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也同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絕非是老師或學生完全個性的釋放以進行二度創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瞭解課本內容後,儘可能地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原文章的本色,通過正確處理停頓、語調、語氣,再現文本內容。人們常說“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裏的讀書就與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緊密相連。從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教學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過於古板和落後,比如:課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話語,經由學生口中道來,平淡無奇,甚而有念讀、唱讀之勢,老師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頓遭瓢潑冰雨……針對這種語文教學的弊端,我想就此談談自己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看法: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一)、應清楚地認識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從“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十分強調,但在我們的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有讀熟了課本纔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應做到讓學生感知後有所領悟,只有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當然,在讀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一定要用標準的普通話讀,並在此基礎上達到流利。

(二)、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對重點段落、句子、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那麼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我認爲因該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

陶行知先生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纔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第二、巧用示範,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可以老師示範,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麼用示範?一是老師示範在難點上,在關鍵處,在美文中;二是儘量讓學生來示範,老師“示範”多了,就會喧賓奪主,佔據課堂寶貴的時間。正如於永正老師說的:指導低年級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倘若老師只是從道理上講應懷着什麼感情讀,哪個字讀重音,哪裏應該讀得快,哪裏應該讀得慢……是不夠的,而且,“強加”的東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話說:說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師範讀一下要現實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練,促進孩子感情朗讀的快速成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學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讀,多練習,多種形式的讀是關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爲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學生主體了,積極性也就高了。

四、互動評讀,提升孩子感情朗讀的能力

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讀時,採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啓發,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已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爲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常對讀不好的孩子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係,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來。聽老師這麼一說,一部分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後,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哪裏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裏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實踐下來發現,評讀,使大部分學生得到了發展,課堂上學生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傾注自己的體會,雖然讀法有別,各具特色,但都進入了境界。這正如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一個班出現幾個讀書出色的學生不難,難的是讓全班同學能夠有滋有味地讀書,愛讀書,這就不容易了。總之,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重視平時的課堂教學的中指導,同時要求學生養成有感情朗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