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範文錦集九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桃花源記教案範文錦集九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設計指導思想】

1、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爲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鹹-皆-並;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祕、幸福)

四、分類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⑴ 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⑵ 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⑴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⑵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⑶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願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八、深入討論

1、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陶淵明爲何要虛構?聯繫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十、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書後思考練習。

3、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3、瞭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課文註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複雜的語言現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瞭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傑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於東晉後期,經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醜惡的和不滿的。“不肯爲五斗米折腰”。歸隱後,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爲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僅次於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得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

2、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強調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並、具、鹹、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後請幾位學生起立說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並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

1、讀課文三遍;

2、整理課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象,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爲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他的所見所聞的記敘方法。

2、學習鞏固關於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侷限性。

〖教學重點〗

1、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啓發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

2、說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誌遠近:遠近,偏義複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⑷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⑸甚異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⑹窮:走到頭,窮盡

3、討論明確幾個問題:

⑴找出交代漁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⑶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⑷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麼?(“甚異之”)

⑸總結:桃花林的突然出現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爲主,學生理解內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於)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2、一詞多義:

舍:舍船(捨棄);屋舍(房屋)

3、古今異義: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4、然:做形容詞的詞尾,可譯爲“…的樣子”

5、同義詞:

悉、全、都、並、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1、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2、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⑴寫桃花源中的環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態。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安居樂業,過着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此人一一爲(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⑶餘人各復延(餘人)至其家

⑷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後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義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鹹: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5、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所遇所談

1、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說明了什麼?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⑵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這說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雲一段話,含有什麼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3、皆嘆惋是內容是什麼?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4、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爲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發展上,則爲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5、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幹,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1、便扶向路:向,從前。

2、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4、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5、遂迷:遂,竟然,終於。

6、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後的情況。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說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⑴目的是給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爲了使人產生真實感。

⑵太守想尋找卻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個安居樂業的世外桃園。

⑶作者自己也明確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嚮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脫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實的侷限性,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記敘詳略得當的特點。

2、理解作者怎樣描繪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託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託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1、環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氣象昇平)

2、人美:

⑴熱情款待外人,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託和嚮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說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爲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2、曲折迴環,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爲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可以概括爲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興趣。

3、爲什麼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繫寫作背景。東晉統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願攀附權貴,與統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託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敘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裏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後的情形。

原因:要寄託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裏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餘的只能是輔助地敘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瞭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遺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簡介作者。(要點同“教學設計(A)”)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嚴然、鮮美。

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A)”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l。漁人是怎行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給果怎樣?

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髦並治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儼然——阡陌----垂髫——

詣太守_邑人_劉子驥_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⑤詣太守,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比喻無人再未嘗試或過問。()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爲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i段。

八、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爲文中寫得好的語句。

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

1.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爲什麼?

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

“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樣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

“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

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啓發。

1.“景’倚,如:“土地平曠,屋舍嚴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等等。

3.“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思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挑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說明:應啓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繫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峯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恰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洋和輸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可用油印資料、電教等手段進行。)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景奇

桃花林:鮮美繽紛

桃花源:平曠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驚歎惋語云

蹤、奇

處處志之

遂迷未果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①範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並思考: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爲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爲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i不必藏於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徵?

b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爲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爲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爲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爲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着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它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爲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②背誦並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閱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麼爲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爲: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2.能辯證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託的社會理想。

(三)情感價值目標

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爲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掌握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學法指導: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1.“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個環境優美而生活安樂的世界,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爲什麼說它在“世外”呢?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多媒體展示)

二、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大意。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詣( )

2.在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韻律。

朗讀指導:

①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②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着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宜有起伏;a句後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的讀出感情意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

4.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聲音要洪亮、節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5.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提示:⑴重點字必須解釋出來,單音節變成雙音節。

⑵根據課文內容,補充省略的內容。

(二)知識點歸納(多媒體展示)

1.通假字

(1)具答之。(具,通“俱”,都)

(2)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詞

(1)阡陌交通

交通:古義,爲交錯相通;今義,往來通達,或各種運輸的總稱。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無論:古義爲“不用說”“更不用說”之意;今義,是表條件關係的關聯詞。

(4)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古義,色彩鮮豔美麗;今義,味好,香濃。

(5)不足爲外人道也。

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滿,不充分。

3.一詞多義

①便舍船,從口入(放棄,捨棄,動詞)

②屋舍儼然(房屋,名詞)

①處處志之(作標記,動詞)

②尋向所志(標記,記號,名詞)

①尋向所志(尋找,動詞)

②未果,尋病終(隨即、不久,副詞)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這、那,指示代詞)

②既出,得其船(他,代漁人,人稱代詞)

①見漁人,乃大驚(就,於是,副詞)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竟,竟然,副詞)

①武陵人捕魚爲業(作爲,動詞)

爲②不足爲外人道也(對,向,介詞)

③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給,介詞)

4.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鹹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5.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彷彿若有光。”

B.問所從來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問(之)所從來”。

C.林盡水源

介詞省略句式。即“林盡(於)水源”。

6.出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黃髮垂髫

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三)學生齊讀課文

提問: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三個單音節詞概括。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美、樂、奇。

三、欣賞探究

(一)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漁人的行蹤(線索):

發現→進訪→離開→再尋

(二)分步品味課文

1.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課文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裏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述一番。(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

明確: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別的樹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一塊大氈子……

這裏的屋舍美,……

這裏的田池美,……

這裏的桑竹美,……

這裏的阡陌美,……

教師小結:聽着大家的描述,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優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讓人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交流討論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爲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老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跟同學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的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明確:

(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怡然自樂”,樂在悠閒自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怡然自樂”,樂在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父母疼愛。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令人爲之神往。

3.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爲”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儘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爲“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人奇。人氣,那是因爲“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爲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4.齊讀課文,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景。

(三)思考,合作探究(多媒體展示)

1.桃源人見漁人爲什麼“乃大驚”?

2.漁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

3.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4.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學生討論)

明確:

1.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2.爲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爲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惋惜。

3.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人的平靜生活。也爲下文尋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4.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無的。

5.在思考下面句子說明了什麼?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明確: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祕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種美好的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託)

6.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穿起來了。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四、拓展延伸

1.提問: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理想追求,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可以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一格,可集體討論,也可分組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教授要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自圓其說即可)

2.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願意做一個桃花源中的人嗎?爲什麼?

教師總結: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作爲新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五、反饋練習(多媒體展示)

1.《桃花源記》作者,(朝代)著名詩人。

2.在括號內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爲( )具言所聞,( )皆嘆惋。餘人各復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雲:“( )不足爲外人道也。”

六、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蒐集積累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書設計略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瞭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

教學時數: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範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5.對照註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爲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爲職業。(有一天)他順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着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並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裏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裏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於之"、即"從這裏"。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裏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爲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叮囑他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爲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裏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

桃花源記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爲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爲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爲,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爲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於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採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於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疏通文意、瞭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需用兩課時。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

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註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4、“時空連線

電視採訪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讀並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嚮往。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並板書課題及作者。並簡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二)、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後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學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並結合註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爲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學生再次對課文進行翻譯。

5、讓學生起來複述本文所講述的故事。以檢查學生對目標2的完成情況。

第三步、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問: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沒想去。師:那好。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採訪。

然後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採訪了以下問題:

1、能爲觀衆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裏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正氣,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2、請問你們是怎麼來到這裏的?(我們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對我們觀衆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4、在節目的最後,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第四步、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爲什麼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麼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祕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麼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祕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3、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4、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繫。

第六步、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詞語:

要:( ) 鹹( ) 雲( )

具( )語( ) 爲( )

2、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四)佈置作業:

課下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爲題寫作。

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最球,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於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課上到這裏。

 板書設計:

1、初讀課文,朗讀指導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3、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

4、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

桃花源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並背誦全文。

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⑴掌握課文中重點詞彙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覆朗讀法

⑵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爲我們開啓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麼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桃花源記》。

二、 採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祕和優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採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採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現桃花源後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爲什麼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爲何會有這麼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裏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境真美,那裏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裏牛羊在安閒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餘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裏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麼?

武陵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託?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爲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願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託,爲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於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 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爲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雲,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着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盪盪,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着問:“秦朝之後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後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後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後是魏,魏之後方爲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後,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裏環境優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太守大人派人隨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 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爲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連連的環境裏,中年以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現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之間互不聯繫,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髮垂髫:釋義 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後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後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具有永恆的魅力。儘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總是懷着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願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祕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儘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着“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爲它不同於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徵。

六、 作業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並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着更爲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