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源記》教案彙編6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桃花源記》教案彙編6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通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羣衆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着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慾。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瞭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瞭解故事情節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討論並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並出示準確的情節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祕色彩,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麼?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麼?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後,師有感情地範讀“土地平曠——————並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採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爲學生樂於接受的“採訪語言”進行採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麼?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麼?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日,你感覺那裏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於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祕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於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並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祕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於“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原來自認爲遙不可及的願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落實課文的朗讀和古文字詞理解。進行古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2、 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課文的背景知識,明確作品的解讀離不開作者,環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複述課文基本內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義。

[教學重點]:

1、古文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翻譯。

2、作者及課文背景知識的瞭解。

[教學難點]:

古文字詞的識記以及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

[教學方法]:

教授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朗讀,探討關於課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詞,歸納古文字詞(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㈠導入(5分鐘)

⑴ 今天在上課的開頭我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勾勒出一副風景畫,等到音樂結束。我要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樂《夢入桃花源》,約2分鐘)

⑵ 提問。請2—4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聽完音樂的感受以及他腦海裏所呈現的畫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結辭:正如同學所說,音樂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個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個美好的夢。相信大家對金庸筆下的“桃花島”並不陌生,那裏有美麗的景色,精緻的樓臺還有俏麗的黃蓉。那麼關於桃源的美夢是誰最先開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個叫陶淵明的東晉文人,他將自己的夢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35秒)

㈡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鐘)

⑴提問:大家知道陶淵明嗎?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4分鐘)

⑵ 關於作者陶淵明,書上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他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手握重兵,聲威煊赫一時。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官。陶氏爲東晉元勳之後,地位雖然不像當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顯赫,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但他仍然屬於士族階層,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士族是比較牛的,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心態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歸隱了。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當陶淵明四十一歲的時候,再次出來做彭澤縣的縣令,前後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爲什麼他辭職不幹了呢?因爲在他到任81天的時候潯陽郡派遣“郵至”,也就是相當於督察的這麼一個官員來視察,有個小官告訴他要穿戴整齊迎接那位官員,他說“我豈能因爲5鬥米而向這麼一個鄉村小官點頭哈腰的”,一氣之下就辭職了。)也就是著名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裏之後,小日子過得還算清閒。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並且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僕,開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爲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爲官求祿。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爲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擔得起“傑出”二字。

他的詩歌總的概括來分成三個部分,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園生活爲題材的,他開創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後成爲詩歌的重要內容。(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傷風而進入更純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爲一種美的至境,他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爲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爲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這位老先生喜歡喝喝酒,喜歡種種菊花,喜歡恬淡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唐宋元明清的後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他們繼承和發揚了他的田園山水詩,比如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拜陶淵明,將他視爲自己的偶像。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是說,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併。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着崇高道義的幌子。因此,陶淵明纔會有逃避現實的思想,找個地方隱居。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僞、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爲“玄言詩”,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然而,在東晉玄言詩中卻又醞釀着一種新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山水詩的萌芽。而且,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山水詩的分支,與玄言詩同樣有直接的關係。玄學本是超世的哲學,它強調人不僅在社會中存在,而且每一個人即每一個精神主體,都是直接面對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也不在於世俗的榮辱譭譽、得失成敗,而在於精神的超越昇華,對世界對生命的徹底把握。宇宙的本體是玄虛的“道”,四時運轉、萬物興衰是“道”的外現。從這種觀念中引導出人對自然的體悟、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觀念。加以江南山水,佳麗可人,對於來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鮮的刺激,更引起他們對山水自然的興趣。由於玄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王羲之的《蘭亭序》,卻可以說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就橫空出世了,下面我們來對課文進行解讀。

㈢課文基本知識教授和翻譯(20分鐘)

⑴ 播放課文朗誦FLSH(3分15秒)同時要求同學將生字注音。注意朗誦者的斷句要領。初步熟悉課文。

⑵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爲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 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彷彿: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捨棄 )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 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垂髫(tiáo))

讀音: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詞翻譯:

緣:沿着。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

復:繼續

欲:想要

盡:到頭

彷彿:隱隱約約。

才:僅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 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

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古今異義:

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一詞多義:

2、舍:捨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㈣提問(10分鐘)

⑴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⑵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⑶桃花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找出相關句子,並用自己的話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⑷複述第一段的內容。(可選,時間空餘時用)

⑸檢測字詞掌握情況,提問。(可選,時間空餘時用)

[板書]: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古今異義:

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漁人行蹤: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業]:

1、背誦課文第1,2段(下一課時檢查)

2、抄寫5遍: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怡然自樂

3、記憶上課講到的所有字詞(下一課時檢查)

4、預習課文下一部分

[教學後記]:

文言文的教授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爲其中的知識點是考試所必須要求掌握的,因此佔用瞭解釋作品內涵的時間,從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樂來導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實音樂和文學本來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詮釋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又不盡相同。

對於首次正式地接觸文言大家,教師應該佔有儘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認識作者。爲其以後的閱讀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爲課文的理解打下基礎。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深層次上的含義。

爲什麼要放入一個朗誦FLASH,是因爲想給學生提供一個課文閱讀的範例,對於首次接觸的文言來說,學生往往不是認不全生詞就是胡亂斷句,結果往往讀得不流利而喪失了作品的感覺。用朗誦來呈現課文,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課文,告訴學生課文所內涵的基調。

初二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散文,一般來說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教師就應該以講授爲主,並且儘可能地要講得細緻。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要做好歸納整理的工作,將文言的知識分塊,集結。要求並且強制學生記憶,不斷地要求他們反覆回憶,做好聽寫之類的檢查工作。另外要求他們背誦,默寫。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桃花源記》是萬古一夢,屬於每個人的美麗之夢。它藉助一個充滿神祕離奇的故事,傳遞着人們對幸福自由美滿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內,作者用飽蘸着絢麗憧憬的妙筆,極富誘惑力地描繪出桃花源的綺麗風光之美,恬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可以說,每一處都洋溢着理想化的意境,每一處都吸引着讀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平淡表述背後的強烈情感,挖掘每一處所展現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後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翻譯上應該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諸如翻譯的策略、翻譯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敘述爲主,難理解的詞句不多,所以在翻譯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給學生,以此來檢驗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美好生活的心靈之 源,學習它,不能僅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悵,而要讓學生的心靈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學生要愛上本文,更愛上這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夢想。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特別要關注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隱士風格。

2、 複習他的《飲酒》。

教學目標

1、檢驗並提高學生獨自翻譯能力,掌握諸如“妻子”一類的重要文言詞。

2、在品讀中,能夠體會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養學生對中國古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評價設計

1、學生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方法獨自翻譯文章,並及時積累重要詞語。

2、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通過想象的方法展現桃花源的美,並結合課前查閱資料,進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學生能夠聯繫現實,個性化地談談自己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萬古一夢桃花源

用中國人遠古之夢導入。《禮記》中關於“大同世界”的論述,孟子所暢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係,逐漸引出“世外桃源”。

(讓本文站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課堂,讓學生在追夢的神聖氛圍中走入文本)

二、翻譯--走近桃花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小組分任務,串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本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讓學生自由發言。抓住“一位漁人,一次偶遇,一個地方,一段傳奇”來理解。

(一是檢查學生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能不能借助讀就感受到基本脈絡。二是爲下面的翻譯做好鋪墊。)

4、教師讀“開首至欲窮其林”,學生不看註釋口頭翻譯,並交流難懂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裏,要引導學生考慮“翻譯方法--留,調,刪,換等,翻譯角度--直譯和意譯”

5、學生獨自翻譯全文。首先,不看註釋,不交流。然後查閱註釋,檢驗翻譯準確度。接着小組交流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點。

6、班內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一些重要詞: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評議。

(第二步,要以學生自己翻譯爲主,甚至可以加大難度,比如不看註釋先猜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

三、品讀--走進桃花源

1、聽老師讀本文,同學思考: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說說你對桃花源的印象,你會怎樣表達?

2、學生自由發言。可以引導出“神奇”“美麗”“幸福”等詞。老師提議:桃花源真美!

3、小組合作交流:從文章哪裏你讀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後組內分任務,一人讀原文,一人說美的原因。

4:班內展示交流。

教師引導抓兩個點: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後者爲富饒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悅,也有物資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熱情好客的真,也有寬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發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的每一處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每一個人是如何的樂?可以想象一種境。讓學生進行口頭描繪。

(此處是理解文本的關鍵之處,不能僅僅從文字表層點幾處美,而要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層,理解人性美,生活美,還要藉助想象,把更豐富的景象幻化爲最幸福最優美的感覺。觀察學生,如果他們臉上沒有愉悅,目光裏沒有羨慕,那麼就可以說,這個環節是失敗的。)

4、提問:陶淵明爲什麼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地方?他那個時候真的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嗎?

小組結合課前查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可以從《天上的街市》來做輔助點撥,從而更準確地的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文章主旨。

5、帶一份情感再讀課文。

發現桃花源:驚奇--初入桃花源:驚歎--做客桃花源:讚賞--離開桃花源:擔憂--難尋桃花源:惆悵

(理解了課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要做這樣的朗讀指導:讀出味道。)

四、感悟--神往桃花源

1、今天很多地方牽強附會稱作桃花源,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嚮往的夢就在這裏,也是美的享受。倘若今年五一假期,你到了桃花源,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2、你嘗試做個比較:今天的生活狀況和桃花源相比,哪個更讓你喜歡?

(兩個問題,課堂上只需要用一個則可,根據前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個問題。學生理解還需要加深,用第二個問題。)

五、作業

1、積累重要詞,背誦課文。

2、給“桃花源之行”擬出一段解說詞。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2、技能目標: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切身體驗桃花源的自然美、風俗美。 教學重 點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重視對註釋的識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課前檢測:5分鐘

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爲創造性複述作準備8分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豐腴。

三、分步品味課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裏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確: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裏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裏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裏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裏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教師小結:聽着大家的描繪,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2.理解桃源之“樂”。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爲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髮)“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爲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儘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爲“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爲“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爲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桃花源美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芳草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說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不足爲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瞭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並讓學生藉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後,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爲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爲了後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並反覆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於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並能嘗試着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覆朗讀並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並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並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着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佈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後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爲下一課作準備。

課後說明: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於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以下這篇《桃花源記》教案設計是我之前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寫的,因爲這篇文言文比較經典,所以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5.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並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範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爲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捨棄 乃:於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於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於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鹹、皆:都 雲、道:說 乃、遂:於是

緣、扶:沿着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爲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祕氣氛,也爲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裏,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傑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麼,這裏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裏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爲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爲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漁人“一 一爲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爲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爲世上老百姓過着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爲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裏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爲了寄託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爲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着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爲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是因爲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四節: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爲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裏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祕色彩。

3.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爲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以上就是《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語文網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