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隨着互聯網在中國的高速發展,多媒體課件和更多的網絡資源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課堂教學,課件的製作和運用成爲教師必需掌握的一項技能。大量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方法、手段的束縛,爲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但是,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隨着多媒體走進課堂,其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實踐中,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在目的、方法、效果方面都存在諸多誤區。教師只有以學生爲中心,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才能消除多媒體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課件

陶行知曾說過:“時代是繼續不斷前進的,我們必須參加在現代生活裏面,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否則,再過幾年又要成爲時代的落伍者了。因此,我們必須拿着現代文明的鑰匙,才能繼續不斷地去開發現代文明的寶庫,保證川流不息的現代化。這個鑰匙便是活用文字的符號和求進的科學方法。”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正在一步步改變着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這是時代不斷髮展變化的結果。在教育領域,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正逐漸擴展教育的場域、更新教育手段、完善教育方法,對提高教育效率和質量發揮着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一、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學資源有限,只是簡單的一本書、一根粉筆、一塊黑板,這樣傳授給學生們的知識不夠直觀、形象,束縛了學生的思想、見識,不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學到更多書本之外的東西。而多媒體可以提供課文中所需要的場景,化無聲爲有聲,聲情並茂地展示豐富的畫面,創造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營造和諧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引導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在積極愉悅的情感中分析、領會、接受知識。例如,在學習畫家吳貫中《畫裏陰晴》一課時,用傳統教學方式單純講解有關中國水墨畫與西洋油畫的內容,必然枯燥乏味,也會使學生難以理解並接受那些抽象的事物。因此,筆者在課下做足功課,利用網絡收集各類中西名家名作,如中國畫家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吳昌碩等;西洋畫家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高更、莫奈、達利、畢加索等。然後把相關資料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大家名作,討論中西畫家對於陰晴的不同審美表達,油畫和水墨畫的不同表現力,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水平。這樣比單純講課文效果好很多,學生的專注力也更強,收穫更多。

(二)化靜爲動,增強直觀性

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化無聲爲有聲,變靜止爲運動,使無聲無息的教學內容鮮活生動起來,從而形象地展現教師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的情景,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與課文相關的畫面和內容,品味其中的韻味、情感,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感悟。

(三)合理運用,突破重難點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遇到難點時,很多教師往往依靠反覆講解,但效果並不理想。利用多媒體可以化抽象爲具體,把難懂的句子變成生動的畫面,把拗口的文字變成跳動的“音符”,既有特色又有新意,教學重點、難點迎刃而解,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悅。如在教學《風箏》時,學生很難理解爲什麼把弟弟的風箏踩壞就是對他精神的虐殺?爲解決該問題,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具有春天氣息的音樂,展示人們輕鬆放風箏的圖片,並用舒緩輕柔的語言描述人們放飛風箏時的自由、自在、悠閒與快樂,使學生“身臨其境”、沉醉其中,盡情享受放飛風箏的輕鬆與歡樂。突然,音樂驟變,一個個漂亮的風箏被撕爛蹂躪得不成樣子,學生的歡快心情瞬間低落,體會美好事物被毀滅的失落與悲傷,從而感悟當時弟弟的風箏被作者弄壞時的痛苦與傷心,同時體會到作者爲什麼現在看到風箏內心感到悲傷,爲什麼認爲這是對弟弟一種精神的虐殺。這樣化抽象爲具體,變枯燥爲生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擴充信息,提高效率

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無論教材的更新多麼迅捷,也難以跟上信息飛速發展、知識迅猛更新的步伐,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僅靠傳統口耳相傳、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很難使學生及時瞭解新知識、把握新理論,同時教學效率也大打折扣。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展示知識的細節,展示知識產生的過程,展示教材無法呈現的邏輯關係,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意義和發展變化趨勢,從而發揮擴充信息資源、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

二、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缺陷

現在,多媒體課件已經普及,很多教師都把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水平等同於教學水平,認爲每節課都應該用課件來教學,有的甚至認爲上課不用多媒體課件就是因循守舊,就是思想落後,跟不上社會的節奏。很多教師都把重點放在課件製作上,爲了達到活躍課堂的效果,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課程特點,盲目運用多媒體。課堂上,聲音、圖片、視頻……接踵而來,學生目不暇接,但學到的東西少之又少。多媒體本來是課堂的輔助性工具,但濫用導致本末倒置,達不到教學目的。

(一)阻礙了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體的運用爲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教師可以把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都做成課件,點擊鼠標展現出來。這雖然克服了傳統板書繁瑣的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師生交流。語文課堂是學習知識技能、交流情感的場所。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學生、感染學生。教師神態、動作的運用、語言聲調的變換不僅可以渲染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理解,而且可以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而現在,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地播放已經準備好的課件,讓學生跟着課件走,缺乏肢體語言的輔助表達。課堂教學成了“人機交流”,原本的情感交流變成了單一的機器灌輸,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另外,課堂狀況往往千變萬化、無法預設,而多媒體課件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課件內容都是事先設計的,是一成不變的,任何改變或打斷都會使原本預設好的教學流程支離破碎,偏離原本的方向;而教師爲了按照多媒體的主線實施教學,保持連貫性,往往要緊隨課件,不敢偏離中心,所以,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會慢慢減弱。

(二)學生“看客”心態普遍,偏離了使用多媒體的初衷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多媒體集聲音、文字、視頻、動畫爲一體,不僅可以傳達更多信息,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但由於教師觀念存在偏差、認識不到位、技能存在缺陷,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運用的初衷早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對多媒體真正感興趣的只是好看的動畫、有趣的視頻、優美的音樂……對課件的新鮮感使他們在課堂上異常興奮,卻忽略了課件使用的初衷,不瞭解課件傳達的內容。學生對課件抱有一種“看客”的心態,只是感覺“好玩”,追求新奇,而忽視了它的本質。這樣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三)不利於教師能力的提高

教學的主體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只有教師的能力提高了,纔有可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備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接觸很多新的知識,教師會爲了瞭解一些新知識而去查閱更多資料,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師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也會接觸到更多新知識。但目前,互聯網高度發達,一個合適的課件幾秒鐘就可以搞定,只需點擊一下鼠標,複製、粘貼瞬間完成。這樣,很多教師不願意循規蹈矩地去查資料,而是過分地依賴多媒體課件。長此以往,教師的能力隨着多媒體的引入不進反退,前景堪憂。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正確使用多媒體課件

網絡社會的發展使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多媒體課件的'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各語文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它正確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使語文課堂教學進一步優化。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方式合理整合在一起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樣東西,優缺點都是同時存在的,正如硬幣的正反兩面。多媒體是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能夠創造優美的意境,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只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但課堂互動性比較好,溝通性也比較好。教師良好的表達能力、抑揚頓挫的音調、合理的肢體語言,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準確而及時地發現學生的情緒變化,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合理把握教學進度。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式,課堂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只有將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教學方式完美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纔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適當地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

孔子曾說過,做事“過猶不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適得其反。多媒體課件固然有直觀性、形象性強等多種優點,但若盲目使用,就會達不到目的。很多學生在觀看多媒體的過程中只注重它的形象性、生動性,而忽視教師設計多媒體課件的初衷,從而導致預定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所以,教師在製作課件時應注意實效性,切忌華而不實;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多媒體的運用程度,使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得恰如其分。

(三)要緊緊圍繞課堂重點、教學目標運用多媒體

一個人只有正確把握自己做事的重點,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也是這樣。多媒體的運用不是爲了追求新奇的教學方式,而是要在追求新奇的過程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不管是多媒體的運用還是傳統教學方式的運用,都要“萬變不離其宗”——準確、高效,圍繞課堂教學的重點和目標來展開教學。在課堂上播放一段配樂詩朗誦,聽一段音樂,不僅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陶冶其情操、淨化其心靈,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情感教育。學習老舍的《我的母親》時,筆者給學生播放或找同學演唱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和毛阿敏的《燭光裏的媽媽》;學習《我願意是急流》時,筆者就讓學生欣賞趙詠華的《最浪漫的事》;學習《琵琶行》時,筆者就把琵琶樂曲帶進課堂,讓學生理解課文中描述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同時,感受中國民樂之美。

(四)要根據學生可接受的範圍進行課件拓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接受範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盲目地追求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在課件中穿插自己能接受的東西而忽視學生的接受範圍,那麼多媒體只會被學生當作一場表演,一場自己不能接受的表演,演完之後,或許學生們都不會去討論它,因爲它不在學生的思想範圍之內。所以,在進行課件的製作和演示時,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爲出發點,以學生的接受範圍來定位,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洛陽詩韻》這篇課文時,教師根據文章主旨,指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然後剪輯成視頻,配上解說詞,這樣既生動形象,又使學生興趣濃厚。

作者:許華 單位:開封市成人教育教研室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OL]

[2]王志強,蔡平.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教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