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定律的應用》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的應用》說課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第一節“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的基礎上,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和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爲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它是電學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能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 , 同時也爲進一步學習電學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理解歐姆定律,體會靈活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

會用歐姆定律計算電流、電壓、電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加深對電流與電壓、電阻關係的認識;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樹立科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價值意識;樹立物理知識普遍聯繫的觀點,培養對科學的情感。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其表達式,變換式的意義。

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的形象來支持。

2、學生已瞭解了歐姆定律的內容,但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不會靈活的運用,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三 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實驗法。由於物理是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採用這方法有利於建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因而在本節課教學中設置一個實驗 ,目的是促使學生理解並應用歐姆定律。

(2)分析法。分析法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節課的電路分析中採用了本法。

(3)講授法。講授法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極爲重要,也是教學工作者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法之一。

2、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沒有生機的,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作用達到完成教學的目的。在上述教學法的正確實施下,結合本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採用瞭如下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概括歸納法、練習法等。目的是達到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再到“創新”的學習模式。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利用一隻電壓表和一個已知電阻測未知導體的電阻

①實驗電路如圖所示

②實驗步驟:

a.先將電壓表接在a、b兩點間,測得R0兩端的電壓爲U0,則電流爲Ix=I0=

b.再將電壓表改接在a′和b′兩端時,測得Rx兩端的電壓爲Ux,則待測電阻爲 Rx= R0=

2、 新課學習:

應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

(1)例題:

例題1 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爲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過人體的電流2.5×104A。

例題2 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爲9V,R1的阻值是12Ω,開關S閉合時電壓表的示數是6V,試問(1)電流表的示數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電路中的總電阻各是多少?

解析:電路中電阻R1、R2串聯,電壓表測R2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題中已知電源的電壓U爲9V,當開關S閉合後,電壓表示數爲6V,即R2兩端的電壓U2爲6V。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特點:U=U1+U2,可得電阻R1兩端電壓U1=U-U2,已知電阻R1=12Ω,將U1、R1代入歐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電阻R1中的電流I1,又由串聯電路電流特點I=I1=I2可知,通過電阻R2的電流I2=I1,再將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電阻R2,同理可求得總電阻R。

五、鞏固練習

①R1和R2串聯電路中,已知電源電壓爲4.5V,測得R1的電流爲 0.2A,電壓爲2V;求R2的電流、電壓和電阻。

② R1和R2串聯電路中,已知R1=6Ω,R2=10Ω,當開關閉合時,連接在R1兩端的電壓表V1的示數爲3V,求電源電壓和電路中的電流大小。

③R1和R2並聯電路中,已知電源電壓爲10V,R1= 5Ω,R2=8Ω,求電路中幹路以及各支路的電流分別爲多少?

④電路中電阻R和燈L2並聯,已知幹路上電流表的示數爲 0.8A,R=5Ω,流過L2的電流爲 0.3A,求燈L2的電阻有多大?

六、作業設計

課後練習 :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