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基礎課件

造型基礎通過從平面到立體形態、從整體到局部 、從表象到精神內涵 、從寫實到變形變色、變空間緯度、意象化表現等,較爲系統地闡述了設計中的基本表達語言,將觀察方法及思維方式訓練貫穿始終。下面小編收集整理了有關造型基礎的課件,供大家參考。

造型基礎課件

一、課程性質、目標和要求

性質:本課程是設計基礎教學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素描作爲研究和再現物象的一種方式,是繪畫,設計及;目標和要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與訓練,要使學生明確;和系列課題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對“形態”語言的組;

二、教學基本內容

課程名稱:造型基礎

總學時數:72

課時學分:3;

教學班級:平面09102班;

一、 課程性質、目標和要求

性質:本課程是設計基礎教學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屬於專業限選課程。根據傳統的觀念,

素描作爲研究和再現物象的一種方式,是繪畫,設計及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同時也是訓練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

目標和要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與訓練,要使學生明確其概念、訓練內容及意義,通過理論的講授

和系列課題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對“形態”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造型能力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機的結合造型基礎訓練和理論知識的講授,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應用性能力的訓練,以及開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在講解中以圖例講解和作品欣賞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順利地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業練習。使學生在設計中能夠熟練運用設計素描進行設計表達與創意。

二、教學基本內容

第一部分 造型基礎的初級階段:從素描到設計素描(12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

目的:通過對傳統素描與設計素描概念的對比分析講解,使學生在原來造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造型感性和理性認識結合分析的觀念,理解設計素描的學習目的和方法,並結合課題式的分組練習,通過比例、透視、光影、結構等知識點的學習,掌握三圍立體物象在平面二圍中的塑造要素,以及不同觀察方法給造型帶來的變化,從而提高認識和審美,鍛鍊技能技巧,爲下一步學習做鋪墊。

要求:通過作業練習使學生掌握寫實造型的技能技巧,培養空間造型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設計素描的概念 形體結構 形體空間 。

難點:微觀、近距離觀察方法的建立,空間形體的塑造 。

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採用講授與輔導相結合的方法。

手段:配合範畫和多媒體教學,並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指導完成作業。

1.1素描的定義與目的

1.1 .1素描是造型藝術基本功之一,是以線條或塊面進行造型的繪畫形式,以煅煉觀察和用單色表達形體透視、結構關係、體塊關係、動態關係、明暗關係爲目的的造型訓練方式。同時素描又是可以成爲獨立的藝術形式,能夠生動的表現物體、人物、風景、象徵符號、情感、聯想、創意或構想。由此可見素描的概念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1.1.2素描有着多種多樣的形式,概念的更新可以擴大視野,全因素素描並非是提高素描能力惟一有效有訓練方式。我們可以在速寫中鍛鍊線條,在結構素描中培養透視形體結構的眼力,在單因素的線條訓練中把握情緒的表現。總之,素描的訓練應根據具體的目的來選擇有效的方式。

那麼,素描的目的是什麼呢?由素描的定義可知,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功,是進入造型藝術之門和不斷進取的必由之途。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功,然而造型藝術又細分爲許多種,正像純藝術領域裏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的素描訓練各有不同的追求,設計專業也一樣,視覺傳達專業不同於工業設計專業,服裝專業有別於環境藝術專業,這種 專業差別 ,遠勝於純藝術領域內各專業的差別,因爲各個設計專業的研究對象大不相同。所以,入門後的素描學習,是爲了專業上的進取。明確地把握專業方向,根據專業要求,提高自己的素描表現能力,是素描學習關鍵。

1.2 素描的本質

1.2.1素描是一種能力訓練,是眼與手的協同訓練,認知與表現的同步訓練。

1.2.2素描是一種 視覺語言 ,它表現生理的眼睛所見所感的 事象與印象 ,也表現心理的“視覺”所視所思的 意象與想像 。

1.2.3由單純的線條造型到豐富的明暗塑造、光影規律、透視法則、構圖原理,同時還巧妙地演繹着素描表現的所有可能性 ―― 在二維的平面上營造三維立體,在靜止的畫面上表現延展的運動關係。

1.2.4視覺表現的慾望其實與生俱來,它潛藏於人的意識裏,而素描能使人獲得視覺表現的自由。就人類思維平衡發展的理想而論,素描一如語言文字,本該是人所皆能的最基本的“視覺語言”。

1.2.5所謂視覺思維,正是對非語言的,直接的視覺形象的認知與把握。素描的訓練,便是培養這種認知方式。以設計專業所要求的人才素質來講,應是能夠在兩種思維模式之間靈活切換的,因爲設計不僅考慮藝術性,更要考慮功能的合理性。因此,必須重視兩種思維模式的平衡運用與發展。

1.3.不同概念的素描

素描即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從素描的定義來講,素描既是一門造型基礎學科,又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這便是兩種不同定位的素描。前者爲研究性素描,後者爲表現性素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習作與創作。

在素描學習中,明確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重要的。 1.3.1研究性素描的目的:

在於造型基礎能力的訓練,通常有明確的課題對象和作業要求,通過對於課題對象細緻的觀察、描寫,提高認知與表現能力。因此,樸素地、如實地描寫對象的本質形態特徵是作業的基本原則。

1.3.2表現性素描:

通常是在性素描基礎之上的訓練,相對側得於表現方面的探索,目的不同自然要求不同。 素描作爲一種視覺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從內容類別來講可分爲兩類:生理視覺所捕捉的信息與心理視覺所捕捉的信息。對於這兩類信息的命名,有稱其爲 客觀素描 與 主觀素描 的,然而這種劃分很難應用在具體的作品分析上。可以說所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主觀意識與情感的介入。倘若在承認主觀意識、情感介入的前提下來命名,或許將其稱爲印象素描與意象素描比較確切。

1.3.3印象素描:

包含所有生理視覺所能捕捉的可視形象描寫,包括從朦朧的印象到鮮明的印象。這種素描訓練不僅可以包括從研究性素描到表現性素描保個階段的訓練,還可以包括默寫訓練 , 速寫訓練。

1.3.4意象素描:

則包含所有心理視覺所能洞察的信息以及主觀世界裏自動生成的意象。

1.4.構成素描造型的基本因素 ( 透視、比例、結構、線條、明暗、空間、體積 )

1.4.1對形體透視比例、體積的準確理解與表現

首先我們看到的形象都是從某一角度所見的視覺形象。視覺形象是經過透視增減、變形之後的形象,並非原來的本形。我們認識和描繪形象是以視覺形象爲依據,爲出發點的。認識和描繪視覺形象離不開對透視現象的認識的表現。。這是因爲,透視現象及規律雖然不是形體本身的特點,但形體特徵的視覺形象卻受透視規律的制約和支配。 爲了更明確透視的意義,不防列一個簡單公式:

客觀形象+透視現象=視覺形象

畫家對視覺形象的認識+素描表現技法=素描形象

在素描寫生過程中,認識和表現透視現象是一個不可避免、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從根本上說,透視現象的規律受以下兩點的制約:

第一,人們的視線從視點 ( 眼睛 ) 起,呈直線放射狀。被視物被物體遮擋的部分則無法看到。因此,對某一形象而言,視點位置不同 ( 如正面觀、側面觀、背面觀以及仰視、平視、俯視等 ) ,其視覺形象各有不同。

第二,以視點 ( 眼睛 ) 爲準,物體由近及遠呈現由大到小、由長到短、由寬到窄的視覺變化,從而產生一素列不同形體的不同透視現象。

在視覺形象中,比例與透視是密切相關的,視覺比例包含着透視現象,透視現象作用於視覺比例關係。

如果掌握了透視規律並能靈活運用,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繪在某一角度觀察下的形體的視覺特徵,從而正確地反映形體本身的特點,使形象具有體積感、空間感、縱深感和距離感。 ( 平行、成角、傾斜、光影等 )

1.4.2對形體結構特徵準確的理解與表達

準確是造型的基礎,在素描訓練中,加強學生對形體內部結構的正確理解與準確到位的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是造型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

形體剖析結構素描訓練,是以比例尺度概念、形態的組合及過渡規律、三維空間概念、形態的分析與認識等方面爲重點,由物體的表象到本質,重視體會由形體結構的分析理解到理性認識的思考過程,在對形體結構進行具體剖析時,爲了便於觀察,將形態“透明化”,運用物體比例關係,透視原理,來增強理解物體的外在與內在結構特點。 結構是形的內在本質構造 .特定的結構決定了特定的外形特徵,所以結構不是感性的,直覺的;而主要是知解的、悟性的,並與視覺概念緊密相關的。結構素描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方法的訓練,是獲取視覺信息的良好手段.因此, 重過程輕結果,重分析輕描繪

1.4.3多角度多層面的觀察與分析

客觀形體是處於三度空間的立體狀態,要在一個固定的角度和獲得其總體的、複雜多變的形體構造是很難的。爲了對客觀形體進行深入的研究瞭解,以便形成對該形體明晰而穩固的視覺概念,也爲了發掘對象內在的本質和潛在的因素,有必要對形體進行反覆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分析性的、研究性的描繪。很多物體的內部結構往往比外在的形式更具特徵、更富本質,只有透徹地理解內部的構造,才能更準確、更明晰肯定地體現外部形態。在結構描繪中強調深入對象內部,進行剖析描繪和拆卸描繪 。結構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形體和空間之間的微妙關係。它將培養我們對物體內在的生長機制的自覺關注,使我們從某一種確定的描繪過程中感受到了內在結構的世界。

5.設計素描造型對光影明暗的關注

作爲設計基礎的素描,光光影研究的訓練,應着重於強調對物體形態的把握,對體積感、空間感的理解,對錶現質感的表現。其黑白調子的訓練,應着重於強調色調的韻律感、節奏感、情緒感的表現,藉此培養學生掌握在畫面中黑、白、灰佈局變化的技能。 重點: 理解傳統素描與設計素描的聯繫與區別 難點:

1 、對形體結構分析、理解和表現

2 、分析物體外表結構和內部結構的剖析描繪

作業內容與要求

1、自然物素描寫生(蔬菜、水果、生薑、大蒜、核桃、樹根等)。

2、人造物寫生(自行車、汽車模型、空壓機、電話機、陶罐、玻璃器皿等). 3、自然物、人造物組合寫生

4、作業四張(短期——學時三張、長期——學時一張,規格不限)

構圖嚴謹、造型準確,能充分地表達物體的透視結構、空間、形、態質、感量感以及掌握形體的比例、姿勢與動態,並能掌握各種工具的使用及特徵.畫面整體、刻畫深入,在技法方面要有一定的表現力。

第二部分 造型基礎的各種形式訓練(48學時)

( 材質、肌理、空間、變形、誇張、象徵)

教學目的與要求:

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對物體的描繪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本階段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加強物體的精細,超精微局部的刻畫練習。同時理解空間概念,物體材質肌理的描繪與掌握。各類材質大致可分爲 1. 反光不透光的、 2. 透光且反光的材料、 3. 相對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材料。並且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通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撫摸,與材料的真切接觸,並通過練習體驗物體的部分材質肌理特徵,柔、軟、堅硬、精細、粗糙、光滑、鈍澀等等。

在設計素描中,對學生的創造思維進行一定的培養,通過對現實中物體的物質形態內在結構與構造,材料,空間等特徵,深入分析理解之後,由理性分析轉向感性的思考,創造性的方向過渡,拓展引發學生在形態造型上新探索:通過變形,誇張,象徵手法打破空間、物理,時間、容積、肌理、運動規律。再將打破的事物作爲元素重新組合,這種組合可以不按常規邏輯,而是按逆向思維方式組合。使學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充滿幻想欲的事物,從而提高設計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物體空間、畫面空間和物體的材質肌理表現是難點。 2. 物體的材質肌理和精微細部的刻畫是教學重點。 3. 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教學方法與手段

物體的空間體積,畫面的空間和物體材質肌理的描繪,需要學生在作業練習中多動腦、多畫、多問。老師要有針對性的講解出現的問題,並個別指導。 局部刻畫時讓學生認真觀察,用手觸摸感受物體的質地,通過放大的手法加以描繪,老師引導,提問等的手段,讓學生有所感悟。 創新意識要善於思考推敲,讓學生多看一些優秀的設計作品或圖形創意等作品,從中吸取營養,提高自己的創造力。

一、物體的材質肌理:

介紹物體的材質肌理大致可分爲 1. 反光不透光的、 2. 透光且反光的材料、 3. 相對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材料,通過對材料的認識,要讓同學們對各種材質的物體有所瞭解和感悟。 材料在現代藝術中的運用,不僅能表現作品一定的思想內涵,而且有時更能體現材質本身的魅力。凡 . 高繪畫的獨特風格,在於他將顏料的肌理質感進行誇張強化,突破古典模式,給人以急強的視覺衝擊力。而畢加索和杜尚運用現成物進行的創造,表現了藝術家的思想和觀念。材料在現代藝術和設計的應用上具有廣泛的空間,建立了一種新的審美價值,並展示了材料發展的無限可能性,這就是材料的感悟。認識材料在現代藝術中的作用,用材料來表達思想,並改變設計素描中單一的表述方式,在視覺中充分發揮材質的美,這是現代設計新的思路和目標。隨着時代的發展,藝術與設計中的材料不在是直覺的感受和簡單的運用,加強對材料原屬性,新的功能和價值的深層次的掌握,改變藝術與設計的含義,在觀念上爲現代藝術和設計的發展提供可能性。

1 、紋理組織構成

在設計中,人們通常運用通感的形式,通過視覺感受觸覺的印象,視覺和觸覺的互相對換使人們內心形成一種反應。紋理組織具有視覺的強烈效果,並以一定的語言形式,傳達出設計者心中意象的表現系統,能夠左右欣賞者的思維。研究各類物體形狀的不同紋理,使設計者認識紋理,組織視覺性質,培養對自然媒介物的情感,廣泛地收集和體驗各種紋理組織的直觀效果,引導設計者產生意象,表現意象。

2 、蒐集紋理,構成深度空間畫面

紋理能夠傳情達意,有助於形體和空間的意象表現。收集紋理製成不同紋理組織的畫片,通過媒介物體的表層面,形成視覺和觸覺的同步效應,完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體驗。紋理畫面獲得的方法較多,有拓印、燒灼、編織、拼焊、剪貼、塑造、拼排、轉印等,通過一定的形式,認識紋理的點、線、面、色調的構成元素,以及規則、紊亂、粗糙、細膩的組織規律,掌握明暗值的對比關係,培養領悟深度的能力,構成紋理空間形式。

3 、運用紋理,構成情緒意象

紋理組織能夠反映物質表面狀態,通過明暗值的對比關係,可以表達一定的空間狀態,同時,紋理組織也具有傳達情感的意向。運用紋理進行定向的有意味的組織,傳達某一特定情緒或意境的表現,構成情緒意象。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如天安門的城門門頁上,包上一層馬口鐵以加固木結構,並釘上了一排排的木釘,形成紋理效果,加固作用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重在傳達一種神聖、威嚴的感覺,使人望而生畏。紋理組織依附建築傳情達意形成建築的表面形象,影響人們的情緒表現。 質感的轉換

改變視覺觀察常規,打破物體原有質感的概念,使一物體用不同的材料質感進行轉換,建立新的質感概念,通過多種手法,使新的材料質感有機地和物體協調統一起來,完整地成爲一體,訓練自由表現物體質感的能力,體驗物體質感的轉換過程。 作業與要求:

通過對各種物體的材質肌理了解,描繪一張表現材質肌理的精細素描。 運用寫實的手法,深入刻畫作到精細入微,並有創造意識。

二、形態空間的結構認識:

形態空間的結構認識是指形態本身的結構、形態所佔空間的結構,以及構成形態的物質形式。在三個結構關係中,緊密相連構成形態的基本結構。

1 、外部結構

是指形態外部的形狀或輪廓,是視覺感受形態最基本,最直觀的特徵之一。外部結構影響着形態(或造型)的整體形象,體現着邊界線的造型特點,邊界線運動的三維造型特點以及比例關係等。

2 、內部結構

是形態內部各部分之間界線的總稱,包括具體的裝飾線,表現色域的邊界線,體面結合的棱線和線角,是形態內部各部分結構的表現化的認識。

3 、物質結構

是構成形態的物質形象,指材料所構成的形態實體,以及材料所體現的質感視覺效果和視覺量感。

形體和空間概念的認識:

造型的過程是設計者對自然物象內在規律的認識和對於形態結構富有想象的理解。自然物象的形式是由其內部性質決定由外部發展而成,通過觀察,對自然物象由表象深入到內在結構的理解,從而達到對物象結構性質的完整認識和整體把握。通過對結構的分析和表現,結合結構啓示的潛想,爲進一步的結構和設計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形”是二維平面的概念,是形態某一角度投影形態,沿着投影的邊緣描畫下來,便是這一形態的輪廓。 “體”是三維的,立體的,是存在於空間之中形和體的組合。 “形”和“體”不能分離的,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形可以脫離體的概念單獨在(平面的),但體不可以沒有形,體的存在必須以形爲前提。

空間概念沿於建築,漸漸的延伸擴展到音樂,文學,電影,詩歌。建築與電影的空間概念是實際存在的空間,而音樂,文學,詩歌的空間概念是意念空間,我們這裏的空間概念是專指視覺空間——繪畫空間。 形體與空間的虛構:

常規的素描是描繪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而意象性素描是試圖描繪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我們需要運用內在的想象來設計不存在的現實。虛構情節造型、場景是造型設計必須經歷的一種思維過程。形體和空間的虛構,是在客觀事物外在的形式特徵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改變性質的描繪,主觀的處理物象的概念和特徵。

形體與空間的虛構,把客觀物象的空間感、質感、量感、明暗度等素描要素超客觀地再現出來,反映不同於自然造物法規律,使之變異,形成意想性虛構物象,具有真實和荒誕的雙重性質的視覺效果。

形體和空間的虛構改變常規的視覺感受,以虛構的情節表現形態重新組合、配置客觀物象的實際存在方式,使之具有原來概念之外的新的概念,比例關係、可見組合秩序。追求逼真的質變效果,新穎的造型效果。

4、虛構的空間

空間的虛構,是在理性空間的基礎上臆想出來的,在完成設計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空間概念來描繪所要表現的人與物。實空間和虛空間的臆想表現使合理的設計思想在虛構的空間裏得以表現,說明未實現的事物有具體形象表現。綜合所有構成要上要素,如造型,光影佈置,質感表現,色彩等,進行真實的描繪,解決設計構想的表象問題,獲得表現臆想空間的能力,在體現設計和表現設計中把思想和手段發揮到極限。 作業與要求::

通過對物體空間的學習理解,完成一張表現物體空間的精細素描。 運用寫實的手法,深入刻畫作到精細入微,並有創造意識,空間表現。

三、教學方式與方法

以課題式的教學方法爲主導,實施系列課題訓練,增強造型能力、設計聯想能力、創意思維能力,綜合教材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把欣賞觀摩、理論講授、示範表演相結合,更加直觀化的實施教學環節。採取作品研討、作業講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明晰化的接觸設計素描訓練的精髓,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教師應在課前做好三個課題的相關課件、幻燈片等視覺性資料的製作和準備,學生也應根據不同的課題內容到圖書館借閱相關的畫冊資料,並根據不同的畫面效果嘗試不同的媒介與材料。

四、課程考覈方式與要求

本課程爲專業基礎課,最後成績按百分制計算:平時成績佔總成績30%,考試佔總成績70%。要求課堂作業必須以母題的形體和空間關係作爲描繪依據,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的意象聯想空間,真正體現作品的“設計”意味,畫面構圖完整,富有美感,富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