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後感(精選6篇)

《邊城》讀後感1

人心的質樸彙集成民風的淳樸,這動人“二樸”又編成一座桃源之城,朦朧多姿。——題記

沈從文先生用清麗之語編繪出一座桃源之城。萬分細膩的感情似水流入心田,時悲時喜,有美又醉,如夢如幻。即使早已掩卷,《邊城》里人心之樸和民風之樸卻如何也不能忘懷。

《邊城》裏,城景不醉人人自醉,民姿不動人人卻動。這裏“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吊腳樓四處,白塔聳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遠離喧囂。這裏是一羣“沒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兒,有堅守二十年爲人渡船的老船伕,有錢而不吝財的船總順順,有真摯的手足天保儺送。這裏春風沉醉,這裏綠草如茵。

城裏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悽美開場,又以悽美落幕。她的父母雙雙殉情,從小同爺爺相依爲命。她大概是自然的女兒:一雙被茶峒山水滌淨了的碧玉眸子,一顆伴着白塔碧溪成長的如水赤心。她“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宛若“小獸物”般,帶着人性至美灑遍邊城。

她的靈魂質樸無華,不爭強好勝,又不自怨自艾。純潔而美麗,真誠而無華。與爺爺渡船的歲月匆匆,那艘舊船承載着翠翠無父無母的辛酸;承載着翠翠端午初識儺送的心事;承載着翠翠失親之心痛,失愛之心苦;承載着暖陽、喜風,悲雨和驚雷。而這自然之女承載着邊城人性之美……

這樸素的城中啊,沒有爾虞我詐的交易,也沒有鉤心鬥角的爭奪,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關愛和淳樸的民風。翠翠的爺爺,那任勞任怨的老船伕進村時,賣肉的送肉,賣菜送糉子,賣酒的送酒,好不淳樸熱情!那船總順順有錢而不吝財,儘管心愁雙子受翠苦,仍是願意接失去爺爺的翠翠注入自己的家中。那天保儺送,儘管身出富門,卻“不驕奢,不浮華,不倚勢凌人”,遇事共理,情且至深,願爲了那份心中的感情放棄碾坊之誘。怎能不叫人嚮往這樣的風氣,這樣的城市,這樣的關係呢?

人心質樸,一城心至樸共築民風質樸;如是,人心至上,一國心至上共圓強國之夢。“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只要人人懷一顆真誠之心,必將身處邊城而無心牆!

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之說——仁愛孝道,兩千多年後的大衆潮流——手機網絡。當那個“長大後想做什麼”的答案從做一名教師變成擁有一棟別墅,從成爲一名發明家變成一名“任性土豪”;當父子閒談的話題從名言名著變成股市漲跌,當母女飯後傾心從十萬個爲什麼變成商業盈虧,試問,又怎麼會在物慾橫流的當代存正己之心呢?當圖財勝情的商業交易,鉤心鬥角的明爭暗鬥的“優良傳統”被繼承,又是該喜該憂呢?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無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衛心底之赤誠,守一方之淨土。明有夏言,盡見人心之叵測,官場之險惡。他深知無權難以興國,便選擇默修養性,決心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終身居內閣首輔,率領大明朝步入盛世,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舉世混濁,唯我獨清。夏言真正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富貴可求,取之以道,不也是君子嗎?

也許邊城只是山中桃源,也許邊城只是理想一隅。世事難料,選擇在己。願以心之質樸真誠,風之淳樸真摯共編世內桃源,共築邊城。

《邊城》讀後感2

第一次觸及《邊城》是在高中的課本上,我清楚的記得那是一篇長長的選讀課文,節選的正是這本書裏最後一篇文章《邊城》。直到我讀完這本書我心困惑才解除。之前我一直以爲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我讀到書中裏看似前後文不相關係的人物時,我還在想是不是這些都只是作者的伏筆,一定是在最後才道出這些人物的關係。可惜,不是。《邊城》這本書講述的是發生在美麗淳樸的湘西人情,分爲親情和愛情。具體到書裏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故事,我在此不便劇透,望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探究。

我當真是很喜歡這本沈從文先生的經典作品,“他憑藉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書中許多好詞好句我都有用心琢磨並手抄,有些句子一讀眼前就是一幅畫,這個畫面我們生活中見過,卻不知如何去表達,比如在描寫下雨的湖面,沈從文先生如是說:“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少女靈動的眼睛是這樣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讀到我最喜歡的如蕤小姐部分的時候,我忍不住讀了兩遍,注意我真的是讀出聲音來了,其中一遍還是和愛人一起分享的。說到這裏我不得不多說幾句了,如蕤小姐是一個有靈魂香氣的女子,她是亭亭玉立的蓮,不光惹世間男子的喜愛,女子見了也是會被不自覺吸引,她卻像是星空中最亮的星,身上散發着迷人的光卻讓你伸手不可得。如蕤小姐出場“年紀有了二十七八,由於裝飾合法,又彷彿可以把她歲數減輕一些。但靨額之間,世間對於這個人所做的記號,卻不能倚賴人爲的方法加以遮飾。便是那寫在口角眉眼目間的微笑,風度中也已經帶有一種佳人遲暮的調子。”我讀到這裏的時候頓了頓,如果這部作品被改編爲影視作品的話,那到底是怎樣的演員纔是我心中的如蕤小姐呢?答案至今未知。當我讀到年輕的如蕤高傲的靈魂時,我蜷縮在愛人的懷中與愛人分享,我說,若是以後我們有個女兒,等她到了十幾歲的年紀我便把這部分的文字讀給她聽,“愛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卻不愛他們。她覺得一切愛皆平凡的很,許多人皆在她面前見得又可憐又可笑。許多人皆因爲愛了她把他自己的靈魂、感情、言語、行爲、某種定型弄走了樣子。譬如大風,百凡草木皆爲這風而搖動,在暴風下無一草木能夠堅凝靜止,毫不動搖。她的美麗也如大風。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遠皆不動搖的大樹,在她面前昂然地立定,不至於爲她那點兒美麗所征服。”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同如蕤小姐一樣有着對愛情高傲的靈魂,天生麗質固然也算的上是自己的一筆財富,但愛人不能只爲自己的外表所動搖,他愛的應該是她純潔的心靈,高傲的靈魂。如蕤小姐最後找到了那棵倔強的大樹,只是結局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大團圓。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女子就算終生不嫁也會生活的很好。

文中還有很多禁不住要多讀幾遍的句子,這裏我就不再拋磚引玉了,還望讀者們自己慢慢發掘自己的喜好。

《邊城》讀後感3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邊城這本書的讀後感。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讀後感《邊城這本書的讀後感》。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後感4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

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輕輕一點,一勾,便氤氳出了詩情畫意,潑灑出了邊城的魅力。

沈從文老先生本就是一個簡單質樸的鄉下人,他曾在《習題》裏這樣寫到:“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不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情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人截然不同。”所以在他的《邊城》裏,那小鎮茶峒中的鄉人,纔有着獨特的不同於城裏人的性格。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小說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着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裏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uicuide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爲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裏,也呼籲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徵。

我很喜歡變成這部小說,首先因爲它很短,便於閱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在此,我希望大家可以重讀《邊城》,不是爲了考試而讀,而是爲了讀《邊城》而讀。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邊城》讀後感5

讀沈從文《邊城》已記不清是第幾回了。這牧歌式的小說裏面所描述的鄉土、人情、愛情,每次都讓我感到一種淳樸人性的迴歸,但我的內心同時又有一絲薄薄的淒涼!

一條溫柔、靜謐的小溪——碧溪岨;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子——翠翠。這兩個大自然中最溫柔、最聖潔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必然會引出“剪不斷,理還亂”錯綜交織的情感。

翠翠,一個在水邊風日裏長養着的女子,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且教育着她,所以,她天真活潑,儼然一隻小獸物。可這麼一個天然的女子與愛情溫柔邂逅的時候,纔將其純潔和懵懂的一面顯露出來。儺送二老的歌聲,在翠翠的耳中又軟又纏綿,她夢中的靈魂會爲這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這些溫馨而又隱晦的感覺乃翠翠情竇初開的切實體現。

可翠翠和二老的愛情終究是個悲劇。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一切還未發生就消失了。到底是什麼,讓這個愛情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是爺爺的遲疑、木訥,還是什麼?

對於翠翠的婚姻,爺爺以笑話的口吻提供了兩條路徑: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走車路呢,就由爹爹做主,請媒人去水邊正經的說;走馬路呢,就去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直至打動翠翠的心。這其中發生在大老、二老和車路與馬路之間陰錯陽差的細事就不必多說了。

船總順順三番五次的派人去水邊探爺爺的口風,可每次爺爺都是搓着長滿老繭的手,唯唯諾諾的把事情的決定權推到翠翠的身上。這兒爺爺敦厚、善良的本性得到了十足的體現。至於翠翠,對愛的抉擇也是一片朦朧。她會爲某件事、某個人向天空的一片雲、一個星凝眸;會爲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而憂愁煩惱。可能翠翠的心就像碧溪的水一樣溫柔、清澈,可一旦有東西參雜進去了,就能明顯的觀察到其混沌和搖乎不定。

對於爺爺的提問,雖然每次翠翠都有千絲萬縷的感覺,可她從來都沒有給予過正面的回答。也許對於翠翠來說,愛情,這人間最聖潔的東西,不表達出來,永遠留在心裏纔是最美的。

自然有它淳樸、靜謐的一面,也有現實的一面。爺爺因無碾坊的陪嫁的自卑、大老的自卑、大老的外出,一切都順理成章的進行着,最終大老的失事,一切纔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至此,翠翠的愛情悲劇的導火索已經引燃。二老和翠翠的愛情也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發生了動搖。翠翠,似乎永遠只能作爲一個接受者,接受現實給她安排的一切。

天性淳樸的老船伕,面對現實的無奈竟在憂鬱中與世長辭。可憐的翠翠,真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大老的死,爺爺的去世,二老感情的冷漠轉變,二老的外出,彷彿讓翠翠在頃刻間失去了一切。這在風日裏長養的小獸物只能默默的接受這一切。

書的結尾,白塔的坍圮象徵性的道出故事的悲劇性結束。至於翠翠的未來,作者沒有接着寫下去,只是帶着感嘆的語氣說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大自然永遠都是溫柔與猛烈同在,美麗與淳樸並存的。翠翠是碧溪邊一道美麗的風景,卻遭受了這淳樸給予的殘酷的考驗。所以美與不美之間沒有嚴格的界線,可能這一刻是美,但誰又能保證下一刻這樣的美依舊存在呢?

《邊城》讀後感6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爲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