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語文閱讀教學是通過一定數量文質兼美的文章及書籍的閱讀,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要求。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個理念: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打破學科界限,學科間融會貫通,以達到培養綜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紀,信息技術在各領域中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佈和應用能力將成爲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誌。網絡爲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任何教育環境所無法提供的信息資源,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饋迅捷,爲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在這樣的形勢和理念指引下,我們嘗試將網絡技術整合於語文教學中,尋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交叉點,通過一種全新的手段,突破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讓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網絡技術相融,以探求一種高效、新穎的閱讀教學模式。根據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思想,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網絡概念,通過教師主機的主導,學生機的聯網,使課堂中學生成爲一個網上的整體。

我們相信交互網絡在教育上的確有極大的應用價值,然而把一項新的.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毋庸置疑,網絡技術運用於教學中,一方面確實可以解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這諸多問題中,對我們組織課堂教學的教師來說,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有效使用的問題。本文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模式方面作些教學實踐上的探究。

一、用課件提供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語文閱讀教學要知人論世,要聯繫作者和作品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教讀汪曾祺的《衚衕文化》,可選取一組北京胡同的圖片,配以京腔京味濃郁的歌曲《北京的衚衕》導入新課,爲閱讀教學營造一種京味十足而略帶感傷懷舊情緒的文化氛圍,從而爲體會作者情感和語言風格奠定基礎,利用課件巧妙地達到教學目標。

二、用課件設置生活情境,調動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領會文本的思想感情

如教讀聶紺弩的雜文《我若爲王》,可選取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宰相劉羅鍋》中有關醜惡的奴才嘴臉的片斷組成課件,從而讓學生加深理解作者對王權思想、奴才意識的尖刻諷刺和對民主精神的強烈呼喚,有效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三、用課件渲染氣氛,引發情感共鳴

如教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選取與課文相符的地壇景物圖片,選取富有感染力的與畫面一致的段文錄音製成課件,課件圖文並茂、有聲有色,教師授課語言聲情並茂,就能很好地烘托出氣氛,進入課文情境。然後緊扣課文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讓學生細讀慢品,解讀母愛,可設計下列問題:文中關於母親的描寫,哪些細節特別能打動你?爲什麼?學生找出語段朗讀、體悟。這就架設了學生與作者作品對話溝通的橋樑。這種自主化、個性化的解讀能很好地達到對學生的情感薰陶和審美教育的目標,也能促成精彩的課堂生成。

四、用課件幫助突破教學難點,化難爲易,化抽象爲直觀,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如教讀沈從文的《邊城》,文中多次寫到虎耳草,寫到翠翠夢中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這是理解課文的一個難點,可將虎耳草的特寫畫面製成課件,讓學生從虎耳草心形的葉面聯想到它愛情的象徵意,從而解決閱讀中的難點——翠翠上山摘虎耳草的心曲。

五、用課件整合課內外知識,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如教讀林庚的《說“木葉”》,教師必須明白:“木葉”只是能體現“詩歌的語言具有暗示性”的一個例子,如果僅僅停留在爲說“木葉”而說“木葉”,爲教課文而教課文,必然上不出一堂好課。此時,教師要努力開發教學資源:能夠體現詩歌意象具有象徵意義和多義性的意象還有哪些?哪些更爲典型?教師可蒐集一組詠柳、詠梅、詠月的詩句製成課件,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古典詩歌中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從而有效訓練學生的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遷移學生知識能力、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有效途徑。

多媒體手段應用於教學,徹底改變了課堂教學靠教師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統講臺的局面,其在優化課堂教學、擴大課堂容量、激發學生興趣、啓發學生思維等方面的優勢已讓教師在實踐操作中嚐到甜頭。但是多媒體手段應用於教學,其自身也存在侷限性,處理時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則可能流於形式,收不到應用的實效。

總之,網絡技術爲我們教師創造了良好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環境,它能夠激起學生智慧的火花,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個性。多媒體手段應用於教學,徹底改變了課堂教學靠教師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統講臺的局面,其在優化課堂教學、擴大課堂容量、激發學生興趣、啓發學生思維等方面的優勢已讓教師在實踐操作中嚐到甜頭。但是多媒體手段應用於教學,其自身也存在侷限性,處理時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則可能流於形式,收不到應用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