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說課稿

《司》是國標本的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耗13年時間編成鉅著《史記》的事,讚揚了司馬遷爲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說課稿

本文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發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對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鉅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文本語言精練,凸現了人物品性,是對學生進行“讀中悟,悟中讀”的語文基本功能力訓練的好教材。

基於對教學對象的分析,我認爲,漢朝時史官的重大職責、司馬遷所受的冤屈,對學生來講,相當陌生,缺乏這些知識基礎,對理解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彌足珍貴,是非常不利的,也會使學生體悟不到《史記》的崇高的史學地位。因此,教學中要適度對一些虛寫的語言作充實處理,以變突破難點。

鑑於以上的認識和分析,本課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兩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理解、品位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初步《史記》的史學價值和地位。

其中目標3司馬遷發憤著書的過程是本文教學的重點,領悟這個過程中折射出的司馬遷的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爲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分兩課時組織教學。

第一課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練習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指導朗讀的同時結合生字新詞的檢查和指點,在學生初步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課文敘述條理和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採用抓住文本重點和難點,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發憤”進行“讀悟品”,理解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進而引導學生聯繫司馬遷的生活經歷,初步領悟司馬遷以歷史的真實、國家的利益爲重,忍辱負重的可貴品質,從而引領學生突破文本的難點。

一、複習導入。

1)回顧課文重要內容:幼年受薰—牢記父託—忍辱負重—終成鉅著

2)精讀感悟。

1、首先讓學生總覽全文,抓住“發憤”提出綱領性的問題(如:爲什麼要發憤?在什麼情況下發憤?是怎樣發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2、體會“發憤”。

A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受父親影響”一句,引導學生探詢司馬遷受了父親的什麼影響?從中也可初步感受要“發憤”著書的深層原由。

B抓住司馬談臨終前的囑託“你一定要……啊!”這一句,來感受寫好一部史書的艱難和意義的重大。只有體會到這一點,結合第一自然段的理解,才能爲下文“負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礎。

C抓住課文倒數一、二自然段,用劃、寫注的方式,分析這一段中司馬遷受刑後的想法和做法,引導學生體悟司馬遷忍的是什麼樣的辱?(常人所不能忍的辱),負的是什麼重?(描述從黃帝開始到大漢朝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的一部鉅著),使學生對忍辱負重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另一方面,從“司馬遷幾次想自殺了此殘生”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支持着司馬遷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辱,負人所不能負的重,而奮筆疾書呢?從而加深對司馬遷“發憤”著書原因的感悟,並進一步突破難點,感受司馬遷視事業爲生命、置榮辱於度外的偉大人格。

D抓住末節中的數字“13年、60歲、52萬字”及詞語“終於、耗盡、畢生”等,結合對上述三個部分的理解,朗讀感悟《史記》寫作的艱辛和成就的巨大。

3、小結。

圍繞課題,抓住“爲什麼說司馬遷是發憤寫《史記》?”或“什麼地方最使你感動?”來總結全文。

三、拓展延伸。

對《史記》地位的充分認識,可以進一步提升忍辱負重的司馬遷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教學中,安排讓學生讀一讀魯迅等一些名人給予《史記》的高度評價,可以讓學生對司馬遷、對《史記》的情感得到昇華。

四、課堂練筆。

圍繞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事,你此時最想說的是什麼?(可以是最自己說,對同學說,對司馬遷說,對心有志向而身處困境的人說)

以上只是我初步的教學構想,教學實施中有待進一步調整、細化,使之更能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板書: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忍辱 負重

置榮辱於度外 視事業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