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準確的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意義,也能夠在學習方法上進行恰當的指導。在鑽研教材、把握目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材料組織教學,讓學生深入淺出的進行學習課本的知識,教學過程也充分注意到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知識,體現了“以生爲主”的教學理念。

從作業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於用集合圈表示的方法學生錯誤很多,書寫的要求要更規範一些。

本節課我發現對特殊方法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倍數關係的學生掌握得快,但用乘積找最小公倍數的規律(特點),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有些少,學生找到的`特點有侷限性,老師也沒有及時給予提示。比如:當是奇數和偶數時,最小公倍數不一定就是這兩數的乘積。如6和9的最小公倍數是18而不是54。這一特點是偶然現象不是普遍規律。可引導學生對四組數字再比較,引導發現他們因數的特徵(公因數只有1)使學生形成準確的認識。造成這一失誤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時間的緊,另一方面擔心複習公因數會影響新知識的學習。其三是對教材的鑽研不夠,自己對這一部分知識把握也不準。其次,由於在時間的控制上不恰當,後面部分任務還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