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3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又將開始安排今後的教學工作了,是時候寫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了。那麼一份同事都拍手稱讚的教學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3篇

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1

高三下冊政治教學計劃現在距離高考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短但是計劃仍然很重要,它是我們工作取勝的保證。本屆學生有着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基礎薄弱;二是學習主動性差。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必須要想辦法戰勝這兩點不足。首先簡要回顧一下上次的考試情況。

上次考試的試題是聯考的,從學生答題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課本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選擇題得分不理想。

2、審題不清,粗心大意,有些可以得分的題目,由於沒看清題目要求而做錯。

3、書寫不夠工整,卷面不整潔,答主觀題沒分要點。

4、缺乏學科內綜合卷的應試經驗,答題時間分配不當,尤其是主觀題,前面的題目答很詳細,而後面卻沒時間答。

針對以上的實際情況和問題,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1、認真研讀考綱,明確考點,把握考試方向。認真研究考綱規定考試的性質、內容、形式及試卷結構、考查的知識範圍、考試的基本題型及要求;分析考點,明確每個考點的本質,瞭解考點的內涵和外延,明確複習的方向,提高複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以教材爲本,夯實基礎,構建網絡。

首先,立足教材,認真梳理知識,狠抓基礎知識的掌握。以本爲本,堅決、踏實地抓好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經常以提問的方式來考查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回答不好的同學要求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去掌握。

其次,要構建知識網絡。複習時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重視網絡化複習,注重學科內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的聯繫和綜合。網絡化複習從縱橫兩角度雙向展開。

3、關注熱點,聯繫實際,提高能力。複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特別是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弄清來龍去脈,瞭解產生的原因,分析如何發展,注意解決對策,並學會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

4、強化訓練,精選試題,提高水平。在高考的最後階段的複習過程中,結合近幾年來文綜測試反映較好的試題,進行思維過程的訓練,熟悉高考文綜試題的命題思路,領悟試題的設計立意、設問角度、答案組織等關鍵環節。通過練習查漏補缺,掌握答題規律、技巧,提高應試能力。每次的習題要經過篩選,練習要練,也要講評,而且要講得精,評得透,做到舉一反三。

5、加強對學生答題的訓練,提高應試水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答題技巧,答題規律的把握,同時要訓練學生答題的格式,書寫,答主觀題要做到術語化、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

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本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的有關要求,結合本班的實際,認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爲基礎,以“實踐、開放、自主”爲主線,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實踐,獲得積極的、全面的發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現狀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及其具有研究的慾望,他們很喜歡動手製作一些小製作來展示自己的風采,所以以綜合爲特徵,以實踐爲核心,以活動爲載體,以探究“校本綜合實踐活動特色”爲目標,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組織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活動目標:

總目標是: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具體目標:

1、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瞭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研究性學習的一些常識。

3、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求綜合證的方法。

5、獲得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善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四、具體措施:

1、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

(1)開發學校資源。例如:學校的圖書室、學校傳統活動。

(2)開發社區資源。帶領學生進行參觀、考察,瞭解街道經濟發展情況,組織學生進行採訪、調查;積極參加社區社會活動;繼承和發揚社區文化特色。

2、安排好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等。在實踐過程中,要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指定領域融合在一起實施,使之彼此滲透,形成整合。

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1.我和我的同學;2.我要安全地成長;3.我的成長與家庭;4.我的鄰里生活;5.我的成長與學校;6.我的成長與他人;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冊教材由後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會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四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三、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