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本節難度不大,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過世界人口的有關知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將本節內容分爲四大塊:1、我國人口數量及人口增長趨勢;2、我國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3、我國人口的分佈不均的特點;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5、爲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是否應該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本節內容採用了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

1、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圖分析爲主,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採取多種方法進行靈活教學,這樣比較容易吸引學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內容圖形比較多,而且類型多。

例如:從人口增長圖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線平緩,人口增長緩慢;1840年後尤其是1949年以後曲線較陡,人口增長速度很快。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安定,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從幾方面瞭解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總量。

從而總結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帶來學生負擔。因此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爲一項基本國策。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在小組自學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多變的手段,根據學生的情況採取第一組向第二組學生提問的類似方式展開。最後採用辯論的形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辯論過程中,甲方認爲: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爲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應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乙方認爲:西部大部分地區受自然條件限制,不適宜大量移民,應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質。

在辯論過程中,甲方同學說出的觀點有特色,他們的論據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個人種一棵樹,種一棵草,積少成多,西部的環境就會好很多。而且東部人多也是有歷史基礎的,現在科技進步了,過一段時間西部會發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質決不是短期之內能完成的。只不過現在東部的人們不願意去而已。當時聽了學生的話,我的心思也活動開了,我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較贊同。有一位同學的觀點更有創意,他說:有了人工催雨技術,將來也會有人工催雪融化技術,可以使西北地區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來中國西部,那樣,中國的西部前景將一片燦爛。所以甲方認爲應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整個辯論過程同學們慷慨激昂,有理有據,真讓我感慨萬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不然就無法面對學生了。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小組活動時,由於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造成了“優秀學生講,學困生聽”的局面,表面上熱鬧、民主、活潑的合作學習氣氛實則隱含着種種陰影。能力強的學生參與機會明顯較多,在小組活動中搶佔話語霸權,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較弱的學生則顯得消極被動,不去積極參與、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只等坐享別人的勞動成果,漸漸地他們對小組合作學習失去了興趣,表現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棄。轟轟烈烈的小組合作學習又變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意義與價值。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今年我擔任八年級地理的教學工作,轉眼幾個月過去了,現撰寫教學反思如下:

1、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反思

在我們這小縣城,由於初中地理並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說的副科,學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師並不重視,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絕大部分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覺得老師需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並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上中國工業一課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學生老師”當的有模有樣,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佔時間太多,不必重複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第三節“中國的高技術產業”一節還由他們自己上。

課後反思:其實學生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關鍵在於老師能正確引導!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於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爲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試着編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

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爲什麼會因爲"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形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爲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徵。

(5)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3、對不足之處的反思

以上教學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緒遊離在課堂之外……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今後還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弄玄虛而已。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我講《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這節課的體會是,因爲去年在北京剛舉行29屆奧運會,學生普遍對此比較感興趣,也對北京有個初步的印象。但是真正深入的去備課,發現原來這節課並不是很好上,因爲本身在教材內容上來看,這節內容就有點散亂,重難點不是很突出。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把教材的內容打亂,重新整合,就有了我這節課的內容。

這節課的亮點:1.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印象中的北京,對北京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後讓學生觀看一組北京風光的圖片,這組圖片反映到北京的方方面面,如有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清華大學、還有像北京國際機場等,讓學生看完這組圖片後說出北京有哪些城市職能,把後面的內容提到前面來,而且是種很巧妙的結合。

2.在講完北京的城市職能後,我就問學生爲什麼北京有這些城市職能,這就跟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有關。這樣就很自然的過渡到北京的自然環境特徵。在這部分,我採用學生分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我給出了幾道關於北京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徵的題目,讓學生來討論分析,從而總結出北京的自然特徵。

3.在講到北京水文這個自然要素的時候,我又聯繫到了教材後面的內容,把河流與北京城址的變遷聯繫起來,造成北京歷史上城址不斷往北、往東擴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所以我很自然的就把這部分內容提到了前面,使學生認識到水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處:1.雖然我已經把教材內容重新整合,但是感覺重點、難點還是不夠突出,重難點的講解還不夠深入。

2.給學生討論的題目還有點簡單,有些題目還沒有經過深入的推敲,感覺討論價值還不是很高。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教師的教學目的都應是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進行充分的發展。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倡導通過活動帶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精心設計活動,靈活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現以八年級地理《長江》《黃河》的教學爲例,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活動設計。

一、會動手。地圖是地理學的形象語言,要認識和學習身邊以外的地理事物,當然離不開形象直觀的地圖,因而在地理課堂上要精心指導學生繪製略圖,讓學生在繪製的過程中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關於《長江》《黃河》的概況,可這樣進行引導學生繪製略圖,首先從這兩條河流乾流形狀特點(如:長江干流輪廓像兩個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連在一起,黃河干流像巨大的漢字“幾”字)入手,教師在黑板上繪出(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課件),學生在白紙上繪出。然後將河流的發源地,注入海洋、幹流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上、中、下游的劃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況,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在黑板略圖上熟悉,最後在自己繪製的略圖中畫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個河段用不同顏色標出)這樣引導學生動手繪製略圖,即可掌握了長江、黃河的概況,又可習得了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

二、會動腦。創設能夠滿足學生有效學習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最大的限度的動腦思考。在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前提下,設置具有一定的梯度,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情境,不僅能爲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還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欲罷不能,餘音繚繞、不斷生成新的“問題”。如在學生掌握河流概況之後,我巧用一組數據“黃河年入海泥沙近10億噸,如果將這些泥沙堆積成高和寬各1米的沙堤,足可以繞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學生驚歎,黃河含沙量這麼大呀!這時適時引導學生閱讀黃河上、中、下游三個河段水文特徵描述,及黃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測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後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是不是黃河整個河段含沙量都這麼大?2、黃河含沙量在歷史上就這麼大嗎?3、如果黃河不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還會不會這麼大?4、如果黃河河流經西北內陸,還會不會成爲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爲什麼在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卻沒有形成“地上河”?運用一系列的假設、觀察、推導、處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不僅使學生深刻認識黃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爲因素及“地上河”形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氣候、地形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綜合反思和批判能力。

三、會動嘴,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動嘴表達自己觀點的時間,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要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自己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獲取知識,比如:在學生觀察長江上、中、下游的景觀圖片,總結出長江上、中、下游特徵等知識儲備基礎上,爲了更好的理解長江各河段特徵,我設置以下3個自主探究題目:1、如果你去長江流域觀光旅遊,你會選擇哪個河段的景觀?說出你的理由?如果時逢雨季哪個河段最不適合旅遊?2、如果你是工程師,你會選擇長江的哪個河段建設水電站?3、如果你是個商人,能否選擇河運把一批5000噸貨物從武漢運到上海?所以要讓學生說話,就要讓學生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有說可說。在每節課最後幾分鐘,可以展示與本節課相關的地圖,表格圖片,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複述或小節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也可以就某一地理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也可接合自己繪製的略圖進行復述,讓學生有話會說。

四、會用心。新課程改革中認爲教材是教學得以展開的必要成份,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切教學材料,要求教師轉變教材觀,用心做教材的主動開發者,從而教師真正成了新課程的參與者,可以靈活處理教材,能做到:可以根據本校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內容加以改造,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當地人文,社會實際,教師還可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設計新的活動方案。如《長江》《黃河》這兩節教材,按教學參考建議分四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長江概況,第二課時長江“開發與治理”,第三課時黃河概況,第四課時黃河開發與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進行整合,第一課時完成長江概況,第二課時完成黃河概況,第三課時完成長江與黃河開發與治理,這樣安排即可使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又可使學生在瞭解長江概況之後引導學生自己嘗試總結黃河概況,從而掌握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長江與黃河開發與治理放在一起學習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總結,使問題理解更加深刻。

總之,教學中只有做到潛心磨課,纔會有許多奇思妙想,才能設計出新的活動方案,引導學生樂學、善學。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當使知識技能學習掌握的各環節在功能維度、要求維度、實踐維度中找到相應位置。組織“收集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資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3節水資源)課外活動時,教師以“水污染危害大”爲題,組織學生對家鄉水污染危害程度進行考察。

教師設計具有深入思考價值的問題,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識,並建議學生上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活動中教師適時讓學生提出自學或聯想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地引導、點撥,讓實踐活動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發展這一鏈接順利開展下去。課後分析可以看出,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是相互促進的,成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鍛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把生活問題轉化成學科問題分析判斷並得出處理意見的能力,是否把實踐能力培養,放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這個大氛圍中進行,這是亟待引起的問題。

實踐表明,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具備兩成涵義:“活”包涵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活動的生成性,“動”表現爲學生真正的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過程。“活”與“動”被激活與否,是教學反思時應當把握的一個尺度。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轉眼間快一個學期了,在這個學期中,八年級20班、21班、22班、26班、27班共5個班級的地理教學,27班的班主任及文綜組的教研組長,任務繁重,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面對新教材,面對生源極差的現實,我感到壓力很大。所以有許多收穫也有很多遺憾。現將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首先,遇到了許多困惑。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與新課改有關的理論知識,爲自己的教學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地理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思想:即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與技能。在教學中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徹底轉變觀念,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組織好、引導好學生。

學生是學習上的主體。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應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地理教學也有着重要意義,也與新教材中的衆多活動、閱讀思考等內容相吻合。杜郎口的教學模式與這種新課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校的“先學後教,當堂達標”課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是本人總覺得在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上做得不夠。

再次,應該認真研究新教材。

我們所用的地理教材靈活性強,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是系統的知識集合,而是靈活的需要教師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工具。與傳統教材有明顯區別。對於比較陌生的教材編排,更應認真鑽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學中利用好教材。課後小結可以起到對課堂教學進行整堂回顧的作用,爲下節課調整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有助於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將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點點滴滴感受都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成績;爲以後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據;課後及時小結,目的是爲了提高授課藝術和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在分析、總結每堂課的基礎上及時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揚長補短;爲撰寫論文提供素材,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提高是無止境的,它有賴於不斷的總結、積累與創新。自我總結成功之處與發現存在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對成功的教學進行小結,有助於教師摸索教學規律,總結先進的教改經驗。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要努力學習以適應這種要求。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繼續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績。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1、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先聲奪人,輝映全堂;不好的導入則窒息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成爲教學成功的障礙。優美的歌曲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能調節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自然、和諧、融洽、完美的境界中,在愉悅、歡快的心境中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得到提高能力、開發智力的目的.一堂課的導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着教師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有趣的導課,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只有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才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愛學,因此導入時運用多種手段,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做到引人入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互動,能激發求知慾,防止產生厭倦心理。

2、在處理教材上,我採用的是問題教學法,以“啓發——引導——討論——探究——評價分析——總結”爲主線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邏輯推理,層層推進。通過對“爲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馬上收回香港澳門”、“用什麼方式收回港澳”、“一國兩制構想內涵”、“特別行政區特別在什麼地方”、“港澳迴歸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意義”等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重點理解掌握,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評價,促進學生髮展。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一國兩制”的意義調整到最後處理,使學生在學習完本課之後能夠自然理解。

3、在製造歷史情境方面,我用學生比較熟悉的《七子之歌》導入教學,引導學生回憶近代史上香港和澳門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體會國家統一是全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對於香港和澳門迴歸的過程,使用視頻資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門迴歸的激動人心的時刻。

4、課後,我瞭解到大部分學生都達到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但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創新能力不足,在日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對學生此方面能力的培養。

5、這節課將香港、澳門放在一起比較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找出它們的不同,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更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把握。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香港澳門,分析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的模式、意義及影響。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今天下午我用老範的課件上了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雖然用前修改了下,依然感覺不順手。範老師先講四季和五帶,後講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我覺得邏輯順序不對。正確的邏輯是:由於自轉和公轉產生了黃赤交角,導致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才使得地球表面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樣才使得地球產生了四季更替和五帶的劃分。

此外,在講黃赤交角的變化引起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時,我發現學生直觀地看動畫比用數學的方法證明效果更好。用數學證明,必須講太陽直射光線和晨昏圈垂直這個知識點。引入的數學知識越多,學生畏難情緒越大。

今天和另外一個地理老師交流了會,發現應該讓學生做《新新學案》這個練習。我一直沒給學生布置地理家庭作業,以爲在課堂上抓住學生就行了。其實,少量的練習還是有必要的。同時,感覺自己不夠紮實,學校配備的《新新學案》沒放在眼裏。水平不咋地,還傲氣得不行,自我感覺過於良好了哈。

地球運動這節課,我要好好備課,力爭每節課效率最大。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

這節課是本學期的第一節課,所以我設計了許多讓學生參與回答問題的環節,這樣即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感覺枯燥的課文也變得如此生動。

首先我先來引入課堂:

1、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農業發展爲本的經濟史。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並且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蹟。

2、第二引入農業的重要性,設計的問題是:如果讓你一個星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你會怎樣?但是你們可否知道,在非洲,還有不少的居民長期處在飢餓之中,甚至死於飢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是: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低。所以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3、然後我讓大家自學課文,並找出答案。農業包括五個部門,分別是哪五個生產部門?這個問題還要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農業原來包括:農、林、牧、副、漁。但自70年代後我國就把副業劃分到了牧業當中,將來我們講到畜牧業的分類時就可以做好一個墊基。

4、關於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我也設計了一些能夠提高學生興趣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減少,爲什麼農產品的產量能大幅度增長呢?學生自己總結出是因爲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的投入逐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大家能夠說出來嗎?同學們你爭我搶的答出許多結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等。

所以這些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爲讓學生了解到了一個事物的發展中必須會產生許多的負面影響,所以這樣爲以後的城市介紹做好了一個鋪墊。<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1

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跟同學們說要進行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即自主學習。但在真正實踐當中,我卻沒有做到。首先,由於準備的不充分,做好的學案沒來得及油印,也就沒有用得上,而是以在課本中劃重點和做筆記的形式代替;其次,只有開頭的幾分鐘是讓學生自己看書找答案的,後面基本上都是我講,無意中又回到了從前我講學生聽的教法,主要原因還是我處理的不夠好,比如,最後一個問,自然資源的特徵,完全可以由學生分組討論,自己理解,實在理解不了,再將問題寫下來,大家一起解決,在大家一起解決的這個環節,也可以由我來念問題,然後依舊由學生開回答,有時候學生的理解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最後,由於我自己講的太多,時間控制的不好,到下課鈴聲響的時候,後面還有一點點尾巴沒講完,也忘記了佈置作業,比如最後,自然資源的數量變少了,質量變差了,變髒了,作爲和諧社會的一個成員,我們應該怎麼做。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做作業就好了,可當時我沒有佈置。

經過反思,我想下節課我將這樣上。首先分析將要上的這個班級的學生的特點,因爲6個班的學生並不是都一樣的,在這個班上課的方法在別的班不一定取得同意的效果。然後,把學案整理好。之前的學案並不合理,我想重新改過之後再油印出來以備上課用,爭取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通過完成學案來完成本節課的目標而不是完全由我講;最後,把握好時間,儘量留出一點時間來佈置作業和做練習鞏固。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中曾經改進的兩個實驗

在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獲得一定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上中國工業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學生老師"當的有模有樣,方磊同學把長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線圖畫在黑板上,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鐵礦的位置,並且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佔時間太多,不必重複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第三節中國的高技術產業"一節還由他們自己上,真是"課已逝,趣尤存"。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3

按照教學進度,我們即將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這一節課。這一課是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的第二節,是繼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之後的課程。本節共有四個標題:農業與我們、農業的地區分佈、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在前兩章的基礎上,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算太難。

通過認真備課思考結合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我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課堂注入活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根據素質教育三要義的要求,活力課堂的活不僅僅表現爲學生表面上的活躍,更應該是學生思維上的活躍。因而我在處理本節課時,注重放手給學生,通過語言或圖像引發學生的思考,按照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加以教師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自己得出結論,這樣既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讓學生印象深刻,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活動過程。

2、重點內容以小組爲單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及組間競爭交流來突破。根據不同環節不同教學要求,設計不同的問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以小組長爲中心,共同探討交流。基礎問題和重點設置爲A層,小組長負責要求小組內全員通過;能力提高的問題設置爲B層,各小組根據各組情況,在完成A層的基礎上,繼續探討B層。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又做到了面向全體,全員參與,還突出了分層教學,實現了評價的多元化。

3、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古詩詞導入,體現學科間的整合。

4、注重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不忘對學生地理學習兩大基本能力的培養:讀圖能力、分析能力,有了這兩種基本能力,學生在地理學習時就不會覺得困難了。充分利用板圖優勢,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識圖、用圖能力,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

5、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把地理能力運用於生活中。教學過程中多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地理,感受地理,學習地理,進而應用地理於生活。如,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農業,感受到農業的重要性,最後根據自己所學能夠較爲合理的安排本地簡單的農業生產活動。

6、課堂的安排要科學合理。在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和鞏固練習的基礎上,還應注意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做到鬆弛有度,詳略得當。

以後我會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多注意這幾方面,積極努力實現教育的三要義,爭取讓我的課堂更具活力。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4

上週三有幸在初二八班錄了一節錄像課,課下反思多多,特如下:

成功的地方很多,歸納幾點:①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四高一塊,四環節”的課堂模式,培養學生說、寫、講、練、質疑、解惑的綜合能力。②同學們課前準備很充分,例如,同學們能利用課間的時間把預習的內容在各小組長的安排下能按部就班地進行板書展示。這樣能把更多展示機會留給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體現了高效率。③本節課講述了《長江沿江地帶》和《走向世界的中國》兩部分內容,同學們學得認真、講得完整、內容梳理的有頭有序,體現出大容量。④同學們在展示時各有千秋,例如範雅雯同學能用歌曲把展示的內容唱歌大家聽,是同學們對此內容理解的更深。又如李曉娜同學能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又把長江沿江地區的環境問題編成兒歌加深記憶,效果更好。真可謂是高互動。⑤反饋時僅僅5分鐘的時間,同學們做了很多題,都是各個小組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式,但效果很明顯,在也體現了高互動。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歸納如下:①極個別學生預習不認真如張衛華學案沒有完成。②由於個別學生對記憶知識掌握不熟導致講述效果不好。③還有如李佔新同學、李玲輝同學缺乏展示的機會,展示時說話不流利,沒有給本組加上分。④拓展、質疑內容少,教材挖掘不深展示提升不夠。

補救措施:①加強預習檢查,明確學習任務。督促小組長提前檢查。②給學生熟記的時間,告訴他們理解記憶的方法,一定要理解記憶,提高記憶效率。③加強每組4、5、6、號同學的平時的展示訓練工作,督促他們要多說、多練,以致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④告訴學生怎樣學習教材的方法,怎樣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完成學習任務。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

八年級地理主要是對中國地理知識的學習瞭解,教材第一章通過學習中國的疆域、我國省級行政區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認識我國的人口現狀以及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等多方面瞭解讓學生對我國有了一個初步而明確的認識,使學生學會從地理空間上認識地理事物,藉以培養學生空間思維的能力。在教學中反覆運用地圖,讀圖、拼圖、填圖,使學生形成我國政區分佈的空間觀念,並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利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關心祖國,盼望祖國統一的情感。爲了達到良好的課堂較果,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引用一些學生感興趣並比較簡單的知識爲切入點。

可以點燃學生的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本章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空間思維的能力和地理意識的養成,因此喚起學生的興趣就由爲重要。在第一課時中,我利用學生對我國地理知識有一定的瞭解,讓學生從地理角度說出你們心目中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你都去過我國的哪些地方?見到了些什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反應很好。在指出學生回答存在的問題的同時對回答好的做了充分肯定。根據教材內容,又不拘泥於教材,設計一系列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啓發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探究學習交流,培養協作精神,形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發揮羣體和個體的功效,自主學習並能掌握學習方法。

二、在課堂插入了一些遊戲活動,有利於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

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知識容量大,識記內容較多,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相對位置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在充分運用中國政區圖的基礎上學習中國行政區劃:通過演示拼圖,引導學生看圖、填圖,使“死”圖變“活”圖,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後組織學生拼圖競賽,學生在遊戲中獲得學習,實現愉快教學。在課堂插入了一些遊戲活動,讓學生知道在遊戲中也可以學到知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這些知識點。通過這種啓發式和遊戲法的教學,學生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也感興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參入一些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地理知識以及教學方法。不斷創新,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