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數》的教學反思

1、結合學生實際創設生活情境。

《最小公倍數》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最小公倍數”是一節概念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看似並無多大聯繫,爲了使學生體驗到概念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我們對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補充調整,將運動會的情景貫穿始終。在解決實際問題“猜一猜,參加接力比賽的同學可能有多少人?至少有多少人?”的同時很自然的得到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爲後面算理的探究做好了鋪墊。這樣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體會到學習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

2、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構建概念和方法

(1)概念的構建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非常的相似,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這部分內容我們採用遷移、引導的形式進行概念的構建。利用問題“24與3和4分別是什麼關係”引導學生髮現24是3的倍數,同時也是4的倍數。利用舊知很順利的自主構建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2)方法的構建

“最小公倍數”這節課的重難點就在於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在算理的突破上,我們採用了對比的手段。利用已有的分解質因數的知識有效的進行了對比。

當學生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計算出[18,30]=2×3×3×5=90後,設計了問題:2、3是什麼?3、5是什麼?兩個3一樣嗎?明確了公有質因數和獨有質因數以後,又將18和30的全部的質因數相乘和[18,30]進行對比。學生很直觀的看到,公有的要選代表保證是最小的?獨有的全取保證是公倍數?把兩個結合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算理在直觀的比較中一目瞭然。而求最小公倍數的短除的形式,學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加上求最大公約數的'知識經驗,理解起來已然順理成章。

接下來我們結合運動會項目設計一個題目“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12和28的最小公倍數。”使學生在練習中自然的對算法進行優化,自主構建出短處形式的解題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利用已有的認識結構,自己動腦、動口,將直觀比較與親身體驗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繫,進行自主構建。

3、發揮習題作用進行算理鞏固

數學課堂上學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解題方法之後,必須做相應的數學練習題,才能對知識進行鞏固,對算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思維能力。

我們設計以下兩個練習題:

(1)填空

A=2×3×5

B=3×5×7

則[A,B]=(最小公倍數是多少?你是怎麼找的?)

設計這道練習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鞏固算理,突出應用算理靈活、巧妙的解決實際問題。第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道題除了應用算理直接用2×3×5×7=210以外,還可以將A、B的結果分別計算出來後再用短除的形式計算[A,B]。這一方法對於那些對算理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尤其是不能靈活的應用算理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好方法。在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中很需要這種我們自認爲“麻煩”的方法。

(2)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12,這兩個數可能是()和()。

設計這道練習題的目的也有兩個。首先,通過這道題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熱情推向一個高潮。同時引出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具有互質關係、倍數關係、一般關係的三組數。其次,將求具有互質關係、倍數關係、一般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規律進行遷移,通過自主探究,總結出具有這三種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規律。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

1、自己在教學中語言還不夠簡練,對學生放手還不夠。有些問題可以大膽放手。

2、在算理的突破上,雖然突破了難點,但問題較碎,老師還在牽着學生的手,一步一步去理解,其實,對於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討論自己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