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通用10篇)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1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週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爲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他們回不去了。”讀完很爲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爲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着家庭統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帥。

而這個“統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醜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麼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那麼把孩子送他人撫養,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後,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麼,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麼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爲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裏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瞭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麼,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裏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麼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着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後曼楨妥協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隻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隻有毒的老鼠,笑着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這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爲我的世界裏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隻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現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爲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2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爲擔心書中抑鬱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着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隻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裏面的主人公幹着急,總是覺得就差這麼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繫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鬱得喘不過氣了。在這裏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爲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隻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衆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裏,無法勇敢當着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麼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麼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後要麼就自殺,要麼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後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後,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後一個心願,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爲。但是她做不到,因爲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3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穫什麼,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爲不會有什麼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慢慢地便像是心裏涌出了什麼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說不太出來。現在也只是粗略地談談感受,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爲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豔做作,只爲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爲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爲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爲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爲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豔妝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願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裏,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着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裏滿滿地儘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鬱鬱而終,雖然越到後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後卻成了淒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臺。

仔細回味,彷彿結婚什麼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說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說出這經歷,解開了心結,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着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着出去以後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着,訴說了,卻彷彿在說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局,的確摻着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說,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着苦盡後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裏,卻住着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裏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爲經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幾年光景......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4

張愛玲在《半生緣》裏寫道“日子過的真快,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象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們處在這個爲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動不動就說永遠,好像我們做的了主似的。其實,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永遠,海枯石爛,滄海桑田嗎,其實海很容易會枯,只要不下雨就行了,石也是很容易爛的,滄海也不會那麼容易變成桑田。

我時常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幽僻的小道兩旁,春深似海。陽光透過密密的葉子光影扶疏斑斑點點地照在剛下過雨的土地上,空氣中還合着新鮮泥土的芬芳。我沿着馬路厓一路向北,停在一棵巨大的老槐樹下,雙手合十,白色的槐花上還未來得及蒸發的雨滴滑過我長長的睫毛,那時,外面的世界是書本上的世界,那時夢想是和大家一樣成爲科學家,那時,不懂歲月匆匆,可是我卻憂鬱的像一潭深藍的湖水。

當初說好的要一起邁向未來的發小,現在竟都過上了他們父輩一樣的生活,早起晚睡,暮鼓晨鐘。青春是一趟單向的列車,轟隆隆地從起點開向終點,卻永遠不可能返回。陌生的,熟悉的,一見如故的,日久生情的,分道揚鑣的,念念不忘的,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劇或喜劇。

高中時的一個同學,她經常會用 “一切都塵埃落定”作爲每次作文的結尾,我時常咬着筆頭,接過她剛完成的大作,一邊看,一遍望着窗明几淨,三層的教學樓,下面是烏壓壓的人羣,頭頂呼啦啦的風扇吹得我手裏三毛的《萬水千山走個遍》沙沙作響。

宿舍牀頭永遠擺着看不完的課外書,每讀到一句優雅的句子就好像照進了一縷陽光,深藍的湖水激起了千層浪。我還記得當我讀到“等到繁華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清晰可辨”這句話時,興奮了好久,生活的向日葵斗轉星移,努力向陽花開不敗。

有一句特別好的話叫做“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大抵是失意之人所寫的,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孟郊定是寫不出來,人總是在受挫時刻骨銘心,人總是在鬱郁不得時妙筆生花。

記得席慕蓉說過一句話“我的生命如此美麗,心中又怎能不充滿詩意”。世界這麼大,每一處污穢放大都會膽戰心驚,每一處詩意放大都會美得驚心動魄。在碧波盪漾的青春裏,用一支楊柳枝的筆書寫那些年的檣櫓灰飛煙滅,梅花落盡柳如煙。

在淺淺的時光裏,我想深深地說一句,此刻正青春,清風人相隨。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5

緣起緣滅,何以半生?

讀完張愛玲的《半生緣》,想到早年間有一個同名電視劇,主演是林心如,故事就是來源於張愛玲的這部小說。

名爲“半生緣”,男女主角們愛情的緣分也真的只有“半生”。世鈞與曼禎的愛情讓人唏噓,兩人之間緣分使然,不斷錯過。可憐一生一世一雙人,最終沒能長相廝守。書中描繪的兩個人含蓄的內心世界讓人無法理解,現代人的感情來也快,去也快,所以人們表達情感也更加赤裸裸,更加直接。喜歡是一定要讓對方知道的,有什麼誤會也是及時解決的。如若曼禎與世鈞能夠在爭吵時將誤會解釋清楚,怕最後的結局應該不會是悲劇。

曼禎告訴世鈞,他們再也回不去了,世鈞聽到曼禎這麼說才明白爲什麼他總是那麼迷茫,他是在跟時間掙扎,從前最後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從曼禎講出回不去,他知道這是永決,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

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也許真的過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戀人,是不可能像電影或者小說裏寫的那樣,四面相對,傻傻的問:“你還好嗎?”

流轉的時光,照一臉滄桑,再也來不及遺忘,兩個人,鬨鬧一場,一個人,地老天荒。誰能夠想象,眉毛那麼短,天涯卻那麼長。也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樣的,真正感人的愛情故事都有着悲劇的結尾。也許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爲你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你無法掌控的,好像有魔力,他就是這樣長在了你的腦海裏,你的舉手投足間,你的一顰一笑裏。你沒有刻意地去忘記,或者努力地去想起,那些靜靜地呆在角落的物品,那些呆在角落的照片,你從來不會觸碰,也不會去看,不會去想,可你無法抹去他合理存在的事實,也抹不去那段時光,那段回憶。午夜夢迴時,你像一個幕後操縱者窺探着他的一切,他的呼吸,他的味道,他的身影,他的擁抱,他看着你時堅定溫柔的眼神,一切都那麼的真實,彷彿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你好像跟在他後面,他牽着你的手一起流浪到普羅旺斯的薰衣草園,一會兒又好像帶着你去父母家一起談天說地,一會兒又好像牽着你的手在夜深人靜的凌晨去壓大馬路,你在夢中仍然能感受到他手心的溫度,那麼厚實,你遲遲都不願醒來……

不禁嘆氣了,正如張愛玲書中所寫的:“酒在肚裏,事在心頭,中間好像隔了一層,喝再多的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6

假如愛有天意。

願你的愛戀有處安放。

翠芝和叔慧兩人互相喜歡,但是一直是翠芝默默抓住他們那一點默契、纏綿、回憶,叔慧呢,沒有勇氣、唯唯諾諾,不和翠芝在一起,也是必然的。因爲要在一起的話,在他第一次送翠芝回家時,因爲不知道世均家門牌號而喊住翠芝看見她淚流滿面時,就會在一起。有些事,在一剎那沒有發生,真的以後就不會再發生了。所以,這段關係裏,就像是翠芝一個人的獨角戲,冗長無趣而又念念不忘。盡是遺憾。

世均和曼禎是真的回不去了。最後一次見面時一切已是塵埃落定,還又能做些什麼呢。不過是掙扎、掙扎、再掙扎。從前有多甜蜜,多期待,這次見面以後也就釋然了。各人過各人的生活。愛過,錯過,不問值不值得。所以,我覺得他們兒孫滿堂時,回憶當初,也是大多數的甜裏夾着一點酸。

翠芝和世均的結合就像闖了禍的兩個小孩。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我想,書中或許有我們看不見的茶米油鹽姜醋茶。大多數的人生不就是這樣麼,又不能事事都如你意。但是,在這段婚姻裏,如果他們都能彼此依偎、珍惜,也不一定會意難平。白月光和硃砂痣都在,不行嗎。

所以啊,就覺得一生愛一個人挺好的。倘若不是,那先來後到中,希望你能看到後到。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7

初讀她的書便被她所描繪的語言、情節、文章的脈絡深深吸引,看着她寫的書就好像在聽她講述自己悲涼的一生,這有着一世才華一世悲涼的才女,精妙的語言技巧讓我猜不到結局只能跟着她向前走…向前走…於朦朧之中揭開神祕的面紗,於情節之中觸感傷懷。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 時間無涯的荒野裏, 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 沒有別的話可說, 惟有輕輕地問一聲: “噢, 你也在這裏? ”她筆下的愛情故事的開頭就是這樣可以帶給人無限美好的遐想與萌動,就這樣用文字寥寥數筆撥動你的心絃,聽她娓娓道來,跟着她去品味這愛恨情仇、這傷別離、無限心酸悲涼匯聚交織的一生。

最喜歡她筆下的那個叫家茵的女孩兒也喜歡她筆下每個人物的姓名,驚歎於她所勾勒的人物形象並展現出來的赤裸裸的人性。莫楨和世均、翠竹和叔惠、莫璐和豫瑾…明明情投意合琴瑟和鳴的兩個人卻因爲姐姐姐夫設計的圈套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抱憾終生,知道了結局又怎麼樣呢?終究還是回不去了,翠竹和叔惠也是彼此愛慕互爲知己的兩個人,但因爲世俗的觀念陰差陽錯也沒能在一起,莫璐的冷漠與人性的喪失、豫瑾的善良無疑被她刻畫的淋漓盡致,每個人物的出現都在爲後文作鋪墊,一環扣着一環推動着情節的發展,小說里人物的相遇大都以美好開始又以悲劇收尾,命運裏的兜兜轉轉也和她們每個人都開了一場玩笑,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與那個時代擺脫不了干係,封建舊社會的腐朽與壓制、不平等的社會觀念、當時的政治形勢都是造成悲劇的源頭。

讀着讀着就發現這滿紙都是蕭索,滿篇俱是悲涼,該是怎樣的人生?能讓人寂寞到如此的地步,只能遁進回憶中尋找已逝的溫情在文字中訴說這滿世荒涼。她的文字讓我驚歎於她的傾世才情,又感嘆她的悲涼人生。生活在如今歲月,現世安穩,沒有舊思想的束縛,每個人都渴望早日得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感覺部分現代人對於感情的觀念過於激進化,總是腦袋裏天天想着盼着自己理想中的愛情,但那畢竟可遇不可求,不如好好生活用心生活,好好感受自己未知的生命,對未來抱有無限的期待,說不定在感知美好的瞬間就能遇見一個合適的人,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就恰好地問一句:“咦,你也在這裏。”從前慢,一生只愛一個人,所以慢慢來,我們又不趕時間。帶着愛去生活並學會去感知愛,因爲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終會成爲生活的一部分。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8

捧起張愛玲的《半生緣》,總有淡淡的感傷,也總想起那句“有些人錯過了便是一輩子”。那個封建得荒謬的時代,把人禁錮得身不由己,愛情更顯得蒼白無力,幸福彷彿就近在咫尺,卻又只能無奈地看着它漸漸遠去。

於千萬人中我遇見了你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因緣際會地相識了,一起上班一起吃飯。世鈞爲曼楨清新脫俗的氣質所深深吸引,爲她堅強挑起家庭的重擔而感動而心疼。言語之間,他們情投意合;眉宇之間,他們已漸漸認定彼此。就這麼任愛情之火愈燒愈烈,未來雖然還需努力,但卻可以嗅到滿滿幸福的甜蜜芬芳。世鈞因家庭輾轉於上海與南京,曼楨的牽掛也從未停止過,她相信他會帶給她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所以曼楨寫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年輕時什麼都是美好的,什麼都有個盼頭,所以他們相信天長地久,徜徉於對未來的憧憬裏,卻不知道殘酷的命運正一步步逼近,也不知道緣分也有半份的。

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曼楨徘徊於生死邊緣,殘喘於姐姐姐夫的迫害之下,世鈞是她唯一生的希望。想到哪一天會再見到他,可以毫不保留向他傾訴她所受的苦,這時的她早已淚流成河。當她重獲自由,卻不知外面已換了一個世界,日思夜想的世鈞也已爲人夫。她像命運的玩具一樣,在宿命面前只得低頭認輸,把眼淚留給夜深人靜的`自己。最終卻爲了孩子,抱着“自殺”的心情,嫁給祝鴻才,行屍走肉地活着。

苦悶的生活她用沉默來應對,唯有想到世鈞,想到年少輕狂的愛情,她纔會癡癡地一笑。雖然這份來不及開花的愛情不明不白地逝去了,但她最溫柔的心底永遠裝着世鈞。因爲“那樣的戀愛大概一個人一輩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許一輩子有一回也就夠了”。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十八年後,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再次相遇,聲音卻顫抖得說不出話來。看着歲月在彼此臉上留下的痕跡,心裏有說不出的悵然,心碎和難過也不過如此。十八年,人這一輩子有幾個十八年呢,歲月悠悠,愛情被世俗蹂躪得遍體鱗傷,轉眼之間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剩下的只是一把辛酸淚。即使相遇的場景在夢中已演繹了千遍萬遍,縱然有滿腹的千言萬語,曼楨只能故作平靜地說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而世鈞也只能默默的說“我只要你幸福”。十幾年恍如隔世,有再多的眷戀這時也成了不合時宜。愛情從來只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才能開花結果,命運給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可是他們都是無能爲力的,只能用回憶祭奠死去的愛情。

隔着悠悠歲月,想想這半生緣,一半用來回憶,一半用來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而我也惘然了,因爲愛情的列車一去不復返……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9

《半生緣》讀來讓人心是揪着的,剛開始的世鈞、叔惠、和曼貞其實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們都回不去了。

世鈞和曼貞最早也是因爲叔惠才認識的,那時的三人組裏世鈞總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別善於交際,曼貞又是那樣的活潑。三人相處來倒好像世鈞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又是世鈞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剛開始一度以爲叔惠是和曼貞很適合的,包括最後也抱着這樣的期望。世鈞的退縮妥協其實在剛開始作者便表露出來了。一直不敢向曼貞表露,躲的遠遠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貞也是喜歡自己的時候,也是那樣扭捏說着:“要知道是這樣,即使別人搶了去,我也要去搶過來的”。

可見世鈞是畏懼於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然後選擇逃避的。世鈞內心是深愛着曼貞的,但他可以說更深愛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貞的前面的。對於他放棄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決定辭職後才告訴曼貞的。

想來就覺得世鈞那種性格的人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從沒有想過同曼貞商量下。連作者好似也驚奇給他拉來了外衣,這樣也可以爲曼貞分擔些,可以借用家裏的錢來解決他們婚姻。世鈞又怎可能不瞭解曼貞,她是絕不願意這樣的。然而他依舊這樣做了,也只是事後去告訴了曼貞。想來當初他爲了工作和父親生氣跑出來工作,現今又選擇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對曼貞的愛也是深切的,純潔的,但他從沒有真正走進過她,沒有懂她。兩人因爲曼璐吵架,然後再也沒有相見,直到十幾年後各自經歷生活的顛沛流離再相見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從沒有相到曼璐導致了他們吵架,最終也使得他們兩個徹底分離。

其實打一開始曼貞便和世鈞講到過了姐姐,這些好似不願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貞也沒有提起過。當再次換做從世鈞口裏談到姐姐曼璐的時候,竟成了他們的抉別。

世鈞是在曼璐將紅寶石戒指送還他之後離開了上海,他還以爲她同豫謹結了婚,然後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宴。其實當初也有和丁小姐結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幾個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時間出現在他身邊的是石翠芝罷了。實在有些不解世鈞並沒有親口聽到曼貞決絕的話,便能拋去之前的一切。結婚當晚世鈞和翠芝都知道他們走錯了,可已經沒有後悔了。

其實這樣或許纔是註定最好的歸宿,起碼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裏備受煎熬罷了。曼貞始終在等他,最後那封情書中曼貞說得我想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個人在等你。她等來了世鈞,可是也是她說得:“我們不可能了“。其實他們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鈞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倒好希望他們兩個和叔惠、翠芝那般,從來沒有真正走近開始過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這薄薄的半生緣的煎熬。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10

《半生緣》是張愛玲小說的一大代表。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

作品中的基色是建立在對日常生活的描述上。她善於寫人的細節動作,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都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張愛玲小說總是悲慘的結局。《半生緣》也不另外。男女主人公終究是懷着將錯就錯的心情各自組建了家庭。懷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心過下半生的日子。真叫人嘆惋。叫人不禁嘆道: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願意等待 ? 倘若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始終充滿信心,始終都在等待她,想必額不會是這樣的悲劇收場。

張愛玲小說裏的人物命運似乎是很坎坷。女主人公曼禎的親姐姐曼璐尤其是這樣。政黨花容月貌時,背叛自己的肉體,背叛自己的心靈,被判自己的愛人,只爲了養家餬口,爲了弟妹的美好未來,爲了給母親減輕負擔。多麼偉大啊!如此替他人着想,如此善良體貼,卻沒有得到家人的應當給她的親情,沒有得到愛人的諒解,一顆善良的心換來的卻是陌生人、朋友、家人的另眼相看甚至拋棄。她是個犧牲品。這樣情況下,促使她變得暴躁,自私。其實她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愛人。就是因爲這樣深刻的愛讓她變得麻木,對她身邊的女人充滿嫉恨,包括她的親妹妹。所以有了後來故事的發生。她是個絕對悲劇的人物。帶給讀者無限的反思,伴隨着悲涼油然而生。

張愛玲小說不論是描述愛情、親情還是友情。總會發人深省。感嘆世間的悲哀。她筆下的任務總是那麼寒冷、悲涼。一顆一顆的心總是迷失的,孤單的。但她的故事真值得我們深思。

張愛玲曾說過:回憶總是令人惆悵的,過去的美好指揮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過去的煩惱,只會使人再度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