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鳥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灰椋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要基於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閱讀了不少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有不少的設計中有這樣的環節:介紹作者徐秀娟,播放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以烘托氣氛(其實這首歌的情感挺憂傷的)。在反覆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介紹的是灰椋鳥歸林是壯觀的場面,表現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之情及對林業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設計時,我着重抓住課文的四五兩節,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之美、溫馨之美,歸林後的姿態之美、活力之美,進而領悟人、林、鳥之間的和諧之美,特別是我根據小學語文教材中與鳥有關的課文寫的一首小詩,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整堂課呈現出一種輕快、歡樂的氣氛。至於對作者的介紹可放在第一課時。

二、語文課堂要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回歸到對文本語言的體會、品味。讀4自然段後,學生感受到場面非常壯觀,因爲鳥多。此時我追問道:鳥多,但文中沒有一個“多”字。你從哪裏讀出了多?生答後,又出示:整羣整羣、一批一批、巨大、浩浩蕩蕩等詞語讓學生體會,並讓孩子知道疊詞有增強語意的功能。再讓學生觀看鳥兒歸林的畫面並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從語言的整體感知入手回到重點詞語的體會,再由語言生成想象。走了“從語言到內容又由內容到語言”的兩個來回,弄清寫什麼又懂得怎樣寫。同時也是對語言表達豐富性的感悟。再如:學完灰椋鳥的叫聲後,我問:作者是怎樣來寫聲音的?(打比方)寫出了什麼?(聲音大)老師來寫一個比喻句:似機器轟隆隆響。這個比喻好不好?爲什麼?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聲音的美妙,比喻的恰到好處。然後將文本的語言按詩的形式出現: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一環節是對語言想象力和語言韻律美的感悟。

三、語文課堂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去找出有關表現場面壯觀的詞語並說出理由。第五自然段,我則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討論、交流、互相補充。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四、幾點不足:

(1) 從整堂課的設計來看,第四自然段的教學扶的較多,放的還嫌少。

(2)教學語言還要進一步錘鍊,尤其是對學生回答、朗讀、寫字等的適時、有效、有個性的評價。

(3)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更多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灰椋鳥教學反思2

《灰椋鳥》是蘇教版國標本五下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優美的筆觸向我們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以及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篇文章以“灰椋鳥”爲題,但是文章卻沒有落入俗套地介紹灰椋鳥的形態、習性、繁殖等常識,而是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灰椋鳥的生機與活力,給人以無限的美感。但是,我們學習《灰椋鳥》,卻不能只瞭解灰椋鳥。因爲,在灰椋鳥的背後,有一羣辛勤勞作的林場工人——作者在爲鳥兒歡呼的同時,也在爲林場工人而歡呼。其實,僅僅如此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讓學生通過對灰椋鳥的認識,走進一個美麗的故事——作者徐秀娟,爲了救一隻受傷的丹頂鶴,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歲??因爲有了林場工人的勞動,灰椋鳥纔有了安全的家園;因爲有了那個美麗的故事,所以這篇文章也就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在執教此文的過程中,我在認真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認知特點,打破文本結構,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那片林子,逐步構建文本的價值。 師:[出示:棕紅色的水杉落葉 華貴的絨地毯。指名讀]

老師把“棕紅色的水杉落葉”和“華貴的絨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聯繫嗎? 生:它們都是含有“的”字的詞組。

生:在文中它們都是用來描寫樹的。

師:“華貴的絨地毯”是寫樹的嗎?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葉”比作“絨地毯”。

師: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讀出來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說“棕紅色的水杉落葉,給大地鋪上了一層華貴的絨地毯”。在這樣的“絨地毯”上感覺會怎麼樣呢?

生:很舒服。

師:真好!

[出示:鬱鬱蔥蔥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讀]

你能找到這組詞語之間的聯繫嗎?

生:這組詞語也是描寫樹的。

師:這篇文章是寫鳥的,爲什麼用這麼多的筆墨去描寫樹呢?

生:因爲鳥生活在樹林裏。

生:作者寫樹林的目的是爲了寫鳥。

生:因爲樹林是鳥兒生活的地方。

師:[出示:天然的俱樂部盛大的聯歡會。指名讀]

什麼叫俱樂部?什麼叫聯歡會?

生:給人們提供娛樂的地方叫俱樂部。許多人聚集到一起聯歡,就是聯歡會。

師:文中的什麼地方是灰椋鳥的“俱樂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師:文中的誰在哪裏召開聯歡會?

生:灰椋鳥在樹林裏召開聯歡會。

師:預習時把文中有聯繫的詞語放在一起學習,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文章的內容。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們的預習很充分。

【點評】 中高年段的詞語教學,不僅要見“樹木”,更要見“森林”。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不能“斷章取義”,而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體會;第二,詞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爲學生與文本即將進行的對話服務。

此教學片段屬於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的前奏——檢查預習環節。相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學生字詞的能力,因此,教者將文中的詞語打亂、重組,適當提高學生詞語學習的難易程度,以激發學生思維與探究的慾望。在詞語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尋找詞語之間的關聯,在尋找關聯的過程中探尋詞語與文本之間的聯繫,學生的思維有了深度,其思考纔會充滿張力,學生置身在如此的對話場中才能更容易體驗思辨的魅力。其實,這樣的過程有“一舉三得”的價值:其一,檢查鞏固學生課前預習詞語的情況;其二,初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爲學生與文本的進一步對話起“預熱”作用;其三,通過對文本中重要詞組的勾連想象,帶領學生一起“走進那片林子”。引領作用,課堂既不失濃濃的語文味道,又充溢着生命的無限魅力。

灰椋鳥教學反思3

這一課上得很是熱鬧,就如文中林裏的鳥兒歸林時一般,嘰嘰喳喳,吵個不停。做爲老師,我卻很歡喜。那是因爲我讓孩子們想像歸林後的鳥兒們在棲息地都會說些什麼,可以根據文中列舉的情況說,也可以自己想像說。先和同桌說,再以對話的形式寫下來。於是就熱鬧了。我走下去看、聽,發現說的都是些問候的、詢問一天見聞之類的,沒什麼新意。我便請班裏最能說的兩個小鬼表現表現,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發不可收拾,班裏就像被點了火似的,炸開了:老實點的就乖乖地舉手,興奮一些的就乾脆放開嗓門不管不顧地大聲喊起來,有幾個同學徑直走上講臺……教室真亂啊,我卻不管,由着他們去。好一陣子,班長才發現我不在講臺上了,這才大喊“安靜!”,我才得以重新上崗。一節課,就這樣亂哄哄地在口語交際中結束了。

不知道孩子們從中學到了什麼,但第二節課出乎意料的活躍,仿寫完成的尤其好。我又想開了:按部就班的教學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否每一篇課文都必須如此?我們把每一課都講得那麼深,可對學生而言,是能力提高的必需嗎?知道那一篇篇課文深刻的中心思想併爲此不知疲倦地分析,真的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能力嗎?學會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如何教孩子表達?從哪裏入手教?什麼方法能讓學生有興趣、樂於接受?

灰椋鳥教學反思4

《灰椋鳥》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徐秀娟在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時寫的一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點,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將灰椋鳥歸林的活動與自己內心涌動的感情同時描寫,交融滲透,合爲一體,字裏行間流露出自己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複習引入。

一開始在導入時我的想法是圍繞第一教時灰椋鳥的外形入手,然後直奔重點,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說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最後在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了作者沒看灰椋鳥之前是怎樣想的,看了之後又怎樣想呢?然後引出第六自然段,從反問句入手,先讓學生改成陳述句,然後因勢利導,切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第四、五兩個自然段。

二、感悟歸林時壯觀場面

即學習第4自然段。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用筆劃出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句子,然後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交流時,相機出示相關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在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在指導學生理解體現壯觀場面的一個關鍵詞“排空而至”,其實也是學生理解比較困難的一個詞時,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之後,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錄像之後,不用教師過多地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詞義,還讀出了壯觀的氣勢來。緊接着安排了想象練習,“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還有的呢?”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各種形狀的隊伍脫口而出。接下來我相機安排了分角色朗讀,師引讀第三自然段,一組學生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餘同學讀“大部隊”,再次讓學生通過讀感悟壯觀。過渡: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樣壯觀的畫面,她還聽到了什麼?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來的鳥——後到的鳥——”一句,先播放鳥叫聲,引出“傾訴、呼喚、應和”,理解“傾訴、呼喚、應和”內容時,我設計想像說話:如果你就是一隻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閱讀,爲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另外此句中的分號的用法,我的處理是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換成逗號或句號行不行?學生通過比較覺得不行,明白這裏分號表示並列關係,不能換,最後再讓學生分組讀一讀這個句子,體會分號的用法。最後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學之後,讓學生邊想象畫面邊背誦,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今後背誦學生就能應付自如了。

三、感悟歸林之後的熱鬧之情

如果說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牽得比較多的話,接着第五自然段的教學,我則通過組織學生“讀、劃、品”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讀書動筆的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課件播放,師配樂引讀“夕陽已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鳥越來越少,可整個林子裏的灰椋鳥們還不願過早地安眠,它們又會做些什麼呢?”讓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寫鳥的句子多讀一讀,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抓關鍵字眼“看”,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看了之後愛上了灰椋鳥,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再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想像,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引讀這句話。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學生通過“讀、找、品、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穫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起到激活、指引、協調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感悟、通過句式感悟、通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最後以填空的形式再現文本,讓學生通過體會文章結構來記憶文本。

四、昇華愛鳥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教師談話迴歸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變化正是情感的變化,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通過問題:讀之後想到了什麼?再結合“觀賞”一詞的賞析,明白作者情感的變化其實不僅因爲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歸林之後的熱鬧,更是因爲想到了人,即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的感謝,對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讚美。進而使學生受到愛鳥、護鳥,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節課的主題。然後聯繫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養鶴世家,從小就喜歡鳥,喜歡動物。從文章的字裏行間讓我們感受到她是一個熱愛大自然、愛鳥的人。最後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內容的深情講述和音樂的欣賞,昇華學生的愛鳥之情,讓學生永遠銘記徐秀娟的一句話“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認爲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寫作方面的引導不到位,其實在學習四、五兩自然段後只需要用一句話對寫作方法上強調一下,引起學生注意,爲學生今後寫作做好鋪墊。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教學過程中滲透了,但未總結,所以學生很難有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發現,靜候各位的指導!

灰椋鳥教學反思5

《灰椋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與一般的寫小動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紹的不是灰椋鳥的外貌、習性等等。而是向讀者展示了百鳥歸林的壯觀、溫馨的場面和鬧林的熱烈歡騰的場面。我將第一課時定位在整體感知全文,重點品讀和感悟文章的第4自然段,所以,我將教學定位於“品讀感悟、讀寫結合”。一方面通過品詞析句、情境體驗、想象畫面等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場面描寫的方法、修辭的表達效果等,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並遷移運用,仿寫練習,轉化爲自己的語言。

以下談談在本課中的具體做法。

一、情境激趣

1、開課不久,我就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的壯觀場面,原先並不起眼的一隻鳥兒竟有如此壯觀的景象,孩子們不禁發出陣陣驚歎,於是學習課文的情趣也被調動了起來。

2、鳥兒歸林後,那一聲聲呼喚、應和,那充滿幸福的傾訴,讓人不禁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和諧,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我創設了情境與學生共演,學生的情趣被調動起來,整個課堂充滿了溫馨與歡樂。

3、在課的結尾,隨着《一個真實的故事》哪悽婉的音樂聲響起,加上我向學生介紹作者徐秀娟愛鳥的事蹟,再現了這一感人的畫面,此時,學生愛鳥、護鳥的情感自然就在情境中得到了昇華。

二、讀中悟寫

1、抓思路,悟寫法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構思文章的順序,也就是文章的脈絡。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開門的鑰匙。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弄清課文層次編排的順序。例:在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後,立即要求她們找出文中描寫鳥兒的歸林的段落,理清課文描寫的總體思路;教學灰椋鳥歸林壯觀的場面描寫後,教師引導

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從“一開始”寫到“幾分鐘後”,從“一小羣一小羣”寫到“整羣整羣”,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描寫,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寫作應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記敘。

2、學內容,悟語言

⑴在指導學習灰椋鳥歸林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找出描寫鳥兒歸林的句子,讀一讀,劃一劃,邊讀邊悟,把感受寫下來,再和大家一塊交流。讓學生從字裏行間去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通過批註式閱讀,學生圈畫出了許多重點詞語,並能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學生在朗讀時也正突出了這些詞“排空而至”、“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爲什麼要突出這些詞,通過討論,學生品味到“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這些詞都具體說明了鳥兒的“排空而至”,而這些也正體現了鳥兒歸林的壯觀,這樣,學生經歷了讀一讀、品一品、再讀一讀幾個環節,更深一層領略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和課文語言的精彩。

⑵在指導學習灰椋鳥歸林後鳴叫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找出描寫說話的詞語——“傾訴、呼喚、應和”後,創設一個大家庭的情境,在表演中領悟三個詞語的意思,並從中體會到作者將鳥兒在傾聽鳥兒鳴叫時,將它們想象成會說話、懂感情的人,體會這些語言文字給我們營造了這麼一幅溫馨、幸福、快樂的畫面。

三、以寫促讀

本文作者在寫灰椋鳥歸林場面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纔會使人讀了文章之後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讀寫結合的點。教師在教灰椋鳥傾訴,呼喚,應和時,先由師生合作創設了“呼喚”,“應和”和“傾訴”的情境,進行想象表演,既理解了這三個詞,又引導感受了母子間、夥伴間的情意和溫馨、幸福的畫面。此時,既訓練了語言的表達,又進一步體會了鳥兒之間就像朋友、家人一樣,互相傾訴着,呼喚着,應和着,讓學生感受到了濃濃

的情意。隨後,在理解完分號的用法後,進行了想象說話練習,既讓學生學習運用了展開聯想的寫作方法,學會使用分號,又爲人文的朗讀感悟做好了鋪墊。

灰椋鳥教學反思6

射陽縣解放路小學 陳錠之

尊敬的領導、專家與同行:

上午好。昨天下午我有幸執教了讀書班的一節研討課《灰椋鳥》,這是蘇教版五下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優美的筆觸向我們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以及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篇文章以“灰椋鳥”爲題,但是文章卻沒有落入俗套地介紹灰椋鳥的形態、習性、繁殖等常識,而是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灰椋鳥的生機與活力,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因此,我們學習《灰椋鳥》,卻不能只瞭解灰椋鳥。因爲,在灰椋鳥的背後,有一羣辛勤勞作的林場工人——作者在爲鳥兒歡呼的同時,也在爲林場工人而歡呼。其實,我們還需要讓學生通過對灰椋鳥的認識,走進一個美麗的故事——作者徐秀娟,爲了救一隻受傷的白天鵝,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歲??因爲有了林場工人的勞動,灰椋鳥纔有了安全的家園;因爲有了那個美麗的故事,所以這篇文章也就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在執教此文的過程中,在認真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認知特點,打破以往的第一課時讀讀書、寫寫字的習慣做法,佈置學生在課前對課文進行了預讀,基本掃除了生字詞障礙,課堂上我先運用了多媒體開展知識搶答,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自由閱讀之後,依據文章中幾個關鍵詞理清課文脈絡,進入文章主體部分鳥兒歸林的學習。然後着重引導學生

在與文本對話的,走近那些灰椋鳥。教學過程中,我重點抓住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的幾個詞語有層次的引導學生讀書、品悟,進而體會灰椋鳥在林中生活的快樂、自由和熱鬧。通過自讀自悟,領會、欣賞、想象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在學法指導上,我緊緊圍繞“讀——畫——品——想”四個環節,通過讀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結合幾幅鳥兒歸林壯觀場面的欣賞,加深對灰椋鳥歸林浩大氣勢的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較好的調動。這樣的設計思路,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與文本真切對話, “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閱讀的主人,對於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都應當給予鼓勵和引導。作爲教師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爲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爲如此,學生都能談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最後畫面的欣賞,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場面的熱鬧和喧譁,而且對灰椋鳥的認識起到了拓展的作用,昇華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情感。結尾,我用一個真實的故事音樂做背景習字,起到了情感的薰陶,進一步烘托了全文的主題。課後佈置辨字、寫詞、造句和想象小練筆。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一個是對第四自然段的解讀還有點粗糙,如“投入”一詞的情感因素在構想中有挖掘的的設想,但在課堂上沒

能促成有效生成;第二個片段中學生的想象說話還不夠充分,整堂課的`節奏稍慢了一些,對開頭的欲揚先抑式的滿不在乎、文中的迫不及待和結尾“情不自禁的歡呼”這樣的情感線索都有待在教學設計中進一步完善。同時對課堂的調控與火候把握需要進一步磨練。剛纔胡老師說的師本位的意識還是濃了一些,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改進。

由於能力限制,場面較大的研討課上的比較少,教學中的失誤在所難免,簡短的反思僅僅是管中窺豹,一己之見,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斧正。

灰椋鳥教學反思7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課始,我利用談話方式把學生引入了課文的重點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別針對“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蕩蕩”、“傾訴”、“百鳥爭鳴”、“似……,如……”等重點詞、句的理解、品味、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體會後再朗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於課程的構成因素,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首先,我開始複習時出示灰椋鳥的外貌,到最後沒有再出示進行比較,使課堂教學少完整;其次,在讓學生想象說話時,學生思路較窄,我沒有及時進行思維廣度的引導,使課堂缺少了靈性;還有,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上,我覺得自己的評價語言比較貧乏,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夠,使課堂語言少豐富。

灰椋鳥教學反思8

《灰椋鳥》是一篇優美的寫鳥散文,文章重點描述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及歡樂自由,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重點,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來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以及它們入林後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從而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在林中生活的快樂、自由和熱鬧。從而點出樹林是鳥兒棲息的處所,是天然的俱樂部,是鳥兒真正的樂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在林中生活的快樂、自由和熱鬧。從而點出樹林是鳥兒棲息的處所,是天然的俱樂部,是鳥兒真正的樂園。而這一切,又是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從而深化主題;體會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鳥,人,林,息息相關。最後感受作者對鳥的熱愛,對動物的熱愛。我先運用了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學生賞心悅目,學習了課文的情趣被調動了起來。學生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例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你不但會思,你很會讀等等。學生通過自學,收穫不少。“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閱讀的主人。對於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我都給予鼓勵和讚賞。當然,我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爲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爲如此,學生都能暢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由於知識經驗、個性氣質不同,學生的認知、體驗、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必須尊重處於讀者地位的學生,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善於發現,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灰椋鳥教學反思9

《灰椋鳥》一文層次清晰,內容簡單,我想孩子們一定能讀懂,第一課時就進入主題了。

爲了能讓那些根本沒有預習的人能仔細讀一遍課文,我要求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每個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筆,把自己發現的好詞好句劃下來,也可以寫寫自己讀完這一段的感受。這個工作在預習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請人讀後,我就故意請那些常年不寫作業的人說收穫,談體會。

讀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請同學們自由談讀書收穫:陳南竹說,從“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這句話看出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孩子們解讀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鵬飛提的一個問題:“投入”這個詞用得很好,鳥兒像頑皮的孩子回到了樹林母親的懷抱!

用同樣的方法學了課文第五自然段,周軼軒提到了這一段的寫法跟原來學過的《聽泉》中描寫聲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文章學到這兒,孩子們好像鳥兒一樣在嬉戲,並沒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於是,讓他們讀了最後一段,再回到前文,細細賞析,是不是會有新的發現?

鳥兒與樹林的感情,作者與鳥兒的感情,我們該怎麼去認識,理解,分享,行動?

孩子們沉默着思考着,教室裏突然寂靜了

在沉默後,或者是爆發,或者還是沉寂。。。這節課,孩子的思維沒有繼續往前走,因爲他們對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不瞭解。他們以爲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諧的

更讓人擔心的是,現在的課堂已經變成個別人的課堂,很多人都沉默着,有的傾聽,有的自己解讀,還有的左顧右盼,看熱鬧似的,這樣每個人在課堂的收穫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思考着的人是跑步前進的,如果習慣在課堂上做個聽衆,若干年後,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樣的呢?現在的我們怎麼去避免?怎麼去引導?

灰椋鳥教學反思10

對於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本着要具備“紮實、厚重”的語文味的原則,使自己的課堂平凡中顯匠心,平實中有深意。具體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努力:

一、“精”——準確的目標定位

語文學習目標明確。沒有變幻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平平靜靜地引導學生理解、品味語言。

學段學習目標明確。學生能讀準讀通的不指導,學生能讀懂的不分析,重點指導學生易讀錯的生字,指導學生難度通的句子,重點分析學生思考不深入或有疑惑的語段。

課時教學目標明確。第一課時的教學,不因公開教學而丟棄初讀,匆忙進入精讀,也不爲了突出初讀而放棄精讀的進程,根據學情充分初讀,又適當精讀部分內容,不疾不徐,從容有序。

二、“實”——紮實的語文訓練

字詞認讀細膩紮實。學習伊始,引導學生準確辨析“椋”字的音與形,初讀過程中隊“棲”“棱”“翹”“和”等幾個容易讀錯的字進行細緻的指導,儘管他們是高年級學生,依然重視字詞教學,凸顯小學語文的基礎性。

詞語教學匠心獨運。關鍵詞語,如“翹首”既讓學生結合語境理解意思,還出示另一句子,讓學生知道“翹首”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不同,理解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語義的變化;再如,通過猜測、媒體展示“排空而至”的意思;通過換詞體會“投入”與“飛入”的細微差別。

寫法揣摩自然有度。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字、哪些詞、哪些句子用得特別準確、特別生動”;引導學生感受“數百米”等數字對描繪鳥兒歸林壯觀的作用;體會“一批一批”“浩浩蕩蕩”這些疊詞對錶現鳥兒歸林聲勢浩大的獨特效果;品味“排空而至”“投入”等詞語的形象性和準確性;感悟作者在“傾訴”“應和”等處留有空白給人遐想空間的巧妙……

三、“活”——靈動的方法指導

關注學習方法的滲透與指導:當學生用拆字法理解“翹首”,及時點評這種解詞方法真好;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認爲比較難讀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做記號,教會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精讀過程,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順勢指點,“三言兩語,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寫上批註”;如何朗讀,通過範讀,師生評議,讓學生明白朗讀要想到畫面,用心去讀,投入地去讀,就一定能讀好……

當然本課在一些細節方面,還做得不盡如人意,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不夠嫺熟、課堂教學的及時反饋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者會不斷探索,力求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有深度,更有靈性。

灰椋鳥教學反思11

《灰椋鳥》第五段課文語言優美,所表現的畫面形象的特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浮現形象,把語言文字變成畫面。

把語言文字變成畫面,是一種藉助形象來解讀文字的好方法。它能夠再現課文情境,使學生走入情境,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描繪的生活畫面。所以,我在範讀第五段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靜心聽讀,把課文的語言變成爲形象的畫面,爲逐步走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作好鋪墊。

二、入情入境,讀悟結合,感受課文的精妙處。

課文以優美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百鳥爭鳴圖畫。怎樣引導學生走入這一幅畫面呢?我採取抓住重點語句讀悟,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的內容,從中受到美的薰陶。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夕陽下的鳥兒語句,體會其形象美;再引導學生抓住百鳥爭鳴的語句,體會其生活的樂。接着在體會中,加強感情朗讀,讀出夕陽美,讀出鳥兒樂。我既設計了範讀,個人讀,又設計了全班集體齊讀,女生齊讀,還設計了學生接龍讀。且讀中有悟,入情入境地體會樹林之美,鳥兒之樂。讀悟中,學生好像真的變成了一隻鳥,參加到百鳥千鳥的大合唱中了,同鳥兒一起演奏出一曲百鳥萬鳥齊鳴的交響樂曲,充分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情境。

灰椋鳥教學反思12

[案例]

以下是《灰椋鳥》(蘇教版國標本第10冊)(蘇教版試用修訂本第11冊)緊扣“俱樂部“一詞的教學片斷。

師:灰椋鳥歸林後叫得是那麼歡快,請從第5自然段找出這句話。

生:(出示並讀句子)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

師“俱樂部”是什麼地方?裏面該有些什麼?

生:是人們唱歌、跳舞的地方,是快樂的地方。

生:俱樂部應該有燈光,有舞臺。

生:應該有音樂,有歌手,有跳舞的人,當然應該有觀衆。

師:對呀!俱樂部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是放鬆心情、自由快樂的地方。看這“天然俱樂部”有這些嗎?再讀第5自然段,並聯繫上下文,圈畫出有關語句來說說。

(生自由讀書後交流)

生:晚霞就是天然俱樂部的燈光。“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整個刺槐林。”這句話讓我感覺到燈光是絢麗多彩的,映在樹葉上的陽光隨風跳動,真像閃爍的五彩燈光。

生:第2自然段這樣寫:“棕紅色的水杉落葉,給大地鋪上一層華貴的絨地毯,走在上面軟綿綿的。”可見,水杉落葉就是俱樂部華貴的絨地毯。

生:歸林的灰椋鳥就是舞蹈演員,它們身着金紅色盛裝在翩翩起舞,撲棱棱飛起就是它們優美的舞姿。剛剛落在枝頭的又成了觀衆。

師:精彩!除了在進行舞蹈表演外,還有歌手呢?

生:“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嘰嘰啾啾”可以看出有的灰椋鳥就是歌手,有獨唱的,有對唱的,有大合唱的;有的灰椋鳥是樂手,有獨奏的,更多的是在齊奏雄壯的交響樂。

師:那灰椋鳥會唱怎樣的歌?奏怎樣的曲呢?

生:它們唱的應該是幸福的歌,奏的是歡樂的曲。因爲它們彷彿是在舉行盛大的聯歡會,是在慶祝自己的節目。

師:是呀!鳥兒們在爲快樂而歌唱。那它們爲什麼會如此快樂呢?

生:因爲林子大,成了鳥的樂園。

生:人們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使得鳥兒有了幸福的家園。這人造刺槐林就是灰椋鳥的家,成了它們的天堂。

師:可見,灰椋鳥不在爲自己的快樂歌唱,還在爲林場工人歌唱,唱的是感謝的歌。

[反思]

這個圍繞“俱樂部”一詞組織的教學環節,引發了我如下的思考。

一、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文本價值觀。

《灰椋鳥》一課的作者徐秀娟,愛鳥,爲鳥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感人至深。因此,很多老師都把文本價值觀定位在“愛鳥”這一層面上,因爲作者愛鳥,才把看似平常的灰椋鳥寫得如此活潑可愛,才把灰椋鳥歸林寫得如此熱烈壯觀。教學也往往以“愛鳥”爲主線展開,最後都會拓展作者徐秀娟動人的事蹟,播放《一個真實的故事》感人的歌曲,着力表現作者對鳥兒的愛,用生命去愛。

但細讀課文,會發現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教師鑽研教材的過程是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的過程。細讀文本,文字中處處展現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體現了灰椋鳥的活潑與可愛、快樂也幸福。作者想通過對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快樂場面的描寫,來表現出“鳥與林,林與人,人與鳥”的和諧,從而表達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主題。從整個單元教材的安排和課後練習的設計,可以看出編者入編課文的初衷也應該在此。如果我們過分拓展作者用生命去護鳥、愛鳥,雖能給學生心靈的震撼,但顯得過於悲悽,與文本所表現的快樂不相融,也偏離了文本的中心,背離了作者的目的和編者的意圖。

這個教學片斷緊扣“俱樂部”一詞,很好地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在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過程中,感受到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感悟到鳥兒的快樂,體會到鳥兒發幸福與林場工人植樹造林的關係,認識到“人與鳥”的和諧。

二、課堂要有效對話,深層感悟。

這個教學環節是學生品讀對話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經歷一個“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的過程。緊扣“俱樂部”這一“薄薄”詞兒,從生活中的俱樂部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深層對話,這樣又把“俱樂部”讀得豐富、厚實、靈動起來。

可見,有效的對話首先要抓住像“俱樂部”這樣“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領”作爲對話切入點,纔能有效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對話,才能把課上出厚度,上出靈氣來。這樣的課堂也是新課程追求的一種“快樂的俱樂部”。

灰椋鳥教學反思13

《灰椋鳥》一文主要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壯觀景象以及歸林後喧鬧熱烈的場面,表達了作者對灰椋鳥的讚美,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所創造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的讚賞。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閱讀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對場面“壯觀”的感知不夠豐富和立體,很難憑空想象羣鳥歸林的氣勢非凡。而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於是我抓準語言訓練點,體會作者使用動詞的準確,巧妙,通過朗讀帶領學生想象語言文字背後的畫面,從而感受灰椋鳥。反思我的這課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扣《課標》,鎖定目標

正如沈大安老師所說,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讀厚,然後再讀薄。備課伊始,我反覆閱讀文本,感到閱讀越多。於是,我靜下心來進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鐘的課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過場,紮紮實實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終於,我大刀闊斧,精心取捨,確定了第一課時的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初步理解詞語意思;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品讀3、4自然段,感受鳥兒歸林的壯觀,體會破折號和分號的用法。

2、夯實字詞,初步感知

高年級的字詞如何在第一課時高效夯實,這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通讀文本,緊緊結合生字和本課易錯的多音字,重點指導,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語言環境結中體會,在比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3、梳文脈,理思路

我緊緊抓住“這其貌不揚的灰椋鳥在林場究竟上演了怎樣的表演讓作者爲之驚歎呢?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灰椋鳥重點寫了什麼場面”?問題一拋開,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歸林”,此時,我順勢引出“鬧林”,並板書之前的“等候”,之後的“感受”。這樣,圍繞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層次。

4、抓動詞,感“壯觀”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中,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瞭解灰椋鳥歸林的先後順序,從“黑點 移動”到“一小羣投入”到“一大羣一大羣排空而至”,最後“互相應和”,感受場面的壯觀。我尤其抓住課後的習題,確定了更加細緻的語言訓練點:通過動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並實踐中學會運用,這對於五年級的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歸納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學生的朗讀層次還不夠明顯,需要引導,教學的過程前半段緊些,可以多放點時間用在朗讀上。對於課堂的隨即生成,如何引導、點評的精妙,還需不斷學習,積累經驗。

灰椋鳥教學反思14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教學本課時我先運用了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學生的視覺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爲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比如在解讀“排空而至”這個詞時,學生開始只從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長長的隊伍飛來。”在肯定他的同時,引導學生想象灰椋鳥飛來時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的景象,使學生感受到灰椋鳥歸林時壯觀的場面。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後很多學生都能暢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文時也就投入、到位。

灰椋鳥教學反思15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對灰椋鳥的歸林以及它們入林後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

一開始,我通過讓學生用上“壯觀”、“歡快”、“人類的朋友”這些詞語來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進入課文,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和說話能力。

其次,通過組織學生看灰椋鳥的圖片及讀文中描寫灰椋鳥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灰椋鳥長得並不漂亮,作者並不喜歡灰椋鳥,並使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句子。

接下來是和學生重點學習文章的重點部分3、4、5小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投入、投進”這2個詞語,結合歌詞“世上只有媽媽好,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使學生理解樹林是鳥兒的美好家園。然後通過組織學生讀“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結合“排空而至”、“大部隊”、“整羣整羣”等詞語,使學生體會到鳥的多,通過朗讀,體會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結合“先回來的鳥??匯合”讓學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隻灰椋鳥,會向同伴傾訴什麼,說些什麼話,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但是我覺得學生在想象時,大都只想到吃,還有的甚至想到自己被打了一頓。如果我引導關注第四節的後半部分,讓學生體會鳥的歡樂,引導學生從鳥兒看到的祖國美麗的景色,嬉戲時快樂的場面這些方面來思考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看來我在把握課文時還出現了問題,同時我還感受到了教師指導的重要性。

在組織學生學習體會灰椋鳥在林內快樂地跳舞、歌唱時,我抓住“翩翩起舞”、“百鳥爭名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這些詞句,通過播放鳥兒百鳥爭鳴的音樂,使學生體會達到鳥兒的歡樂。通過讓學生朗讀“我被這喧鬧而又熱鬧

的場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引導學生想象歡呼的話,使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由原來的不喜歡到現在的喜歡。

在組織學生學習作者“想到的”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體會到鳥是人類的朋友,結合課文2、3節中描寫樹木鬱鬱蔥蔥的句子,體會林場工人辛勤勞動取得的成就,並請學生設計保護鳥和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學生編寫的內容豐富多彩,還有一部分較有創意,實則令老師欣慰。

可是,這篇課文的教學的敗筆就在於如果把講第四自然段的時間再均出三四分

鐘左右的時間,把作者的情況再介紹得詳細些,並聽一聽當時爲徐秀娟寫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學生受到的感染會更深一些。

在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讀書動筆的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加強對文字的訓練,關注文本的表現形式,抓住重點詞語、句子來引導學生品悟。並爭取不斷豐富自己課堂提問和點評的藝術魅力,相信明天的我會是一爲更出色的語文教師。

教師:劉如燕

20xx-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