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學《咬文嚼字》(精彩課堂實錄片斷)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江蘇省江陰市青陽中學 範丙軍

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學《咬文嚼字》(精彩課堂實錄片斷)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師:我們對文章的內容已經做了整體上的初步梳理。請問,“咬文嚼字”,作爲一個成語和作爲本文的標題,其含義有什麼不同?

生:作爲一個成語,好像從感情色彩來看,是屬於貶義的,是說過分地斟酌字句。

師:這個解釋中,哪個詞導致了其貶義色彩?

生:“過分地”,這個表示程度的詞。過猶不及嘛。

生:標題中的“咬文嚼字”主要是指“煉字”。

生:正如文中所說的,閱讀、寫作時“斟酌文字”,“調整思想和情感”。

師:也就是說在閱讀或寫作時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習慣和態度?

生:嚴謹。

師:哦?作者怎麼說的?

生:謹嚴。

師:順序有差別哦。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有這麼一句話:“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可見,我們脫口而出的“嚴謹”和作者選取的“謹嚴”,細微差別,我們也得去琢磨一下。

生:我感覺“謹嚴”更在於“嚴”,比如,我們說“作風謹嚴”,很少說“作風嚴謹”。

生:我覺得看具體情況,有時二者差不多,有時差異明顯。比如,本文最後一段“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我們很少說“嚴謹精神”。

……

師:好,下面大家能否仿照作者的品析結合具體例子談談自己對語言的感受呢?或者說如果你給文章再補充一個例子,你會怎麼寫?請大家結合預習時的批註來交流。

生:我以本文一句話爲例。第3段作者在敘述了王若虛改《史記》相關文字之後的評價: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這個意思如果讓我表述可能就是:改得倒是簡潔了,但好像不如原文。

師:那有什麼不同呢?

生:我對“簡潔”這個詞理解不到位,“簡潔”是指寫文章簡明扼要,沒有多餘的內容,不繁瑣。我改的只是“簡”了,文字少了,但韻味也失去了,所以不能說“簡潔”,正因爲此,作者才用了一個“似乎”,“似乎簡潔”,而並非真簡潔。還有,“好像不如原文”,我用了一個“好像”,說明我的不自信,不敢對王若虛的'改動做出判斷,有點模棱兩可。而朱光潛先生用了“實在”和“遠”兩個程度副詞加強語氣,明確而堅決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當然,我之所以這樣表達,也可能有點不好意思,我總覺得對名人說得太直接了不太好吧。(生笑)

師:你很善於咬文嚼字。確實,我們就應該有一種強烈的咬文嚼字的意識,而且大可不必不好意思。不過,說到態度堅決的問題,我注意到朱光潛先生在談到韓愈關於 “推”“敲”二字的選擇時,好像說得也不夠果斷,不夠堅決啊。你怎麼看?

(生思考)

生:作者說“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這個“很”字還是下得很果斷的啊。

師:那能不能更果斷一些呢?

生:可以用肯定的句式,比如,“韓愈的修改顯然很不妥當”。或者稍委婉一些,給韓愈一點面子(笑),那就改作“韓愈的修改顯然不是很妥當”。

師:不是是否“給面子”的問題。作者對王若虛不是毫不留情面嗎?

生:其實作者的原話說得很清楚了,“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作者認爲符合賈島真正內心的那個字就是最恰當的,而賈島的真正內心別人很難說清,所以“果斷”不起來。

生:我覺得作者強調的也並不是這些。他只是想說明本段最後一句話: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師:不錯。也就是說這裏的“不果斷”和剛纔對王若虛修改的態度的“果斷”,都是基於表達思想情感的需要。大家繼續說。

生:我能舉個課外的例子嗎?

師:可以。“咬文嚼字”應該伴隨着我們所有的閱讀。

生:近期在讀汪曾祺的書,感到他的語言十分簡練,又很嚴謹。他說:“同樣的話,這樣說,那樣說,多幾個字,少幾個字,味道便不同。”

師:你倒啓發了我,本文朱光潛先生強調用字、用詞防止“套語”和“濫調”。其實,關於語言的創新,汪曾祺先生也講過一個例子,是說屠格涅夫曾經這樣描寫一棵大樹被伐倒:“大樹嘆息着, 地倒下了。”(板書)如果是你,會在橫線上填哪個詞?爲什麼?

(生思考,然後說出如“痛苦”“無奈”“悲憫”“重重”等詞)

師:都很精彩,充分說明了“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你選的那個詞代表的是你內心要表達的情感。從創新的角度,屠格涅夫用的是“莊重”,汪曾祺先生曾爲此感慨:“‘莊重’真好!我們來寫,也許會寫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寫不出‘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