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金剛的涵義

究竟“金剛”是什麼意思?小編現在再給你把它解釋解釋。

金剛具足三個意思。三個意思是什麼呢?第一個就是堅固;第二個就是光明;第三個是銳利,也可以說鋒利。什麼叫鋒利呢?就像那個刀刃,非常鋒利,非常快,切金斷玉,削鐵如泥,這就是金剛。削鐵如泥,砍到鐵上,就好像砍到那個泥上一樣,一點也不能擋得住它。金剛的體,是堅固的,金剛本體是堅固的,不壞的。它不爲一切所壞,它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就是什麼呢?摧伏天魔,制諸外道。

天魔外道這種邪知邪見,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這個金剛的體,就把這個天魔外道都給它破壞了,這金剛體是堅固的。金剛的相是光明的,金剛,它是透明體的,光明的。光明而不爲一切黑暗所破壞,而它能破壞一切的黑暗。所有世間一切的黑暗,你有金剛都可以把它破壞了。說那是破壞主義,你破壞這黑暗,才能得到光明!這是破壞邪法,而不是破壞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這是破壞一切的黑暗。金剛的用,它的功用,是銳利的。這個銳利的,也是無堅不摧,無邪不破。

講到這個金剛心,我們一般人不要誤會了,以爲是我們胸腔裏邊這個心。這個心,是個肉團心。這肉團心,沒有什麼用。這肉團心,它的形象猶如一個倒掛的一朵蓮花這麼樣子。白天,它就開了;晚間,它就合上。合起來,像一個倒掛蓮花一樣。開,什麼時候開呢?這個心裏邊有孔,那個孔竅白天它就開了;晚間睡覺的時候,那孔竅就合上了。所以這個心,是個肉團心,沒有什麼用處。那麼還有一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識:眼有眼識,耳有耳識,鼻有鼻識,舌有舌識,身有身識,意有意識,這叫六識。在這個第六意識,一般人以爲肉團心是他的心,這是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又以爲他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嚴經》上——聽過《楞嚴經》有這麼一段文,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這一段文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此非汝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認賊作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這一段經文,有人記得嗎?

這一段經文,是很要緊的。這一段經文就是說的這個第六意識盡打妄想,它妄想這本領非常大。它這個打妄想,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它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藉着火箭的力量。他這一個打妄想,月亮在那兒,跑到那個地方去了。一瞬間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間打個妄想又到了東土,什麼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着妄想,日本那個街道,就現在你這個眼前了。你到過德國,到過法國,到過你所到過的地方,你這一打妄想,也到那個地方了。現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這由什麼造成的?就都是由這個妄想。現在打這個妄想,就要實現這個妄想,這都是從第六意識發生出來的。所以,這第二是妄想心。

阿難就認爲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對佛講,但是佛就告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心哪!那麼是什麼呢?“乃是前塵,虛妄相想”:這是一種前邊的塵相,“虛妄相想”,虛妄的那個相,是由你那個妄想生出來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無始”: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都認爲它是心了。“認賊作子”:你認賊作你的兒子囉!“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來固有的珍寶,都丟了。原來常住不壞的那個寶貴的性,寶覺,明心,都失去了。“故受輪轉”:所以就在六道輪迴裏頭出頭沒,這麼樣子,總也無有了期。這一段文就是說這個妄想心。

那麼第三是什麼呢?真如心。這個真如心,也就是實相的般若,也就是實相。這個真如,這個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說它大,沒有再比它大的;你說小,也沒有再比它小的了。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這叫真如,真如心。這個心,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這心有這三種。

拓展閱讀:《金剛經》的人生智慧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一部非常有影響的大乘佛經。探討的依舊是古聖先賢共同關心的——什麼是至道?怎樣才能得道?這一類的問題。《金剛經》中的文眼就是大家衆所周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既是道的根本現象,也是成道的鑰匙,還可以說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至於悟道成道,我覺得那不是人羣中大多數人所關心的,因爲會覺得那些東西玄而又玄,脫離現實,缺乏實際意義。所以那只是少數人關心的事。但如果論及人生智慧,那麼大家就會很關心,因爲畢竟和我們的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人的一生,要面對種種複雜的生活問題需要解決,還要解脫現實中的煩惱……所以這個智慧就顯得太重要了!而《金剛經》的智慧則可以給我們帶來圓滿幸福的人生。

其實《金剛經》裏讓我們把握的一個核心的方法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要停下來。這個停,不是正常做事情的那種安住,而是不恰當的停留下來的一種執着。是障礙和弊端產生的根源。過去民間有個寓言故事,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能夠看出“有住”的禍害:說有一個人在神仙的指引下、意外地找到了一座寶山,而神仙告訴他,挖夠了你就走,不要等到天亮,一旦天亮了,這個寶山被太陽照射就會化爲虛無,你的生命也會隨之被消融。當時這個人答應得很痛快,神仙走了之後他就開始挖寶,越挖好東西越多,越挖心裏越饞,越挖越放不下……貪婪讓他廢寢忘餐、忘記了時間……終於太陽出來了,他便葬身於寶山之中。

這個就是人生真實的寫照。我們很多情況下就是這樣不智慧地生存着。面對事業、感情、健康、財富…… 該收手時不收手,以至落得滿盤皆輸。經常有朋友和我探討一個相關的問題:把握的標準(尺度)是什麼啊?說實在話,我覺得這個尺度我們早就遺失了,因爲我們的人心早已經被塵世中的種種污染給泯滅了!爲了生存的競爭、爲了利益的獲得,有幾個人還在想着客觀與公正的問題?然而如果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把握問題,事情最後的結果就很可能適得其返。這個往往是人們當時所想不到的。

而“無住”是教給我們去掉私心。也就是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要把我們自己與外物(包括人)平等起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是當我們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想到更多人的利益,同時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問題,即換位思考,這樣即便是從利己的角度說,也減少了很多矛盾和失敗的機會。這種多角度、完整觀察事物的方法在佛法中屬於“無漏智”。

每個人都有一個完美的夢,希望在自己的人生裏什麼都好,不要有什麼缺失和遺憾。完美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實現?完美的概念是什麼?我覺得完美並不是按照我們主觀想象那種如施了魔法般想啥來啥的美夢,而是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有機結合而得到的豐富的碩果。應該說這種豐富意義的完美在人生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要點在於它會在自然運化的過程中逐一實現,但絕非完全按照你預定的時間和地點。比如,你很期望你的孩子成爲人才,而他在該成才的時候情況很糟糕,於是你就很生氣,做了許多不合適的事情,認爲他不會成才了!推波助瀾地影響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很可能因爲你的'埋怨和譏諷而墮落下去……

假使如果你不那麼想呢?而是耐心幫助他找原因,發揮孩子的特長,過了若干年,你會發現他雖然考大學名落孫山,但卻成爲了一名出色的商人。風物長宜放眼量,時間是個魔法師,一切都不是定數,一切都有可能實現,比如60歲的齊白石可以成爲一代名畫師,大器可以晚成……但人生的種種過程需要你智慧的配合,而這個智慧就是《金剛經》中的無相與無住。

只有我們以“無相”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纔有可能採取“無住”的智慧行爲。

那麼無相是什麼呢?

無相,意味着對這個世界的一切現象沒有固定不變的看法。按照《金剛經》本身的說法,就是“凡所有相,皆屬虛妄。”這個虛妄不是說不存在這些現象,而是說這些現象如果從寬闊的整體角度去觀察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莊子纔對碧藍的天空發出感慨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現在我們都知道,天之藍是因爲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而天空本身則是沒有顏色的。莊子的慨嘆其實就等於告訴我們,凡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根本的真實。

自然事物的組合形成有些象我們小時候玩的那個萬花筒,換一個角度形象看立刻就改變了!觀察角度的不同,對事物得出的印象就會全然不同。那麼哪一個形象纔是真實的呢?哪一個也不是,因爲它們都在不斷的組合變化之中。自然界如此,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不變的事物,只有在一定視角觀察下幅度改變的大小。

所以我們要從中明白一個道理:一些現有的定論其實都不是定論,它只在一定條件範圍下有效。一個罪犯,從社會角度看他是個罪人,而在他母親眼裏很可能就是個孝子,還興許在單位是個好同事。就拿歷史來說;歷史的不可逆轉的特性決定了歷史事件、人物行爲、定論的某種確定性。然而許多事件 、人物行爲、言論等不是隨歷史翻開新的一頁而消失,它們常常作爲某種遺存而加入到新的歷史行列中去,表現出新的意義,或者說,在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中才能充分展現它的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歷史也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