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

一節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讓“教”爲“學”來服務。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爲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說並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字已經認識了,怎麼認識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爲一體。其它生字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作業,把記法巧妙的字說一說,把認爲難記的字動手寫一寫,把難讀的字重點讀一讀,把難查的字在字典裏親自找一找……此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爲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症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爲了讓學生能獨立識字。爲了實現學生獨立、主動識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學習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找規律“你有什麼發現。”這樣在完成識字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掃除‘攔路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在充分讀書、思考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並提出問題。古人陸九淵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善於提問的習慣,邊讀邊想,用“發現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爲什麼。對讀音不準、長句子不知如何斷句的,要問個“怎麼樣”。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疑”或“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方向明確,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自己佔用了課堂全部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自我活動的時間,學生怎麼會享受成功?“理解詞語”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興味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設引”一下,讓學生直奔重點。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

“說自然段的意思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加入是根據大綱對中年級的要求設計的。這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能夠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教真正爲學服務,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