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的論文

隨着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科學》作爲一門自然課程,將成爲學校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爲了滿足教育部課程改革的需要,《科學》這一學科已在全國各校展開。在小學階段,科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接受程度較爲困難,總體適應度不高,爲此,爲了提高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質量,讓小學生易於接受科學,瞭解科學爲我們帶來的益處,本文將有目的性的對學科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力求達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的論文

我國目前在小學階段,把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做爲基本目標,以增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接受程度的根本宗旨,以改變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爲基本任務,使小學生在自身上挖掘對自然科學熱愛的細胞,用學到的學習資源進行其他探究性研究。文章將從以下幾方面,着重對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入手,設計新的科學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作用,幫助學生克服對學習科學這一學科的難度,以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態度來研究自然科學。

一、注重對小學生創新思維培養

我國在科學課教學的過程中,倡導創新精神與探索精神相結合。如今在自然科學的教育中,呼聲不斷的要數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對於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學校和教師應加大力度,側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學生的素質教育中要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並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整個教學中要讓小學生多問一個爲什麼,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思考的意識。尤其是小學自然科學課,是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鍛鍊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優勢課程。舉個例子來說,如三年級下冊中講到水的狀態時,就可以通過學生身邊的例子進行講述,分組進行收集材料後,大家進行交流,交流中就會有人問這幾個問題:1、水有哪些形態啊?2、爲什麼說冰雪也是水,水不是流動的嗎?3、水蒸氣是氣體,它怎麼也是水呢?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討後,解決問題,則可以讓同學們在邊學提問,邊解答中訓練思維能力。就可以達到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目標。

因此,在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方面,除了用到科學課中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注意社會的實踐學習,在整體的科學課中,多做研究。小學生對於新事物總是保持好奇心的態度,喜歡敏銳地觀察事物,這樣對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有很大幫助。

二、注重觀察法

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上,觀察實驗的方法應用比較廣泛,在近年來的教學模式中它已融入到自然課的進程中,是自然科學課裏教學的最基本的構成因素,是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最主要框架。在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法時,教師的作用很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科學學科裏的小事物進行大膽的猜想,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多層次的概論。例如:衆所周知,螞蟻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身體卻能承載比它大很多的東西。在仔細觀察螞蟻時,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是,這麼小的動物在科學裏進行研究,能研究出什麼呀?可是結果往往就是這樣,不是你得不到你想要結果,只是下的功夫不到位。螞蟻雖小,但團結起來力量卻很大。針對觀察螞蟻特徵,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察,捕捉螞蟻,利用教學工具對其進行研究。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相信小學生不管對待什麼,都會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爲尋求結果要不斷的進行視覺觀察。發散自己的思維,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評判。

學生若想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它有所理解,首先必須得注意到此事物,經過細心的觀察,當然觀察不單單是觀看他的外表,還要突出本質。以表及裏,以外透內。觀察事物不能盲目,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經過仔細,深入的探究,對事物的一些特徵就有了初步的瞭解,爲以後的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不至於因自然科學這門學科較難的學習而喪失對其研究的興趣。小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需要的鼓勵與親和力。爲了小學生的成才成長,必須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使他們在探索科學的海洋裏得到快樂。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在每個小細節上逐變的,教學過程亦是如此,它的每個細節,都是整個教學程序的反射,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佈置上,應積極利用課本資源,教材裏的每個細節都是透明的。因此必須注重觀察法的應用。

三、注重學科的教學模式

小學科學課程是對於科學進行初步認識和發掘他們的探索、思維能力的一門科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多探索教學模式,只有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合適的教學模式才能促進學生高效率的學習科學知識,從而改變以往學生將科學課看作副科的習慣。

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小學自然科學的特點,教師在做好充足的準備後,需要挖掘教材,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地進行課堂教學。而杜郎口教學模式在小學自然科學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有用的。簡單地說,杜郎口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給我一次機會,還您一份驚喜”,“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長”,在參與中快樂,在快樂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長。變苦學爲樂學,變樂學爲會學,變會學爲願學,這就是杜郎口中學的教學觀。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即課堂自主學習的三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課堂展示的六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1

還是用三年級下冊《自然與科學》中的《水的狀態》這一節內容的講授過程大致可以如下進行。這一節內容需要講授六個課時,分別進行預習、展示、反饋三個環節。首先,預習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將書本中的內容熟悉,並且學生可以針對好奇之處進行提問,並做好標記,將大致內容熟悉後,並且討論書中的好奇之處,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合。第二課時,教師進行分組後進行討論,討論後需要將基本問題,學生進行初次彙報,在彙報中同學需要提供可靠的資料進行講解,其他同學需要認真聽,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終會剩餘比較核心的,比較難解決的問題。第三課時,需要通過現實的實驗和資料分析進行解決難題。第四課時,同學們通過上一課時的實驗和分析後對成果和感受進行彙報。第五課時,則需要教師對知識進行梳理和原理的講解,並用習題進行檢驗。第六課時,進行測驗,分析學生在學生中還存在那些疑惑,並分析和解決。

通過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分析,教學雙方都在積極參與,真正把學生放在了主體位置,而教師則在教學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從而改變了教學模式古板、教學方法單一的局面。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不斷增強自身對於新理論和新知識的學習,掌握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吸引學生的興趣,發現學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總結:

論文主要針對我國目前科學教育的現狀,對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結合現代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以下總結:第一、小學生要繼續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觀察欲。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儘可能的引發學生探究慾望,將理論聯繫實際,達到以人爲本教書育人的目的。第三,教師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親身體驗發現的結果,品嚐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錢海華.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探析[J]. 科學大衆(科學教育), 2010,(05)

[2] 陳靈光. 淺談科學教學的應變技巧[J]. 科技信息, 2006,(06)

1 文字引自《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第一章第五節,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