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課件

【學時】 4

中醫基礎理論課件

【目的要求】

1.掌握體質的概念,正常體質的分型和特徵。

2.瞭解體質的生理學基礎及體質學說的應用。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一、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爲指導,研究正常人體體質的概念、形成、特徵、類型、差異規律,及其對疾病發生、發展、演變過程的影響,並以此指導對疾病進行診斷和防治的理論知識。

二、體質的概念、構成、體質狀況的評價及體質的特點

(一)體質的概念(難點)

體質,是指人類個體在生命過程中,由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

(二)體質的構成(重點)

體質由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三個方面的差異性構成。

1.形態結構的差異性

形態結構的差異性主要通過身體外形體現出來,以軀體形態爲基礎,與內部臟器結構密切相關,首先表現爲體表形態(包括體格、體型等方面)的差異。

體表形態是個體外觀形態的特徵,包括體格、體型、體重、性徵、體姿、面色、毛髮、舌象、脈象等。其中,以體格、體型最爲重要。

中醫觀察體型,主要觀察形體之肥瘦長短,皮肉之厚薄堅鬆,膚色之黑白蒼嫩的差異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2.生理機能的差異性

生理機能的差異性,反映了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機能的盛衰偏頗。

3.心理特徵的差異性

心理特徵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爲人格、氣質、性格等的差異。

*注意點:人體形態結構的差異性、生理機能的差異性和心理特徵的差異性,是個體體質特徵的三個組成部分;而這三個部分之間又是相互關聯的,它們在體質中綜合地體現出來。

(三)體質狀況的評價(瞭解)

體質特徵,通過體質的構成要素來體現。故評價一個體的體質狀況,應從其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心理特徵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1.體質的評價指標(五項):見課本第198頁

2.理想健康體質的標誌(七項):見課本第198-199頁

(四)體質的特點(重點)

1.先天遺傳性

2.差異多樣性

3.形神一體性

4.羣類趨同性

5.相對穩定性

6.動態可變性

7.連續可測性

8.後天可調性

三、中醫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略講)

(一)中醫學史中表述體質概念的幾種不同用詞

(二)中醫體質理論淵源於《內經》。在《內經》中已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中醫體質理論,奠定了中醫體質學的基礎

東漢、宋、金、明清時期中醫體質理論發展的概況

(三)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成果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略講)

一、體質與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關係

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是體質形成的生理學基礎。

臟腑、經絡的結構變化和機能盛衰,以及精氣血津液的盈虧,都是決定人體體質的重要因素。研究體質,實質上就是從差異性方面研究藏象,以及精氣血津液理論。

二、影響體質的因素

有先天稟賦、年齡因素、性別差異、飲食因素、勞逸所傷、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針藥及其他因素等八個方面。

上述八個方面可歸納成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類。先天稟賦,包括性別差異,歸屬於先天因素;其餘則歸屬於後天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概說:

1.體質差異的種類

(1)羣體差異

(2)個體差異(不同個體間的差異;同一個體不同生命階段的差異)

2.體質分類的目的

把握個體的體質差異規律及體質特徵,有效地指導臨牀實踐。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重點)

(一)中醫學體質分類的指導思想、思維方法及理論基礎

(二)古今醫家對體質的分類

(三)中醫學體質分類的基本方法

二、正常體質分類及其特徵(重點)

(一)人體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爲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三種類型。其中,理想的體質應是陰陽平和質

(二)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各自的總體特徵、具體特徵(包括體表形態、生理功能、心理特徵和發病傾向性)以及發展演變趨勢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說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差異

(一)體質因素決定着個體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1.原理

2.舉例

(二)體質因素決定着發病的`傾向性

1.原理

2.舉例

(三)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發生及過敏體質的形成,與個體體質密切相關

原理

(四)體質強弱決定着發病與否和發病情況

1.體質強弱決定着發病與否

(1)原理

(2)舉例

2.體質差異決定着發病情況(類型)

(五)體質因素決定着病機的從化(重點)

1.質勢、病勢、質化(從化)各自的含義

2.從化(質化)的一般規律

(六)體質因素決定着疾病的傳變(重點)

1.傳變的含義

2.體質影響疾病的傳變的原理及舉例

二、指導辨證

體質是辨證的基礎,體質的特殊性決定着證候類型的傾向性。

同病異證與異病同證,主要是以體質的差異爲生理基礎,體質是證候形成的內在基礎(舉例說明)。

臨牀辨證應特別重視體質因素,將判別體質狀況視爲辨證的前提和重要依據。

三、指導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和特色,而形成證候的內在基礎是體質。體質的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疾病的證候類型和個體對治療反應的差異性,因而注重體質的診察就成了辨證論治的重要環節。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實質上包含着從體質上求本治療之義。通常所說的“因人制宜”,其核心應是區別體質而治療。

(一)區別體質特徵而施治

舉例。

(二)根據體質特徵注意針藥宜忌

1.注意藥物性味(舉例)。

2.注意用藥劑量(舉例) 。

3.注意鍼灸宜忌(舉例)。

(三)兼顧體質特徵重視善後調理例。

四、指導養生

善於養生者,應根據各自不同的體質特徵,選擇相應的措施和方法。舉例。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主要參考書目】

1.何裕民等.新編中醫基礎理論.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

2. 印會河,童瑤.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 張挹芳主編.中醫學基礎學科系列分化教材.中醫藏象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第四章 體質學說

【複習思考題】

1.體質的基本概念如何?

2.體質由哪幾方面的差異性構成?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3.體質的特點包括哪些方面?

4.體質形成的生理學基礎是什麼?

5.中醫學體質分類的指導思想、思維方法和理論基礎是什麼?中醫學體質分類的基本方法如何?

6.人體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爲哪幾種類型?試述各型的總體特徵、發病傾向性及發展演變趨勢。

7.簡述體質學說在中醫臨牀中的應用。

8.何謂質勢、病勢、質化(即從化)?質化(從化)的一般規律是什麼?

9.體質因素如何影響疾病的傳變?試舉例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