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精義

《金剛經》爲《大般若經》的精華,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經涵括修行要旨,體現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下面是《金剛經》精義,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金剛經》的宗趣

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第一、離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無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緣起修善業,這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行。

(一)離一切相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着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就是說,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衆生受妄想執著的纏縛而體證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妄想,指因種種分別而生起的種種顛倒;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包括人我執、法我執,由人我執就生煩惱障,由法我執生所知障。必須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剛寶劍,才能斬斷妄想執著。

金剛的特性有三個字:第一、堅,金剛是很堅固的,不壞不滅;第二、利,很鋒利;第三、明,金剛是透明體。所以金剛具足堅固、鋒利、透明的特性。堅固就能不壞不滅,代表實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確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觀照般若,指能夠觀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說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剛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夠斬斷妄想執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由文字瞭解以後至觀照,由觀照而證實相,就可以離一切相。

《金剛經》講的四相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我相就是執著有個我,我能夠度衆生,執著有個我體。人相,這個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種種差別,那個人是我所度的,執著差別。衆生相,衆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衆生,屬能所執,能度的執著,所度的執著。壽者相,就是以上“我、人、衆生”都是真實不虛、相續不斷的,有個實體,也包括執著長遠的壽命,執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執,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遠都不壞。非法相,一切法現在存在,消滅了就沒有了,還有人、一切物質都是這樣。法相就是常見論,非法相就是斷滅論。般若就可以消除衆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從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到四攝六度。六度中特別以施爲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捨衆生,不離衆生,所以《金剛經》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關於《金剛經》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顯示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具體就體現在第一段裏,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就體現了六度的修行。

[經文]“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鉢。穿起衣,拿起鉢,形象很好,端莊肅靜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嚴。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衆生以飲食供養佛,而佛以法味佈施衆生,這就代表第一度,佈施度。彼以財施,我以法施,廣行佈施,使衆生都能夠有見佛聞法,廣種福田的機會。這就是修佈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來,不分別貧富貴賤,不分別是得到半鉢還是滿鉢,也不分別食物的好壞。這種不分別、平等對待一切的心就是廣大忍辱的心,這就修忍辱度。

第四,飯食乞,收衣鉢。說明穿衣吃飯,收飯具,不假手於人,親自動手。這代表精進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腳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來。這代表守靜,修禪定。禪定就是消滅妄想,消滅內心的散亂,達到內心的平靜。這代表禪定度。

第六,以上幾項能夠做到圓滿,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們來看一看,般若由世尊來顯示,就在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間就可以顯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說離開生活,離開行住坐臥,另外去找個般若。禪宗講:“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臥、搬柴運水都是道。”所以說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發心

[經文]“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就要發這個心,這是什麼心呢?菩提心!具有對象廣、空間寬、時間長、目標高的特點。對象廣就包括胎卵溼化,欲界、色界、無色界。空間寬就包括整個衆生世界、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時間長,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目標高,使衆生都能得到解脫,都能證得無餘涅槃,這就是最高的目的。無餘涅槃就是阿羅漢,沒有餘報可受,已經得到了生死解脫,不受後有,爲無餘涅槃。

四、如何修行

[經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提出的以佈施爲首要的六度行,這六度中特別發揮出來是第二忍辱行,另外還有無諍行,這三種行都是《金剛經》上很突出的。

(一)佈施行,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六度中特別提出佈施行,佈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敵,或者壞人、他人,對我批評、刺傷,我就以德報怨,心胸廣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別人,要化冤爲親,冤親平等,不能冤冤相報,糾纏不休,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這個苦就是環境造成的,自然災害、人爲災害等等。在災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隨緣生活,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第三,諦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滅的境界。只要你能夠修,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對此要堅定不疑惑。

(三)無諍行。什麼叫無諍行?《金剛經》上講“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在讚揚“無諍行”。實際上有分別心就有諍,有諍就有分別、有矛盾,就要鬥爭,引起混亂,各種混亂因此而來,人與人之間的混亂、家庭混亂、社會混亂、世界混亂,都引起來了,全是因爲不能夠無諍。所以特別提到“無諍三昧”,是“人中最爲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應如何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無住就代表由空慧達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裏提到:《金剛經》是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以無念爲宗,無念,內心不要有妄念;以無相爲體,對外境不要執著;以無住爲本,不管內外,內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纏、執著。

“無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之心,就是菩薩的悲智行願。

《六祖壇經》中講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這裏講了兩種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於一切處,心要無憎無愛,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安閒恬靜,虛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無住的精神,叫無相,也叫一相三昧。