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歐姆定律說課稿

歐姆定律的是指在同一電路中,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高中歐姆定律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高中歐姆定律說課稿

高中歐姆定律說課稿

歐姆定律選自高中物理第二冊第十四章第一節,其教學對象爲高二理科生,整個說課過程可分爲五大部分:

一、課程設計理念: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智能全面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中學教育其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在普及基礎教育的同時,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學的核心是知識與能力並重,教學的目標是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創造型人才就成了國運興衰的關鍵。可見創造性培養在我們中學教育中培養的重要性。 關於師生關係問題,後現代主義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們認爲,在科學技術影響下,知識傳輸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已不是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地位雖然不會由電腦完全取代,但是教師發揮作用的重點和方向已不同於傳統的教師了。後現代主義者鼓勵教師和學生髮展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將不復存在,一個新的名詞即作爲老師的學生或作爲學生的老師產生了。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持續變化,時而作爲一個教師,時而成爲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共同對求知的過程負責。”在這樣的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溝通達到“和解”(而非一致)。因此,教師充其量是一個“節目主持人”,而非“教授”。威廉姆。多爾認爲,教師無疑是一個領導者,但僅僅是作爲學生者團體的一個平等的成員,是“平等中的首席”,但這並未拋棄教師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學生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權威也轉入情景之中,教師是內在於情景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

20世紀70年代末,克蘭諾和梅隆用4年的時間對英國的4300名小學生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研究結果證明:師生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教師與學生社交方面發展的期望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成績影響最大,遠遠超過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期望所產生的影響。教師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期望所產生的影響則處於次要地位。這項成果動搖了曾經轟動一時、被稱爲“里程碑”式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所得出的結論:教師對學生智力潛力的期望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重大影響。美國的專家伯德惠斯特爾研究表明:詞語僅僅表達了我們思想中很少的一部分,只佔了

30%~35%.傳統的教育思想理論與實踐基本上以詞語交流的教學爲主,如果從人際關係、從情感領域對教學活動重新考察,會別有一番洞天。陶行知先生將“創造”看做人生的真諦,把培養創造力作爲教育的宗旨,提出創造教育要培養能夠“向着創造之路”邁進的“創造之人”,“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於民族與人類”。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本人把“小組探究”的教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結合到教研室、我校實踐了一年問題教學法中,力圖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條件培養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團隊精神,滿足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需求。

二、說學生:

1.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分析:

學生在初中時候已經具有有關電路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知道了電流、電壓的基本概念。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理論上已經具備了接受歐姆定律的能力。

但是由於現行教材、教科書中應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缺少該環節的思維訓練,在問題的應用上,學生仍然習慣於傳統的認識經驗和思維習慣,久而久之,就認爲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數學運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維的訓練,形成方法上的思維障礙。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圖象圖景的教學,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所處環境、自身素質分析

電、電路在我們生活在碰到的很多,但是基本的原理並不是特別清楚,學生有這個興趣去探索和體驗電壓和電流之間的,爲在課堂上操作、設計實驗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學生的願望是迫切的,積極性很高。

三、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節是恆定電流這一章的基礎,是對初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在理解和應用上的進一步加深。 本章按以下線索展開:從初中學過的一些基本的電路知識引入歐姆定律——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半導和超導的介紹——電功和電功率概念的引入——介紹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本節主要通過對導體兩端電壓和電流關係的探索,瞭解電流與電壓之間的關係,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認識到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迫切願望、學生實際的知識與能力水平的現有狀況,綜合考慮了本節課的內容與性質、以及考試大綱後,確定了本課的基本理念:

課的目的: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掌握利用圖象進行研究思考的方法。

2.課的結構:注重共同基礎,體現參與性——教學有層次感、因材施教。

3.課的內容: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和參與性——聯繫生活。

4.課的實施:注重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參與、思考、設計、發現——採用問題教學法。

在基本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流的形成、產生條件、計算公式。

知道什麼是電阻和電阻的單位

3. 體驗歐姆定律解決相關電路問題

4. 培養實驗、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

掌握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1.學生經歷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動,認識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在教師的幫助下計劃並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努力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5. 嘗試經過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並運用圖象的數學方法處理與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設置情景和熱情引導,鼓勵學生敢於探索、敢於提問、勇於創新。

2.在小組討論、組際討論、生生交流的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理解與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團結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體現人文關愛。在“人性化空間”研究“問題空間”。

基於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及個人常識,在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下對本課的重點與難點作了如下處理

3.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掌握的知識有限,再加上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在學習物理時就出現了數學知識跟不上,物理知識前後不銜接等現象。物理的一些概念規律,需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思維,推理概括,有的還需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這就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要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就顯得跨度太大,而增加了對教材的不適應。學生在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識方面出現了困難,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會產生學習上的心理障礙缺乏自信心。認真的考慮了以上的關係後我把本課的重點、難點如下制定: 重點:

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自己通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把抽象的事物轉變爲直觀的,可觀察。

加深和體驗用圖象來處理一些物理問題的方法 難點:

學生操作設計處理實驗的過程

基於以上的學生特點特制定以下的教學方法

四、方法與過程

1.教學方法的制定

創新教育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教育觀念,二者所追求的最終教育目標也是一致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創新人才成長的搖籃,各種領域的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和基礎教育分不開的。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爲基本價值取向,使學生在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發展其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追求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啓發學生創新性地學知識,創造性地用知識,而不是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學科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爲脫離了具體的學科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會落入空談。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本人把“小組探究”的教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結合到教研室與我校實踐了一年多的問題教學法中,(四大板塊:目標板塊、情景板塊、師生互動板塊、評價反思板塊)力圖使用問題教學法達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團隊精神,滿足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需求。

基於學生的水平,本人確定主要採用問題教學法授課,同時使用討論法和演示法,既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又可以鍛鍊學生的創造能力、設計能力,從而達到認可本課的社會文化價值,掌握科學的研究放法,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的目的。

2. 重點、難點的突破

1) 學生自主參與情景的設置,讓學生自己體驗感受實驗的過程

2) 通過有目的的引導(回顧以及演示“探索彈力和彈簧的伸長關係”實驗),啓發學生的思維,自主的設計實驗,探索電壓和電流之間的關係。

3) 採用問題教學法,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4) 閱讀有關歐姆發現歐姆定律的過程,堅定學生的刻苦學習的決心。 3.教學過程: 創 設 問題空間 預期研究 目標板塊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流的形成、產生條件、計算公式。

2.知道什麼是電阻和電阻的單位 3.體驗歐姆定律解決相關電路問題

4.培養實驗、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掌握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動,認識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在教師的幫助下計劃並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努力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3.嘗試經過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並運用圖象的數學方法處理與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設置情景和熱情引導,鼓勵學生敢於探索、敢於提問、勇於創新。

2.在小組討論、組際討論、生生交流的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理解與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團結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體現人文關愛。在“人性化空間”研究“問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