞭解到了政治積弊之所在,從而痛下決心,懸賞納諫,廣開言路,進行改革,這纔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齊國逐漸跨入了戰國七雄的行列。

[點撥]《鄒》文既有相對整齊的結構美,又有錯綜變化的參差美;在這變化錯綜之中,又從人物語言的'角度,十分恰當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態,確實起到了言簡意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國古代文學簡練典雅的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三、《鄒》文的哲理美

[引導]通過鄒忌比美、設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也來個“三”)。

[討論明確]1、作爲下級,既要勇於進諫,又要善於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鄒忌這樣,幽默風趣、娓娓到來、順理成章地使國君納諫除蔽,從而達到使國家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目的,豈不美哉!2、作爲領導者,也應樂於納諫。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古往今來那些胸懷寬闊、雄才大略的領導者的優秀品質,齊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沒有爲國家的長治久安、爲百姓的安危禍福着想的胸懷,不但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就連順耳的勸諫也難說聽得進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爲普通人,也應有自知之明。鄒忌之所以“三問”,徐公來了之後又“窺鏡而自視”,終於發現自己“弗如遠甚”,可見鄒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約而同地捧他,也沒把他捧暈乎。所以,才能“暮寢而思之”,悟出背後的根由:他們之所以“美我”,是由於 “私我”、“畏我”、“有求於我”呀!這叫什麼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當:“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從本文中歸納出的)

[點撥]《鄒忌諷齊王納諫》通篇都閃爍着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導者都能勇於並且善於進言,各級領導都能樂於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附:板書

問、答、思 整齊 善於進諫

三 參差 樂於納諫 “三”

比、賞、變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訓練設計

(一)選擇題,指出下列各組中,與例句加點字意義相同的項:

1、鄒忌修八尺有餘

A.外結好孫權,內修政 B.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

C.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D.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主

2、朝服衣冠,窺鏡

A.一朝而滅,莫之哀也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C.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

B.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二)判斷題,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A.“門庭若市”的“庭”與“拜送書於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個字。

B.“納諫除蔽”的“蔽”不是“興利除弊”的“弊”。

C. “暮寢而思之”的“寢”,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樣,都表示躺在牀上睡覺。

D.“地方”在本文中是兩個詞,“地”指領域、領土;“方”是周圍或縱橫,修飾後面的“千里”。

(三)背誦題(生源好的班級,當堂背誦)

1、先用半分鐘時間,背誦第四節。

2、用三分鐘時間,背第二、三節(男生背第三節,女生背第二節,競賽)[建議:參照並利用本文板書設計 ]

3、用八分鐘左右時間,全體背誦第一節[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讀,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對話式情境(老師可充當解說)最後全體背誦]。

4、全體同學背誦全文,或抽查背誦全文。

(四)閱讀題(課外閱讀,也可放在當堂,寫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閱讀下文,思考一下,這篇文章跟《鄒》文相比,主題有什麼區別?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打獵用的兇猛的鳥),買一鳧(野鴨子)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鶻,可以獵兔耳,乃鴨也?”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運用擬人手法,說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長,才能人盡其才)

(五)作文題。任選一,課下完成:

1、善諫與納諫 2.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附:客觀題答案

(一)1、D 2、C 3、B (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