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數公倍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公因數公倍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公因數公倍數教學反思

公因數公倍數教學反思【1】

我結束了公因數與公倍數的教學。在我看來內容不是很難,沒什麼高難邏輯思維在裏面,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於列舉法和篩選法應該都掌握的不錯。但是翻看了學生的練習冊,才知道,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裏面存在着各種問題:有的答案書寫不完整,沒有寫出最關鍵的話;有的公因數與因數概念混淆,求一個數的因數也說成公因數;有的是公因數與公倍數找不全,有遺漏現象;只有一些學習好的`同學可以完整的做對這些題目。

看來學習的過程確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分辛勞一分收穫!”的確是這樣,面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我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決定對如何求公因數、公倍數做一專項練習。首先我將各種錯誤情況例舉出來,教學生們進行判斷,找出其中的問題加以改正,接着與學生一起對不同情況進行了歸納,使學生在針對不同題型的時候可以用不同方法快速做出解答,而不是隻知道簡單機械的照本宣科。從這節課的學習情況看,大部分同學都掌握的不錯。不僅改正了自己練習冊上存在的很多錯誤,還教學生學會了如何去歸納總結已學知識。收效很大,很是高興!

的確,數學學習做題是極爲必要的,但是做題之後的總結工作也是極爲重要的,否則只能是雜而不精,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合理運用。我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在多種解法中選取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對於一些靈活的題目而言,應該在做題中對許許多多的情況進行總結,以便在考試中將方法靈活運用,防止死做與定性思維的產生。

公因數公倍數教學反思【2】

公因數和公倍數的學習是五下教材的兩個重要概念,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作了化解難點,個別擊破的辦法,如何教學好這節內容,我在這次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間的結構鏈,形成條理化。 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倍數——公倍數——最大公倍數

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與交流活動中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爲應特別注重概念間的系列反應,如倍數和因數是前面所學內容,新內容要在此基礎上生根,必須複習舊知,聯繫生活,學習新知,圍繞“公”,理解公倍數與公因數的概念,最小公倍數則通過實際生活中如第25頁公交發車問題或參加游泳問題,來引發就是求最小公倍數來解決問題,最大公因數則通過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來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學生對概念間的關係理解,從而形成條理化。

2、 有效設計複習引入的問題串,引發思維性。

由6和8的因數有哪些?引起學生回憶怎麼求一個數的因數?(一對一對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後發現它們有1和2是相同的,即爲公因數,用集合圖(韋恩圖)可以形象地描畫出來,那麼公因數有什麼作用呢?

引出改編後的例3,要把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剪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沒有剩餘,有多少種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種?

學生探究後發現,正方形的邊長爲1釐米、2釐米、3釐米、6釐米,反思:爲什麼?邊長與12釐米和18釐米有什麼關係?

從而想到18的因數有哪些,12的因數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數即爲剪下的正方形的邊長,而6則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最大的數,即爲最大公因數,到這裏實際解決了例4。

再次提問:因數是怎麼求的?公因數是什麼意思?最大公因數是什麼意思?怎麼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回到教材,自學教材,思考問題。 3、 有效使用教材與教輔資料,提高達成性。

什麼時候閱讀教材,例題等主體部分看不看?練習部分怎麼用?都值得我們每節課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數的教學中,我既不完全脫離教材,又適當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教材在課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兩道例題與習題10的展示與使用,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境界中,既學習了例題,又學習了新知,還不完全相同。爲不讓

學生陌生,共同探討之後又讓學生回到教材,仔細閱讀教材,尋找教材重點、難點,作好標記,可以當堂又經過了初步的複習。

書後的練一練以及練習五1-5題,由淺入深,重點訓練學生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無需改編,原題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練習,當堂鞏固所學新知,結合練習適當進行拓寬與技能的強化,可以直接實現當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