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漢語教學教育管理的論文

與國家硬實力增強相應的是,國家軟實力的影響增強,在“漢語熱”這一總體趨勢之中,漢語教學研究也成爲國內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將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係入手,聯繫到泰國漢語教學的實情,進一步提出泰國漢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管理的可能性途徑,以期促進泰國漢語教學的發展。

泰國漢語教學教育管理的論文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係

從根本上來講,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單純地表現爲語言教學,還更爲隱祕地體現爲一種文化教學,有着文化屬性的。之所以會具有上述雙重屬性,是因爲語言究其根本,也屬於文化的一部分,語言當中承載並展現着文化內質。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對於語言教學內涵與外延認識的不斷拓展,不單純將其視爲工具屬性的語言傳授,還將其視爲人文性與教育性兼具的教學類型。在具體的語言教學過程之中,也會在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很多領域捕捉到文化的蹤影,可見,語言教學是脫離不了文化教學的。

從當前總體情況來看,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涵蓋文化教學,已經爲國內外語界所一致承認,並進一步落實到實踐的教學環節之中,使得語言教學更具深度、更具內涵。

二、泰國漢語教學現狀

改革開放之後,國內經濟迅猛發展,經濟地位的上升,也伴隨着國家軟實力影響力的增強,與世界的交互更爲明顯與頻繁。在海外掀起的“漢語熱”這是這一趨勢的典型表現,全球諸多國家都着手漢語教學的建設,東南亞國家自然也不例外,成爲這一潮流中的一部分,泰國也在其中。2013年,泰國副總理兼教育部長蓬貼都提出,大力支持漢語教育全面走進泰國,足見漢語教育的影響力之深遠。

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泰國雖然對於漢語教育極爲重視,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在漢語教育的實踐當中依舊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未充分關注文化教學

通常,我們都將教授對外漢語的教授視視爲傳遞語言文化的人,這是因爲,當教師對外教授漢語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傳揚有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授中文的過程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將文化完全地融入其中。

究其根本,出現這樣的境況主要是由於,大部分的對外漢語教師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了解十分有限,知曉的範圍也通常較爲狹窄,沒有真正地做到對中華文化的充分認知。正是由於教師自身對於文化的匱乏與侷限,再加上在語言教授的過程中,對於文化教學的忽視,就更加深了語言教學過程中的矛盾現象,使得整個過程中缺失文化的填充,讓整個語言教學顯得空洞單調。

(二)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

從根本上來講,漢語的語言系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很多初學者而言,最初接觸一門新的語言展開學習的時候,往往難以形成一個全面的概念,爲了更好地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會傾向於將相互關聯的語言知識的學習進行分化。舉個簡單的例子,即將語言不斷細分,分解爲語法、拼音,以及文化等等,將上述層次分離出來以後,將不會將其視爲整體對待,而是視爲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分別看待之,這樣的學習觀念,很容易造成語言學習的割裂,不易形成對於漢語的總體認知與掌握,從而對漢語學習造成阻礙。

(三)文化理解止於表面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師層面來看,由於教師自身對於中國文化的瞭解與認知較爲粗淺,使得其在教授過程中,也很難給學生傳遞較多較深刻的.文化內涵,使得語言教學本身顯得過於單薄,缺乏文化內質的支撐。從學生層面來看,由於其對於語言學習本身缺乏引導,再加上自我觀念當中,就將語法、拼音以及文化相互之間割裂開來,這就讓他們在接觸以及吸收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積極主動的姿態。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之外,從更爲宏觀的角度來看,社會環境也沒有提供良好的條件供學生和老師來接觸中國文化。就泰國的狀況來看,學生從社會環境中獲取中華文化的渠道較爲單一,多是影視劇作品,帶有一定的娛樂屬性,從而使得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淺表層次,無法做到對其更爲深入的認知與把握。來自於社會環境中的更多文化傳播途徑中很少見到中國文化的傳遞,這就造成無論是學生,亦或教師,都很難更爲廣泛地接觸到中國文化。從而使得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始終沒有處於同一步調之上。

三、漢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途徑

從總體趨勢上來看,爲了使得學生對於一門語言的理解更爲深厚,再後續更爲深入的學習過程之中更加理解一門語言的文化內質,有必要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涵蓋進文化教學,讓兩者之間相互穿插與交融,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具體到教學實踐之中,可以考慮採用下述集中方式,來更進一步地強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聯。

(一)文化類同遷移法

中泰同屬於亞洲文化圈之中,文化之間有着內在的聯繫,再加上歷史上均受到過佛教的影響,所以在文化層面,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很好地運用這一優勢,來加深學生對於中國文化以及語言的理解與感悟。

例如,“黑色”這一詞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泰國的文化語境中,都具有較爲相似的象徵意義,傾向於做出“邪惡”或者是“罪惡”的解釋,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兩國文化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黑”這一詞彙,在佛教語境當中,通常代表着邪惡勢力的一方,漢語當中的“黑心”、“黑白顛倒”中,黑就具有貶義色彩,同樣的,在泰國的文化語境之中,也有着相似的闡釋傾向,教師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具有相似闡釋傾向的詞語對學生做更深層次的文化連接,讓他們知道,這個詞語在漢語文化中的釋義與泰國語境中的釋義是想通的,從而強化學生對於相關詞彙的理解,並更能夠領悟漢語文化。

(二)文化差異比較法

毋庸置疑,對外漢語教學其實屬於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整個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差異,乃至文化之間矛盾的顯現。如果僅僅看到差異負面的一面,那將無助於語言學習的過程,反過來,如果很好地運用好差異,那將更好地助推對於新語言的學習。

通過將新語言與學生的母語之間展開對比,能夠將學生對於已知事物的認識遷移到新語言的語境之中,更好地加以理解與吸收。例如,在中國古代,對於狗的文化闡釋都傾向於負面的,如“狼心狗肺”等成語中,就可以看出對於狗的貶低,直到現金,人們才重新將狗樹立爲忠誠的代名詞。這是與泰國文化語境不一致的地方,在泰國,狗是很受尊敬的。教師在教學這一詞彙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突出強調兩種文化對同一詞彙的釋義區別,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並強化他們對於漢語文化的理解。

(三)文化穿插法

相較於上述兩種較爲刻意地對比兩國文化,以強化學生理解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更爲潤物細無聲。文化穿插法刻意在語言傳授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將文化信息插入其間,讓學生潛在地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在教授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詞的時候,如伯伯、叔叔、舅舅,等,刻意向學生闡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謂體系,是與漢民族強調長幼的文化傳統相聯繫的,表面上看僅僅是對一些人的身份稱謂,但深層次,還暗含對這些人在家庭中身份地位的確認。

這樣額穿插解釋,不僅讓詞彙更附上一層文化含義,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與掌握,還有助於文化的傳播。

(四)文化體驗法

除了教師單方面的灌輸與學生單方面的吸收之外,還應該採取更爲雙向、更爲互動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於漢語的掌握。其中,十分有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置身於漢語的語境之下,來進行切身的體驗。

通常來講,可以採用舉辦活動的形式來進行。如舉辦相聲比賽、中文音樂賽等形式,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感受漢語文化氛圍,加深對於漢語的理解。

除了這種舉辦大型活動的形式之外,還可以開展課堂上能夠進行的微型文化感受體驗,如設計出對應的漢語文化情景,讓學生想象置身於其中,應該怎樣與對應的人進行交流、獲取信息,並作出決策,等等,這樣的體驗不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

四、結語

總體而言,在泰國的漢語教學整個過程之中,不應該忽視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應該從多個層面入手,強化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將中泰兩國文化進行對比,通過文化的相似性拉近學生與漢語文化的距離,也可以通過文化的差異性讓學生對漢語文化的局部形成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於漢語的理解與感悟。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更爲隱而不顯的方法,在漢語語言的教學過程中,穿插進漢語文化的元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漢語文化。當然,除了單方面的傳授之外,還應當注重雙向互動,強調對於漢語語言文化的體驗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