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彙編六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教案彙編六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 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簡介作者(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儼然、鮮美。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一)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儼然( ) 阡陌( ) 垂髫( )

諧太守( ) 邑人( ) 劉子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斜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②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漢,無論 魏晉:⑤諧太守,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 )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 )

比喻無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 )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爲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八、推薦作業。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爲文中寫得好的語句。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1. 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爲什麼?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 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祥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爲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啓發。

①.景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懸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說明:應啓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繫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 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略)。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推薦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設計指導思想】

1、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爲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鹹-皆-並;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祕、幸福)

四、分類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⑴ 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⑵ 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⑴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⑵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⑶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願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八、深入討論

1、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陶淵明爲何要虛構?聯繫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自由辯論。)

九、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十、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書後思考練習。

3、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落實課文的朗讀和古文字詞理解。進行古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2、 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課文的背景知識,明確作品的解讀離不開作者,環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複述課文基本內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義。

[教學重點]:

1、古文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翻譯。

2、作者及課文背景知識的瞭解。

[教學難點]:

古文字詞的識記以及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

[教學方法]:

教授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朗讀,探討關於課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詞,歸納古文字詞(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㈠導入(5分鐘)

⑴ 今天在上課的開頭我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勾勒出一副風景畫,等到音樂結束。我要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樂《夢入桃花源》,約2分鐘)

⑵ 提問。請2—4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聽完音樂的感受以及他腦海裏所呈現的畫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結辭:正如同學所說,音樂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個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個美好的夢。相信大家對金庸筆下的“桃花島”並不陌生,那裏有美麗的景色,精緻的樓臺還有俏麗的黃蓉。那麼關於桃源的美夢是誰最先開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個叫陶淵明的東晉文人,他將自己的夢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35秒)

㈡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鐘)

⑴提問:大家知道陶淵明嗎?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4分鐘)

⑵ 關於作者陶淵明,書上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他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手握重兵,聲威煊赫一時。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官。陶氏爲東晉元勳之後,地位雖然不像當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顯赫,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但他仍然屬於士族階層,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士族是比較牛的,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心態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歸隱了。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當陶淵明四十一歲的時候,再次出來做彭澤縣的縣令,前後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爲什麼他辭職不幹了呢?因爲在他到任81天的時候潯陽郡派遣“郵至”,也就是相當於督察的這麼一個官員來視察,有個小官告訴他要穿戴整齊迎接那位官員,他說“我豈能因爲5鬥米而向這麼一個鄉村小官點頭哈腰的”,一氣之下就辭職了。)也就是著名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裏之後,小日子過得還算清閒。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並且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僕,開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爲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爲官求祿。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爲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擔得起“傑出”二字。

他的詩歌總的概括來分成三個部分,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園生活爲題材的,他開創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後成爲詩歌的重要內容。(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傷風而進入更純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爲一種美的至境,他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爲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爲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這位老先生喜歡喝喝酒,喜歡種種菊花,喜歡恬淡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唐宋元明清的後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他們繼承和發揚了他的田園山水詩,比如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拜陶淵明,將他視爲自己的偶像。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是說,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併。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着崇高道義的幌子。因此,陶淵明纔會有逃避現實的思想,找個地方隱居。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僞、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爲“玄言詩”,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然而,在東晉玄言詩中卻又醞釀着一種新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山水詩的萌芽。而且,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山水詩的分支,與玄言詩同樣有直接的關係。玄學本是超世的哲學,它強調人不僅在社會中存在,而且每一個人即每一個精神主體,都是直接面對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也不在於世俗的榮辱譭譽、得失成敗,而在於精神的超越昇華,對世界對生命的徹底把握。宇宙的本體是玄虛的“道”,四時運轉、萬物興衰是“道”的外現。從這種觀念中引導出人對自然的體悟、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觀念。加以江南山水,佳麗可人,對於來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鮮的刺激,更引起他們對山水自然的興趣。由於玄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王羲之的《蘭亭序》,卻可以說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就橫空出世了,下面我們來對課文進行解讀。

㈢課文基本知識教授和翻譯(20分鐘)

⑴ 播放課文朗誦FLSH(3分15秒)同時要求同學將生字注音。注意朗誦者的斷句要領。初步熟悉課文。

⑵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爲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 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彷彿: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捨棄 )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 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垂髫(tiáo))

讀音: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詞翻譯:

緣:沿着。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

復:繼續

欲:想要

盡:到頭

彷彿:隱隱約約。

才:僅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 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

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古今異義:

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一詞多義:

2、舍:捨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㈣提問(10分鐘)

⑴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⑵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⑶桃花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找出相關句子,並用自己的話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⑷複述第一段的內容。(可選,時間空餘時用)

⑸檢測字詞掌握情況,提問。(可選,時間空餘時用)

[板書]: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古今異義:

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漁人行蹤: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業]:

1、背誦課文第1,2段(下一課時檢查)

2、抄寫5遍: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怡然自樂

3、記憶上課講到的所有字詞(下一課時檢查)

4、預習課文下一部分

[教學後記]:

文言文的教授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爲其中的知識點是考試所必須要求掌握的,因此佔用瞭解釋作品內涵的時間,從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樂來導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實音樂和文學本來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詮釋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又不盡相同。

對於首次正式地接觸文言大家,教師應該佔有儘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認識作者。爲其以後的閱讀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爲課文的理解打下基礎。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深層次上的含義。

爲什麼要放入一個朗誦FLASH,是因爲想給學生提供一個課文閱讀的範例,對於首次接觸的文言來說,學生往往不是認不全生詞就是胡亂斷句,結果往往讀得不流利而喪失了作品的感覺。用朗誦來呈現課文,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課文,告訴學生課文所內涵的基調。

初二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散文,一般來說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教師就應該以講授爲主,並且儘可能地要講得細緻。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要做好歸納整理的工作,將文言的知識分塊,集結。要求並且強制學生記憶,不斷地要求他們反覆回憶,做好聽寫之類的檢查工作。另外要求他們背誦,默寫。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 儼然 衣着 阡陌 鬢 要 邑 詣 驥 語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詞彙的特點。(1)通假字:具、要;(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3)一詞多義:舍、尋;(4)辨析同義詞:悉、並、具、鹹、皆;(5)句式:省略句。

3、瞭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藉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二、學法引導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後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後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祕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①生字詞;②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③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義詞的辨析表格;④隨堂練習。

2、有關課文的插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背誦接龍,其中如有人背錯,就讓他(她)表演一個節目,最後評出優勝者。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讀準生字的字音。

2、瞭解作家陶淵明。

3、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詞彙的特點。

4、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5、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爲線索,以時間先後爲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大意。

l、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麼?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後做了些什麼,結果如何?

(三)教學過程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着“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後的創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後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爲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並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誌着作者思想發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願望。

3、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文的註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麼?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奇景”,爲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爲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複詞;“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爲意動用法。

5、討論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鬢,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裏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象: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捨棄”講,後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並”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量上的全部,“並”指各種類別合併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於)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彷彿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裏,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裏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着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裏是不可能實現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爲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爲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爲: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後兩個動作的關聯,而後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鹹”、“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鹹”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爲“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爲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着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爲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個安居樂業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閱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麼爲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爲: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爲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爲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先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裏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爲“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爲:

1、誦讀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 課堂導入

因爲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爲: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爲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二)賞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爲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於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爲。

2、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爲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爲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三)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爲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四)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五)佈置作業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美”“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