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摘要】閱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應具備最基本的一項能力,也是語文基礎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內容。隨着語文教學新理念的提出和閱讀教學理念的變化,學生閱讀能力的構成要素及其評價、教師閱讀教學各項基本技能的特點與要求也相應作出改動,語文的閱讀教學在當今社會的背景下顯得尤爲重要。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能力;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能

一、閱讀能力的構成

在20世紀初,著名的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測試由權衡句中各字、組織各字關係、選擇各字含義和決定最後反應者四因素構成。隨着研究的逐漸深入,當今社會認爲閱讀能力的主要構成因素是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賞評能力。

認讀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生字生詞的辨析和識別能力,在“量”“質”“速”“美”上提出的新要求,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初中生累計認識漢字需達到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在課堂中能用普通話正確且流利的朗誦課文”“在學習中養成默讀習慣,每分鐘不少於500字”,學生能夠領悟文章美感,能聲情並茂、抑揚頓挫地讀出美感。理解能力是構成閱讀能力的核心,如果只能認讀,而不能理解,豈不等於白讀?理解能力包括學生能準確理解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理解句子的含義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的結構及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創造意圖和理解增強表達效果的.各種藝術手段。分析能力是對文章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概述和歸納能力,從某種程度而言對提高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賞評能力即“賞”和“評”,是指欣賞能力和評判是非優劣的能力。

二、閱讀教學的模式

教學程序,別名教學流程。語文閱讀教學程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而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爲穩定的教學活動環節和活動程序被稱爲教學模式。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即“紅領巾教學法”已經被社會慢慢淘汰,這種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具體到抽象、由分析到綜合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使學生準確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但卻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使閱讀教學走上模式化、程序化的道路。

21世紀以來,隨着教育學家對教學模式的進一步研究,閱讀教學模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主要可以概括爲問題解決式、主題對話式、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等,這些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也成爲課堂的“主人”。

三、閱讀教學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必須遵循綜合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原則,要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種:其一講授法,即通過講述講解的方式增強學生知識的系統性,這種方法短時高效,但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其二朗讀法,用泛讀、領讀、齊讀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其三默讀法,旨在培養學生的直映能力和速記能力,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思考,提高做題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後是實踐法,實踐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合適的情境,通過觀察、調查、課堂遊戲等方式對學生加強學習指導,及時總結課堂內容,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並提高其綜合能力。

四、閱讀教學基本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具有多方面的施教基本技能,包括導入新課、講解分析、課堂提問和課尾收束等技能。教師能在課堂中熟練的操作這些技能,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提高教師施教能力。

新課的導入需具有針對性、簡潔性和新穎性。導語是導入新課的“開講語”,它是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伊始有目的且有計劃設計的“課引子”。教師可以以講、讀、議、練或看導入向學生導之以情、趣、知、智和能。在對文章進行講解分析時,教師可通過巧設懸念法、故事引趣法、溫故知新法、情景渲染法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啓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抓住問題的關鍵,透徹而深刻地剖析文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若能靈活的運用課堂提問技能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啓發學生思考,還可以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適當的改變教學方法,所以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思考性、連貫性和靈變性。在正式提問前,教師應吸引學生注意,暗示學生,並用清晰準確的言語提出問題,當學生不主動時,教師可以適當點撥,用重問、變問或提示等方式幫助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需重複學生答案,師生共評,對其表揚優點,完善不足。俗語便言“鳳頭豹尾”,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導入要做“鳳頭”,收束自然要“豹尾”。在做課尾收束時,教師應做到“五及時”,即及時整理,系統歸納;及時提示、把握重點;及時回顧,強化記憶;及時訓練,促進遷移;及時檢查,加強反饋。使課文收束水到渠成且自然妥帖,結構完整且首尾照應。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爲出發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鑑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