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集錦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教案集錦七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並背誦全文。

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⑴掌握課文中重點詞彙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覆朗讀法

⑵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爲我們開啓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麼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桃花源記》。

二、 採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祕和優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採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採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現桃花源後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爲什麼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爲何會有這麼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裏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境真美,那裏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裏牛羊在安閒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餘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裏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麼?

武陵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託?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爲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願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託,爲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於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 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爲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雲,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着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盪盪,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着問:“秦朝之後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後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後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後是魏,魏之後方爲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後,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裏環境優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太守大人派人隨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 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爲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連連的環境裏,中年以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現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之間互不聯繫,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髮垂髫:釋義 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後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後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具有永恆的魅力。儘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總是懷着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願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祕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儘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着“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爲它不同於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徵。

六、 作業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並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着更爲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1.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爲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 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鹹--皆--並;邀請:要--延

6 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祕、幸福)

四、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髮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3.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 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願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八. 深入討論

1. 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 陶淵明爲何要虛構?聯繫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 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十 佈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完成書後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3、瞭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課文註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複雜的語言現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瞭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傑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於東晉後期,經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醜惡的和不滿的。“不肯爲五斗米折腰”。歸隱後,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爲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僅次於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得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

2、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強調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並、具、鹹、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後請幾位學生起立說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並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

1、讀課文三遍;

2、整理課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象,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爲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他的所見所聞的記敘方法。

2、學習鞏固關於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侷限性。

〖教學重點〗

1、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啓發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

2、說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誌遠近:遠近,偏義複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⑷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⑸甚異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⑹窮:走到頭,窮盡

3、討論明確幾個問題:

⑴找出交代漁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⑷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麼?(“甚異之”)

⑸總結:桃花林的突然出現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爲主,學生理解內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於)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2、一詞多義:

舍:舍船(捨棄);屋舍(房屋)

3、古今異義: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4、然:做形容詞的詞尾,可譯爲“…的樣子”

5、同義詞:

悉、全、都、並、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1、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2、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⑴寫桃花源中的環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態。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安居樂業,過着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此人一一爲(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⑶餘人各復延(餘人)至其家

⑷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後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義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鹹: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5、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所遇所談

1、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說明了什麼?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⑵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這說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雲一段話,含有什麼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3、皆嘆惋是內容是什麼?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4、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爲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發展上,則爲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5、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幹,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1、便扶向路:向,從前。

2、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4、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5、遂迷:遂,竟然,終於。

6、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後的情況。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說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⑴目的是給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爲了使人產生真實感。

⑵太守想尋找卻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個安居樂業的世外桃園。

⑶作者自己也明確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嚮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脫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實的侷限性,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記敘詳略得當的特點。

2、理解作者怎樣描繪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託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託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1、環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氣象昇平)

2、人美:

⑴熱情款待外人,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託和嚮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說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爲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2、曲折迴環,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爲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可以概括爲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興趣。

3、爲什麼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繫寫作背景。東晉統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願攀附權貴,與統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託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敘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裏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後的情形。

原因:要寄託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裏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餘的只能是輔助地敘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瞭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一、說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的編寫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本冊教材共分爲六個新授單元,每個新授單元所選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漸進。一單元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感悟戰爭的意義;二單元感受博大而質樸的愛;三單元瞭解建築古蹟中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四單元崇尚科學,講究實證和創新;五單元在膾炙人口的名篇中體會“感事抒懷、借景言情”;六單元體會山水景物中的無限情思。

《桃花源記》是第五單元21課。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體裁不盡相同,有敘事的,有夾敘夾議的,有說明事物特徵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有些文章還寄託了作者的情懷。本課也是陶淵明的代表作,初中階段會涉及到陶淵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級,而本課是接觸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顯而易見。本課的體裁是“記”,初中階段涉及到這種文體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級上冊有兩篇,八年級下冊還有四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掌握“記”這種文體特點,也爲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對課文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參照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設置要使三維目標相互滲透、融爲一體。要着眼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作爲第四學段的八年級學生,應初步達到課程目標中二級目標的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淺易文言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等等。

基於以上目標要求,我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二)過程與方法:

1.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2.準確看待作者在文中寄託的社會理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爲追求理想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說學情

在教學中瞭解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七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識;接觸過記敘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閱讀和欣賞的方法。但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知識的儲備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鑑賞能力較弱;作品構思、選材、語言和表現手法的精妙借鑑吸收少。而本冊書五六單元的文言文無論是從長度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是對他們的一個新的挑戰,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和積累,他們將會向課標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說模式

我校正在開展“問題引領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意在凸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教學的有效性。在實踐過程中,我以這種模式爲基準,自主設計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學模式:1.情境渲染。引領學生走入課堂。2. 剖析結構。自主理解文章內容,整體感知。3.語句賞析。走進文本,對美的資源進行感悟和再創造。4.拓展深化。補充資源,深化認識。5.檢查反饋。鞏固練習,夯實基礎。6.分層作業。激發個性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對象的學習需求。在六個環節中,要以問題進行串連,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自主學習,“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自然成誦的境界。

四、說設計

《桃花源記》是一篇精講課文。第一課時,我設置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結合註釋初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根據教材內容的目標和要求,結合學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學模式,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爲以下六個環節:導入新課、理清線索、賞析語言、探究主題、鞏固練習和佈置作業。下面我將逐一解說每一環節的設計內容和意圖。

(一)導入新課

由提問學生曾經學習過的陶淵明的詩歌導入,出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設計意圖:以學習過的詩歌導入,能夠促使學生儘快地調動思維,因爲對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線索

給出固定句式,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線索,分別是漁人發現、探訪、離開桃花源,總結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

設計意圖:在上一節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再給出填空式問題,適當地降低了難度,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填出詞語,理清線索,保護學習的積極性。

(三)賞析語言

在我校“問題引領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我設計了本環節的核心問題,“桃花源美,美在 !”此環節分爲三個層次來教學:一,讀出桃花源的美,學生能夠找到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說出桃花源的美,經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感和淺層的感受,此時引導學生說出這種美感,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在翻譯的基礎上融入適當的描寫的成分。三,寫出桃花源的美,在幾個學生已經說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後,起到了一定的示範的作用,再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把自己想到的美,寫下來,教師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給予配合,讓學生體驗由文字抒寫情感的快樂。

設計意圖:通過補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寫,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感悟桃花源的美麗、祥和和歡樂;指導學生掌握抓住重點語句來賞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課堂練筆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準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題

由學生模擬漁人和桃源人之間的對話,切入對主題的分析,提出問題,學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淵明寫作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此時鏈接相關知識背景,包括陶淵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在學生思考後,再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並引導學生說出本文的主題。最後出示教師寄語。昇華桃花源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學生活動和問題設置,都是爲了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得出主題;鏈接相關背景知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陶淵明的思想,也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補全知識結構。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的現實含義。桃花源已經不僅僅是美好生活的象徵,更是個人心靈的一方淨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園。

(五)鞏固練習

出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內容進行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此項練習,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背誦的教學目標。

(六)分層作業

在本環節,作業分爲兩個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中出現的成語,並藉助字典,寫出其含義。

選做部分:

一千多年過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呢?請以“再訪桃源”爲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寫一篇練筆。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數在三百字左右。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設置不同程度的作業,既鞏固所學知識,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五、說板書

板書的目的在於簡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設計的板書重在突出對文章線索、語言賞析和主題理解方面,更加直觀地再現了本課的要點。

六、說評價

課標中建議:語文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要尊重個體差異,有利於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根據此建議,在教學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益。在課堂練筆環節,主要是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爲主,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在知識鏈接環節,主要是教師評價爲主,給予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在合作探究環節,以師生共同探討爲主,教師不要輕易予以反駁和否定學生的回答。

七、說開發

合理開發和積極利用課程資源是有效實施語文教學的重要保證。本節課我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進行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內資源的開發有:師生對文本的共同學習和開發;學生活動,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小組合作,滲透在教學流程的各個環節中。課外資源的開發包括:知識鏈接豐富了

教學內容和形式,網絡教學的運用拓寬了教學的渠道,圖片資源更加直觀地呈現出本課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八、說反思

《桃花源記》 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但作爲八年級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我還是把識記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識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瞭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覆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戰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羣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羣人就世世代代在那裏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祕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祕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並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

三.教師範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

對照註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鹹--皆--並;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爲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後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桃花源記人教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與基本內容。

3.對文章所寫社會現實與社會生活有所瞭解。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提高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2.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興趣,在比較閱讀中品鑑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託的理想生活。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閱讀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與課堂實踐來完成,在實踐中掌握與運用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香格里拉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世外桃源”。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麼樣子”。

導語: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裏有着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淨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爲“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爲什麼說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祕的土地。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爲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於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課文,並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內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設計意圖】本文註釋較爲詳細,讓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和強調重點文言字詞有助於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爲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三)理解內容

1.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爲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現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後,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後爲何“不復出”?漁人“——爲具言所聞”後,桃花源中的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爲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3.明確文章主旨。

(1)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爲我們呈現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2)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寫作主旨。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羣衆的美好願望。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旨變得水到渠成,有利於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拓展比較

1.文意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秦時婦人》。

(2)學生藉助註釋與工具書,簡要疏通文意,進行口譯。

(3)學生逐句翻譯文章,教師進行點撥和糾正。

【設計意圖】 《秦時婦人》字詞難度不大,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快讀閱讀的能力。

2.勾連回顧。

(1)引導學生由《秦時婦人》聯想到《桃花源記》,並初步發現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2)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比較閱讀的意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調動已學內容,爲後面比較閱讀打好基礎。

3.方法講授。

(1)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2)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予方法指導。

方法點撥:文言文比較閱讀可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1)文章內容;(2)中心主旨;(3)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已知聯繫到未知,有助於學生遷移運用已學閱讀方法,同時“降低”比較閱讀的陌生感和難度。

4.方法應用。

(1)學生結合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點,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桃花源記》《秦時婦人》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其中的異同。

(2)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秦時婦人》兩篇故事架構“大同小異”,但表達主旨、表達方式“小同大異”的文章比較閱讀,有助於學生掌握方法。

5.小結。

教師在學生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設計意圖】 小結回顧,有助於學生夯實本課重點。

(五)佈置作業

拓展遷移:課後運用所學方法,從比較閱讀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記》和《乙亥北行日記(節選)》的異同。

【設計意圖】再閱讀一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的《乙亥北行日記(節選)》,可以幫助學生遷移所學方法,能夠在“舊文章”中有“新發現”。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並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

2、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爲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

3、在導入環節,我使用成語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成語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語言容量大的特點。

4、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以及文言文的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傳達的感情,在讀的過程中獨斷髮現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很不錯。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閱讀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小組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