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情文並茂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深奧難懂,佶屈聱牙,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中考時不僅要考課內文言,還要考課外文言,學生不能掌握好課內知識,從而舉一反三去讀懂課外文言是不行的。現行的初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約佔四分之一,課程標準雖然對文言文的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讀懂,但對初中生,讀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況考試還要加深。這就要求教師能爲學生找“捷徑”,使其能順利過文言文這一關。我覺得以下幾點做法值得借鑑:

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一、“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爲啓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爲在教學中,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範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童趣》的“項爲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再如《桃花源記》“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範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註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聖陶告誡我們:“教,是爲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採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爲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範語言。但在翻譯前,一定要求學生先看懂課文註釋,藉助工具書,聯繫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後按照語言規範要求,作出增補。至於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三、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爲”,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後者是“或許”的意思。再聯繫《陳涉世家》“或以爲死,或以爲亡”中的“或”與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做成筆記,便於複習。我在教學中,只要碰到此類情況,決不放過。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爲、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我也把這些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四、強化練習,鞏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識需要積累,說白了就是要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

在此基礎上,設計適當的閱讀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適當進行課外文言的閱讀,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就能收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體會到此種方法較之“滿堂灌法”確有明顯的好處。因爲它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錘鍊學生口才。以上介紹的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學大海沙灘上的貝殼,難免有它的不足之處,“路漫漫其修遠兮”,願與諸位同仁繼續“上下求索”。

 

蘇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