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桂花雨》教學反思15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1

今天, 我完成了正式上崗以來在張和祥小學的第一節公開課, 作爲新教師, 有很多的 不足之處,需要以後在語文教學的摸索過程中逐漸完善。

首先, 在公開課基本常規方面, 手持教案上課, 這是不允許的。 教案上的基本流程應 該爛熟於心,避免對着教案上課,影響教學效果。

再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其實,我在備課時, 就已經用自己預設的“師”和“生”的對話將自己框死。那麼在上課過程中,規規整整地按 照預設好的一切進行, 將學生的思維也禁錮起來, 導致, 原本很優美的一篇文章, 甚至課堂 結尾時學生都沒有真正感受到花雨美、 搖花樂和童年的快樂, 更沒有產生學生與讀者之間的 共鳴, 師生互動效果受到影響。 選讀課文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 去學習。我可以事 先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方法的遷移, 自讀自悟, 可以在平時的常規教學 中,着手將學生做批註寫體會的學習習慣培養起來,好習慣終身收益。

緊接着,在教材的處理方面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桂花雨》這是一片選讀課 文, 選讀課文有它自身的特點, 那麼就要從課文特點出發設計教學, 利用好課文前的導讀直 奔重點, 不能泛泛而談, 什麼都涉及一點, 什麼都不捨得拋棄, 導致教學內容過於繁複而引 起的重點不明確、 時間過於緊張, 另外重點句子學生體會理解不夠, 不透徹, 放佛將浮在表 層的東西撿起來,沉在底下的實質性的東西並未涉及。

最後, 在學生方面, 我考慮不周全。 我並沒有按照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將教學 的高度定的有偏頗,要因“生”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實現教 學目標,讓學生有所收穫,收穫收益終身的東西。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願意在語文教學道路上把每一步都扎穩, 及時 反思, 認真思考, 特別在備課方面多下點功夫, 向前輩學習, 盡力把每一堂語文課上得有效, 讓學生獲得受益終身的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啓迪。

《桂花雨》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重、難點:

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難忘的,回憶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種享受,充滿了樂趣。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桂花雨》。

2、提出學習目標

(1)、把課文讀通讀順。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多讀幾遍。

(2)、瞭解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抓住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讀課文。

(5)、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20-30分鐘)

要求:

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並做好點評。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1、這節課,我學會了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我會用其中的一些詞語造句。

3、我知道了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來,就像下雨一樣.

5、我會解答(課後思考題、每課一練的題目)。(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此環節有時可與“創造性展示”合爲一體)

1、瞭解課文的主內.

知道這篇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裏行間充滿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2、學生從重點詞句中感受文本所蘊涵的豐富內涵。

生1:“我喜歡的是桂花。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裏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我體會到桂花是精緻的小花,會散發着那樣迷人芳香,讓人快樂?)

生2:第五自然段內容中的“是件大事”,“總是纏着母親”我體會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搖花。

生3:“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我體會到“沒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縷,而是空氣中都散滿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氣裏。“十幾家鄰居”說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門,就能聞到桂花香。

生4: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這句話我從“全年”感受到不光是開花季節香,人們還把桂花做成了各種食品後,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個村子”可以感受到,我們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戶戶都可以分享。

生5:“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的體會是“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有異曲同工之妙。母親年都聞着院子裏的桂花香,關注桂花,收穫桂花,體驗着豐收的喜悅,饋贈的快樂……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間。家鄉院子裏的這棵桂花樹,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親生命中的一部分,還有什麼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母親其實是對家鄉的一種什麼情懷——思鄉。”

3、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生1:我覺得這個句子“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應讀得“樂”一些。才能感受到搖花的快樂。

生2:我覺得這個句子“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後院子走一回,嘴裏念着:‘只要不來臺風,我就可以收幾大籮。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他們兩家薄餅做得多。’”這句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一種把好東西與大家分享的快樂!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組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通過朗讀蒐集到的思鄉的詩句。(小組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

三、激發知識衝突(適時進行)(5分鐘)

童年和故鄉留給了作者什麼呢?其實令作者真正難以忘卻是什麼?(此環節有時與“學習成果展示”合爲一體)

四、知識拓展延伸(2分鐘)

收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魯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願你們在這濃濃的書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樂。

教學反思: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樣一句話。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過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比較他們在理解重點詞語前後的朗讀,沒能發現明顯的區別,證明這一環節效果沒達到。

讓語文課真正成爲語文課,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是關鍵。可是如果教師引導重點詞語的把握不全面,就會失去它應有的效果。

《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爲有了上次姚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着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老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纔剛剛升入五年級。

《桂花雨》教學反思4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雖然文章充滿着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方就是我這天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然後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資料,再從文中找出描述圖畫資料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情緒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情緒,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潛力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狀況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只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透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桂花雨》教學反思5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頭就是我今日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歡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爲有了上次姚教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異常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貌,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齊喊,一齊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終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異常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着姚教師的樣貌,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歡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日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可是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教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我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此刻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纔剛剛升入四年級。

《桂花雨》教學反思6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敘說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起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爲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爲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麼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己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爲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美好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爲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爲了我上中學纔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非常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閱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閱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爲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說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說:“謝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今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爲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雖然文章充滿着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頭就是我今日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然後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資料,再從文中找出描述圖畫資料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搖桂花”的歡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歡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境,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終,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本事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景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景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僅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經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桂花雨》教學反思8

《桂花雨》這是一篇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但文中沒有一句思鄉的語句,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可是怎麼引導學生們體會呢?爲此我考慮過幾種教學方法,但都感覺無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後來張婷主任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作者對桂花印象這麼深刻,不就是因爲桂花的香和搖桂花時感受到的快樂嗎?”

再讀課文,細細品味,這股濃濃的思鄉之情正是蘊涵在作者回憶桂花香和搖花樂的過程中的,於是,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香”和“樂”上,引導學生從這兩處去體會,最後再自然的引到母親說的那句話,感受思鄉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愛桂花的情感源頭。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桂花的感情,才能爲下文的搖桂花做好情感鋪墊。所以我從引導學生體會桂花“香”入手,先讓學生找到文中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學習“桂花不與繁花鬥豔,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語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體會桂花的香,體會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情,從而很自然的就過渡到搖桂花的“樂”。

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這“搖花樂”的環節,在課堂上,他們用心體會作者的心情,開心地讀課文,聽了他們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他們像作者一樣纏着母親搖桂花,他們也在桂花樹下使勁地搖,就在他們完全投入其中時,我播放桂花雨飄落的動畫,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想象:“現在,你就站在桂花樹下,一朵朵搖落的桂花落在了你的髮梢、臉頰、鼻尖、脖子裏、手上、身上,誰來說說你有什麼感覺?想到了什麼?”很多學生立刻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感到桂花飄落到我的身上,好像一片片金色的雪花!”有的說:“我感到桂花落到我的臉上,就像是可愛的小精靈在逗我。”還有的說:“我感到桂花飄落到我的頭髮上和手上,就像是一隻只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着學生們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熱打鐵,引出母親的這一段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引導學生從母親懷念家鄉的桂花感悟到,母親思念的其實是自己的家鄉。就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課的難點,在此基礎上,我又播放了一首作家余光中寫的《鄉愁》,看着投影上的動畫,聽着深情地詩句,學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昇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本課所要表達的情感。

從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體會到很多,而我學到的更多:上一節課不容易,想上一節好課,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老師把教材鑽研透了,方法引導對了,學生上課就輕鬆了,也快樂了!

《桂花雨》教學反思9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爲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着老師很激情得投入着,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着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10

《桂花雨》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學生從濃濃的桂花香中,體悟到淡淡的鄉愁。教學中我緊扣一個“香”字,在描寫桂花香的語句中,加以必要的點撥和引導:

課文多處寫到了花香,學生也一讀就懂,很容易“滑”過去,看不到語言文字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力。一個“浸”字,將無形的香氣寫得可感可觸,通感之美;一個“沉浸”,將桂花的香味與心中的甜美、濃郁的鄉情寫得鮮明生動。在引導學生品味,磨礪學生敏銳的語感來。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對這句話,學生大多能體會出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然而,對“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鄉的金桂爲何最香?母親何以說出這樣的話?作者何以還能記得?……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曾會想到的,也就不會讀到作者的心裏去,也就難以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揮之不去的鄉愁了。於是,我補充了“外地”、補充了作者的“經歷”、補充了寫作的特定“時空”。努力引導學生體悟到淡淡的鄉愁。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簡單,卻易誤讀。學生往往以爲作者喜歡桂花,就是喜歡笨拙的樹、茂密的葉、細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氣,而不知道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歡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學生朗讀時及時地作了三次插問:樹好看嗎?葉好看嗎?花好看嗎?以問促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襯托的寫作技巧。

不足之處:

1.教師放手不夠。

2.對學生期望太高。

《桂花雨》教學反思11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敘說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齊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爲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爲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樣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我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爲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完美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爲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爲了我上中學纔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十分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閱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閱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爲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齊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說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說:“多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這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爲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師在《能夠複製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嘗不是拜學生所賜呢?

《桂花雨》教學反思12

昨天中午忽聽常規視導要來,心裏那個忐忑呀,如同神曲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又是一個焦頭爛額、手忙腳亂的不眠之夜。來新學校這幾年,連續聽了三次,都是同樣的尷尬:點課、慌亂、準備、上課……,只求神保佑,打個對得起良心的等第,沒有哪一次靜下心來好好反思。

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結果如何,我希望是自信的:因爲我在努力,在進步,ok!其實很多事情只要對得起自己,爲自己而做,其他不屑一顧。

開始準備《梅花魂》,直至晚上八點,越來越覺得課中的愛國情感學生太難理解;忽然靈光一閃,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桂花雨》應該是最佳選擇。於是放棄前者,着手準備後者。此時,窗外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陪伴我的有一盞燈,一臺電腦。靜下心來找資料、找課件、看視頻,慢慢地梳理這節課,找出教學重難點,並吩咐lg找支桂花,上課激發孩子的興趣。明天就有專家親臨課堂,沒有着急,破天荒慢條斯理的做準備。當十一點冒雨回家時,大體的流程還沒有出來,只是心中已經有些模糊的輪廓。洗完澡,坐在電腦前,精心寫教案了。時間不覺快一點,大體的樣子已經成型。索性上牀、睡覺,輾轉反側。每一次的成繭,破繭,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成長少不了這些煎熬。很想把它當成一次鍛鍊,哪管它等第。

第二天第一節,改課。第二節,攜着桂花的香氣走進教室,大方迎來李老師和肖科長。剛開始有點小緊張,後來自己對自己說:“上課是爲學生,不是表演給誰看。”於是,自己融入課堂,走進課本,走入學生。很快,下課鈴聲響了。接着,李老師評課。她先問我自己上完的感受,答案肯定是有遺憾;接着,她指出:

1、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有欠缺,顯得有點散;

2、對學生放得不夠,沒有體現學生自學爲主,這個可以作爲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

3、統領全文的問題太大,針對性不強;

4、對教材要敢於取捨,抓住一兩個點即可。心裏聽到這麼多缺點,也着實不自在了。但是也很想抓住這個機會,希望老師能指導自己心中很多的困惑:語用到底怎麼體現,例如這篇文章,略讀教學怎麼體現?最後試探李老師,弱弱地問了一句:我有進步嗎?善解人意的她肯定會給人一個滿意的答覆。其實,在談話中,李老師可能看出我的情緒,已經強調,這堂課已經不錯了。

如果要我重上這節課,應該會比剛纔更好:給學生更多的讀書機會,書不讀熟不開講;讓學生很好地領會“桂花的香”和“搖花的樂”,進而感受到作者淡淡的鄉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如果說,想成爲一個會上課的好語文老師,我自身研讀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還要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還要提高。總之,我的語文教學研修之路還有點漫長。慢慢走吧,下一年的常規視導再坦然一點。

《桂花雨》教學反思13

一節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讓“教”爲“學”來服務。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爲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說並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字已經認識了,怎麼認識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爲一體。其它生字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作業,把記法巧妙的字說一說,把認爲難記的字動手寫一寫,把難讀的字重點讀一讀,把難查的字在字典裏親自找一找……此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爲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症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爲了讓學生能獨立識字。爲了實現學生獨立、主動識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學習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找規律“你有什麼發現。”這樣在完成識字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掃除‘攔路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在充分讀書、思考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並提出問題。古人陸九淵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善於提問的習慣,邊讀邊想,用“發現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爲什麼。對讀音不準、長句子不知如何斷句的,要問個“怎麼樣”。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疑”或“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方向明確,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自己佔用了課堂全部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自我活動的時間,學生怎麼會享受成功?“理解詞語”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興味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設引”一下,讓學生直奔重點。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

“說自然段的意思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加入是根據大綱對中年級的要求設計的。這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能夠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教真正爲學服務,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桂花雨》教學反思14

這是五年級上學期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琦君把濃濃的鄉情融進桂花香和搖花樂之中,文詞兼美,情感細膩真實。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三首古詩詞,一篇用了三個課時學習的課文《梅花魂》,我還引領孩子們誦讀了楊牧的《故鄉》和余光中的《鄉愁》,所以他們對於本組課文的主題——“月是故鄉明”應該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思鄉類文章的方法。因此準備這節課時,我就在想:還是側重品讀句子,感受語言魅力的指導吧,畢竟“學會讀書,自主表達”是高年段語文學習的重點訓練內容。理出了上課流程,做了十幾張文字爲主的幻燈片。沒有印象中有老師聽課時應該添加的繁雜“花樣”,就上一節實實在在的高年級閱讀指導課吧,像平時上課那樣;也沒有領着學生提前預習,只是課前佈置了預習課文。

導入語板題後,我便出示了課文開頭。只有一句話,先讓孩子們讀,接着問:“你從中獲取了什麼信息?”這個環節是我臨上課時才加上去的,就是想看看五年級孩子對於文字的捕捉和感悟。其實我的心有些惴惴,怕他們一下子把課文的主題給說出來,沒有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那種深刻印象(以前的班級,這個“包袱”一定包不住。)但,我顯然高估了這個剛剛接手三週的新班級。舉手的孩子很少,也沒能重點提到與課文題目相照應的詞語。原本我想,孩子一定會以此猜想課文內容:課文是圍繞“桂花”寫了“故鄉”的事吧?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出示自讀要求了。像這樣的課前預設而沒能達到預想的問題有好幾處,這也是平時上課會經常遇到的情況,可能預設過高或者平時的能力訓練欠缺。

然後的問題出在做批註的環節。剛接這個班,一切還在和孩子的磨合和融合期,課堂上還有很多的孩子不會聽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沒有把自讀自悟當成重點訓練。雖然幻燈上打出了品讀詞句的方法舉例,但我發現多數孩子還是很茫然,除了圈圈畫畫外,似乎不知道還可以把讀書的感受或疑慮寫下來。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也非一日即成,這應當我下一步課堂閱讀教學的方向吧。不過班級交流時,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對“浸”字的理解,對搖花時 “樂”字的表達,還是能一步步感受的到,朗讀也能漸入佳境。

語文的讀和寫是不分家的。我安排了兩次說話的練習:一次是搖桂花時的感受,注重想象與表達;一次是課文中心句的仿改,感悟思鄉情。一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時間很緊張,學生回答有精彩之處,但提問面還是太窄,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練習機會。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很多學生課堂上非常活躍,有很多精彩的發言,聲情並茂的朗讀,這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

《桂花雨》教學反思15

《桂花雨》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抓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輔助多形式朗讀,逐步體會“搖花樂”。

第三自然段開頭用了一個“纏”字,我的話語,寫出了“我”的“期待”之樂,那種興奮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靈突發奇想。於是,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關鍵詞,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以幫助朗讀,從而加深理解。通過反覆朗讀,感受我的期待、興奮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鋪、抱、搖”等動詞,寫出了“我”的“參與”之樂。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一邊依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一邊想象搖桂花的情景,學生結合淋雨的經歷,想象桂花落下來,如雨絲落在頭髮、脖頸上的感受。通過邊讀邊表演,邊想象邊體會,學生們不僅自己找到了快樂,同時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搖桂花的快樂,原來搖桂花的情景是那麼美,桂花是那麼香,那種場景是那麼享受。最後,我和學生們又一起欣賞了母親的撮桂花和父親口占一絕,感受全家沉浸在“搖桂花”的歡樂之中。

最後,我讓學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搖桂花來寫一段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可以是遊戲,可以是比賽,也可以是賞花,等等。相信,課堂上那種深刻的感受,定會讓學生在寫片段時也融入其中,邊想象邊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