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桂花雨》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着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章緊扣“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這句,以童年時代的眼光展開敘述,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在讀通讀順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的原因,學生帶着問題讀懂了作者最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爲桂花香味迷人,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生活體驗有感情朗讀,學生從朗讀中如真地聞到桂花香。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一句話。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學生經過品讀感悟,能通過“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香飄十里”重點詞句體會桂花香得遠;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學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感情深厚可不一樣,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我試圖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接着用同桌分角色讀和師生分角色讀的方式來引導。終於可以搖桂花了,這可把“我”樂壞了,我怎麼樂壞了,學生入情境朗讀,讀好詞語“使勁”,讓孩子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學生從使盡地搖到動情地讀,真的感受到搖桂花的樂趣。當桂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等方式體會如雨般的桂花飄落的美麗情景。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以及課外補充填空訓練來加深學生對母親話語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這篇文章的教學主要通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朗讀,品詞、品句、品段,讀中悟語、讀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摘抄課文精美的詞句,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桂花雨》教學反思2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儘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搖桂花”這部分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於是我接着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2、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3、學生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過於粗糙

我想,今後在課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桂花雨》教學反思3

小學語文《桂花雨》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爲題,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教學時,當學生讀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爲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到“我”搖桂花時的歡樂,我笑着對着孩子們說:“孩子們,搖桂花多帶勁呀!咱們也來搖一搖好嗎?來,伸出我們的小手,盡情地搖吧。媽媽是不會怪你們的!”孩子們一聽都勁頭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搖”了起來。“嘩啦拉,嘩啦拉……”我搖了搖頭,故作嘆息道:“唉!太可惜了。這麼點力氣哪能搖下這桂花呀?快!再用勁!加油!”這下,孩子們真的放開膽子了,看,個個搖得搖頭晃腦,小臉蛋紅撲撲的,搖啊搖,孩子們咧嘴笑了。我看時機成熟,問道:“孩子們,快擡頭看哪!你都看到什麼啦?”

小A說:“我看到桂花飄落下來,好美!”

小B說:“啊,桂花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隻只黃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小C說:“老師,老師,我覺得我身上落滿了桂花,成了一個桂花仙子,還渾身散發着香氣呢!”說着,小C竟離開座位不由自主地在我面前旋轉起來,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起來。

“老師,我覺得桂花還像個調皮的孩子,看,它還悄悄鑽進了我的頸脖子,溼溼的,癢癢的!”小D迫不及待地叫起來。

聽着孩子們美妙動聽的描述,我已深深感受到他們已都沉浸於“搖花樂”中了,此時,他們都已經成了作家筆下的“我”了。而我也被他們的這種真誠與天真感動了感染了。

在我們的新課標指引下,我們的教師可以針對課文的內容,採用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領悟文章的內涵及主旨等。而教師如果能善於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進行語言實踐,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充滿個性的閱讀中與文本對話、與主人公的思想產生共鳴,將文本語言轉化爲會運用的“活”的語言,那這對學生今後感悟語言文字,品讀新的作品將大有幫助。

《桂花雨》教學反思4

10月11日,我參加了包河區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課題是四年級上冊《桂花雨》。

《桂花雨》一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特別是“母親”常常說的一句話更讓人回味無窮,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桂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上完課後,發現許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問題一:重點詞語把握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樣一句話。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過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比較他們在理解重點詞語前後的朗讀,沒能發現明顯的區別,證明這一環節效果沒達到。

我通過“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來解釋桂花飄香的遠,卻忽視了更爲重點的詞語“香飄十里”,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可以通過他們的自主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從而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習慣。

問題二、將語文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時,不夠深入形象。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對與詞語的含義,孩子們體會的不夠深,我卻一語帶過。

本來我試圖用朗讀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有位學生讀的很好,而我卻沒能及時抓住他的語氣做及時的引導,雖然後來用全班齊讀的方式來引導,但是效果不夠明顯,而且顯得不夠自然,學生也沒有更深的體會。

問題三、多媒體課件有待改進

由於時間太緊,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太粗糙,有待加強。以後在多媒體制作方面要多加努力,將多媒體直觀、有趣的一面發揮出來。

問題四、時間把握不夠準確

四十分鐘的課堂,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鐘就將課上完了,剩下來的時間老師和學生都沒事情做,雖然後來也學習了生字詞,但很明顯的是畫蛇添足。沒有受到良好的效果,反而顯得多餘,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爲自身教學基本功差,自身素質不高,才導致本次評比課的'失敗,這是一次慘痛的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只有認真練好基本功,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多讀教育教學理論,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才能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桂花雨》教學反思5

上完《桂花雨》一課,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點

1、賞出喜愛。

我根據課文資料,自制了《桂花雨》課件,大連的孩子賞過槐花,但從來沒有見過桂花,那一張張桂花圖片展此刻學生面前時,他們異常地興奮,看得出他們喜愛桂花。於是到文中去體會“我喜歡的是桂花”。課件的運用恰到好處,淡化了教學的難點。

2、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點,母親的“助人樂”,我的“搖花樂”盡在其中。我讓孩子們盡情地讀,入境的讀,想象着讀,讀出快樂,在讀中體會童年的樂趣,思鄉的情感。

3、悟出真情。

作者僅僅在寫搖落的桂花雨嗎?母親的話,讓你感覺到了什麼?在反覆的體會中悟出真情——思念故鄉!

《桂花雨》教學反思6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敘說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齊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爲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爲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樣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我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爲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完美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爲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爲了我上中學纔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十分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閱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閱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爲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齊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說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說:“多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這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爲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師在《能夠複製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嘗不是拜學生所賜呢?

《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着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文章緊扣“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這句,以童年時代的眼光展開敘述。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特別是“母親”常常說的一句話更讓人回味無窮。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然後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內容,再從文中找出描寫圖畫內容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桂花雨》教學反思8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雖然文章充滿着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方就是我這天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然後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資料,再從文中找出描述圖畫資料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情緒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情緒,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潛力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狀況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只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透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桂花雨》教學反思9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爲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啓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桂花雨》教學反思10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敘說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起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爲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爲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麼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己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爲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美好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爲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爲了我上中學纔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非常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閱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閱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爲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說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說:“謝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今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爲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桂花雨》教學反思11

《桂花雨》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是本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抓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輔助多形式朗讀,逐步體會“搖花樂”。

第三自然段開頭用了一個“纏”字,我的話語,寫出了“我”的“期待”之樂,那種興奮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靈突發奇想。於是,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關鍵詞,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以幫助朗讀,從而加深理解。通過反覆朗讀,感受我的期待、興奮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鋪、抱、搖”等動詞,寫出了“我”的“參與”之樂。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一邊依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一邊想象搖桂花的情景,學生結合淋雨的經歷,想象桂花落下來,如雨絲落在頭髮、脖頸上的感受。通過邊讀邊表演,邊想象邊體會,學生們不僅自己找到了快樂,同時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搖桂花的快樂,原來搖桂花的情景是那麼美,桂花是那麼香,那種場景是那麼享受。最後,我和學生們又一起欣賞了母親的撮桂花和父親口占一絕,感受全家沉浸在“搖桂花”的歡樂之中。

最後,我讓學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搖桂花來寫一段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可以是遊戲,可以是比賽,也可以是賞花,等等。相信,課堂上那種深刻的感受,定會讓學生在寫片段時也融入其中,邊想象邊體會。

《桂花雨》教學反思12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

在《桂花雨》這篇課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默讀、自由讀、引讀、範讀、配樂讀、師生、生生互讀等方式進行誦讀、品讀。

學生通過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範文,仔細揣摩,反覆體味,內心融入,讀出那濃郁而迷人的那場桂花雨,感受着作者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

整堂課教師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獲得非常成功。

《桂花雨》教學反思13

剛上完這一課,學生反響很好。學生基本上都認真傾聽,認真思考,能隨時跟着我的思路走。這堂課對“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這兩個句子的引讀做得很充分。先從學生們的整體感知中引出了母親的這句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讓學生了解了杭州滿隴覺山上的桂花香時,再去仔細品讀母親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去文中找出描寫家鄉桂花香的語句,交流,出示,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就這樣引到“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這句話。而在學習這句話時,抓住了一個“浸”字,一個時間“全年”,一個範圍“整個村子”,讓學生領悟“浸”的妙處,並且給全年換一個詞,很多學生想到了“永遠”、“永久”、“一輩子”等等。在學生的反饋中,進行及時引讀。而對“整個村子”讓學生們展開聯想浸在桂花香裏的都有村子裏的什麼。學生們想到了花草樹木到房屋傢俱,以及村裏的人們。

而在教搖桂花的樂時,讓學生自主體會第五段作者感受到的快樂,並且聯想“搖呀搖都搖下了什麼”。

就是從桂花香和搖桂花的樂中體會母親的話語“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學生也有所悟,有所感。

這節課的不足是板書設計的不是很合理,如果能再加入小練筆,就更好了。

《桂花雨》教學反思14

小學語文《桂花雨》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執教的一節比較成功的公開課。在教學中,我認爲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使閱讀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更加生動、感人。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小學語文《桂花雨》一課是閱讀課文,課堂時間應主要在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上。課文的重點就是從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作者寫家鄉桂花的香與中桂花的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讀了課文後,你感到了什麼?學生尋着問題找到:“香”、“樂”兩個字,於是我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字,然後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你感到“香”、“樂”的句子或段落。這樣,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個句子或段落就用課件出示一個,引導學生讀句子、段落,體會句子含義,學生在找、讀中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點。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對家鄉以及家鄉的人與物的思念,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要學生自己抓住難點並突破難點是見不容易的事。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桂花樹、我搖樹時等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體會感受,然後思考媽媽的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香。”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兩處的桂花一樣不,不一樣在哪,按作者寫的應該是哪處的香?爲什麼媽媽又會這樣說,於是在比較中學生自然就講到了家鄉的原因,於是我再出示課件:這裏的再,也比不過家鄉。通過句子練習,學生一下就懂得了課文中作者句子後面的潛臺詞,突破了難點。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達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能創設情景,將語文外的多種因素調動,配合語言文字達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淺蘭色的底版,在這個底版上採用的是黑色、黃色和橘紅色的字體,給人舒適的感受。比如說“桂花”我就用的是黃色的字體,使人聯想到桂花是黃色的,而“香”用橘紅色,給人以溫馨之感。

此外,我還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圖片,有桂花樹、桂花和我和媽媽搖桂花樹的圖片,還有透析心靈感受的小雨圖,這些圖片能幫助學生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人與物。

另外,我還從音樂庫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緩的音樂,在學生自己感悟課文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有感情的讀課文,彷彿都進入了那個美麗的故鄉,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搖花的樂趣!

我認爲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製作的課件在語文內閱讀課文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桂花雨》教學反思15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爲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我教學時設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創設情境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詞。

3、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一、課前準備兩問。

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電教法。由於孩子們對掛花很熟悉,我通過圖片和描寫桂花的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達成第一個目標,我在給學生出示自學提示後,引導其自讀課文,之後再檢查自讀情況。檢查中及時糾正讀錯的字詞。

二、課堂教學兩問。

在檢查讀字詞和課文時發現少數同學都連朗讀的最基本要求“正確”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讀錯了。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但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我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如果能夠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有助於學生理解用詞準確。

本節課中孩子們朗讀的形式只有齊讀、小組讀和自由讀的三種方式。而這樣的朗讀形式很明顯不利於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談不上到達以讀促悟的效果。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來挑戰他人或小組的衝動,可我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採用過這種挑戰式的朗讀,效果甚好。

三、課後反思兩問:

我的課堂教學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時,出示杭州的桂花圖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導學生質疑:爲什麼母親還是認爲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

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我的思鄉之情。

四、作業佈置兩問。

作業佈置如下:

1、通順流利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這兩項作業學生都能完成,能兼顧到班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3、完成練筆:介紹家鄉。

五、學生輔導兩問。

針對學困生,在學習中可能會讀不準字音和書寫倒筆順。課下請小老師檢查其朗讀情況。教師重點檢查聽寫、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