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說課稿

第一部分:說教材

李清照《聲聲慢》說課稿

一、教材的作用

《聲聲慢》編排在必修四第二單元。在人教版高中語文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一個宋詞單元。編者選取了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他們是宋詞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詞人的作品,題材、風格不同,帶給後世讀者的審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詞走婉約套路,蘇、辛則是豪放詞風的代表,李詞細膩、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藝術價值,也大體反映了宋詞的發展脈絡。

二、教材的地位

閨怨主題是唐宋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題材,“閨怨詞”是專門表現婦女生活和情感的一類詞。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婦女表達情感,雖別有一番風味,但終歸和婦女複雜、內隱的心理隔了一層。李清照是詞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寫自己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視角和筆觸比男性詞人更敏感、細膩。《聲聲慢》即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作。

僅從創作時間看,《聲聲慢》本應編排在辛棄疾詞的前面,但必修四將李清照的詞編排在後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則蘇、辛不分家,說起蘇,自然想到辛,因爲二人作品的風格有相似之處;二則辛詞的思想內容更適合對中學生進行傳統價值觀教育;三則李詞兩首被列爲自讀篇目。綜合以上因素,《聲聲慢》編排在這個單元的最後位置是合理的。這也決定了對本課的教學應該以誦讀、學生自我探究爲主。

三、教材前後聯繫

宋詞大致有豪放、婉約兩種風格,本單元選編的蘇軾、辛棄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風格的巔峯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則歷來被看作是婉約詞風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構成了宋詞的精華,缺一不可。

本單元選編李清照的兩首作品,《醉花陰》寫於南渡前,大體屬“閒愁”一類的作品,《聲聲慢》寫於南渡後,筆下流淌的已經不是閒愁,而是丟家亡國之痛和孤苦無依之悲。兩詞雖風格一致但情調迥然有別,互爲補充,既可幫助讀者完整閱讀李清照,也可幫助讀者讀懂那個時代的動盪和變遷,還可以幫助讀者分清“此愁”與“彼愁”的天壤之別。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初中階段,學生對唐宋詩詞的學習限於讀一讀,背一背,瞭解大意,體會作家的感情,做到這些就夠了。但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課程標準同時說:“古代詩文的閱讀,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按照教材總的編排構想,第二單元側重於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品味和賞析。從編者的角度看,整個單元的教學要求有三個:

1、詞的常識的教學,並大致理清詞的發展脈絡。

2、引導學生欣賞宋詞,把握詞的內容與思想感情,注意詞中帶有作者濃厚主觀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並進行欣賞、品味。

3、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傳達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以課程標準的相關表述和單元教學的總體要求爲依據,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與《醉花陰》前後聯繫,瞭解李清照南渡之後創作風格的變化。

3、學習這首詞情景交融的寫法與表達效果。

4、在《雨霖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這首詞在景、情上的婉約特徵。

第三部分:學生知識經驗分析

1、本首詞之前,學生學過柳永、蘇軾、辛棄疾這三大家的作品,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掌握,對豪放和婉約的風格特點也有大體認識。

2、九年級上學期,學生誦讀過李清照的《醉花陰》、辛棄疾的《永遇樂》,對李清照的身世經歷有所瞭解。在九年級上冊的教材中,這兩首緊挨着編排,學生應該對豪放和婉約的說法也有所瞭解。但這兩首詞在初中教材中都屬於“課外誦讀篇目”,可以斷定,學生對李清照的身世經歷、靖康之恥以及豪放、婉約的風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專項教學詩歌,教師已經比較系統地講授了形象與意象的概念、特點,並初步培養了學生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與情感的能力。

 第四部分: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詩歌作品的核心在於意象和意境的創設。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典型意象的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意境,品味情感。

2、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本課教學以誦讀爲線索,串起對內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與賞析。

3、通過與《醉花陰》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閒愁”與“丟家棄國之愁”的區別,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4、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複雜的內涵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難點。

第五部分:教學方法與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誦讀鑑賞——反覆的誦讀貫穿整節課,帶動對內容的感知,對意象與意境的品味,對感情的體驗,對婉約詞風的鑑賞。

2、質疑探究——佈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圈點批註,列出疑難問題。課堂上,鼓勵學生互相質疑,互相解疑,達到掌握詞作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的目標。

3、討論探究——質疑探究後,出示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即如何解讀“淡酒”、“雁”、“黃花”、“梧桐”等意象的問題,發動學生討論,各抒己見,逐步形成對重點意象的一致認識。

4、分析講授——上述三種方法,還不足以幫助學生把握藝術特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結合的特點,疊字的巧妙運用,這些內容的教學以教師的分析講授來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第六部分:教學環節安排與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因爲《醉花陰》在前,以別的方式導入本課都比較多餘。直接以南渡爲切入點,講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遭遇將對她的創作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二、明確目標,檢查預習

1、熟讀作品,圈點批註,列出疑難問題。

2、你對這首詞的哪一個句子、意象感受最深,爲什麼?、

3、這首詞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間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道預習作業分別對應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質疑探究、討論探究、分析講授。

三、整體把握,初次誦讀課文,讀得順暢。

指名三位同學,說說對這首詞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的大概理解。

 四、質疑探究,再次誦讀課文,讀得準確。

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互相解疑,進一步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與情感基調。

五、討論探究,第三次誦讀課文,讀出感情。

1、提出核心問題,你對這首詞的哪個意象感受最深,爲什麼?發動學生討論,表達觀點,理解這首詞運用意象的特點。

2、教師小結學生的觀點後,引入李白、范仲淹、歐陽修、溫庭筠的相關詩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黃花”、“梧桐”等意象的傳統意義和審美特徵。

 六、分析講授,第四次誦讀課文,讀出韻味。

1、以問答方式,簡要分析這首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2、明確這首詞運用疊詞的語言特點。

七、總結情、景特點,明確婉約詞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