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第二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學法選擇、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和目的。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說課稿

首先分析教材: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一課,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的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3年的時間,寫成輝煌鉅著《史記》的事。它與前兩課《海倫 凱勒》《鄭和遠航》共同對學生滲透“有志竟成”這個主題單元的精神薰陶,同時也爲接下來的圖書推薦《上下五千年》做閱讀鋪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藉助朗讀表達自己對

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

的精神。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3、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閱讀史書、關注歷史的興趣。

教法學法:

教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

學法:潛心會文、品味語言

(教法學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特別說明本課時的教學是在上一課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

教學過程依次爲整體感知、品詞析句精讀課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體感知,藉助詞語複述課文。

出示詞語:囑託、專心致志、飛來橫禍、了此殘生輕於鴻毛、輝煌鉅著史無前例 重於泰山。指生讀詞語,然後藉助詞語複述課文。之後讓學生默讀全文。

(設計依據:《課標》在第三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情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因此教學要從整體把握開始。藉助詞語複述,使課文內容成爲清楚的一條線,也是對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

接下來品詞析句、精讀課文。(這裏分爲四個環節)

1、首先教師聯繫詞串出示問題:“囑託”可以換成“囑咐”嗎,爲什麼?司馬遷寫《史記》僅僅因爲父親的囑託嗎?以這兩個問題爲切入口,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實際教學中我發現,讀書中的思考是學生讀書習慣最薄弱的環節,因此出示問題引領學生讀書,旨在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同時設置近義詞的比較,是落實《課標》要求,“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親的囑託後,司馬遷開始“專心致志”地寫《史記》,你怎樣理解司馬遷的“專心致志”?生再讀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發言交流的基礎上師引出“每天”和“忙着”這兩個重點詞。同時就這兩個詞讓學生展開想象。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完成下面的句型練習:

天色微明,司馬遷__________;

夜深人靜,司馬遷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馬遷____________;

數九隆冬,司馬遷_____________

……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老師與文本三者的對話,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憑藉文本具體的語言材料,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訓練學生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的能力)

3、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什麼是“飛來橫禍”?學生交流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根據學生髮言情況,師可相機補充“李陵事件”,同時強調司馬遷所遭受刑罰的殘酷和恥辱。)然後引領學生用直線畫出司馬遷是怎麼想的,用波浪線畫出司馬遷是怎麼做的。讀文章、看插圖體會司馬遷此時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擇的原因。(忍辱負重)最後指導學生讀好這一段。最後師配樂範讀。

(語文教學把朗讀放在首位,因爲閱讀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學語文,不是把每篇課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有感情的朗讀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們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

4、就這樣,帶着屈辱,帶着痛不欲生的悲傷,帶着重於泰山的人生意義,司馬遷最終完成了這部史無前例的輝煌鉅著。生自由讀最後一段,引導體會“13年、52萬字”所表現的司馬遷精神。

思考交流,司馬遷留給我們的只有《史記》嗎?回扣課題,深入解讀“發憤”。師補充後人對司馬遷的評價: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通過閱讀、思考、交流,讓學生深入體會司馬遷對待苦難的人生態度,使司馬遷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高大起來。)

最後拓展延伸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人物把困難與挫折當做一筆財富,他們用行動來詮釋“發憤”。課下同學們讀讀、背背五下《國學啓蒙》第46頁,《報任安書》中的片段

(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實踐真正的大語文觀。)

板書設計: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生 年少立志 血

與 和

死 忍辱負重 淚

的 的

抉 堅持不懈 結

擇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