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數和公因數教學反思範文

公因數和公倍數的學習是五下教材的兩個重要概念,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作了化解難點,個別擊破的辦法,如何教學好這節內容,我在這次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公倍數和公因數教學反思範文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間的結構鏈,形成條理化。 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倍數——公倍數——最大公倍數

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與交流活動中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爲應特別注重概念間的系列反應,如倍數和因數是前面所學內容,新內容要在此基礎上生根,必須複習舊知,聯繫生活,學習新知,圍繞“公”,理解公倍數與公因數的概念,最小公倍數則通過實際生活中如第25頁公交發車問題或參加游泳問題,來引發就是求最小公倍數來解決問題,最大公因數則通過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來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學生對概念間的關係理解,從而形成條理化。

2、 有效設計複習引入的問題串,引發思維性。

由6和8的因數有哪些?引起學生回憶怎麼求一個數的因數?(一對一對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後發現它們有1和2是相同的,即爲公因數,用集合圖(韋恩圖)可以形象地描畫出來,那麼公因數有什麼作用呢?

引出改編後的例3,要把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剪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沒有剩餘,有多少種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種?

學生探究後發現,正方形的邊長爲1釐米、2釐米、3釐米、6釐米,反思:爲什麼?邊長與12釐米和18釐米有什麼關係?

從而想到18的因數有哪些,12的因數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數即爲剪下的.正方形的邊長,而6則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最大的數,即爲最大公因數,到這裏實際解決了例4。

再次提問:因數是怎麼求的?公因數是什麼意思?最大公因數是什麼意思?怎麼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回到教材,自學教材,思考問題。

3、 有效使用教材與教輔資料,提高達成性。

什麼時候閱讀教材,例題等主體部分看不看?練習部分怎麼用?都值得我們每節課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數的教學中,我既不完全脫離教材,又適當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教材在課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兩道例題與習題10的展示與使用,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境界中,既學習了例題,又學習了新知,還不完全相同。爲不讓學生陌生,共同探討之後又讓學生回到教材,仔細閱讀教材,尋找教材重點、難點,作好標記,可以當堂又經過了初步的複習。

書後的練一練以及練習五1-5題,由淺入深,重點訓練學生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無需改編,原題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練習,當堂鞏固所學新知,結合練習適當進行拓寬與技能的強化,可以直接實現當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