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本節難度不大,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過世界人口的有關知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將本節內容分爲四大塊:1、我國人口數量及人口增長趨勢;2、我國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3、我國人口的分佈不均的特點;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5、爲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是否應該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本節內容採用了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

1、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圖分析爲主,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採取多種方法進行靈活教學,這樣比較容易吸引學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內容圖形比較多,而且類型多。

例如:從人口增長圖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線平緩,人口增長緩慢;1840年後尤其是1949年以後曲線較陡,人口增長速度很快。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安定,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從幾方面瞭解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總量。

從而總結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帶來學生負擔。因此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爲一項基本國策。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在小組自學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多變的手段,根據學生的情況採取第一組向第二組學生提問的類似方式展開。最後採用辯論的形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辯論過程中,甲方認爲: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爲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應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乙方認爲:西部大部分地區受自然條件限制,不適宜大量移民,應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質。

在辯論過程中,甲方同學說出的觀點有特色,他們的論據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個人種一棵樹,種一棵草,積少成多,西部的環境就會好很多。而且東部人多也是有歷史基礎的,現在科技進步了,過一段時間西部會發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質決不是短期之內能完成的。只不過現在東部的人們不願意去而已。當時聽了學生的話,我的心思也活動開了,我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較贊同。有一位同學的觀點更有創意,他說:有了人工催雨技術,將來也會有人工催雪融化技術,可以使西北地區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來中國西部,那樣,中國的西部前景將一片燦爛。所以甲方認爲應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整個辯論過程同學們慷慨激昂,有理有據,真讓我感慨萬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不然就無法面對學生了。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第一節學過了秦嶺-淮河線,孩子們對南方與北方已經很熟悉了。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圖片讓孩子們對南北方的差異性有更深的認識。課是這樣準備,我們先展示南北方的不同景觀的圖片,讓孩子說這些圖片有何特點,導入新課,展示思考題:來自哈爾濱的學生說,他們的寒假長達40天,而來自杭州的學生說,他們的寒假只有20天左右,暑假卻長達2個月。爲什麼北方寒假較長,而南方卻暑假較長?讓孩子們討論回答。展示南北方在農業上的差異性圖片,看關於東北黑土地、江南水鄉的視頻,讓孩子們總結差異性。展示南北方其他方面的差異性,如植被、降水、溫度、自然資源、飲食、民居、交通,讓孩子們用表格的方式對比填寫,最後老師總結,做練習題突顯重點。

這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大家積極參與,充分準備,比用課件效果要好。孩子們記憶的內容要比用課件牢固,像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經常運用,以便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這節課的不足是,參與辯論的人數少,有些同學準備了但因害怕辯輸而不敢說,在以後要培養這些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能大膽參與。由這節課讓我想到,在課堂上需要講的要精講、細講,對於孩子們能理解的少講或不講,把時間交給孩子們,效果會更好。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把握好,使孩子們在輕鬆、愉快、自主學習中接受知識,還他們一個快樂的課堂!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中東一節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這兩節課學生的展示比較好,細節上有這幾方面很滿意:

1、成爲世界熱點地區的原因主要有四個,這兩課時,準備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成爲熱點的原因有哪些,第一節課學生總結的不夠好,第二節課將兩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了歸納,學生把四個原因歸納較好,缺少了文化差異大這個問題,通過我的追問,其他學生很快就補充了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衝突,使整課內容有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在六班關於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時,孫媛同學的補充讓我非常滿意,同學們在展示時只能說出水資源的缺少,不知道爲什麼會爲水而戰,而孫媛能夠結合圖,指出多個國家共用一條河流水源,使國家間產生矛盾,進而會使戰爭加劇。教師及時進行追問:中東的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比起來誰更豐富,學生很容易就答出是石油資源。

3、對於阿以衝突的展示,我用很巧妙的方式進行了轉折。學生在展示耶路撒冷時,我補充到,耶路撒冷這個城市是三個宗教的聖城,而是在首都是也是有爭端,由兩國共用,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巴勒斯坦地區的戰爭歷史吧。下面都教師指圖精講,目的讓學生了解一下阿以衝突,對中東地區的戰爭會有更深入的瞭解。

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方面:

1、學生展示仍然不能將上一組的知識點應用到本組的展示中,如在展示中東水資源時,學生想不到這與中東的氣候類型和特點有直接的關係,在展示中不能直接應用,而再爲什麼爲水而戰時,又不能應用到河流少的問題,使得本來老師設計好的問題遞進的學案被學生拆得七零八碎,知道的連接性不夠強,還需要老師的一再指點,這方面的培訓每節課都有,但是效果不夠明顯。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培訓。

2、學案後的綜合題有些難度,不適合新課後的訓練,應該在綜合複習時用,以後需要再對學案進行改進。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是通過圖表和數字的運用,讓學生對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分佈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同時也通過一些具體的數字計算使學生的人口憂患意識得到一個初步的加強,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觀。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文字說明少了,但增加了讀圖題和活動題的量。重在以學生爲主,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改進我重點放在讀圖分析上,如:讓學生閱讀書上相關的圖;出示地圖冊上的示意圖;展示在網上搜尋到的相關圖,通過閱讀——討論——分析得出我國人口的分佈特點、增長情況以及造成當今我國的主要人口問題。整堂課教師起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間讓給學生,學生反映也較積極,特別是兩次學生討論效果良好,一是討論人口的分佈規律;二是討論我國的人口問題。由於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地圖,自己去設問、然後想法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後的練習情況也較好。本節課學生的參與程度較高,在課堂活動中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反思:

1、這堂課我充分利用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強化了學生的辨正唯物主義觀念。通過小組活動形式,使得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式,並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後會多多開展小組活動形式,充分給予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轉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2、本節課我認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教法上還應再放開一些,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在知識點上還應把重點和難點的內容再突出一些。在組織教學方面有時幽默也是很好的處理問題的辦法。本節課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識容量還不夠大,應該掌握好時間分配的基礎上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跟同學們說要進行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即自主學習。但在真正實踐當中,我卻沒有做到。首先,由於準備的.不充分,做好的學案沒來得及油印,也就沒有用得上,而是以在課本中劃重點和做筆記的形式代替;其次,只有開頭的幾分鐘是讓學生自己看書找答案的,後面基本上都是我講,無意中又回到了從前我講學生聽的教法,主要原因還是我處理的不夠好,比如,最後一個問,自然資源的特徵,完全可以由學生分組討論,自己理解,實在理解不了,再將問題寫下來,大家一起解決,在大家一起解決的這個環節,也可以由我來念問題,然後依舊由學生開回答,有時候學生的理解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最後,由於我自己講的太多,時間控制的不好,到下課鈴聲響的時候,後面還有一點點尾巴沒講完,也忘記了佈置作業,比如最後,自然資源的數量變少了,質量變差了,變髒了,作爲和諧社會的一個成員,我們應該怎麼做。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做作業就好了,可當時我沒有佈置。

經過反思,我想下節課我將這樣上。首先分析將要上的這個班級的學生的特點,因爲6個班的學生並不是都一樣的,在這個班上課的方法在別的班不一定取得同意的效果。然後,把學案整理好。之前的學案並不合理,我想重新改過之後再油印出來以備上課用,爭取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通過完成學案來完成本節課的目標而不是完全由我講;最後,把握好時間,儘量留出一點時間來佈置作業和做練習鞏固。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上週三有幸在初二八班錄了一節錄像課,課下反思多多,特如下:

成功的地方很多,歸納幾點:①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四高一塊,四環節”的課堂模式,培養學生說、寫、講、練、質疑、解惑的綜合能力。②同學們課前準備很充分,例如,同學們能利用課間的時間把預習的內容在各小組長的安排下能按部就班地進行板書展示。這樣能把更多展示機會留給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體現了高效率。③本節課講述了《長江沿江地帶》和《走向世界的中國》兩部分內容,同學們學得認真、講得完整、內容梳理的有頭有序,體現出大容量。④同學們在展示時各有千秋,例如範雅雯同學能用歌曲把展示的內容唱歌大家聽,是同學們對此內容理解的更深。又如李曉娜同學能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又把長江沿江地區的環境問題編成兒歌加深記憶,效果更好。真可謂是高互動。⑤反饋時僅僅5分鐘的時間,同學們做了很多題,都是各個小組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式,但效果很明顯,在也體現了高互動。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歸納如下:①極個別學生預習不認真如張衛華學案沒有完成。②由於個別學生對記憶知識掌握不熟導致講述效果不好。③還有如李佔新同學、李玲輝同學缺乏展示的機會,展示時說話不流利,沒有給本組加上分。④拓展、質疑內容少,教材挖掘不深展示提升不夠。

補救措施:①加強預習檢查,明確學習任務。督促小組長提前檢查。②給學生熟記的時間,告訴他們理解記憶的方法,一定要理解記憶,提高記憶效率。③加強每組4、5、6、號同學的平時的展示訓練工作,督促他們要多說、多練,以致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④告訴學生怎樣學習教材的方法,怎樣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完成學習任務。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對於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界線的學習,鼓勵學生採用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觀察、比較、明確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一月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和三級階梯的界線有何相似之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引導學生質疑、釋疑,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提高學生獨立獲取,運用科學方法手機並處理信息的能力,促進自身潛能的發展。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儘量引導學生明確一個地區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形成完整的自然環境,由於其內部的自然要素的差異造成自然環境的地區造成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這種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不僅影響當地的生產而且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文化、民俗等人文活動,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1、本節課的由學生感興趣的旅遊活動爲引領,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教學活動一直圍繞着旅遊活動,在旅遊的話題之中學習地理知識。同時,也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那就是:日常的旅遊不是簡單的遊玩,要善於從旅遊的現象中發現背後的知識,多思考、勤提問會有更大的收穫。

2、幾個效果較好的設計之處:其一,航班、列車時刻表所列的時間和里程將比較抽象的距離和位置轉化爲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再用其它地方加以比較,直觀展現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位置,體現了地理課標中“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的原則。其二,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地圖和圖表分析氣候和地形的特點,到旅遊中應當準備什麼樣的物品;分析在氣候和地形的綜合影響下會有什麼樣的美景出現?分佈在什麼地方?由地理又回到了生活。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原則,同時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其三,通過旅遊線路的設計,找出其中規律性的現象,探求現象背後的原因,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體現了任務型教學的魅力。

幾點不足和思考:

1.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最大的興趣集中在當地的美食和美麗的風光上,下一次的設計能否嘗試以此爲切入的突破口來完成教學活動的設計。

3、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語言組織要準確,需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否則學生會產生歧義,造成“所答非所問”的情況。

4、第二稿的設計由學生個人感興趣的景點引導到所涉及的地理現象和知識,學生想到哪裏我講到哪裏,大家一起分析到哪裏。這種設計雖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由於學生思考角度的不確定性,會導致課堂內容的凌亂、沒有條理、重點不夠突出等問題,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討。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對初二的學生來說,由於地理是綜合科科目,知識點多,中考又考,學生輕視地理學習,因此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課堂運用“學案導學”模式上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運用“學案導學”模式上課,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活動、展示交流、歸納總結、鞏固訓練這幾個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展示,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設寬鬆的課堂氣氛採用了多種地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

本次考試雖然難道較低,但是整體還是考得不好,從考試成績可以發現,班級的及格率不高,班級平均成績也不太理想啊,跟期望中有很大的差距,在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基礎不紮實,掌握知道不牢固。

二、考試態度問題不嚴謹,許多同學沒有認真對待考試,從其做題試卷表面就能體現出來。

三、應變能力差不能靈活運用。

措施:

一、落實好基礎知識,培養遷移能力在教學中應首先從雙基入手,抓住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內涵,試題落點一般都能在教材上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原型。

二、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一致是考查的重點。多關注教材中的實際問題、科普知識,對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重在理解、重在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嚴防死記硬背。

三、培養學生看圖、識圖、解圖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讀圖訓練,重視探究活動,加強動手能力,平日強化訓練。四、因人施教,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對待優秀學生更要嚴格要求,不能寵愛,對待中等學生要持之以恆,鼓勵表揚,鞏固其基礎知識前題下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和成績,而對差生更不能放棄,更要循循循善誘,提高學習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

我講《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這節課的體會是,因爲去年在北京剛舉行29屆奧運會,學生普遍對此比較感興趣,也對北京有個初步的印象。但是真正深入的去備課,發現原來這節課並不是很好上,因爲本身在教材內容上來看,這節內容就有點散亂,重難點不是很突出。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把教材的內容打亂,重新整合,就有了我這節課的內容。

這節課的亮點:

1.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印象中的北京,對北京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後讓學生觀看一組北京風光的圖片,這組圖片反映到北京的方方面面,如有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清華大學、還有像北京國際機場等,讓學生看完這組圖片後說出北京有哪些城市職能,把後面的內容提到前面來,而且是種很巧妙的結合。

2.在講完北京的城市職能後,我就問學生爲什麼北京有這些城市職能,這就跟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有關。這樣就很自然的過渡到北京的自然環境特徵。在這部分,我採用學生分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我給出了幾道關於北京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徵的題目,讓學生來討論分析,從而總結出北京的自然特徵。

3.在講到北京水文這個自然要素的時候,我又聯繫到了教材後面的內容,把河流與北京城址的變遷聯繫起來,造成北京歷史上城址不斷往北、往東擴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所以我很自然的就把這部分內容提到了前面,使學生認識到水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處:

1.雖然我已經把教材內容重新整合,但是感覺重點、難點還是不夠突出,重難點的講解還不夠深入。

2.給學生討論的題目還有點簡單,有些題目還沒有經過深入的推敲,感覺討論價值還不是很高。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1

我在講“等高線地形圖”時分別採用了以下三種教學方式。第一種教學方式:直接出示畫好的等高線地形圖,由教師解釋其含義並在圖上指出陡坡和緩坡的位置。第二種教學方式:先讓學生畫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線地形圖,由教師予以糾正並解釋其含義,然後在圖上指出陡坡和緩坡的位置。第三種教學方式:先讓學生畫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線地形圖,並說說自己爲什麼這樣畫,然後讓學生對照立體圖發現陡坡和緩坡的位置。

結果,我發現在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反應截然不同。第一種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第二種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有所好轉,但學生仍很被動。第三種教學方式,學生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整堂課都“活”了起來。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學生在第一種教學方式中完全是被動的,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一個聽衆,只需進行機械記憶,不需要其他方面能力的發揮;第二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但學生仍不是課堂的主角,只是爲教師搭好了“戲臺子”;第三種教學方式既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又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一堂課的主人,同時使學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實現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可見,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於“教”,而在於指導學生“學”,不能滿足於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願學”。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接受,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我愛學”,使學生學會主動積極地學習。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2

《自然災害》這冊書的內容即將結課,我是首次用這本教材,講完回頭想想這冊教材知識有些凌亂。有很多知識在三章內容中不同程度的提到。例如有關地震災害的知識點,第三章當中的第二節,講述了一部分有關地震的防預問題,對於這部分內容如果按照教材的循序講解感覺浪費了一些時間,如果將打破教材環節的完整性,把整個教材當中所涉及到的有關地震的知識點進行了重新的提煉、分析,整合到一節課當中。而不僅僅是地震,其它的自然災害,教材在安排的時候也是分在了三個章節中,如果每一種自然災害的講解我們都將其整合到一節課當中,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時間,而且能讓學生對每一種自然災害有一個系統的瞭解。但是每一種自然災害都散落在教材的三個章中,而且教材內容很多,要把散落在這三章內容中的相關內容結合在一節課中,我認爲要做好以下幾點

1、我們教師必須熟悉把握教材,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準每一節課的內容及重難點。

2、要利用學生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教學,有很多知識學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這樣我們在組織教學時可以把它設計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災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較密切,所以我們在講授時要儘量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3、設計好課外延伸環節,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繼續深入的探討在課堂上未完成的內容。

4、我們不光是要教給學生有用的文化知識,而且要注意到他們的能力的提升,要讓他們通過學習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3

本節課重視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爲單位,通過教師的“導學”,要求學生按照探究的規律,獲得探究結論,實現了學生間智慧的共享;通過學習資源的補充,學生緊密的聯繫生活,讓學生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要求學生通過圖表獲取地理信息,凸顯地理學科特色;形成知識的鏈接,體現了教師建構知識系統的思想。

教過這一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更要變,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互學”,難點和疑點教師進行“導學”。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繫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互學”,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爲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4

1、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先聲奪人,輝映全堂;不好的導入則窒息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成爲教學成功的障礙。優美的歌曲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能調節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自然、和諧、融洽、完美的境界中,在愉悅、歡快的心境中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得到提高能力、開發智力的目的.一堂課的導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着教師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有趣的導課,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只有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才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愛學,因此導入時運用多種手段,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做到引人入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互動,能激發求知慾,防止產生厭倦心理。

2、在處理教材上,我採用的是問題教學法,以“啓發——引導——討論——探究——評價分析——總結”爲主線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邏輯推理,層層推進。通過對“爲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馬上收回香港澳門”、“用什麼方式收回港澳”、“一國兩制構想內涵”、“特別行政區特別在什麼地方”、“港澳迴歸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意義”等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重點理解掌握,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評價,促進學生髮展。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一國兩制”的意義調整到最後處理,使學生在學習完本課之後能夠自然理解。

3、在製造歷史情境方面,我用學生比較熟悉的《七子之歌》導入教學,引導學生回憶近代史上香港和澳門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體會國家統一是全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對於香港和澳門迴歸的過程,使用視頻資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門迴歸的激動人心的時刻。

4、課後,我瞭解到大部分學生都達到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但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創新能力不足,在日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對學生此方面能力的培養。

5、這節課將香港、澳門放在一起比較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找出它們的不同,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更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把握。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香港澳門,分析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的模式、意義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