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大乘精髓

《金剛經》自古被奉爲發三乘之奧旨,啓萬法之玄微,諸佛傳心之祕密大乘。以下是《金剛經》的大乘精髓,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大乘的精髓有哪些呢?第一個就是般若,第二個是唯識,主要的是這兩個部分。

般若經是依如來藏而說,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認爲般若經講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你不要執着這個世間法。其實不是!般若經講的空是在講如來藏,但是一般人並不知道,等一下我們就舉一些經文來說。般若經大家聽過的經,或者是說平常你在作課誦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把它拿來課誦的經,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一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所以我等一下就用這兩部經來說明,爲什麼般若是依如來藏而說。

我們先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既然要度彼岸,表示有個彼岸——彼岸真實存在,否則講波羅蜜多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祂不是完全空,因爲有個彼岸。那彼岸是什麼?彼岸要靠般若才能度過去,這個彼岸是永遠不會壞滅的,所以才叫“金剛”;如果彼岸會滅,你就不能說祂金剛。所以說要度彼岸需要般若,彼岸又是真實,所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在講不滅的彼岸;不滅的彼岸是什麼?就是如來藏。這個道理是什麼,我們舉一些經文來作說明。

首先在《金剛經》裏面講的,就是須菩提首先請 世尊開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須菩提問 佛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大心,想要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發了成佛的心——如果他發了成佛的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呢?如何降伏其心呢?佛當然作了一些開示。我們就舉其中一段,你要怎麼安住其心,我們舉一段經文來作說明。

首先,佛就開示說:【“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識來解釋這一段,六個識,我們來看六個識有沒有辦法無所住:當一個人在看東西的時候,當你看了這個東西以後,其實你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當你在六塵上面接觸了六塵的時候,你已經分別完成了。也就是說,接觸六塵以後,三個剎那你就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了,那知道什麼東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這裏在講的,不是在講要你把你的六識心無所住。很多人就說:“因爲佛經裏面講應無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別,譬如說我在吃飯的時候,我都能夠不分別。所以因爲佛說要應無所住,因爲有所住就有分別,所以我只要無所住,我就無分別。”但是,要把六識心修成無分別,你來看看是不是可能。

先從剛剛講的這個吃飯:你在吃飯的當中都不分別,是不是可能?第一個,你爲什麼會拿筷子去夾菜?爲什麼會把飯堆到嘴裏面去?你怎麼知道它是筷子?你怎麼知道你已經揀到了那個菜,然後可以把它拿回來,放在嘴巴里面?因爲你一定是已經知道那是筷子;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筷子,你怎麼會去拿筷子呢?你怎麼會知道這是飯,然後你把它扒進嘴裏面去呢?所以,如果說你要把覺知心,能夠分別六塵的心,這個覺知心,說要把祂修到沒有分別,然後變成無所住的話,那麼你連吃飯這件事情你都辦不到,那你如何修行呢?

再來說,佛真的是無分別嗎?無分別祂怎麼說法?無分別祂爲什麼會說“須菩提”啊?祂爲什麼不會把須菩提弄成是阿難呢?祂爲什麼知道那個人叫須菩提?所以表示說,一定有個分別的心,還有一個不分別的心,那這個不分別的心其實指的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住,是因爲祂從來不在六塵萬法上面起一念要去分別,祂也不去分別,所以說祂對於六塵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一定是在講如來藏。也就是說,因爲只有如來藏才能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各位一定聽過“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到底在講什麼?也就是說,有一個你佈施的對象,也有一個人在佈施,就是我在佈施,那有施者,有被佈施者,所以有這兩者,但是也有一個在佈施的這件事情;三輪體空就是說,無有施者,無有被佈施者,也沒有佈施這件事情,這才能說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覺知心是辦不到的,因爲覺知心一定知道祂要佈施給誰,祂也知道我在佈施,也知道有佈施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佈施給誰,祂就不會去作佈施;當祂佈施的時候,這三輪一定都不空。所以唯一能夠三輪體空的一定是如來藏,因爲如來藏從不分別你要佈施的對象是誰,因爲祂在六塵萬法上面從來不起分別。所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其實在講的是如來藏;所以,如果你沒有證如來藏,你就辦不到說可以達到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以這一段話主要在講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是無所住,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你的覺知心才能轉依如來藏,因爲覺知心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當你轉依以後,你就可以說“我覺知心無所住行於佈施”,這樣的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薩第一步要做什麼?學大乘法當然要證如來藏;所以 佛在這裏第一步就是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你的福德才可以不可思量。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佛又怎麼開示呢:【“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也就是說,前面既然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但是如來藏就是如來,也就是法身,如來藏其實就是法身;這裏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其實是要叫你證如來藏,要你去見如來藏,如來藏纔是真正的如來。所以祂就跟你問:你可以用身相來看見如來嗎?也就是 世尊祂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你看到的這個身三十二相,其實就是如來的應身。如果說你看到的這個會生滅的應身,你就不是見到真正的如來,所以祂纔要這樣子問。

須菩提就答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那這一段話到底在講什麼?須菩提就答覆 佛說“不可以”。爲什麼?因爲如果你着於身相而說可以見如來,你就違背了前面 佛所說的開示:不可以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來行佈施。也就是說,佛所說的身相,你不可以着在身相上面;如果你着在身相,你就有所住,所以說你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果你住於佛的身相,你就看不見佛的法身。所以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在講什麼呢?也就是要你不要去着於 佛的身相,這樣你纔可以見到真正的如來;你不但可以見到如來的法身,也可以見到、親見自己的法身如來藏;當你親見自己的法身如來藏,同樣你是可以看見佛的法身的。所以這個重點就叫你不要着於身相上面,你就可以見到如來的法身了,同時也可以親見自己的法身。

那再來說,【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前面講的這些東西,其實就是要叫你去證如來藏,那要證如來藏,你第一個要知道什麼?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如果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樣的道理,你是不可能見到如來藏的,因爲你一定會落在五陰十八界的這個相上;當你落在五陰十八界這個相上,你不知道它虛妄,你會認爲它是真實,所以你就沒辦法找到那個不是五陰十八界當中的那個如來藏。所以,唯有你必須先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的條件成立以後,你纔可以見相非相;當你能夠見相非相的時候,你就可以證得如來藏,也就是看到你本身的法身——如來藏就是法身,這樣子你纔可以說你看到了如來。

接下來說,【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那這一段話在說什麼?佛說:“我過去在然燈佛所的時候,有得到任何一法嗎?”須菩提就跟 佛講:“如來在然燈佛所,根本就沒有得到任何一法。”各位想想看,怎麼可能說我們的覺知心在世間運作,沒有得到任何一法?如果說 世尊在 然燈佛所的時候,祂聽到 然燈佛所跟祂授記說“你未來世當成佛,號釋迦牟尼”,那麼祂怎麼會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事情,表示祂知道祂未來會成佛,祂的名號叫 釋迦牟尼佛,這樣怎麼可能於法無所得呢?所以,這件事情一定不是在講覺知心,一定是在講法身如來藏。因爲法身如來藏從不分別六塵,祂具足一切法;不管你的六識心在世間法上怎麼分別,對祂來講祂已經具足一切法,你所得的法對祂來講都無所增益、無所增減。就是如來藏這個法身,祂不會在世間法上有所得,祂從來不分別六塵,怎麼可能得到六塵法呢?所以這一段話仍然是在講如來藏。

接下來說,【“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一段話其實跟前面講的一樣。佛問須菩提說:“這是怎麼說呢?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每個人都知道,菩薩要成佛,當然要莊嚴佛土,不莊嚴佛土怎麼成佛呢?但是爲什麼須菩提會答覆 佛說,“世尊!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其實回到前面我們所說的,如果你落在莊嚴佛土的這個聲音相上面,落在莊嚴佛土的內涵上面,那麼你就無法看到如來藏了。所以當 佛在講“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你如果不落在這個莊嚴相上面,你纔可以瞭解說 佛在講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祂的目的是什麼;唯有親證如來藏的人才知道,“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到底它的意涵是什麼,佛爲什麼要講這一句話,這一句話的目的'是什麼。唯有親證如來藏,你纔可以親證這樣的境界,因爲這一段話其實是一種境界;但是因爲你沒有親證,所以不知道。

接下來,佛開示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很多人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會想要把意識修到“應無所住”;但是事實上如同我前面講的,意識祂一定會分別,祂是沒辦法修成無分別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這裏講的其實不是在講意識心,而是在講如來藏。

那要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當然第一個,你要先證如來藏。因爲唯有如來藏纔會無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你當然要證如來藏,因爲只有如來藏能辦到,所以唯有說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轉依如來藏以後,要怎麼做?因爲轉依如來藏以後,讓如來藏不斷的生起你的六識心來運作,你這時候纔可以說,你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講了,因爲六識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這樣你纔可以說,“因爲如來藏無所住,所以我的覺知心雖然能夠分別六塵,但是因爲如來藏無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無所住了。

雖然 佛也知道須菩提,也能分別這個人叫須菩提,但是 佛是絕對無所住的。但是 佛爲什麼能夠分別須菩提,因爲這是以如來藏爲根本而說;如來藏無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識心可以分別六塵,但是從如來藏的道理來看,仍然是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讓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然後讓如來藏這個心不斷的現起運作,而不要入無餘涅槃。如果像二乘人一樣,他就不可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如來藏無所住,如果你入無餘涅槃,只是做到無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爲如來藏在無餘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運作。所以,唯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然後轉依如來藏,才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根據如來藏而說。

接下來 佛開示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就答了說:“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實 佛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跟前面講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樣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不可以落在這個色身的三十二相上面,如果你把佛的三十二相的色身當成是如來,那你就看不見如來。所以你要看如來,你就不可以着在三十二相上面;當你看見了三十二相,但是你卻可以同時看見那個不是三十二相的法身,那你就可以說你見到了如來。所以 佛在這一句話同樣含有深意。“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說,唯有你證得如來藏,才知道 佛所說的這一句話它是什麼樣的境界,其實祂是在講如來藏的境界;但是因爲你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不知道祂這一句話的意思。好多人都會去解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什麼,事實上沒有證得如來藏,他是怎麼解釋都解釋不通的。所以這一句話就是依於如來藏而說,因爲這一句話其實就是在說明如來藏的境界。

最後 佛在《金剛經》的後面就用了一個偈來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也就是 佛剛開始就開示:不能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如果你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你就不能見如來,也就是你就不能證如來藏。證如來藏纔是真正的見道,如果你不是證如來藏,然後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是不是走在正道,而是走在邪道上面;因爲你永遠都沒辦法成佛,你永遠都不可能見到法身,所以不可能見到法身,你一直走,當然就是走邪道。所以說,如果你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永遠不能見如來了。

所以,我們前面所舉的這些《金剛經》的經文來看,其實都是以如來藏爲根本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