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爲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是淺談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請參考!

淺談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爲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爲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爲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淺談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

從現在語文教學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對文言文教學都很重視,花費課時多,講解細緻全面,但教學效果一直不夠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精心設計,巧妙導入,創設出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景與氛圍,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並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對新知的學習上來。比如,教初一的《狼》這一類情節較明顯的課文時,我把課文編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有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鼓勵他們自己講或複述,給學生提供表現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教《孫權勸學》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上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兩成語,接着,讓學生,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是吳下阿蒙?後來怎麼又讓人刮目相待了?兩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桃花源不僅景美,而且人們的心靈也美,我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並熟讀,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讓他們把本文與已學過的《社戲》、《過故人莊》進行比較閱讀。在老師的啓發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先恐後地要求回答問題。這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文中領略了意境美的藝術享受,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相對於文言文零碎的註釋和枯燥的翻譯,學生更願意聽和看故事情節。從這一點出發,在課堂上通過徵引一些與文言文相關的成語或者名人軼事一類的.故事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上課之餘教學生一些關於交友、做人方面的佳句、警句,在潛移默化中鞏固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還有一點便是利用課堂上的文言課文引申出課外的文言語段。我在上《小石潭記》時,給學生補充《永州八記》的其他語段;在上《大同》的時候,給學生閱讀《禮記?禮運》中《小康》的語段等。

二、整理積累文言詞語

文言文多是記錄古代的生活,加之語言的變化,文言文的詞義與今天差距較大,故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詞義也有固定的,多積累自然就會熟悉。一般而言,實詞意義較單一,如“走”爲“跑”,“書”爲“寫”,“嘗”爲“曾今”,“布衣”爲“百姓、平民”,“犧牲”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等等;虛詞意義較爲複雜,如“之”的用法有七種,連詞“而”表示的意義關係有六種,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再遇到詞語,根據語言環境去判斷辨析,自然會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後,教師給學生整理古今義差別較大的文言詞語和用法較多的文言詞語是必要的。對於難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對重點關鍵詞反覆記,纔會掌握。

三、延伸拓展,舉一反三

要學生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必須舉一反三。俗話說,熟能生巧,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訓練就要有足夠的訓練量和對訓練的高度類型化的概括,積累足夠的訓練心得。這是用理性認識指導感性認識的再循環過程,是從人的認知規律出發的。因而,僅僅侷限於課本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從大綱出發,針對文言文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訓練目的性強的閱讀材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對於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推薦一些文章,讓學生對照着大綱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學習、理解,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總之,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我們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